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日星期二

麻坡中化设下目标 着重提高人文素质

2024/06/30  中国报/教育

蒋璁江(前排右起)、徐景贤及徐代荣率领董事执委及教师们一起切蛋糕,庆祝麻坡中化中学112岁生日。

麻坡中化中学董事执委为学校112周年校庆主持剪彩仪式。

麻坡中化中学迎庆112周年校庆,全体师生及董事执委开心庆祝,并欢迎各界参与校园开放日。

(麻坡30日讯)麻坡中化中学董事长徐景贤指出,该校软硬体设备皆已达一个发展阶段,董事会将设定目标以提高学校的人文素质与教育方式。

徐景贤昨早在麻坡中化中学112周年校庆开幕仪式上说,校方每年都会依据学校当时的需要,举办不同的活动庆祝校庆。

“经历去年111周年的校庆万人宴及筹款等大型活动,目前学校的软硬体设备已达到一个发展阶段,接下来,校方将着重于培养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与教育方式。”

为此,该校董事会与校方决定今年的校庆以主办“校园开放日”,安排华校小六生来中化参访为主题活动,增进与麻坡各华小间的连系,扩大中化的学生来源。

徐景贤指出,今天及明天一连两天的校园开放日,能让麻坡民众、家长及各界人士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学校,并透过观察与交流重新认识中化中学。

他吁请中化师生能趁着校园开放日,向民众及小学生介绍中化校园的工作,让学校有机会培养更多莘莘学子,更好地完成传承中华文化使命。

校长蒋璁江指出,今年校庆以“校园开放日”为庆祝主题,旨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多方面了解该校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

“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和参加考试取得成绩外,还有更多无法在成绩单上展现的学习成果。”

他说,来临两天的校庆活动内容丰富,包括演艺团体表演、学科及学会展览、图书馆主题展、美术工作坊、互动游戏、校史馆和展览厅开放等。

他透露,共有33学小学达1316名小六生将前来学校参加这项校庆活动。

出席者包括署理董事长徐代荣。

(中国报)

安徽淮南外派华文教师:传承华夏韵 弘扬国粹魂

2024-06-27来源:《中国新闻网》

黄炎带领学生唱春节歌曲。受访者供图

黄炎教授学生汉字知识。受访者供图

黄炎开设中华“小卖部”给学生兑换礼物。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合肥627日电 (记者 赵强)“作为一名外派教师,我在赴任印尼的这段时间,不仅承担着教授汉语的教学任务,更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每一天,我都在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弘扬我们的文化,如何将中华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之中,期望让学生与国际友人在自然舒适的状态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外派华文教师黄炎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黄炎是安徽淮南淮师附小山南第十三小学的一名老师。20238月,她被外派到印尼泗水崇高基督教学校担任华文老师。

“教学方法都是相通的,你要大胆地迁移国内优秀、先进且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一位前辈对黄炎的叮嘱。于是,在日常授课时,她积极地将国内新课改引领下的最先进的教学理念迁移入华文教育的课堂,认真备课,重组教材,用“大情境”统摄“大单元”,将整个单元置于一个大情景之中。

譬如,在教授华校小学六年级最后一课《王冕读书的故事》时,她会结合当时印尼华人庆祝中国春节(农历新年)的气氛,将整个单元融入到“陪王冕一起过元宵”这个充满节日气息的大情境之中。并通过设置“煮汤圆”“放花灯”“猜灯谜”等一系列学习任务群,让整个单元的学习,都得以沉浸在欢度元宵的氛围之下,润物无声地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在黄炎看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中文名是文化认同的重要一步。在教学中,她发现华校中许多孩子并没有自己的中文名。于是黄炎结合孩子们印尼名的谐音,引用中华经典,送给了他们属于自己的中国名字。

黄炎说:“看着孩子们拿到自己名字时那闪闪发亮,充满欢欣的眼睛,我知道从今往后这些名字将不仅是他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使用的称呼,更将成为他们与中华文化建立连接的纽带。”

