2022年8月7日星期日

纪念泗水新华中学诞生93周年

——记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新中战后复校高中第一届校友们

2022/08/03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一)惜别家人
奔赴祖国

1949101日,经历长期战乱的亚洲东方大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百废待兴,人才奇缺。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积极动员海外华侨青年学生和高级知识分子归国。新中战后第一批高中毕业生于19506月毕业,该届的一些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回国深造,毕业后克服当年艰难的工作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坚持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无怨无悔地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奉献出毕生精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母校新中争光!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他们的影响下,新中各届毕业生一批又一批奔赴祖国深造,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出毕生的精力和智慧。

(二)全心全意 报效祖国

以下介绍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部分新中战后第一届校友的简历(以姓名拼音字母顺序),因有关人员失联导致资料不全,甚为抱歉。

蔡渐治 1928

祖籍福建晋江,19284月出生于泗水。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退休前在北京重点中学北京第二中学任教。

蔡其鞏 1932

祖籍福建晋江,1932年出生于泗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他是回国新中校友中唯一获得院士称号的校友)、教授、“金属结构和力学性能关系”专家。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兼清华大学教授,曾指导过2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事金属结构和力学性能关系的研究;曾多次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曾担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

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在国内引进了线弹性断裂力学,促进了壳体用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试制成功;20世纪70年代初,从事弹塑性断裂力学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把J积分理论用于高应变区裂纹容限分析和应变疲劳寿命分析;

1978年,在国际焊接年会上宣读的《高应变区裂纹张开位移分析》论文中提出了区分韧带屈服和总体屈服的理论思想和公式,澄清了当时国际上在宽板断裂试验和高应变区裂纹容限分析的混乱;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是国家最高级别的学术称号,他是唯一获得此殊荣的新中校友);

1988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

▲《工程断裂力学》、

▲《X射线金属学》等。

陈远椿 1929   

资深(建筑)总结构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正高级)。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土木结构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原“机械工业部设计院总院”)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结构设计。

1978年,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结构研究所”副主任委员;

1980年委任为院总工程师、总院设计处处长;

1987年提升为设计处处长;

2001年,任“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结构研究所”名誉委员。

主要著作:

▲《建筑结构设计资料集2:地基基础分册》 2006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措施》 2006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陈秀梅 1929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原“机械工业部设计院总院”),任高级工程师;1960年曾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曾任新中北京校友会理事。(注:陈远椿和陈秀梅是一届校友又是一对夫妻)

郭福来 ( ?–  )

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教于河北省重点中学-石家庄第二中学。

林长山 ( 1930 2010 )

祖籍福建龙溪(今属漳州市),193010月出生于印尼泗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大坝安全监测专家;1957年天津大学水利系毕业。工作于“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先后参加全国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四川乐山龚咀、铜街子、汶川太平驿、映秀湾等水电站,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他为大坝安全检测在水利工地上度过了三十六个寒暑,黄河大坝的安全在他心中重千斤;199010月,“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大坝安全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他被推荐为该委员会委员。

他精通英、日、俄、印尼、拉丁语、世界语等外国语,翻译了大批有关大坝安全检测的外文资料;他和合作伙伴撰写了大量有关大坝安全监测的论文;

▲他自己发表在专业刊物主要著作有:

▲《水电站和蓄能式电站的水工建筑物、坝基及电站设备的监控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推广》 1983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

▲《铜街子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坝的温度控制》1992《水力发电》;

▲《碾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跟踪检查方法》1992《四川水力发电》等。

吕绍辉 1930 2017

祖籍福建漳州,1930年出生于泗水;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82年调入福建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院直至退休。

阮德源 ( 1930 2009 )

高中毕业后,留校新中执教两年后回国深造;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中学高级教师。曾于1983年、1985年、1990年先后荣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普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归侨先进工作者称号。后在北京市54中任英语教师。

阮莲花 ( 1932 2016 )

祖籍福建龙溪 193210月出生于泗水;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天津新中校友会副会长;退休前在国家级重点中学、天津市直属重点中学、周总理的母校、天津南开中学任教,任物理教学组组长;她从南开中学档案馆获得有关原新中校长申炳韶和周总理曾同在南开中学就学的珍贵历史档案资料,为《新中校史》添加光彩。

