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3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571

独中须加速改革

2024/09/1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利亮时

我国华文教育受1961年教育法令的影响,整个中等教育体系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往往危机也是契机,执政者的族群主义意识,让他们在教育上推行尊马(马来文)抑英(英文)的政策,此举反而让华文中学的未来出现一线曙光。政策的改变,再加上后来推动的独立中学(简称独中)复兴运动,使得独中逐步出现发展的生机。

时至今日,部分独中成为超大型的中学,而文凭亦受到砂拉越政府的承认,砂邦的独中更获得常年的拨款支助。另外,部分州属的州政府亦会拨款给独中,有的是每年固定拨款,有的则是采不定期不定额的方式。基本上独中最困难的时间已经成为过去,目前着重的是如何提升整体的质与量。

本世纪初,董总就有意识到独中教育专业化的必要性,因此很早就与各校董事部联合推动教师的专业化。这项工作如今还在进行当中,这确实十分得力于各校董事部的配合,让教师专业化的工作能够持续在进行,当教师取得专业教育课程的训练后,其将能惠及我们的学子。教师专业化是独中教育优质化的其中一项工作,在没有政府为后盾的情形下,独中往后的道路还是必须自立自强的。

除了教师专业化外,课程更新亦需要符合现今社会的发展。由于课纲更新需要许多专业人员的投入,经费是一大关键。

董总是主负责单位,就经费方面除了争取政府的部分支持外,有必要争取华人企业和具规模社团的定期捐助,以求拥有足够的经费去邀请专家学者来主持课纲和课程的革新。

教师的增能,课程的革新的同时,薪资是另外一个关注的重点。我们不能停留在昔日独中困顿期,需要教师牺牲奉献的年代。我们不能要马儿好,但是却要马儿少吃草;还有不要一直停留在教师是一份神圣工作,所以要教师不要计较薪资的思维当中。专业本来就不是廉价,商人营商谋利,人力资源也是其公司重要资产,所以要留住人才,公司的薪资和福利就是诱因,这跟办学是同样的道理。学会计着重的是成本、利润,在管理学校时这套观念放上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独中未来的发展虽然是充满期待,但是目前日益增加的竞争,独中的脚步不能停下来。

记人才与专业的重要性。由于全国独中发展各异,我们不可能统一成一种薪资结构,但是董事部必须要关注现实生活与薪资的差距。

独中未来的发展虽然是充满期待,但是目前日益增加的竞争,独中的脚步不能停下来。教师和学生皆是学校的重要资产,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就有赖教师和学校的行政团队。个人建议独中学费可以再提高,但是学校必须设立更多名额的助学金,以让弱势家庭学子亦有在独中受教育的机会。最后就是留级制的部分,全国独中领导层有必要深思是否需要进行改革。传统固然重要,但是必须思考当前趋势下,传统的一些坚持是否有其必要性。

 

爱母语,实属爱国的表现

2024/09/12   中国报/评论

~作者:张延友博士

在探讨马来西亚华人坚守母语——中文时,必须理解其文化中深厚的多元宗教观念与信仰体系。正如古语所言:“文以载道,语以传承”。这一背景不仅塑造了华人的精神世界,也深刻影响了他们对语言的执着与捍卫。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蕴含丰富的宗教和信仰,从佛教、道教到儒家,构成了独特的宗教综合体。这些信仰体系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华人的内核价值观与人生追求。

这种多元宗教的共存与融合,往往让马来民族感到困惑。在马来社会中,伊斯兰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宗教信仰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因此,马来民族难以理解为何华人可以包容多种信仰并坚持母语的捍卫。实际上,这种文化大熔炉的观念,正是华人社会的重要特质。

华人社群的这种文化大熔炉的观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广阔。正如《周易》所言:“君子以厚德载物。”华人相信,只要是积极向善的思想,无论其来源如何,都应当被学习和吸纳。这种兼收并蓄的精神使得华人能够在多元信仰中找到平衡,并将这种平衡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中。这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他人文化的尊重。

马来民族认为,宗教是非常重要的,是“为人”的宗旨,可以让一个民族团结的共同观念。马来西亚的国家原则,清楚列出五项国家原则,即:信奉上苍、忠于君国、维护宪法、尊崇法治、培养德行。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信奉上苍”,体现出对宗教的看重。