“赴任印尼的这一年,我的生活是充实且充满意义的。”黄炎告诉记者,除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她还会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如编排节目,主持春节活动,带领孩子一起沉浸在中华节日的欢乐之中。

此外,放假期间,在华校的邀请下,她还以“汉字教学探讨”为主题向该校的本土教师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培训,并告诉他们中国的汉字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凝结着中华历史、文化和智慧的结晶。

今年年初,黄炎接到了中国驻泗水总领馆的邀请,参加了总领馆主持的“‘温暖迎春·共庆中国年’主题活动暨领区教师、留学生代表新春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她作为教师代表分享了来到印尼后的教学经验。

5月,黄炎又作为主策划,邀请了同在泗水工作的中文教师以及留学生同胞们在泗水街头举行了“华服行走”活动,让中华服饰之美走入街头的烟火,让更多市民近距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文化在平凡的烟火气中交流、融合,而我作为一名外派的中文教师,也将继续在教学和生活中不断地探索实践,让更多的学生和国际友人走进中华文化的真实世界。”黄炎说。()

(中国侨网)

00后勇闯柬埔寨

2024/06/28  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西港港华学校语合中心志愿者教师唐晴



2023年夏,我抵达柬埔寨金边机场,开始了我的国际中文志愿者生涯。我曾经幻想过这一天,但是在真正踏上柬埔寨这片土地的那一天,我竟有些慌惚,仿佛做梦一般,此前,我从未想过我会有一天能来到柬埔寨,来到西港。

我仍记得我的第一堂课,那个燥热的下午,我满怀期待走进教室,一张张青涩可爱的脸映入眼帘,他们和我一样期待着,在我进门的瞬间,孩子们全体起立,用合十礼说着洋腔洋调的中文:“老师好!”

我现在想来我当时一定是满脸笑意的。我说:“你们好,请坐下。”

他们很有礼貌地扯长音调说:“谢谢老师!”

他们一定是知道来了中国老师给他们上课,小小的脸上充满笑容,用探究又可爱的眼神打量我,一脸期待的样子。我还记得当时因为有点紧张,也有点兴奋,于是忘记了我介绍了,对他们来说我成了一个神秘的老师。

在这一年里,我和他们几乎是朝夕相处,我很享受我的课堂,学生们也十分乖巧听话。我主要是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教授他们华文,期间还负责教授过数学课、活动课和对话课。每一节课我都认真准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上我全心投入,和学生积极互动,解答每一位学生的疑惑。在这一年里,我教一年级的小朋友画画,跳舞,唱歌,教四年级的学生写毛笔字,做手工,像剪纸啊,中国结啊,香囊啊之类的,他们都非常喜欢。在教授的过程中,我内心那种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达到了最强烈。我记得我第一次教学生们做中国结的时候,他们摁不住绳子,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每次都耐心的鼓励:“没关系,我们再来一遍。”他们比我想象中坚强,在一次次失败中重来,在这个短暂的过程里,学生们也学会了坚持和耐心。到最后每一位同学都完美做出了中国结,我们开心的拍了照片。

最令我骄傲的事,是“大使杯”作文比赛中,我指导的学生获得了三等奖,我比学生还开心。那是我和学生共同努力获得的成就,是双向奔赴的努力得到了正向反馈。我同样为我的学生感到骄傲,小小年纪的她就能写一手好字,能把四百字的作文完好的展现出来,得到了认可,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情啊!

