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6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542

喜见隆中华独中获批建分校

2024-06-2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庞宣

据报道,吉隆坡中华独中兴建分校的申请已全面获批,将在今年内进行动土礼仪式和开始筹款,料在2027年竣工启用。

该校是在2017年提出建设分校计划,经历7年后终于在今年6月捎来好消息。分校整体建设计划将耗资3000万至5000万令吉,全面启用后料可招收2000名学生。

隆中华独中每年申请报读人数都爆满,至少有数百名学生因校园容纳不下而被拒于门外。一旦分校落成,将可应付更多生源的需求。届时当地华小毕业生将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接受独中教育的熏陶。

隆中华多年来面对学生报读人数爆满的情况与新山宽柔独中相同,但宽中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迫于无奈而采用限制学额的措施录取学生,让许多有意入读的华裔子弟“望门兴叹”,成为校方和董事部的心头之痛。

所幸在校方多年的努力和谋划下,宽中第一所古来分校在2004年开始启用,开创独中申办分校成功的先河。惟该分校的启用仍不足于舒缓爆满的报读人数,董事部又再接再厉在至达城设立了第二所分校,于2021年新学年启用。

两所分校的建立及全面启用后,每年可多收2000名学生,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学额不足的窘境。而今隆中华独中申办分校成功,当新校舍于2027年落成启用后,相信有助于增加当地华小毕业生就读该校的机会。

我国独中一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状态。60所独中略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型。学生人数1000名以上者可谓大型独中,5001000名以下者为中型,500名以下者为小型,各占全国独中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

大型独中大多会面对如宽中与隆中华独中学生爆满的情况(雪隆一带独中尤甚)。因此对大型独中董事部而言,若要解决当地华小毕业生望独中大门兴叹之憾,就应尽早采取扩建校舍或兴建分校计划。而借鉴宽中和隆中华独中建设分校的经验不失为可行的办法。

小型独中尤其是学生人数在300名以下者,由于学校生态环境及人口分布的诸多因素,使得它们一直无法招到理想的学生人数,办学益发艰难。


华教也是一种文化衝击

2024-06-25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菲尔

前段时间,我的荷兰华人朋友L到马来西亚住了几星期,回去之前,跟我分享了一些在我们眼裡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但是对他来说却大为震撼的几个事情,这裡面,第一件事就是大马华人对华教传承的坚持。

在他跨越欧洲到东南亚之前,他完全不了解大马华人对华教的执着。在我国,有大约740多万的华人。作为中国以外的国家,大马却在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坚持之下,发展至今拥有1300多家华文小学、60多家华文独立中学、接近80家国民型华文中学以及3家华文为媒介语的大学,还有无数的华文幼儿园。对于L来说,这个数据让他又惊讶又佩服,我告诉他,为了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我们经历过的艰难,绝对是你不能想像的。

方言传承来自家庭

在他的认知裡,很多年轻一代的中国人连自己的方言都不会说;大多数在荷兰长大的华人,也只会说荷兰语和英语;他没想到,大马华人除了可以自由切换语言和鳄或方言,最重要的是,他发现我们老祖宗带来的方言,竟还保留到今天还有年轻人在讲。其实,对我来说,很多大马华裔年轻人不爱说方言。但相比荷兰年轻华裔,大马还算是不错的。即使许多马来西亚华裔年轻人不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他们通常仍能说或至少听懂当地流行的方言或粤语。

方言的传承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父母是否重视并花时间教导孩子。在家庭中,通过日常交流和身教,父母可将方言传承给下一代,以保持文化传统的延续。就好像我有几个朋友,坚持跟孩子说粤语、潮州话,小孩从小就习惯,长大后,他们讲得很流利。

我曾在广州演讲时,有个女生流着泪跟我说:“我真的不知道我们视为必然的事情(学中文)在你们那裡是要争取才有的。你们真的太伟大了!”其实,我觉得最伟大的是我们的先人,他们守护了华教的种子,使得今天的华教巨树茁壮成长。我们每一代的坚持和传承,就是对先贤的报答。儘管他们已隐入岁月长河,我们仍应向他们致敬。

L在我国旅游时,留意到大小城镇都有华文中小学,有很多华校建筑风格不统一,一个校园裡既有百年前的民国风,又有二战之后的现代主义风格,还加上近代的简洁风,他好奇地问其原因?我告诉他,这是因为华校大多是由各地华人捐款建立的–除了国民型华文中学,政府提供部分资金用于支付教职员工资和建设校舍外,其他设施如电脑室、音乐室、舞蹈室,甚至有盖篮球场、有盖羽毛球场、冷气礼堂等,也都是靠华人自发捐款建造的,更不用说独中。因此,每次的筹款,可能间隔好些年,每栋的建筑物,就按照当时筹款情况和流行风格来建造。

华教精神很难得

我告诉L,马来西亚华人为了建校,有各种筹款方式,“上至富豪,下至车夫舞女”都在支持华教。我们会举办义卖会、马拉松、画展、歌星演唱会等等来筹款。有些餐馆会举办一日义卖会,把当天的收入捐给某某华校。中元节的时候,也会在各处的神庙放着捐款箱让众人乐捐给华校…… L听了,说,难怪人家说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是大中华地区以外最成功的,你们根本是740万人不分籍贯和背景在捍卫着同样的目标,这放在全世界都难得一见的呀!

