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6日星期二

陈六使与南洋大学精神 开枝散叶走向未来


设于图书馆内的南大史料中心有助于还原南大的面貌,
见证南大一路走来的真实历史。
2016/12/06 南洋商报/教育


陈六使图书馆的前身是新纪元学院图书馆。在2013年,新纪元学院为了留住陈六使的精神力量而把陈六使“请”进校园,以此作为未来前进的动力,也为陈六使找一个“家”。

图书馆是一所学府的大脑,如今的陈六使图书馆除了注入了陈六使与南洋大学精神,也拥有全国罕见的四库全书、唯一的南洋大学史料中心及方修文库,让图书馆使用者不仅是增加知识那么简单,同时也能更深层地挖掘华教历史的光辉与坎坷。

究竟陈六使为何方人物?或许你对他感到陌生,但其对华文高教的贡献是意义深重的。

陈六使是南洋大学的倡办人,这与新纪元学院的成立有着密切的关系。“本院的设立主要是继承南洋大学和独立大学一项未完成的任务,那便是创办一所华文大学。”新纪元学院公关处主任兼招生处代主任吴振声说道。

“现在的学生普遍上只懂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对昔日的南洋大学毫无概念,所以院方决定借以更改图书馆的名称为‘陈六使图书馆’,推动更多人纪念陈六使和南洋大学。”

陈六使于1953年倡办南洋大学。那年是马新、乃至东南亚华文高教的第一年,而陈六使自然是倡办华文高教的第一人。在当年筹资办校时,他慷慨地拨出了500万令吉的捐款,同时也以福建会馆会长的身分,捐赠了数百亩土地作为建立大学的用途。



陈六使创办南洋大学,堪称华人移民史上其中一项罕见的壮举。
南大基业与精神永不断绝

“陈六使本身没有受过高深教育,但他有见识、魄力和勇气,更有感染力。整个社会的商贾、草根民众、乡团组织全部动员起来,南大俨然成为全体华人社会的精神家园与文化堡垒。后来,马新分家、南大改制关闭后,华教天地崩坏,独立大学继之而起,这也就是新纪元必须纪念陈六使,不可忘记南大和独大的原因。”

今天,南洋大学虽然不复存在,陈六使也已作古,但新纪元这颗“南大种子”至今依然辛勤栽种努力耕耘,正是为了让南大基业与精神永不断绝。 

吴振声表示,陈六使图书馆继承南大和独大的华文教学理想,更重要的是让更多年轻一辈的学生知道陈六使的精神。

良木制牌匾

在陈六使图书馆的入口处,立着一个非常独特的牌匾,以及一尊陈六使的铜像。以剖开一半的半棵树桐制成的牌匾象征着陈六使顶天立地的气魄,其流露的气势震慑人心。

在制作牌匾的过程中,挑选合适的木材为首要。可是,觅得的第一块和第二块木板刨开后发现蛀虫严重,甚而有腐化现象,因此得重新寻找。

吴振声说:“终于,良木捐赠者杨应俊寻获了一个合适的树桐。这块树桐的树龄大约是2030年,源自马来西亚半岛森林。这块树桐被剖成两半,一半用作‘陈六使图书馆’的牌匾”,另一半则用作‘林连玉纪念馆’的牌匾。”

该树桐高10尺、直径22寸,顶端宽21.5寸,底座宽24寸,中间树身凸出的部分宽26寸,就算有10个人也扛不起来。经验老到的木雕师傅把树桐刨掉一层皮后,再把有蛀洞及树芯腐朽的地方挖掉,放入药水,然后刷上一层光油制成牌匾。

题字呈现陈六使精神

解决木材问题后,接下来还要面对牌匾题字的难题。杨应俊找来了书法家邢福兴题字,而邢福兴也苦思了两天要如何下笔才能把陈六使的精神呈现出来。

“庆幸的是,拥有多年阅历的他对陈六使那个年代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下笔时,一口气便挥毫了6个字。字体是用行书风格来表现,主要是希望大家容易接受和看得懂。”

“陈六使图书馆”字体漆上青色代表长青,寓意南大不但没走入历史,而是走向未来。南大的精神在新纪元开枝散叶,永驻该地,并引领该院迈向华文大学的理想。

镇馆之宝

在入口处感叹一番后,进到图书馆又是另一阵感叹。一进门的左侧,并列着一排排的镇馆之宝——《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囊括先秦到清朝乾隆的主要典籍,涵盖古代中国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

吴振声指出:“这套价值15万令吉的中国国学宝典《四库全书》在国内非常罕见,是由绿野集团创办人兼董事经理丹斯里李金友于2011年以个人名义赠送予陈六使图书馆,共1500册,以丰富图书馆的藏书。

“由于《四库全书》的书籍又厚又重,如果使用普通书架存放的话,日后书架的间隔板一定会凹下去;因此,李金友也赠送了价值14000令吉的特制书柜存放《四库全书》。该书柜采用优质木料制作,其使用的亚克力玻璃亦有防破功能。”

位于教学楼底层的图书馆可说是国内中文书籍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它共有3个楼层,占地约3万平方公尺,总馆藏量约25万册,订阅国内外期刊杂志约有200余种。

开放予公众人士使用

一楼主要为流通柜台、四库全书区、参考区、中英巫文书籍、杂志区。二楼为南大史料中心、方修文库、阅报区、杂志区、电脑室、2间会议室兼团体放映室各可容纳1520人。三楼为休闲阅读区、中文书籍及办公室。全馆约有500个阅览座位。

“我们的图书馆不只是一间大学图书馆,同时也是一间社区图书馆,开放予公众人士使用。大众只要做个登记便可阅读图书馆内的所有书籍。我们希望实行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理念,既然这是一间华社办的大学,它就是属于华社的图书馆。”

前身是停车场

吴振声在介绍图书馆时卖了一个关子。他说:“等下你看遍整个图书馆后,你猜看这里以前是什么地方。”从一楼上到二楼的途中,经过了一个小斜坡,原以为那是供残疾人士使用的坡道,经解释后才惊觉那是一般停车场常见的坡道,因为图书馆的原设计就是停车场。

经他那么一说,才注意到整个图书馆的内部构建跟停车场如出一撤!虽说图书馆有3层楼,但在一楼和三楼之间的二楼,像是一个被压缩的空间,也被称为是“假二楼”。在假二楼的坡道处,即可看见于2014年设立的南洋大学史料中心。

南大史料中心展示许多由南大校友捐献的南大照片、文献及文物等,开放予南大校友及华裔子弟见证南洋大学一路走来的历史。该中心不只保存史料,也具有研究功能。为了长远与未来趋势起见,院方将逐步把史料数码化,以解决空间有限及永久保存的问题。

另一方面,经图书馆历时两年的整理,位于假二楼的方修文库于2015年正式成立。方修家属将方修多达8500本的藏书,以及他生前的手稿、书信、笔记和剪报等赠予陈六使图书馆,供有兴趣认识和研究方修者阅读。

“方修在马华文学史料的整理上功德无量,是马华文学史的拓荒者与奠基者。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支撑、推动和引领马华文学的建设与发展。”

流水阵与风水无关

三楼主要是中文书籍库,这里可听见清脆的流水声。随着流水声的方向望去,居然有一个流水阵设在一个角落处。那个流水阵跟风水完全没关系,纯粹是因为停车场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水管,而其中一条是连接厕所的水管。每当有人使用厕所,水管就会发出声音,以致对图书馆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干扰。

“有鉴于此,院方就设了一个流水阵,借由流水声掩盖水管发出的声音,听起来也比较悦耳。”


(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