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642


在学校友族与华族学生是否和睦相处


——与文友交流的提问之七


2017/02/28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作者:(吉里汶) 渔夫


育民学校办校已有十七年,在咱们的育民学校受教育大约有30巴仙的友族子弟,大家在这个大家庭里,风雨一堂,共浴文化教育。

上学时,有一小部分友族与华族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上学,也有一些妇女留在学校,在幼稚园外的凉亭长凳上闲聊,等候她们的小孩子,或是一边兼照顾。但校方比较开放,也没有禁止她们。

当下课时,也有一些低年级的华族与友族家长从家里带着饭盒来到课室,陪着她们的孩子吃东西,这种情况,在市区的学校是不允许的。然而咱们渔村的学校,就比较宽松,因为有的小孩还不能自立,需要家长的陪伴,所以就不把它列在校规里。虽然这种形象在学校看起来很不规矩,但家长们与孩子相处在一起聚餐,谈谈笑笑,其乐融融,也是件好事。钟声响后,她们又各自回家。放学时她们又到学校带孩子,热闹兮兮的。

在课堂上,老师分配华族与友族学生坐在一起,大家互相交流学习。而一些课外活动,学生们一起在球场打排球,打羽毛球,在操场作游戏,与其它的活动,他们都会互让的,遵守纪律,从来没有发生争吵的不愉快事件,大家融洽地玩得嘻嘻哈哈笑。

育民学校是建在郊外,周围是族群住宅区,大家互相尊重,互相照顾。我们也帮助一些贫穷孩子,提供免费或半费的,使到这里的孩子都能受到文化教育。

2004年,这里的区长在一次的集会上,感谢咱们办学校为大众服务,并得到族群的赞同,把市区通向育民学校的这条道路易名为育民学校路Jl. Bina Bangsa,这给予咱们非常的鼓舞。有教无类,咱们沿着这条教育道路走下去,为发扬多元文化,培育有文化水准的下一代而贡献一份绵力。

在这里,不同民族的孩子在一起学习,可说是和睦相处的。但有需说明的是,“和睦相处”指的是地位平等,互相尊重;学习目标一致,团结融洽。我们决不能像旧时代那样,强求不同民族的服饰外观、文化风俗等的统一,或遵照大民族的意愿为依归,这对国家、社会都会造成伤害。




参加巴中62年届春节元宵团拜


2017/02/28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作者:(谏义里)玲玲




作者与陈正祥老师合照。
似水流年,蹉跎了一个季节又一个季节,流着,流着……春节已是不容置疑地探访人间。

日子一天天溜了,我们不自觉,满了一年365天还不自知时,春节的日历、报上的祝贺词匆匆而来,也匆匆而去。

2017211日晚上7时,巴中62年届主席许世良、黄玉明贤伉俪在雅加达“丽园酒家”宴请我们同学们聚会团拜,共庆鸡年春节,共度元宵佳节。大概有150名师友欢聚一堂,互相拜年,畅叙旧情、共享晚餐,同时还有精彩的文艺节目供大家观赏,有合唱、独唱,又有舞蹈,声音宏亮、悦耳动听,虽然大家年事已高,但个个都是舞林高手,在台上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可见她们排练有多刻苦。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增添了欢乐气氛。还有,最令人兴奋的节目就是分发红包,每位老师都分到一个大红包。同学们也有分到,我当然也不例外。会场里的梅花树上都吊满了红包,许世良夫妇想得很周到,令人感动与喜悦。他叫每一个人回家之前自己拿一个红包,啊,大家都笑逐颜开。

出乎意料中,我见到了陈正祥老师,55年没见面,若不是郭良义同学介绍,我真的认不出来。很高兴遇到陈老师,86岁的陈老师平易近人,老当益壮,穿上巴泽黑白花上衣,套上黑色大衣,显得风度翩翩,精神奕奕。陈老师有说有笑,无话不谈,说话很坦白。得知陈正祥老师是《国际日报》、《国民日报》董事,熊德龙先生的高级顾问,真是万分敬佩,感谢郭良义同学为我和陈老师拍一张纪念照。

享尽了晚餐,享受了歌舞表演,每个人的颜容都显得喜气洋洋。感谢许世良夫妇珍贵的晚餐及礼物,大家在充满欢乐中频频举杯互道珍重,祝愿大家平平安安、健康长寿,事事顺意,来日再相逢,共度夕阳时光……

(巴中夜校梁新娇)



回忆孟加影中华音乐队


2017/02/28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作者:张雅各


西加山顶小城——孟加影是我们的故乡,是养育我们成长的大地摇篮。我们在那里度过我青少年的时光,在上世纪六,七年代,因政治环境改变影响,很多乡亲离开故乡孟加影移居到山口洋、坤甸等地居住,有的搬迁到雅加达,当格冷,德搏、茂物等地居住。

