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6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569

教育改革有轻重缓急

2024/09/05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曾志涛

日前,教育部再度建议将多源流学校(华小和淡小)的国文课程标准及课本,与国小统一引起华印团体的激烈反对。

教育部认为华淡小国文水平低落,希望通过统一教材提高学生的国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曾在2009年和2015年做出这项建议,但在2010年及2016年,都因为华印社会的反对而无法成事。

如今,教育部再次提出相关建议,同样遭到各方质疑,包括董教总等9个华教团体。因此,教育部有必要在做出此项决定之前,深入探讨统一国文教材的可行性和教育体系本身的结构性问题。

首先,必须强调,华小和淡小的设立初衷是基于尊重和保护各族群语言文化的精神,让各族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母语教育的机会,这一原则是受到宪法保障的。

违背多元教育初衷

因此,试图统一不同源流学校的国文教材,实际上是违背了多元教育体系的初衷。这种一刀切的政策并未考虑到各源流学校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和学习需求,也未尊重各族群的文化和教育自主权。

在提高学生国文水平的问题上,笔者认为,语文学习需要因材施教。华小和淡小的学生大多在家中和社区中使用自身的母语,学习国文的方式显然与马来语为母语的学生不同。

换句话说,强制使用国小的国文教材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华淡小学生的国文水平,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和挫败感。

教育部必须认清现实,制定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国文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和需求,切忌缘木求鱼。

202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马来西亚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表现不佳,位居全球后25%

这实际上反映出教育体系的深层次问题,如教学质量、资源分配、教师培训、学生栽培不到位等各种缺陷。

应提高教学质量

相较于统一国文教材,教育部更应关注如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表现。例如,新加坡在PISA中表现优异,说明了教育改革的关键其实是在于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科学的课程设计以及有效的教育管理,其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此外,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是教育体系的另一个重大挑战。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差距,使得一些学校的学生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

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的差距上,也反映在教师质量的良莠不齐上。

因此,教育部应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马来西亚的教育改革之路仍很漫长,我们不能一而再地陷入无建设性的讨论和争议之中。教育部应该意识到当前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和症结,明白事有轻重缓急的道理。

与其在统一教材上浪费时间,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等关键问题上,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高效和有趣的学习环境。

身为教育部的领军人物,教育部长在提高大马教育水平方面责无旁贷,更必须意识到教育改革唯有抓住重点,方能行稳致远。

 

反思课时的划分方式

2024/09/0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你还记得学生时代的学校铃声吗?

铃铃铃……上课!

铃铃铃……下课!

随著时代的变迁,手敲钟已由电铃或电子音乐取代,但课时的划分方式却数十年如一日,没有明显的变化。小学一堂课30分钟,中学则为30-40分钟,学生一天在校大约6小时的学习时间,根据科目被切割成8-10堂课。有的是单课时,有的是双课时,由已设定好的铃声负责提示切换,按表操课,华文、国文、英文、数学、科学、体育……由铃声来决定一堂课起点与终点,不管学科性质、课型特点、教学节奏、学生需求;不管是兴味正浓,还是意兴阑珊,只要铃声一响就得按下停止键,切换模式。

这种“标准化”的教育模式,源自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为了满足工业社会快速增长的劳动力需求,更快速、大量地培养出具备基础知识、技能的工人,采用了统一课时的班级授课方式,教师根据科目传授统一的课程,学生则按照规定的时间学习、考试,优胜汰劣,就像讲究工序、标准的工业流水线一样。

这样的模式在过去200多以来,备受认可,通行无阻,因为不止便于传授知识,也有利于管理、监控。长此以往,大家便都习以为常,似乎这就是学校该有的模样,是不容置疑的固定模式。

KBSRKBSM)到KSSR(KSSM),从注重考试到提倡课堂评估,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虽然已顺应时代的需求,还有教育理念的革新,历经好几次的变化,但一直都把焦点放在课程、课本、教学、评价,从未把课时的划分方式纳为改革议题。

课时的划分方式将直接影响课堂组织、教学结构,还有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选择。当教育观、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已发生明显的变化,课时的划分方式真能置身事外,以不变应万变?趋向标准化的课时切割方式是否仍合时宜?能否满足课程与评价改革需求,为注重个性化、多元化的21教育提供充分条件?

从废除考试,到要求实施课堂评估,从先教后考,到边教边评估,我们并未对原有的课时划分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用旧瓶装新酒。无怪乎,不时听到老师反应,“教课都来不及了,哪有多馀的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一评估?”

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

当教师得忙著赶课,无暇给学生评价,不就意味著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无法获得及时反馈,也暴露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有所不足,可能存在“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的问题吗?不但无法落实课堂评估,也难以开展21世纪教育所推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带来有效的深度学习。

我国将在2027推出新课程。冀望除了改革课程,也能对沿用已久的课时划分方式进行深入的检讨、反思、调整,为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提出更人性化,更灵活的模式。

 

统一课纲:打通国语学习任督二脉?

