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命运谁主宰?
2017/11/2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锦松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有多少间?这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曾经多次困扰华社。从媒体的报导来看,有说60间、61间(计宽中古来分校),还有62间的(加计关丹中华)。现在应该很清楚才对。教育部长玛哈兹卡力1
1月2
1日重申,1996年教育法令已阐明全国华文独中数量为60所,如增建新的华文独中將违反该法令。
关丹中华中学是「独中」还是「私立国中」的爭论曾经使华社闹得不可开交,这已经是不需要再爭论的议题,重要的是如何修改法令,使关丹中华中学能明正言顺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中学。当然,马华总会长廖中莱自己打圆场,否认1996年教育法令规定不能增建华文独中。真相或许只有「一个」。马华唯一能做的,不是辨白,而是就如告诉华社增建华小一样,拿出增建独中的事实说明,不然总让华社看到又是「只有一里路」的假象。
代表华文身份认同
独立中学事实上是套上了「华文」的光环,才可能发动华人社会捐献,这是华人社会的母语教育情结,没有这个背景,是很难唤起社会泉涌的乐捐。
有趣的是,关丹中华既然是私立国中,学生是否可以参加统考,这是另一个问题。统考被解读是政府法令限制独中的「校內」考试,现在「非独中」关丹中华学生却参加了统考,那统考是否已经突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考试」。或许国会议员可以向教育部长「求解」,如果教育部允许统考开放,那统考的对象將不在只限于独中生,校外考生也可以报考。
统考如果成为公共考试,是利是弊还值得探討。现在国际学校的林立,数量百间以上,早已超越独中总数,国际学校学生以英文为主。国民大学种族研究机构学者张国祥认为,华社不应支持统考获得承认,因为这將削减国中生进入本地国立大学的机会。他在今年4月在吉隆坡举行的「统考文凭爭议」圆桌会议上表示,统考生不忠于国家主流教育,而国中生为国家教育源流的拥护者,政府应当优先保障国中生的大学入学名额。他更抨击,那些独中生的父母不想留在国家教育源流,却又想享受国立大学入学资格,可谓相当「贪婪」。
当社会趋向保守时,有限的资源就会成为掠夺的对象。为限制律师的人数可以设置「门槛」,国立大学不承认统考也是另一个「门槛」。独中的优势正是被视为强大的掠夺者,阻止掠夺者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挡在门外。这或许就是张国祥的论调。
公平的竞爭一向被视为是创造社会进步的根本,捨本逐末,无视独中人才的外流,最终將付出的是「国家进步」的代价。土权组织表达对承认统考一事,绝不妥协。该组织主席依布拉欣阿里重申,如果政府准备承认统考,该组织將会与政府「开战」,包括告上法庭。
政治元素干扰
统考早已经注定不是简单意义的考试,它附带著太多的政治、种族、文化、语言等其他外在没有干係的因素。统考的政治元素太多了,是它无法承载之重。统考在来届大选也將继续成为美丽的画饼,曇花一现,满足华人社会短暂的喧闹与爭执,当大家还在看闹剧时,大选或许「轻舟已过万重山」,继续再等下一届大选的「再复製」。
1975年董总开办的统考,其命运40多年来磕磕碰碰、举步维艰,执政党单元的种族思维不改变,统考的承认问题恐怕是缘木求鱼,其实「换政府」与「改变统考」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但很多人还是没有办法理解。
别让统考文凭成了政治筹码
2017/11/30 星洲日报/沙捞越
~作者:詹亨敏
前首长已故丹斯里阿德南执政砂拉越短短3年,却成为各族群最爱戴的全民首长;阿德南的执政生涯让砂拉越人自主权意识抬头,凝聚及团结砂拉越人的力量,州选胜利的最大关键是人民愿意相信他秉承的中庸政治理念,实践全民福利的政策。
前首长已故丹斯里阿德南执政砂拉越短短3年,却成为各族群最爱戴的全民首长;阿德南的执政生涯让砂拉越人自主权意识抬头,凝聚及团结砂拉越人的力量,州选胜利的最大关键是人民愿意相信他秉承的中庸政治理念,实践全民福利的政策。
阿德南对华裔最霸气的经典语录莫过于:就算联邦政府不承认统考,随他们的意,砂拉越就是要!于是乎,砂拉越成为国内首个,也是唯一承认统考文凭的州属。
随着国会大选即将到来,华社对独中及华教的情操又再次燃起,华人对母语的执念及华社权益,却成为政客最有力的宣传武器。
许多政客为捞取华裔选票,高调呐喊恢复砂拉越教育自主权,诉说华语的重要性,但这些政对华语的掌握能力却有待改善,甚至将子女送往英校或海外国际名校留学的更是不计其数。
本来承认统考文凭应该只是单纯的教育课题,不知从何开始却成为朝野双方互相角力的重点,尤其执政者在涉及华裔利益的课题上释出些许善意就要被当成“皇恩浩荡”,要求华社应该“谢主隆恩”,这真是有趣的现象。
政府明知华社对统考文凭被承认的重视,却因为种族因素及政治考量而抹杀了这一切,政客们每逢大选来临,在台上说得口沫横飞,言犹在耳的承诺着“承认统考文凭有转机”,大选过后却又石沉大海,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落空,华社还能有所寄望吗?
