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539

学多语文与各国接轨

2024/06/1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许世平

早前英文教数理的政策惹争议,近来聘请新加坡英语教师授课也掀热议;说到底,迄今大家都还在扰攘着:要怎样学好英文。

根据总部设于瑞士琉森的英孚教育(EF Education First)发布的报告显示,马来西亚人的英文水平在全亚洲排名第3位,仅落后于新加坡和菲律宾,且领先香港和其他一众的亚洲国家及地区。

然而真实情况却是,我们的年轻考生的英文能力仍显薄弱,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中,62%考生的英文成绩低于C级;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其实,多年来我们还缺乏针对性的语文教育政策,怕重视英文,偏重英文,就会忽略国文,还怕会失去民族尊严,最后就永远学不好英文。

态度要端正

要学好一种语文,还须先要端正态度,看看在全球英文能力测试评中,荷兰排名稳居全球第一,就是因为荷兰人将英文视为连结社会与世界的脐带。

有荷兰政府鼓励学生掌握多语能力,借多元思维的融汇,培养具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的跨界人才。

学习英文是为了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学习母语是为维系族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他们重视多语文的发展,他们的教育规范学生重视多语教育的学习。

正是尊崇多语文教育,对多语文共存的政策与友善环境的理解,他们才能学得更好,而且更具国际竞争力。独尊单一语文,只是同质化,面对广阔且不断剧变的世界,要是还胆敢以单一语文优势那样摆出傲慢姿态,最后将是死路一条。

在马来西亚,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不断向政府施压,力促政府分阶段实施单一源流学校的教制,将多元语文教学视为洪水猛兽。

其实,鼓励多语教学环境,才会培养一种“含蕴时空,容人容事”的襟怀,才能促进各族的对话交流,增信释疑,相互尊重。马来西亚要谋求进步发展,不仅要学好英文,还要学好多种语文,只有掌握多语能力,才能与全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

任何语文都是沟通工具,学好多种语文是人类重建巴别塔的努力,这才是马来西亚人必备的世界公民特质。

 

培风中学111周年校庆
——培风人的永恒记忆与感动

2024/06/1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锦松

马六甲州唯一的华文独立中学-培风中学615 - 16日迎来111周年校庆。

每年校庆,对甲州市民而言,这一节日是个盛事,不论是市井小民、达官贵人,那些曾经参与筹款、捐款、义卖、义驶等众多华教运动人士的记忆。

1979年,我离开培风到台湾念书,为培风校庆奔忙的点点滴滴始终伴随著我的思念,隐然是我与母校的约定,就是校庆回校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后来在2002年旅居中国工作10馀年,错过许多的校庆,总有些遗憾。

拥有百年历史的培风,走过多少坎坷路,面对官方打压,走过荆棘满途,但没有被挫败,反而奋勇前行。

早期华文独立中学,报读学生稀少,许多独中校长、教职员都需要亲自到各地华小招生,疲于奔命。

随著时代演变,被认为只是收政府考试落第生的独中脱胎换骨,特别是雪隆独中已成为许多华小学生的主要选项。

华文独中被肯定,是华文在中国崛起中得到养分,但更重要的是独中教育提供成人成才的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透过教育,家长看到华文教育的素质与希望。

面对国际学校竞争,这个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在我国政府政策“宽松”支持下,已有百多所国际学校矗立而起,成为家长为孩子就学的另一个选项。

独中教育面对的挑战,除了是语言,更是教育、教学、课室、品德管理的优劣对比。到底华文教育与英文教育何者更优?

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土地上的存在一直争论不休,政府在马来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过去一直处于挣扎、捍卫与求存的抗争状态。伟大华教斗士的牺牲奉献,成为华人社会永远的群体记忆。林连玉、林晃昇、沈慕羽、陆庭谕会一直是我们缅怀的华人领袖,是他们留下的斑斑历史痕迹,所作出的功绩,一直成为华教的精神像征,也是华文教育能继续前行的力量。

独立中学筹款的争议,今天成为议题。到底学生对外筹款的“是”与“非”,“对”与“错”,难道可以简单用二分法来“解读”。

独立中学募款的动机,其实是个应然成形的社会运动。当华文教育仍处于不平等地位时,独中发展不能停滞,而长期经费、维持费成为独立中学的难题。

为校募款

想当年,我在培风念书时,一到校庆。我们高中三两同学,总会骑著摩哆车到距离马六甲市区10-20公里的许多小镇挨家挨户去售卖慈善市券,加上校庆文娱晚会演出排练、慈善市课室装潢布置等,许多同学忙到夜里才回家都不言倦。

