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543

应恢复华中母语教数理

2024/06/2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今年319日,教育部发布《2024年“双语课程计划”实施指南》,规定实施“双语课程计划”的中小学,从明年新学年的小一和中一开始每一年级必须至少开设一班“国语/母语教数理”。        

415日,槟城教育局向州内参与“双语课程计划”的36所国民小学和淡米尔文小学、52所国民中学和前改制国民型华文中学(华社简称“华中”)校长发出公函,传达教育部上述指令,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州内11所“华中”联署公函向教育部陈情,要求保留“双语课程计划”(“英文教数理”)原状。

所谓的“双语课程计划”,允许参与计划的指定学校选择马来文以外的英语教导数理和工艺学科,其核心内容实质是“英文教数理”。该计划这些年实施下来,具体成效如何?未见当局提供科学的总结报告。不过,全国华小在华社全面极力争取下,豁免“英文教数理”,继续以华文母语教导数理学科。

槟城“华中”坚持“英文教数理”的理由包括:让学生将来升学更容易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适应时代发展和全球化需求。这与教育部推进“双语课程计划”的目的倒是相吻合的。

格局太狭隘

但是,如果从民族母语教育发展趋势、母语教学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价值取向、中文国际通用语应用价值,以及“华中”作为“华校”的定位来看,这样的教育诉求,格局未免太狭隘了,也有悖基础教育阶段母语教育学习规律。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研,全世界每10名学生中就有4人无法获得以自己最能表达或理解的语文所提供的教育;他们的学习建立在一种较为脆弱的基础之上。

所讲语言不是课堂语言这一问题,不仅阻碍儿童学习与发展学科能力、构建母语承载的思想世界,还对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社会公平和谐带来严重影响。

在民族母语不具备官方语言地位的情境,我国华校坚持母语教育教学,根本目的即在于维护民族母语至高无上的教育价值功能。这应该成为华校教育诉求的基本信念。

日前,中国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表示,中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文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应用领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产品,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共通语言。而AI时代来临,中文将被人们广泛使用为语言智力工具(AI助手),助力中文高质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通用语。

再者,近年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一日千里,中文承载人类科技文明知识,增加科技含量和国际知识供给。“中文教数理”,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全球化需求。

近年,华社积极关注“华中”华文教学及其师资质量问题,也倾向认可“华中”的“华校”定位,何妨提醒政府勿忘当年教育部长给予改制华文中学保有三分之一科目以华文教学的保证,在全国“华中”恢复华文母语教育教学,包括“华文教数理”,争取将现有6年母语义务教育延长至9年(中三)或11年(中五)。

 

华小未来能否生存谈生育

2024/06/27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李国辉

沈志勤国会议员透露,乡区许多华小已沦为微型华小,而城市华小也在争取新生入学。

他也说2022年我国全国初生婴儿为423132人,然而华裔婴儿仅有4万人,不到总人数的10%5年后2027年他们将就读一年级。这些儿童,有者会进入国小或国际学校就读。我国约1200所华小中,尤其许多乡区微型华小,可能因没有新生入学,还能继续生存下去吗?

上述华教危机因华裔人口的逐渐下降,除了牵动华小的生死存亡,全国各选区的华裔选民比率亦逐渐减少。然而选民多寡的结构左右政局。

当华裔一旦沦为少数民族,其发出的声音将会被边缘化。此可从目前国内不时出现种族两极化的言论与课题及偏向于单一种族的政策,导致种种不公平及被剥夺基本权益事件的发生。

尤其目前全球面对严重通货膨胀,气候转变对生态的影响,再加上许多国家常年发生战争,牵动了全球经济问题,导致许多年轻男女有不婚不育的念头,而只响往“活在当下”,“享受人生”,“只爱自己”的思维,人口怎不逐年下降呢?

每个孕育生命的主体会有感性和理性的判断,决定联系彼此命运的新生命体何时会降生,如何降生及对人生的期望。因为生命一旦来到这世界是神圣的及喜悦的。然而这决定权却落在孕育者身上,生育或不生育及生育的数量,则有其一番道理。因此,我们也应尊重孕育者的意愿,而不应以伦理道德和民族大义加诸他们的身上。

众人皆知,一对男女决定了结婚及生儿育女,就是一辈子的人生大事,因养儿一百岁,需长忧九十九。我们需陪孩子一起长大,从度过童年至成人成才,是为人父母者一种无悔无怨的责任,即使需长忧九十九。

因此年轻人选择不婚或不育,却是属于个人的隐私,其中的苦与乐,为人父母者都有其不同的经历。但是若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探索,确实会影响社会的架构,国家的政策与发展及侵袭一个少数族群的基本权益。

根据我国统计局于2024年最新数据显示,华裔生育率从去年同期的9.7%已降至8.8%。这种少子化因素,已导致华裔生育率逐年下降。若这趋势如此发展下去,华社华团长期以来秉持着的“捍卫华小”,“一间也不能少”的华教使命与精神,恐会逐渐破灭及永远消失!