 

让教育发挥正能量

2024-06-24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学校每年举行家长日活动,这是独中人本教育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重点,即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联繫,这是一个值得办学者去耕耘的教育板块。

我们常说中学时期的教育强调“家校合作”和“亲师交流”,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也是校方和家长之间要谋求的教育共识,但真要化为教育实践,就必须要有具体的落实办法。

根据多年来的观察,深刻体悟学校通过举办家长日来推动亲师交流,以追求“家校合作”的教育目标,而这个目标最后都要反映在孩子成人成材的重点上。

家长意识形态改变

随著时代的变迁,学校教育受到现今家长意识形态的衝击,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勇于面对,现今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已经和过去的年代大大不同了,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孩子在学校受教育,家长对校方的教育方式有知情的权利,原本是一件好事。至于要如何从家长的角度来理解和接纳学校的教育方式,进而促成家校合作,实现亲师交流的目的,就看校方如何做到恰到好处的安排。

因此,举办家长日是一个理想的切入点,这是一个特别为家长设立的节日,让家长乐意走进校园,校方要动员全校各班师生的力量来推动,才能看到教育效果,一旦有了教育效果,就能产生良性循环作用。

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小学都有类似家长日的活动,然而我们注意到小学一般上是由班导师派发孩子的成绩单给家长,通常家长面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不够理想时,在班导师面前只能忍气吞声,这也难怪很多小学生家长日没什麽感觉,家长到学校参加家长日活动也没有深刻的感受。

我认为家长日是一个教育平台,意义重大且多元。对班导师而言,可以总结带班的经验,把实际的带班经验提升到班级经营理念。对学生而言,通过家长日活动,在班导师的引导之下,学习做班级的主人翁,协助班导师把当天亲师交流的工作落实到位。对校方而言,班导师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正确资讯,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各种教育措施,这就是散播教育正能量。

营造亲师交流氛围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 “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这个观点对后来人类的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便到了今天,当我们在谈论教育课题时,都离不开这个观点。

因此,家长日当天,我观察到班导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亲师交流的氛围,班导师派发成绩单只不过是家长日亲师交流活动中一个活动环节而已,更重要的是家长在亲师交流活动中,通过班导师带领学生所设计的各种交流活动方式,见证学校的发展和感受到孩子的成长,从亲师交流到亲子互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才是家长日的真正教育意义。

 
小学生殿堂

2024-06-25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骆宇欣

“你跟他好,我不跟你好。画条线绝交。”

这句幼稚的对白,想必对于一些轻熟中年并不陌生,甚至想起小学时光还能会心一笑。至于现在那些年轻人倒是不在乎谁跟谁好,直接无视就好,整个世界干净利落。

不扯远。那些幼稚的话换座位行为,就是小学生所为,通常从几句细碎纷争引发某方去拿粉笔在桌上画条线绝交开始,再到微微移开桌子以示楚河汉界的割席决心,最后以班长报告老师再把这些人的座位调换隔得远远的告终。

当这些事发生在小学,我们会说,这些幼稚行为无伤大雅,一笑置之。但是放大来看,我们的神圣国会下议院殿堂不就正在发生这些“我跟他好,你不跟我好”的闹剧?谈崩了就换座位表明割席立场,若事态严重就再来选过,没完没了劳民伤财。

本来嘛,宪法赋权结社自由,当然也包括政党、政治人物的自由表态。可惜大家各出奇招拉拢对自身有利的“数字”以凑成得以掌权的椅子数量,为了制衡这种情况以致出现了个反跳槽法。

俗话说,法律没有不允许的就是被允许,于是,为了钻营这些灰色地带,又是手段百出各自诠释、没完没了的闹剧。

不管选与不选,人民似乎都麻木了。自己的生活都忙碌着,那222个座位,从改革激情到热血捍卫,再到现在静静哑忍承受,连句“以前”如何都说不出来了,以前烂?现在呢?

原来还没烂透的,以前做不出的,现在做给你看。上面的人十指紧扣甜蜜蜜,谁管你底层人民,都开恩给你一个蛋降价3分钱那么多了。

鸡蛋也是庶民日常食材,也算兑现与民相关的降价承诺。只不过这份承诺兑现得来,那3分钱喊出来也无力,毕竟是要积沙成塔才能看得到的价差。

很久很久以前,有热血改革者喊出一场补选至少花费数百万公帑的呼声,谴责某些政党“制造”补选,现在倒是不喊了。不知道是还来不及统计出费用,还是国库充实不差钱,爱选就选,还政于民,干脆就让人民选到满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