到这边之后,我的朋友会问我在这边过得怎么样,我想或许我是没有办法打破他们的刻板印象的,但是我用行动证明了,我在这边过得很好,我很喜欢我的学生,他们乖巧善良,热爱中文,他们对中文的热情让我充满动力,尽我所能去讲好中国故事。在每个放学的傍晚,她们过来拥抱我,消除一整天的疲惫,她们会和我说“老师明天见”,让我对明天充满期待。在生活上,学校很关心我们的生活,照顾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到换灯泡这样的事情,也会竭尽全力帮助我们。我很喜欢柬埔寨人的生活态度,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习惯了快速效率的生活节奏,经常会觉得,时间走慢些吧,脚步也慢一点吧。到了这边,当地人松弛的态度让我有了很强烈的认同感。在家常听老人们说,一辈子很短,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是啊,所以慢一点吧,我们走慢一点,看一看这个世界,用心去感受吧,因为感情是对时间的馈赠。

时间如沙流逝于掌心,我还是希望再慢一些吧,留给我一点告别的时间,让我好好感谢这个地方,这个让我看到美丽海上日落的西港城市,让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港华学校,给予我帮助与关怀的同伴以及给了我温暖与鼓励的每一位学生,要感谢的人真的很多。我想对这里的每一个人说: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你的生活依然熠熠生辉,掌声和鲜花不断!

我常觉得自己是孤独的钟,可到了港华学校之后,渐渐的,我站在讲台上,成为了那个敲响希望的钟。我希望我们港华学校的孩子们能有一股风吹不灭,雨打不散的气,永远充满希望,永远敲响希望的钟。希望港华学校在永不落幕的夏季里草木长青,花团锦簇,桃李芬芳满城飞,遍地开花果实甜。我在个夏日永不落幕的城市呐喊:我在这里的开场和退场盛大而隆重,期待一个来日方长,未来可期,期待一场不期而遇和久别重逢,愿我们顶峰相见!

(柬中时报)

【华教视窗】 ~ 1544

马来西亚传统汉学的初衷

2024-06-30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教授

62930日在槟城,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主办,新纪元大学学院和南方大学学院联办“旧学新知的新视野与新方法:第一届马来西亚国际汉学研讨会”。参与本次研讨会并发表论文,是有所感触的。在准备论文PPT时从书架抽出《第一届马来西亚传统汉学研讨会论文集》,浮现好多回忆的画面。那年,200473日至4日,南方学院主办“第一届马来西亚传统汉学研讨会”,次年(2005)由郑成海教授和我主编,出版了该届研讨会的论文集。其实当年这项研讨会真正的主催者和关键推手是有“马来西亚汉学第一人”之称的郑良树教授。研讨会经费赞助者萧畹香学术基金也是郑老师游说牵线的。但论文集出版时郑良树老师坚持不放他的名字。然而知内情者都可以感受到当年郑良树的用心良苦。

那个年代,我们没有AI,也没有太广泛的互联网学术文献资讯。当年大马大专的中文系老师“能出文章”的多转向本地“华人研究”,以致研究中国古代文史哲的“传统汉学”几乎断层。你可以说那是因为当时在大马的中国古籍太少,也可以说我们的能力很难与中国学界竞争,缺少发表平台。有感于此,郑良树老师乃倡议由南院主办“第一届马来西亚传统汉学研讨会”,没有经费他就去找。

当时郑良树教授特别在乎使用“马来西亚”“传统”汉学这几个字,也就是只研究“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史哲(不包括现当代中国和本土研究),而且该届研讨会只提供给本地学者参与,不邀请外国(包括中国)学者发表论文。纵然我们这些本地学者发表的论文,称不上精辟,惟当年郑老师的用心良苦在于他希望我们本地大专中文系老师也能撑起传统汉学的研究,而不只是专注去搞“华人研究”。马来西亚传统汉学研讨会的举办,志在培养和提升本地传统汉学的研究人员的水平及提供论文发表的平台。转眼整整二十年,翻阅这本研讨会论文集,当年那些论文发表者如今多已是本地大专中文系的师资骨干和大学高层主管。很有感触。

很可惜郑老师当年的用心良苦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原本他是希望这研讨会能在本地大专中文系里轮值举办,然而现实是断断续续,后来的主办单位有的还把“传统”汉学的“传统”二字拿掉,意谓论文发表者也可以发表当代的“华人研究”论文。再后来,原有的“马来西亚”多了“国际”二字,意谓邀请国外学者到来参与其盛,以致在很大程度上已偏离了郑良树的初衷。