回忆孟加影的华族也很重视弘扬华夏文化,和华族的传统习俗节日。在一百多年前,孟加影设立了一间华校——中华公学。陈荣辉说,八十年前他在该校念书时该校已经陈旧破烂,那时代的老师多数是从中国广东梅县请来的。

1951年孟加影中华公学聘请到一位教师,就是百富院的刘明亮老师来孟加影任教。当时他是二年级主任老师兼教我们的美术和音乐老师,也是学校生活指导。他对这两门功课很有把握,上音乐课时他教我们唱新中国歌曲,而且明确讲解音乐谱和唱法,我们很快就学会,有时候他用小提琴,管弦乐伴奏。刘明亮老师从青少时代对音乐方面盛感兴趣,他在百坡时曾参加当地组织的音乐队。

刘明亮老师在孟加影华校任教时,他决心要组织音乐队,当时得到陈祝兴先生的同意,在他推动下陈祝兴先生出钱出力,支持和鼓励,购买了一套乐器后,借中华公学礼堂为练习场所。1952年间成立了孟加影中华音乐队,队员计有刘明亮老师,陈祝兴、陈邦兴,陈邦福,黄荣光,陈云石,杨北生,杨华昌,吴玉祥,官德生,锦不(友族)会讲客家话。

在刘明亮老师指挥教导下,乐队办得很成功,有时候还邀请山口洋李贵郎先生是深资音乐教师来孟加影教导。

当年孟加影中华公会举办集团结婚,印尼,中国国庆文娱晚会,陈祝兴祖父寿诞,刘月祥先生的父亲寿诞,还有华族结婚时会请他们去演奏助兴,同时国庆文娱晚会还邀请印尼朋友的音队联合演奏,获得社会人士的好评。

华人农历新年,该音乐队还登门向侨胞演奏恭祝新年快乐,所得到红包育作音乐队的经费。

可惜1955819日,晚上在孟加影发生大火灾,陈祝兴先生的店屋被火烧毁,部分,乐队员的店屋也被烧,一些乐器也被烧毁,后来该音乐也解散了,直到今天刚六十年的时间,这些音乐队员也已作古不在人间,这些音乐先驱者也几乎被人遗忘,往事只能回味。



小学生搞宣誓做么?


2017/02/28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张网


巴生一所华小六年级生宣誓考8A,教育者为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令人感叹。

12岁小孩宣誓,有许多问题。他们为何要宣誓?谁有权力强迫他们宣誓?宣誓而考不到8A又如何?明知一个12岁孩子的宣誓在法律上无效,还宣誓做什么?宣誓可以这么儿戏吗?这是哪门子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及家长的智商何在?

小孩子无知乖乖就范,签了名字,继而父母签了,监誓的校长也签了名字,依足整个程序,这除了给学生增加压力,造成心理负担之外,对于学生是否考到8A不会有任何帮助,可能适得其反。

8A非最终目的

我听过我地区的一所华小,学生每天晨读集会都会大声呐喊“我要考7A”(那年是7A),结果成绩反而逊退,成为杏坛笑话!

教育不应该这么硬邦邦,考8A不是小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学有效,师生勤劳,考到8A或好成绩是自然成果,没必要刻意强调,使教育的崇高目标给歪曲了;教师既为教学竭尽气力,学生也为完成课业及参加补习疲惫不堪,都只不过为考得更多A

华小虽考试成绩优越,但学生的素质,在“智、德、群、体、美”的表现是否达标又是另一回事。

为了考得好成绩,书包超重、作业超多、补习超长成为华小的特征;早上晨读也越来越早,搞得学生睡眠不足,早餐来不及吃的情况相当普遍。这种学习情况是否值得鼓励?

填鸭式变本加厉

华小教育是否应该这样几十年不变?教育局提倡的“快乐学习,生动教学”只止于理论,实际上行的是变本加厉的填鸭式教育,整个华小教育都集焦在考试成绩,栽培了无数的读书机器,却缺乏创见及思考能力。

校长作为一校的领头羊,应该多研究教育理论,把目光看远,考好成绩不是靠滥用宣誓及硬功夫;靠方法、激励学习得利用心理学、教育学,行事得专业,不要苦了孩子,也使父母感到压力。

从一些事件,我们不能不质疑一些校长的专业知识及判断能力。一个一味讲如何考好成绩赚大钱的激励讲师,到各华小演讲,一个性教育讲师跟小学生说搞婚外情的都是“奸夫淫妇”,另一个讲师跟学生谈性教育,叫学生根据图片大声念生殖器官部位……只能说“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