因此如今之计,在这现实的环境中,我们不能过于寄望昌明政府,华社华团须重质兼重量,而唯有尝试自救,除了鼓励华裔结婚多生育,华企华商也应创造一个有利于华裔男女生存与生活的环境,留住与培养优秀的人才,影响他们的思维,灌输他们“生育救国”,“延续族群”,“捍卫华教”的理念,以纾缓减少华小濒关闭约危机。

 

小六生毕业之旅

2024/06/26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木川

新山某华小为小六生举办“中国云南研学之旅”,65夜的行程旅费要4888令吉,有家长对校方安排这样的毕业旅行颇有怨言,课题在坊间瞬间引发热议。

虽然,校方强调研学之旅没有强迫每位学生参与,而目的是要让孩子体验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国际观,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但是,这数目对一些父母来说是一笔巨额负担,也不敢恭维。

其实,校方安排小六生出国旅游,也须承担很大的责任,对家长而言,旅费加上一些零星杂费相信会超过5000令吉,这一笔款项不是人人付得起,也是最具争议之处。

很多作为父母和祖父母的学生家长,可能都没到过中国旅行,有些家庭甚至连日常生活开销都成问题,本国旅行都负担不起,更别说是出国旅游了。

犹记得孩子在小六毕业时,校方只是安排国内旅游,到马六甲、吉隆坡和槟城这些热门的地方,旅费也相对便宜。学校举办小六生毕业旅行的目的,本是让学生增广见闻,让学生在念完小学后,可以开心地和同学一起旅行,因此选择国内旅游既经济又实惠,何乐而不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心悟才能补其不足,但让小六生走一趟65夜中国云南游就可以和国际连接,这样的说辞未免太牵强了吧!

沙巴和砂拉越偏远的山区学校比比皆是,让小学生去看看原住民在沙砂两邦生活的环境,不是更有意义吗?为何非得到中国云南呢?

与国内连接都有所不足,却想要与国际连接,实在无法让人苟同.

 

海外研习成效攸关学习态度

2024/06/2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颜建荣

最近社交媒体频频曝光华小小六海外研习团,成为网络热门话题,然而,也让我们可以更深层的思考海外研习团的价值。

今时今日,我们的生活模式和仪式感都会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海外学习也算是一个新趋势、新体验。学校之所以选择中国为海外研习团目的地,我相信第一是因为免签证;第二,没有语言障碍,方便在与他校交流,易于学习。

站在父母的观点,让孩子到海外研习,也是父母想让孩子可以借此机会扩展视野,除此之外,也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协作,互相体谅和包容。今天多数父母是属于双薪家庭,由于工作关系很难安排长时间的家庭旅行,然而家庭式的旅行,也很难安排如与当地学校交流这样的行程,因此我相信父母在百忙中不能抽空的当儿,让孩子参加海外研习团也算是一种补偿。

在外人观看这件事, 很多人会认为这样做对没能力参与海外研习的学生不公平,学生会拿来比较,没有去海外研习的学生会被嘲笑,被人看不起。其实这很关乎个人的价值观,海外研习团主要是学习和亲身体验,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自己视野开阔了,在格局上总会加分,身为老师以及父母也需要让孩子们把持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海外研习着重的是学习与体验,并不是“炫耀”。

韩国就有位学生,因家里经济情况不允许,无法让孩子出国,被同学们嘲笑为“全勤乞丐”,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教育的本质除了学习知识,更需要学习如何做人,如此的教育是失败的。

无法参与海外研习的学生,转个念,也可以参与本地研习活动,因为本地学校或者其他非政府组织也会邀请外国学者来到我国分享,就好像时常周游列国的朋友和我分享他们旅游趣事,这也让我大开眼界获益匪浅,从中学习。

其实海外研习团并没有任何强制性参与的成分,因此学生父母可选择让孩子参与或不参与,其实本不应该成为话题。学生若有积极及主动的学习态度,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是学习的资源,海外研习成效其实也需看学生们本身的学习态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