本次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主办,由南方大学学院和新纪元大学学院联办,又重来“第一届”马来西亚国际汉学研讨会,不知能否找回郑老师的初衷?惟在“旧学新知”上,马来西亚的汉学研究和教讲也应是需要新视野与新方法的。不能只是简单拿着现成的中国大专教科书来本地教学或“传承”的。

迄今,本地大专中文系老师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已多转向“华人研究”。这是很现实的研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传统汉学的传承不重要。事实上,本地大专中文系的课程还是以传统汉学为主体的。本次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主办,由南方大学学院和新纪元大学学院联办,又重来“第一届”马来西亚国际汉学研讨会,不知能否找回郑老师的初衷?惟在“旧学新知”上,马来西亚的汉学研究和教讲也应是需要新视野与新方法的。不能只是简单拿着现成的中国大专教科书来本地教学或“传承”的。

 

独中校友们何在?

2024/06/2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江振鸿

某独中的“筹款加油榜”,引起热议。

首先,一如既往,评论员们及某些华教人士几乎又是一面倒主打所谓捍卫独中就是捍卫母语教育的悲情牌,而真正支撑着我国中华文化及教育传承(因为数据显示,每年只有约15%的华小毕业生进入独中就读)的国民型华文中学,及于国民中学内坚持华文教育及发杨中华文化的母语班与华文学会,彷佛在这些华教人士眼中是不存在般。

我中学毕业自北马某所国民型华文中学。

求学就读的那几年间,我既不需外出为学校筹款,印象中校方也不曾举办过所谓的筹款义卖会,因为学校所有的软硬设施发展,都受到海内外历届校友学长们的常年鼎力支持捐款,让我们这些学弟们,得以安心做学问。政府拨款杯水车薪

国民型华文中学,虽然不获某些华教人士认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却在行动上充分发挥了中华文化中的饮水思源。

当然,有人肯定会反驳,指国民型华文中学是有获政府资助,所以与没有获得政府定期拨款的独中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是,别忘了,大部分国民型华文中学都属政府资助学校,获得的政府拨款,杯水车薪,就如独中所收取的学费。

而独中,常被誉为学术水准高超,其统考证书受海外主要大专承认,故其毕业生在国外发展非常吃香云云,且又是我国中华文化获不少华教人士认可的正式传承者,然而却因何落到得发动其学生出外筹款的如此田地?

因为在马币兑换国际主要货币疲弱的今天,那些于海外赚取新币美元的独中生,如果有发挥中华文化中饮水思源的精髓,这些新币美元兑换成马币后,资助回馈母校的捐款何止是“事半功倍”,何需后辈学弟学妹们出来抛头露面向外筹款?

也许一些中小型独中缺乏強大的校友后盾,但是如果每所独中联合起来整合来自社会尤其是华社资源的捐款,成立共同的投资发展基金,来个“投资养校”,拨款予有需要的独中,众志成城这句简单的成语,身为被认可为华文教育的正式传承者,难道不能领悟到吗?

 

教师为何“缺乏兴趣”而提前退休?

2024/07/0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杨微屏

教师提前退休近年形成一种“风潮”,教育部长法丽娜声称教师因“缺乏兴趣”,而申请提前退休的因素占了72.36%

法丽娜表示,政府在过去3年批准43006300位教师的退休申请,缺乏兴趣是教师提前退休的最大因素,其余是因为家庭因素(15.21%)、健康(6.96%)、工作负担(3.82%)、个人因素(1.64%)。

教育部和各界有必要探讨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师“缺乏兴趣”而提前退休,并对症下药改善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教学问题,正视教师的心理素质,以免“退休潮”日益严重造成教师短缺。

2020年冠病疫情爆发后,全国各源流学校在疫情期间转向网上教学,取代在教室上课的方式,这一度导致不少年纪较大的教师不适应压力,而选择比法定年龄提早退休。也有一些年轻的教师基于同样的因素,相继选择离职转投其他行业。

从过去3年教师提前退休的数据显示,一些教师可能是对网上教学方式“缺乏兴趣”,并力不从心而选择提早退休。

不过,疫情舒缓后,如今全国各源流学校都已全面恢复实体上课。那么疫情后仍基于“缺乏兴趣”理由而决定提前退休的教师,他们是因什么事情导致对教学“缺乏兴趣”?

