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4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536

从友族读华小谈起

2024-06-11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许文思

不管喜欢与否,非华裔生迟早会成为捍卫大马华教长城不可或缺的护法。”

上周日,在中英国文三语三家主流报章头版读到了关于非华裔生就读华小的专题报导,有感而发,于是发了上述简讯予一些友人。

我速写并发送上述简讯的专题报导,正是由星洲日报、Sinar Harian(马来报阳光日报)、The Star (英文星报),以及其他两家媒体联合针对友族生读华小而策划的专题报导。

背景不同反应各异

本来只抒发已见,岂知我的简讯意外收到了不少迴响。而其中的反应,更是因人的背景而大相径庭,煞是有趣,甚至于值得再三省思。

对于华文教育背景,又对大马华教运动历史有所了解的友人,大致可分为两种看法。有者乐见其成,并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有利与华文教育在大马扎根,渊源流长。有者则忧虑华小会变质,假以时日会沦为另类国小。

至于非华文教育的友人当中,有位受英文教育的华人,更以一句”the Supreme Irony!”(极度讽刺)来概括其心声,而这其实也代表不少非华文教育群体(不侷限于华裔家长),对非华裔生就读华小趋势的看法。他们对送孩子报读华小一事,五味杂陈。

对此课题多沉默与对的是我的马来友人。除了用Emjio来表达惊讶上外,他们并未多加评论。或许,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表态。

常言道,数据会说话,事实胜于雄辩。根据该专题报导所引用的数据,2020年非华裔生报读华小的人数已高达101011人,占华小生总人数的19.75% 。易言之,在每5名华小生当中,就有一名是非华裔生。

当然,这现象婿视各州各地的特殊情况而定。如根据之前的另一篇报导,沙巴州内83所华小,总人数约36000名学生,其中华裔生只有9000多名,只占总人数的25%。箇中原因各种各样,华人少子化是其中重中之重的源头。

这连带衍生了大马各地微形华小的问题。由于学生来源不足,有些华小长年仰赖非华裔生方可支撑。但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政府在行政规划下,这些微型华小如不合併,就须想办法搬迁至缺少华小的地区,这有时甚至涉及越州迁校。从此可见,筹划工程之艰钜。

讽刺的是在一些华小因缺少学生而面对关闭、合併,或搬迁之际,各地尚有不少华小长年面对师资短缺的窘境。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131日为止,我国华小共缺少1537名教师。如再加华小老师陆续退休,或升迁等变动,有关空缺如不及时填补,华小缺师资的问题只会进一步恶化。

此外,一直以来,华教人士常把教育单元化视为大马华教最大的威胁。孰不知,近年除了政策教育单元化的外患,华教也面对教育市场多元化,导致华裔家长不再把华小视为首选的隐忧。

华校不是必然选择

记得笔者在约10年前,心血来潮曾办了场当时罕见的华小生升学讲座会。蓦地发觉,从华小直升华中已不是必然的选项。家长还有独中、国际学校,以及在家上学(Home Schooling)等选择。10年后的今天,独中兴起(不仅统考班,还包括IGCSE英语班)已是不少华裔家长的首选,当然,近年来国际学校也让不少华裔家长趋之若鹜。

简言之,华小是否可继续在大马这片蕉风椰雨之地,遍地开花,渊源流长,婿视华裔家长的选择,还有非华裔家长的支持,甭管我们喜欢与否。

 

我與我的友族学生

2024/06/1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郑慧欣

《星洲日報》於69日起,推出特別策劃系列專題《華小紀實:友族生的苦與樂》,特別有意義,筆者身為教師,讀了心中不免感觸良多。

回想起之前在一所郊區華小執教,學生人數不多,有逾20%是友族生,在為學生準備應付小六評估考試時,為了拼全科及格率,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當時筆者負責六年級華文科,班上每年大約都有四、五位友族生,為了趕鴨子上架,真的是使盡渾身解數。死背、硬記、多練習,甚至還安排友族生與後進生進行課後輔導,一步一腳印地慢慢教導。然而除了學生的資質、學習態度之外,面對的最大難題是學生回到家,遇到不會的課業,無人可以指導。

通常友族學生學習一段時間後,校方如發現該位友族學生的國英語科目都能掌握,唯以華文教學的科目都無法跟上進度,就會盡快與家長洽談。有些家長如果覺得孩子無法適應,就會讓孩子轉去國淡小,然而有些家長卻比較喜歡華小的辦學方式,堅持不肯轉校,他們說不要求孩子的華文成績及格,只要孩子能用華文跟別人溝通就可以了。

說實話,友族生在華小的聽說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們甚至可以跟老師頂嘴,跟同學唇槍舌戰,但面對讀寫,就有一定的難度。

尤其是高層次思維技巧教學(KBAT),華裔生都難以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更何況是友族。