捍卫国家原则

华人通过中文,吸纳和融合了各种积极价值的思想,丰富了自身的精神世界。中文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连接华人精神与文化根基的纽带。可以说,中文也是华族的“宗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这个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华人对中文的坚持,正如马来民族对马来语和伊斯兰教的忠诚,是对自身文化身分的深刻认同。这种认同感应当被理解为一种自然且必要的表达,而非对国家忠诚的质疑。

马来西亚的民族和谐不仅需要法律保障,更需相互理解与包容。华人对中文的捍卫,更是对自身价值与信仰的认同,这种认同感正是构建多元社会和谐的基石之一。华族其实也是国家原则的捍卫者。

 

学生程度低落,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2024/09/12   星洲日报/社论

周一,教育总监阿兹曼指出,我国44.8万名小一新生当中,有27.2%亦即12.2万名学生的“读写算”能力不达标;教育部将对这些学生展开重点教育,实施为期3个月的“干预课程”(Program Intervensi)以提升学习进度落后学生的识字和算术基础能力,如果3个月后的表现达到基础水平,就可以回到普通班上课。

我们十分支持教育部的“干预课程政策”。干预课程的目的并不是担心学生输在学习的起跑点,而是避免小孩因学习障碍,因挫折而提早放弃学习。小学是基础教育,如果一开始跟不上进度又不予以补救,那么这场人生旅途就少了翻身的我們相信“課程設計、教學設備、師資素養、家庭教育”四者是提升學生素質的四大支柱,缺一不可,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辦學理念一直為華人社會奉為圭臬,所以華人辦學相對成功。

中小學教育的失敗不是一夕形成的,問題已經嚴重,改革是當務之急,即使十年方能有成!机会,因为即使是干苦力活,也必须学会认字数数。

27.2%的小一生读写算能力不达标,那么小二到中三学生的程度呢?相信也同样远远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2年公布,针对80个国家与地区60余万名学生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成绩(以15岁中学生为评比对象),大马在同龄孩子中排名惨不忍赌;阅读388分、数学409分、科学416分,与全球平均值的阅读476分、数学472分、科学485分的差距很远。邻国新加坡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项测试全球第一;连越南都甩开我们很远,因为该国各科成绩超越全球平均值很多。

国际学生评估显示程度严重落后,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年初就表示,该部已列出7项改进措施,以提高我国学生的教育素质。我们很欣慰教育主管机关重视这项难堪的国际学生程度评比成绩,相信教育总监阿兹曼提出小一生“干预课程”计划,与学生程度普遍低落不无关系。

我们的学生程度低落难道只限小一生或15岁的中三生?当然不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小一到中三学生的程度同步低落,才会导致15岁“国际学生评估计划”的成绩惨不忍睹。所以,这回教育部为提升学生教育基本水平,从小一生“抓起”的方向是正确的;如果行有余力,我们希望从小二到中三,都能同步推动“干预教育”。

周二,教育部长法丽娜在媒体汇报会上表示,政府高度重视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在有教无类的原则下,政府致力提供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机会,不论他们来自什么样的家庭背景。所以,教育部与财政部将推行一项耗资1亿令吉的计划,以减少中小学生辍学率、增加SPM学生报考率,以及提高学生对读、听、写的掌握能力。

1亿令吉的计划就能产生效果?不。但希望能因此“让每个孩子有书读,一个都不能少”,唯有教育才能反转人生,逆

袭贫穷,进而拉近贫富差距。能受完整教育,人生就多一个机会,否则B40的家庭很大可能会陷入贫穷的宿命轮回。我国学生程度低落与辍学率的情况严重。根据世界银行2024年的数据显示,我国11岁的学童中,有高达42%无法进行简单的阅读;而考试局的数字也显示,最近一年有10160中五生缺考SPM,另6.5%考生没考获文凭。

一系列的数据显示,我国27.2%的小一生程度差、42%11岁学童(5年级)无法阅读、15岁学生的“国际评比”程度严重落后、17岁的SPM考生缺考率高或无法考获文凭。很显然,从小学到中学,整个教育体系面对严重的问题,如果不亡羊补牢,恐怕已经迟了!