他们的心声应被正视并当作借鉴,以让教育部、校方协助在职教师调整心理状态,提升对教学职涯的兴趣,以免继续有更多教师因“意兴阑珊”而提前退休。

同时,教育部、校方,甚至董家教,都需要和在职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以理解教师对教学环境的诉求。

很多教师都曾反映,他们选择当老师的初衷是喜欢教书,享受和学生在一起进行“教与学”的氛围。

家长施加的压力,会打击原本热爱教学的教师,造成他们对教育使命“缺乏兴趣”。

但一些原本对教学充满热情的教师,往往却非常倦怠于校内的行政工作,以及必须处理过多输入电脑系统的文件程序。

这些工作被视为没必要,浪费太多时间,并且影响了日常备课工作。这是选择提早退休的教师,感到“缺乏兴趣”的因素之一。

过去教师的地位比较受人尊重,然而现在家长对教师的尊重程度下降,科技的发展,也使得家长有机会通过社交媒体的“班导师和家长”群组,“过度干扰”教师的教学。

一些家长甚至半夜发讯息给教师,干扰教师的休息,有者甚至在群组里以不当的言辞打击教师的尊严。这些也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家长施加的压力,会打击原本热爱教学的教师,造成他们对教育使命“缺乏兴趣”。

面临教师的提前退休潮,教育部长表示教育部将通过各种机制,包括心理检测计划、提供教师在心理素质方面的援助、审视教师晋升机制,以留住资深教师。

然而,部长不能随意说说就算,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才能避免提前退休潮恶化。

政府学校教师的薪金,其实比其他行业可观稳定。教育部在面对许多资深教师提前退休之际,需要积极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教学领域,简化合格者受聘的程序,以及延续开放让临教申请受训成为合格老师的制度。

 

为校筹捐,在意义与目的之间

2024/07/0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胜强

上个星期,有个刚毕业的独中生告诉我,关于独中筹款的争论,其实还在持续中。只是,这争论从网上的发帖表态,转为网下的饭后闲聊。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上,有两股暗流。

我问他,有什么想法。他说,校外筹款是个美好的回忆。先别论那些崇高的感受,例如奉献或感恩精神之类。那比起道德,更像口号。

在他们的年龄层里,最实际的,还是一个集体回忆。这回忆,让他特别想念当时的朋友,特别怀念他的母校,也让他想在这所大学里,也办类似的公益活动。

我不是独中毕业生,我毕业自一所非常传统的国中。在那5年里,作为学生的我们根本没有任何关于学校硬体设备发展的概念。关于中学生校外筹款的经验,我只记得当年的一些关于童子军的经历。

那时候,我们三五成群的穿着童军制服,骑着脚车到邻居家里义务劳动来募捐。我们当中,有些被狗追了几条街,有的跌水沟,有些晒了一天的太阳才筹了十块钱,有些被请进家里热情款待,轻轻松松的就达到筹款目标。到最后,筹到的款项,都用在制服团体的活动里,例如生活营或营火会。

我不知道其他同学有什么领悟。但对我来说,这给我一股很深刻的印象,钱很难赚,人情又分冷暖。

劳务后的隔天回到课室里,大家互相分享彼此的伤口,计算谁身上的“黑青”比较多。那回忆内化至我的人生观,以至我常对男同学说:伤口越多,结疤了,你就越显男子汉;苦难越多,经历了,你就越成熟。