采访董总在美里举办的座谈会上播出的茅草行动30周年纪录片段,看到昔日捍卫华教立场之士惨遭政治打压,蒙受牢狱之灾,心中燃起对他们深深的敬意。
面对不断被朝野政客肆意消费的种族主义及教育课题,心中只有无限感慨,华社在这片国土上究竟还要抗战多久才能获得肯定呢?
学母语不影响团结
2017/11/29 中国报/中言
学习母语是普世的基本权益。马来西亚建国前后,华人一直都享有学习母语的基本权利,可是,因為政治因素,华教的道路也总是崎嶇不平。政府最近俯顺民意,批准增建10所全新华小和搬迁6所华小,是华社的佳音,但也如所料,引来沙文主义或极端分子的反对。
一直以来,国内不时会有一些压力集团,甚至执政党内的噪音,要求政府关闭华小或各源流母语学校,他们独尊马来文,指母语学校会破坏国民团结云云。
将更有竞争力
然而,也有不少具有世界观的马来精英认為,除了华裔和印裔母语学校,政府应允许更多母语学校设立和復办英校;东马沙巴卡达山族和砂拉越伊班族,也应获准开办母语学校,如此才符合教育法令下所阐明的各族母语教育权利。
国库控股教育顾问莎蒂娜日前提醒政府,若政府现在废除各源流学校,只办以马来文教学的国民学校,是行不通的,因此不仅会遭来反对党的攻击,也引起家长不满。
极端分子老是指各源流母语学校破坏国民团结,而想方设法鼓吹单元教育制度、同化大马各种族,不承认多元是大马的优势。其实,在这个全球化年代,国民若能在学好国语的同时,也掌握英语和华语等国际语言,可令国家更有竞争力。
传递知识工具
政府深知英语的重要性,允许更多国际学校的开办,但碍于政治因素而不愿冒险復办英文学校。政府对待母语学校,包括华小和独中的态度也一样,不敢大开放。
政府必须根据人民的需求提供教育机会,华社多年来不曾停过要求政府增建更多华小,以应付华裔家长的需求。
华小办学出色,许多非华裔家长,包括巫裔和印裔,把孩子送进华小。需知团结和谐,靠的是爱国价值观,语文只是传递文化和知识的工具。唸华小的人大都深深爱国,唸国小的人也未必团结一致,所以,多元学校何罪之有?
报考华文与对症下药
2017/11/30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许镁琪
“你有报考华文吗?”
“没有”
“原因是?”
“因为华文科不容易掌握,听说要考个A等就更难。”
“因为没有信心考好华文,怕会拉低整体成绩,不想冒险。”
“因为我学校教华文科的老师不擅长,要到外面补习耗时又花钱。”
“因为我对华文科不太感兴趣,我觉得会读、会说、会写华文就够了。”
“因为父母觉得华文科对我未来修读的科系不重要,建议我无需报考没把握的科目。”
早前在进行新届学记面试时,问了申请者们有无报考华文科,一部份的回答是没有,而理由大同小异,如上。
“一起来抢救华文!”众筹运动官网资料显示,每年报考UPSR华文科的学生约有10万人,同一批人升上中三 ,报考PT3华文科的只有6万、7万人。再过两年,同一批人升上中五,报考SPM华文的人数进一步减少,只有5万人左右。
在大马,报考华文科的人数逐年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单位纷纷发动醒觉运动,盼唤起华裔同胞对华文科的重视、改变许多人抱持的“考不好会拉低整体成绩”观念,鼓励更多学生报考华文。
只不过,在号召的过程中,若一味打着捍卫民族母语的旗帜,其成效似乎不甚乐观。
“母语是民族的根,华人当然就要学习并捍卫华文啊!”
“你有看过其他民族不懂母语吗?偏偏华人就有。”
“若连华裔子弟都不报考华文科,那该由谁来考?”
“现在你放弃考华文,以后的孩子就没机会上华文课了!”
“没了华文科,华人在这个国家的地位就会被轻视。”
以上这些言论,社交网站上比比皆是,然而对于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接触母语的人来说,那充其量只是一种道德绑架或情绪勒索,他们始终无法对这类“热血言论”感同身受。
没错,掌握母语,是各民族的义务,华裔子弟报考华文,更犹如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但是,不少人对学习和传承华文的衡量,取决于这门语言的“实用性”。
面对这类人,也许告诉他们中国市场崛起、华文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全球意识到掌握华文的重要性,并掀起学习中文的热潮等事实,比硬销民族情怀来得有效。
当然,仍有一些现实的“技术问题”急需解决,才能让学生对华文科重拾信心或产生兴趣;否则,即使学生们深知华文是何等重要,但无法掌握并考好这一科,依然会却步。
毕竟,觉得华文科很难考得好、担心影响整体成绩和申请奖学金机会、缺乏优良学习环境等,这些也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