阮宗源 1928 2017

祖籍福建龙溪,1928年出生于印尼泗水。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毕业后辗转河北唐山当俄语翻译、后调到西南石油学院四川南充校区教授俄语; 1965年调到桂林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中学 桂林中学任教英语,直至退休。

(注:阮宗源、阮德源和阮莲花是“阮氏三兄妹”;阮宗源和俞秀善既是一届校友,又是一对夫妻。他们都毕生从事教育工作。)

苏东庄 ( 1932 )

祖籍福建厦门,1932年出生于厦门;计算机专家,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是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荣获“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著作:

▲《中文叙词及资料检索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庄牧彬,苏东庄 1990 《计算机学报》;

▲《中文叙词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庄牧彬,苏东庄  1987 《中文信息学报》;

▲《中文叙词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肖诗斌,苏东庄  2007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情报学报》;

(注:2003821日,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童施意 1928 2016

祖籍广东大埔,1928年出生于泗水;记者、作家;原名童斯义,笔名童施意、白浪、南鹰等。1953 五十年代末,先后在中国新闻社总社(北京)和广州《羊城晚报》记者;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之后后任“南方日报社”记者,后任主任记者,副主任,直至1991年离休;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曾任广州地区新中校友会会长,主编《新中校友简讯》和首部新中校友特刊《1994年新中纪念特刊》。

青少年时期参加抗日爱国进步活动,2005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广东省委颁发的“南粤七一纪念奖章”。

主要著作:

▲《一个锐意进取的副省长》(收入《人民共和国建设者》一书);

▲《心脏外科专家罗征祥》(心声)(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群星灿烂》);

▲《改革大潮中的胜利之舟》(获1992年全省新闻通讯一等奖);

▲《与强者合作,先要做强者》(获开放十年广东对外经贸征文一等奖)等。

杨明暄 ( 1930 2013 )

祖籍湖北天门市,19303月出生于泗水。青少年时期参加爱国民主运动;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离休前任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第三中学副校长;70年代末调天津西郊区政协当办公室主任(属正处长级)。曾任新中天津校友会副会长,参与天津新中校友会期刊《新中校史信息》,后改为《新中校友信息》的编辑工作。

俞秀善 ( 1929 2019 )

祖籍福建福清,1929年出生于印尼泗水。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幼儿教育专业;毕业后在唐山,后调到西南石油学院南充校区任幼儿园院长;1963年,调到桂林第六中学教英文直到退休。

阮宗源和俞秀善同是印尼泗水出生的恩爱夫妻,遵照他们的遗愿,20201月他们的公子阮融融把他父母的骨灰撒入泗水海湾(Tanjung Perak)的海面上,圆了他们夫妇魂归故土之梦。

周金凤 1930 1990

祖籍福建泉州,19304月出生于泗水;青少年时期参加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泗水华侨妇女会主席、泗华学联执委、泗水侨联联合会执委等职。1953-1956在广州华侨补校总务处工作;19564月任广州国际旅行社导游和翻译30余年直至离休,曾为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等中国领导人当过翻译,接待了一些印尼政府的重要官员,为促进中印友谊作出贡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通讯条件极不发达的条件下,她不顾身患疾病,四处访问联络学友,为创建广州地区新中校友会作出重要贡献。

上述新中校友多出生于泗水,他们是泗水华人华侨的好儿女,他们的优秀业绩为新中争光,也为泗水华人华侨争光!

新中复校第一届校友大多已离我们而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光辉业绩永存,他们坚持的新中精神永存!在此对他们表示深切缅怀;祝健在的第一届校友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谨以下拙句表达对新中复校第一届学长崇高的敬意:

胸怀壮志别故里,

报效祖国尽心意;

峥嵘岁月创业绩,

无怨无悔忆往昔。

在撰写此文的过程中,得到广州方文辉、北京陈绍梅、天津林玉金、福州曾凤麟等学友、湖南长沙吴康敏君、广州童鸥君与周陈卫平君、桂林阮融融君、厦门林元君等的热情大力支持,为本文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借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2022 8 月于加拿大

(千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