安逸会让我们怠慢,养尊处优会让我们自我膨胀,安全会让我们软弱,而过于周到的服务会让我们永远无法理解饮水思源的意义。

该名学生说,他记得我曾在上学期说过这句话,他也因此对那堂课特别有感触。待他走后,我查阅了那堂课里的讲义,内容来自组织行为学里的工作投入。

那页说:当一个人活在一个空间里,那人只会确认自己该在空间里扮演的角色。而当那人曾为那空间付出些什么,那牺牲才会产生对空间的珍惜。两个人活在同个空间里,只会确认彼此的存在。只有共同经历过什么,那共鸣才能产生对彼此的联系。

所以,我想那位同学是想说,同窗只算是同个班里的同学;而若有共同的回忆,才是朋友。学校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站;而若有深刻的回忆,那就是母校。他不太在乎那些崇高的道德,他只想要重温中学回忆中的美好而再次投入大学现实里的公益。

在意义与目的之间,差别其实还蛮大的。学校筹款的目的是发展,而学生出门筹款的意义则是其他。就像是那学生所说,与朋友及学校的羁绊。

而对我来说,意义是来自社会的磨难来让身心有所成长。当然,这“斯巴达”式的教育方式,放到了今天,肯定是要被家长投诉,被社会谴责。

但若我们不放大生活质量,往往磨难就是最好的成长激素。因为啊,安逸会让我们怠慢,养尊处优会让我们自我膨胀,安全会让我们软弱,而过于周到的服务会让我们永远无法理解饮水思源的意义。

 

2024年7月1日星期一

宽中至达城分校建校基金 郑振贤:8300万筹足了

2024-06-29   星洲日报/大柔佛

出席嘉宾举杯与学生共饮“成年杯”。右起为林俊民、郑振贤、陈益昇、黄慧珠、陈健利、叶运才、锺镇鸿等。(蔡雪花摄)

(古来29日讯)宽柔中学董事长郑振贤披露,历经5年的努力,宽中至达成分校所需的8300万建校基金,已经悉数筹足!

他说,过去5年,大家都在协助筹募至达城分校建校基金,如今这所分校的硬体设施已完成,而每年逐步增加的软体设施将在明年步入最后阶段。

他表示,这意味宽中校本部、古来分校及至达城分校今年配合校庆筹募的款项属教育发展基金,各校拥有各自的筹款目标,董事会没有设定目标。

郑振贤今日在宽中古来分校第10届成年礼上致词时,如此表示。

他透露,宽中三校的学生总人数目前是13000人,即校本部及古来分校各约5000人、至达城分校约3300人,而全体教职员工则有763人。

他指出,随著至达城分校首批学生明年步入高三年段,校内的初一至高三年段将完善,届时在初一新生增加的情况下,学生人数预计达到4000人,而明年三校的学生总人数将有14000人,教职员工人数达800人。

他强调,至达城分校的建设,并未影响校本部及古来分校的发展,其中,古来分校在去年兴建了停车场,今年也将兴建耗资约200令吉的塑胶跑道。

“至于联课活动及技职楼,目前仍在计划中。董事会将请设计师设计大篮图及进一步探讨,才会分层逐步展开。”

(星洲日报)

麻坡中化2000师生 为母校112岁生日祝寿

2024-06-29   星洲日报/大柔佛

2000余名中化中学师生与校董欢唱生日歌,许愿母校桃李满门,厚德载物,再续辉煌。(郑永才摄)

徐代荣(前排左起)、徐景贤、颜天福及蒋璁江等人主持昇放生日气球仪式,庆祝母校创立112周年纪念。(郑永才摄)

徐代荣(前排左起)、徐景贤及蒋璁江共切母校112周年蛋糕。(郑永才摄)