大马政府难道不重视教育?难道任由教育工作瓦墁毁坏,榱栋崩折?当然不是。

我们且看2024年财政预算案教育部拨款587亿令吉+35亿令吉(2023年为552亿令吉);教育部拨款最高,显示国家致力培育国家栋梁的用心。多年来,各朝政府由始至终都将教育摆在首位,希望孕育更多精英,养成更多具国际竞争力

的人才。教育经费支出,无论按预算比例或金额,我们排在东盟10国的前缘,但为什么却面对教育程度衰败的结局?有钱却不出好学生,问题出在哪里?

副部长黄家和之前表示,教育部拟出7项措施,包括审查和评估学习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使用数字设备;加强援助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学生;重新审视师资、设备、基础设施、资源物资;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鼓励父母参与孩子在家学习;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和教育者),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

我们相信“课程设计、教学设备、师资素养、家庭教育”四者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四大支柱,缺一不可,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办学理念一直为华人社会奉为圭臬,所以华人办学相对成功。中小学教育的失败不是一夕形成的,如今问题已经严重,教育改革是当务之急,即使十年方能有成;毕竟“人才是国家的资产、青少年是国家的楝樑”

 

独中生当自强

2024-09-09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在关丹举行的第95次董总各属会联席会议上,董总主席陈友信再次强调,董总领导层将竭尽全力争取承认独中统考。这一议题在我国华社早已深入人心。政府至今未承认统考,加之当前複杂的政治环境和种族关系,使得统考文凭的承认仍遥不可及。

过去20年来,每逢全国大选,承认独中统考一度成为各政党竞选宣言中的常见承诺。然而,几次失望的结果已让华社逐渐麻木,如今任何政治人物再提起此事,人们往往只是淡然一笑。

统考文凭海外受欢迎

儘管统考文凭未获政府承认,独中生凭藉这份“无效”的文凭,依然在全球各大知名学府中大放异彩。除了我国政府大学不予认可,世界各地名校却敞开大门迎接独中生,他们凭藉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独中教育的熏陶下,顺利完成高等教育,进而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董总再次表态争取承认统考,华社自然表示支持,因为这是维护华文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至于能否最终成功,或许已不再是最重要的关注点。越来越多的人对承认统考的问题不再抱有过高期望,这种心情可以理解。然而,董总此次明确立场,并提醒政治领袖,履行当年的承诺,採取实质行动,推动统考文凭的承认。

读罢此事,我感触良多,便赋诗一首以表心意,题为《争取承认统考》:

承认宏图路正延,案提历届显心坚。

朝间难有恢弘志,学界齐奔远大前。

教育梦追千载业,独中志达四方天。

共肩携手谋新策,众盼今时续壮篇。

这首诗或许只是表达了普通人的心声,未必能引起广泛共鸣。大家心知肚明,承认统考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然而,华社仍需持续发声,保持这一议题的热度。面对现实,独中生必须自立自强,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独中生如同那轻舟,勇敢前行,倒也颇有趣味。

作为一名独中生,我与许多独中生朋友一样,坚信独中生必须靠自己争取未来。在当前的国策下,即便统考文凭获得承认,独中生的处境又会如何改善?无数优秀的华裔国中生已经因为无法进入理想的大学科系而感到无奈,再加上独中生的竞争压力,谁还能对本地的高等教育体系充满信心?

承认统考沦为口号

经历了数十年奋斗,独中已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独中生早已不再纠结于是否能进入本地国立大学,因为他们的选择远不止于此。许多顶尖独中生已被中国、台湾、新加坡,以及欧美各国的知名大学录取,剩下选择留在本地的学生,也多就读于口碑优良的私立大学。

想到这裡,我再次赋诗一首《独中风采》:

独中学子志高坚,统考何须问政权?

四海英才皆并起,八方桃李竞相连。

官腔伎俩偏行假,华社心声早识全。

学海无涯凭意向,前途广阔展宏天。

或许,承认统考这一议题终将化为一句美丽的口号,政治领袖们听后自行评估,华社听后则权作一份心灵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