當然,不是所有友族學生都無法掌握華文,筆者曾經教過的友族生,也有在小六評估考試的華文作文與華文理解考獲A的成績,但這並不常見。無論如何,身為教師,只要全心全意的付出,結果就要看天時、地利與人和了。

筆者認為如果能夠好好學習,併發揮所長,友族生讀華小還是佔有一定的優勢。曾經在一間專科醫院遇過曾經教過的友族生,在接待處用華語跟病人溝通,不禁為他感到開心與欣慰。

走在路上,除了華族,偶爾也會遇到友族生走過來叫一聲老師。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每段路都有不同的體驗,不同的風景。回首來時路,雖然極其崎嶇,但都有其紀念價值。

 

国语教数理课

2024/06/12   星洲日报/大霹雳

~作者:马钦中

国语教数理又再次成为课题,教育局之前指示各华中至少开办一班国语数理班的决定,可能建立在既可让学生掌握以英语教导的数理科又能加强国语的学习的基础上。

但是这样的措施让人有很牵强的感觉,尤其在选择就读英语或国语数理班方面,是否有让校方或学生可以自由作出选择,还是由校方硬性安排或抽签让某些学生分别就读两种不同语言为媒介的数理班。

我国的各源流学校自启蒙教育至中学教育,国语是必修的科目是合乎常理,国民应当掌握国语是理所当然天义的事。老一辈的人不说,现今的年青一代个个都至少能掌握国语交流甚至书写,无法掌握国语可以说是自己的损失。

然而,英语教数理科攸关学生和国家的竞争力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少开办一班马来文数理班的政策,也不符学生和家长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

英语教数理不仅更适用于数理科的学习,在马来西亚或几乎放眼全世界皆准,即便是采用华语和淡语教学也不适合,因为有很多的专业词汇不是所有语言都可翻译的,强行推行非英语教学或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他们将来与世界接轨及对新科技的掌握。

然而像这样的课题最容易被很多别有用心者尤其政客利用,将之演化成激端的课题进行挑拨和误导,制造社会分裂,因此各界都应该保持理性和冷静,认真探讨问题处理的方法。

但是,投机的政客总是会见缝插针,就好像有一个巫统上议员阿都哈林在针对此课题便指已长期宽容对待一些群体,是时候硬起来无需再给脸沙文主义过度和过度怕输的群体,并重申过去他建议废除多源流学校的立场。

国语教数理课题从来只是以学生届时的学习情况和国家发展为主要考量,与种族沙文主义风马牛不相及,阿都哈林的说词只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作法。这种强加于他人的种族性偏激言论,只让人感觉他低劣的政治手段,只为个人政治利益而不是以国家发展为出发点。

 

11所华中可复制PAGE备忘录

2024/06/1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蓝志锋

似曾相似,相隔半年,“历史”重演。

今年1月,家长教育行动组织(PAGE)主席诺阿兹玛不满教育部在推行双语教学计划(DLP)的学校,强制开办一班马来文教数理;她致函给31名内阁部长,要求他们处理此事。

当时,她召开记者会指出,虽然教育部说每所实行双语教学计划的学校必须至少开办一个完全以国语教学的班级,以作为落实双语课程的先决条件,但是这项指令并未经过白纸黑字规定,仅仅只是通过通讯媒体WhatsApp发出通知。

如今,教育部规定全国学校(据说除了砂拉越),必须至少开办一个完全以国语教学的班级。这有别与今年1月的“不清不楚”指示。

教育部发出明确指令,导致槟城11所华中董事部召于5日开记者会,要求教育部撤回强制华中至少须开设一班用马来语教导数理的指令。

选择DLP的不仅是华裔家长,许多城市的巫裔家长也倾向选择英文数理课,PAGE就是其中一个,难道他们也“不重视”作为国文的马来文吗?肯定不是!

让家长自行选择孩子学习数理的语言吧!政客和政党们应该闭嘴,不要搅局,以免事情变得更复杂,不管是土团党还是巫青团,都不要政治化。

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一招搞定,即尊重家长决定。

学生必须掌握马来文,也应该提升英文水平。但是,马来文和英文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必须两者兼顾,双语课程计划也应该如此。

勿把教育政治化,应该教育民主化,尊重家长的选择而决定。

双语教学计划原本就是一个教育课题,与种族和宗教没有关系。惟,在目前泛政治化,加上种族和宗教氛围敏感时刻,很容易被扭曲。

家长教育行动组织,一个以马来中产阶级为主的非政府组织,于今年1月针对同样的双语教学计划向内阁部长提交备忘录,涵盖5点:

1. 维持100%英语教数理的决定;

2. 尊重家长选择,公平公正对待选择双语课程计划的学生。

3. 扩大双语课程计划的学校、班级和学生人数;

4. 勿强制学校在2024年开设马来文数理班;

5. 在推行双语课程计划时,避免在部门、州教育局、县教育局和校内造成混乱。

半年后,备忘记录的内容没有过时,槟城11所华中可以“复制与粘贴”,可以搬运使用,也让更多人了解槟城11所华中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