(麻坡29日讯)“百年校史辉煌展,千秋学风荣耀彰”,麻坡中化中学的2000余名师生及校董今早齐集在大草场,为母校的112岁生日祝寿,展现一颗颗爱校之心。

该董事长徐景贤在会上指出,经历了去年111周年校庆万人宴及大型筹款运动后,董事会与校长决定今年的校庆以校园开放日为主

题,并安排33所华小、国小及淡小的1316名小六生前来参访,增进该校与麻坡各源流小学的联系,扩大中化中学的学生来源。

他说,该校的硬体设备已发展到一个阶段,接下来工作就是提昇中化生的人文素质及教育方式。

他续说,人文素质是综合性的文化修养,不仅包括知识的积累,更涉及人格的修养、价值观塑造和生活形成,可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校方将拟定系列具体计划,以落实这项多维度的概念,并期盼全体校董及师生共同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校长蒋璁江透露,在为期2天的校园开放日里,校方将进行演艺团体表演、科学与学会展览、图书馆主题展、美术工作坊、互动游戏等活动。

他表示,校史馆及展览厅也会开放,欢迎家长及学生参观。

会上,徐景贤和蒋璁江也与署理董事长徐代荣、会务顾问谢才观、中化校友会主席颜天福、麻坡留台同学会会长黄永财及全体师生欢唱生日歌与切生日蛋糕,祝愿母校桃李满门,厚德载物,再续辉煌。

(星洲日报)

为相遇动心 为当下而活

2024/06/27  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港华学校语合中心志愿者教师高俊文


翻开时间的辞海,来到港华学校工作竟有十个月了,如白驹过隙,在我的人生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的经历,使我深切领悟到文化交流的重大意义与价值。通过教授中文,我不单传播了知识,更是成功搭建起一座沟通不同文化的坚实桥梁,犹如一道璀璨夺目的彩虹,闪耀着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绚烂光芒。

初来乍到之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文化差异,我心中难免有些忐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适应并融入了这里的生活。西港景色宜人,清如翡翠的海水,白玉般的沙滩,是世界十大最美沙滩之一,随意一个景色都是一幅画。柬埔寨西港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热闹非凡的大小市场售卖着新鲜的蔬果和特色手工艺品,五彩斑斓的船只载着货物和旅客;还有那传统的高棉舞蹈,舞者们身姿婀娜,手势优美,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是热情的高棉使我快速打开心扉,融入其中,也是美丽的西港给了我如归似至的温馨。

一、把工作做好就是对生活最好的回馈

在教学工作中,我致力于将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们。每当看到他们从对中文的一知半解到能够用中文进行简单的交流,我内心都充满了成就感,仿佛看到了一颗颗幼苗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学生们展现出的礼貌、尊敬、懂事和听话,让我深感欣慰和自豪。他们每次见到老师,都会恭恭敬敬地鞠躬问好,那一声声清脆而真诚的“老师好”,如同一曲美妙的乐章,在校园中回荡。此外,学生们的努力和进步也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他们对中文的热爱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我深感自己的付出是如此的有价值。每成功教会学生说一个词语和句子,都会带给我成就感,让我更加自信和满足。而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技巧,也让我有机会发展和锻炼,不断的学习和前进。

二、爱迎万难,爱赢万难

初至西港,诸多困难扑面而来。语言交流的障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以及教学资源的相对匮乏,都曾让我感到迷茫与困惑。但是这些挑战从未动摇我的初心——国际中文教育,传播中华文化。在教学工作中,由于中文教材难度大,我不得不选择性的教学。为了让课堂教学既生动有趣又贴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花费时间研究当地的教育情况,与同事们交流探讨,还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当看到学生们听着我的讲解,眼中闪烁着好奇和渴望的光芒时,一切的疲惫都烟消云散。最近,毕业典礼学校组织文艺表演,我负责策划一个中国舞蹈表演。然而,学生们对中国舞蹈较为陌生,排练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表演动作不规范、团队走位不协调、表情不自然等问题接连出现。但我没有放弃,每天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耐心指导位置变换,亲自示范动作,逐个把关,并且为他们购置了服装和道具,看到孩子们喜气洋洋的笑脸,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爱迎万难,正是这份对工作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支撑着我走过这一年。我感恩这难得的相遇,感恩学生们的陪伴与成长,感恩当地人民的友善与帮助。这一年的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无比珍贵的财富。