为学校募款,让校庆活动获得更大社会回响与支持,以学校为荣,能为学校做点事是当时的初衷。就是到今天,缅怀过去走过的点点滴滴,它竟然成为我对培风最深的情愫。

校庆回校,看过自己走过的来时路,体会独立中学的存在不是偶然,而是每一个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同价值”。

今天培风中学校庆,我再回到母校。校园景物尽管有些变化,但一花一木,却是那么熟悉。走进校史馆,这是精心打造、设计、还原许多历史的感人故事,就像故人的训娓道来,这就是华教人士奋斗的永恒精神写照。

想到华文独立中学走到今天,其筚路蓝缕,正不断在教育我们的下一代,饮水思源,华文教育来不易。

培风,我的母校。校庆,已然成为每个培风人的永恒记忆与感动,其也将生生不息。

 

安华得学习砂英语政策

2024/06/18    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何俐萍

颇意外的,首相安华在黄循财首次以新加坡总理的身份官访马来西亚时,脱口而出建议新加坡派教师来大马教导英语及其他科目。安华的建议是既突然又随性,自然引起各方的争议。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失言了,安华很快又改口说,他是建议新加坡安排志愿者到大马的贫困和偏远地区教导英文和其他科目,但费用得由新加坡政府负责。

安华的临时提议确实太突兀,虽然说师资交流是常有之事,但要新加坡人来指导大马人的英文,想必八字还未有一撇,国内的一些保守份子必然是先发出质疑声,“这是看不起大马人吗?”而新加坡有必要去参与大马的“家务事”吗?难道不怕惹来“有什资格对大马指指点点”的批评?

安华的初衷是提升年轻一代,尤其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偏远乡区孩子的英文水平,毕竟英语是国际通用的语文,大马要在各方面迎头赶上其他东南亚国家,思维首先必须要改变。巩固国语作为大马官方语言的地位固然没错,但强化国人的英语水平才是符合国际的发展趋势。但大马政府和政治人物似乎是讲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说安华本身吧,去年就下令所有致函给政府部门的函件必须全面使用国文,否则可一概不回覆这等保守的做法。

我很庆幸是生活在砂拉越,在一国两制以及建国契约赋于砂拉越的权益之下,强调保障国语的地位之外,英语是砂拉越通用的语言,无论是官方信函、官方场合或是法庭,普遍都在使用英文和英语。就连在一些官方场合上,宗教司以英语诵念祈祷文就让一些西马人感到不可思议。

砂拉越领袖用开明的思维来看待英语的使用是值得被赞许,从落实英语教数理政策,到由政府出资开办国际学校,这种抛开狭隘思维和不受宗教束缚的包袱才是迎合国际发展需要的。但砂拉越的开明却被一些保守份子所扭曲,形容砂拉越是还在使用殖民地新加坡已故前资政李光耀说,英语是经济语言,也是工作语言,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实用性,这番务实的谈话到今天仍然掷地有声,也依然很受用。安华想把英文变为大马的经济语言,不能只是即兴,他需要的是摆脱种族和宗教的桎梏,唯有站在全新的高度来看待,大马才有可期的未来。

 
技职教育有前途

2024/06/17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杨欢

副首相日前透露,国内技职教育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高达94.5%,这的确是非常高的就业率,对技职教育的学生不啻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副首相也透露,拥有马来西亚技能证书(SKM)第5级的毕业生起薪可达4000令吉,即使是第一级或第二级证书的毕业生,起薪也有2500令吉,比我国的最低薪金高了1000令吉,在这人浮于事的年代,确实是相当不错的。

而且,即使没有考获大马教育文凭(SPM)的学生,也一样可以报名就读国家技职教育。

既然技职教育毕业生的出路广,因此,笔者呼吁那些没有考上SPM的学生可以考虑报名就读技职教育,而不应该再认为技职教育没有出路或很难找到工作,而拒绝去报读。

其实,在许多先进国家,技职教育是很多高中毕业生的选择,因为这种教育能够有效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技能,让他们毕业后就可以投入职场当熟练工人,公司不必再花时间和金钱训练他们。

技职教育的毕业生虽然属于蓝领阶级的员工,但是有一门技能在身,完全不必担心找不到工作,前程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