2024/09/05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张庆禄

教育部官员建议统一各源流小学的国语课纲,这并非新鲜事,华印社会如往常般站稳立场,表达反对。

这十多年来,教育部官员“屡败屡战”,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统一国语课本的政策,实在是“锲而不舍”。

根据官方说词,统一国语课纲,有助于提高华淡小学生的国语水平。表面上看,似乎言之成理,国小和华小国语课纲不同,前者较深,因而国小学生的国语程度相对较高。

然而,这当中存在逻辑谬误,忽略了国小和华小的根本差异。国小生多为巫裔,马来语∕国语是他们的母语,因此在学习上更为得心应手;而对华小生(多数为华裔)来说,国语是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才能有效掌握。

再者,在国小,国语是教学媒介语,学生大量接触与使用国语,沉浸其中,自然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而在华小,主要媒介语是华语,国语的使用频率较低,学习效果逊于国小,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把国小和华小的国语水平摆在一起比较,无疑是有失公允。统一国语课纲,试图强行拉高华小生的国语水平,也难以奏效。

华小生的国语水平,并不会因为统一课纲而自然而然地提高至与国小生相当的水平。这个道理很简单,举一例足以说明:大马学生英语较弱,而英国小学生的程度相对较高,难道只要我们采用英国学校的英语课纲,我国学生的英语就能来个大跃进,小学生张嘴就是一口“洋腔”?

学习一门语言,需要循序渐进,也要各种因素的配合。今天我们学语言,不似武侠小说中的学武功,忽然得到一本绝世武功秘笈(程度更高、内容更深的课纲),就能打通任督二脉,内力呈几何级增长,跻身高手行列。

学语言,需要正确的方式、适合的课纲,还有大量时间的投入。课纲须符合时代与学生的需求,不是越难就越好。

事实上,课纲内容的难度不能太高,否则学生或会因为跟不上进度,而产生恐惧、抗拒,甚至放弃。教育部若一意孤行,统一课纲,揠苗助长,最终或会导致部分华小生因难以应付过于艰难的学习内容,而对国语失去兴趣。

教育和学习,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事,教育部宜和专家深入研议,谨慎定夺。

然而,华社与华教人士也应从中反思华小生的国语困境。不少华小生能说能读能写国语,但整体而言,国语能力仍然相对较弱。

教育部揠苗助长式的建议,固然不妥,惟华教人士∕华社除了反对之外,是否也应该思考其他方法,以提升华小生的国语水平?在大马这片土地,这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学习国语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需要。通过掌握国语,学生不仅在职场上更有优势,也能与友族深入交流,建构共识,促进团结。撇开功利不说,纯粹一点──“国民有责任学好国语”,就如此简单。

 

统一小学的国语课本:国与家何者为大?

2024/09/0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戴子豪

近期,马来西亚华教出现了一个令很多华教教育者关注的课题:教育部将在2027年统一国小、华小和淡小的国语课本。

目前,国小和母语源流小学的国语课本是不同的,华淡小学生因为需要学习更多语言,所以国语课本比较简单。

笔者将用三个层面剖析这个课题,第一是以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角度,第二是以教育的角度,最后则是以政治角度。

从中华文化而言,就国与家之间何者为先的问题,有出于《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先修身,再齐家,后治国与平天下。在修身齐家这方面,放入民族文化的语境,那么母语肯定是中华民族的核心。

然而,同样的民族思想,也要求中华儿女“入乡随俗”。具体出处是《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中的一句话:“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依此而言,是母语为大,还是国语为大?

马来西亚华人约90%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语为标准,将之作为自己的母语。然而,以汉字为基础的区域,不只中国大陆:台湾是以繁体字和注音符号为主,香港和澳门则是以粤语为重。

全世界大多数大中华地区以外的后代华人,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泰国、印尼、澳洲等,都以国为大,只有马来西亚华人,因为开国时期,由华教和马华先贤开辟了华教江山,才有今天在世界上唯一的大中华区外完整的华教体系。所以,马来西亚华裔的中文造诣,强于世界各国华裔。

马来西亚很多华裔子弟,能读能写能听国语,但还是有一大部分不能很顺畅的以国语交流。这也是部分友族对华裔不满的原因之一。

但将国小的课本统一,在华教教育者的眼中,即是“提高华小国语的难度”的做法,无疑会对华小学生学习造成困扰。这就是国家与民族的矛盾。

身为马来西亚人应该优先将国语学好。母语固然重要,但国语才是一个国家子民需掌握的首要语言。

马来语,是国语。而友族,甚至全世界大多数人民都认为,任何国家的国语都远远凌驾于母语。笔者个人的经历,在英国留学时常用马来语和华语与友人沟通,而遭到教授、同学,甚至一般路人的不满。有一次在伦敦地铁用华语沟通,还被路人说:“这里是英国,请用英语沟通,要不然滚回中国”。

就国家层面而言,先是国,才是家,无国何有家?新加坡教育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而不是华语,而华语只是一周两节的母语班而已。

马来西亚有一部分华裔子弟在国小求学。对他们而言,统一不统一课本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已经在使用国小的国语课本。

第二个观点,即教育观点比较直接:华小生需要学习三语,非常吃力,若用国小的课本,就会立刻加重孩子学习的负担,对孩子不公平。

第三,政治观点,也是最复杂的观点。在马华尚在内阁时期,任何华教的风吹草动,都会被时任反对党,尤其是行动党、一些非政府华教组织和民众贬为“卖华”,包括承认统考、制度化拨款、增建华小,固打制度等等问题。

如今,希盟已执政联邦,教长副教长也由希盟领袖担任。今天,被大部分华教分子视为“打压”的做法,希盟竟然做得比马华时期还要糟糕。

如同笔者一贯的态度,认为希盟要面对的不是华裔子弟在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矛盾,而是面对昔日希盟/民联如何在华教课题上攻击马华的影子。

笔者身为华人,自认深爱中华文化,也一直在研究中华文化和历史,但笔者认为,身为马来西亚人应该优先将国语学好。母语固然重要,但国语才是一个国家子民需掌握的首要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