三、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这一年里,我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帮助。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们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与我分享教学经验,耐心解答我的疑问,让我在教学道路上不断成长,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生活上,当地炎热潮湿的气候让我难以适应,身体时常感到不适。本地老师知道后热心地给我推荐各种药膏和方法,我一一常识并坚持锻炼,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当地的居民也以他们的热情和善良接纳了我,为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和关心,恰似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的心房。在此,我要向所有在海外工作中帮助过我的同胞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愿我们在异国他乡都能安好顺遂,共同为祖国争光添彩!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有它的意义。走过的路,都留下了脚印。因为你们,在很多时刻我真实感受到了幸福。我将永远铭记这一段美好时光。

感恩这一年的相遇,让我拥有了如此宝贵的经历和成长。感恩这一年所有的不期而遇,它们赋予我这般珍贵且无可替代的经历,助力我实现成长与蜕变。我会将这段时光永远镌刻在心底,怀揣着这颗感恩的心,矢志不渝地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漫漫征途中奋勇前行,不遗余力地为推动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文明的交流互鉴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姿。

(柬中时报)

苔花如米小 华教路上开

2024/06/24  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赴柬援教教师谢福





时间过得很慢,步履维艰,一分一秒扎根课堂;时间过得很快,全心援教,一帧一画历历在目。赴柬援教即将结束,对援教的感悟不知不觉已经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赴柬援教是我在职业瓶颈期射进生命里的一缕曙光,有幸组织给予机会,去年8月辞别亲朋好友登机赴柬。接机的是港华学校清瘦而又精神矍铄的林校长,热情地款待让人倍感亲切,雷厉风行的气质却也让人心生敬畏。迎接仪式后,便是让人好奇而又充满挑战的课堂开始了。这两个学期都做了班主任,主要带的是数学和HSK华文课程。柬埔寨的学生腼腆善良、真诚好学,每节课我都参照课程标准进行准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每当课程结束,收获知识后,学生双手合十外加那灿烂的笑容,多少都让人有点治愈。就这样,化身细流滋润华文学子长达一年……

援教的生活就是去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历练自己、挑战自己。华文课堂中,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语言沟通障碍如一条鸿沟横跨面前,怎么办?可能这是每一个外派教师出国前都顾虑的棘手问题。我的答案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不懂“打伞”是什么,我就画出简笔画;学生不理解“温暖”的含义,我就用自学的英语“warm”解释;学上不懂“躺”是什么,我就示范“躺”在课桌上……我不是孙悟空,没有十八般武艺,可我却似乎是“老夫子”,总有一种出其不意的方式能让学生秒懂所学中文词语的意思。当然功课还是要做足的,每天40分钟的英语自学,300多天的付出,虽然没有达到熟练的交流,但助力华教也有用武之地。

贡布的榴莲芳香溢满援教之田,领略了异国的民俗风情的同时,中柬文化交流也结满了累累硕果:在异国他乡带领柬籍学生自豪地登上中国八一舰队军舰;组织师生参加了中国华电集团西港公司开放日活动,领略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绽放的风采;主持的“玉侨连五洲.祥龙腾端午”海内外连线活动,深深感受到了柬中友谊历久弥坚,海内外儿女血水相连……

华教的话题,宛如湄公河的河水,说也说不完;华教的故事,好似万佛山的佛像,数也数不尽。根据柬埔寨华校华文教育工作的需要,援教工作还将在港华学校后添续章,也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更艰巨的困难和更严峻的考验,我会继续搭乘华教之船,把好柬中友谊的方向舵,以传播优秀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引擎动力,尽最全努力,满载星辰,驶向更丰硕的援教成果。

(柬中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