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才是关键
2025/10/30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罗汉洲
教育部总监拿督莫哈末阿占说,部分学校刻意隐瞒学生违纪的事件。
说句老实话,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已不是什么秘密,今日终于得到教育部证实。
学校刻意隐瞒违纪事件,犹如讳疾忌医,结果就是养痈为患,造成违纪事件逐年增加,副教长黄家和也终于透露校园霸凌事件年增逾千宗。
霸凌事件“年增”逾千宗是多么可怕的事,我们以前珍惜的“同窗之谊”已泯灭,近日又传出校园內发生强奸、轮奸及未成年女生自愿与男生发生关系的事,这些是被揭露出来丑闻;至于给隐瞒起来,如莫哈末阿占说“被扫入地毡下”的则不知有多少宗,可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更令人震惊的又传出,不但学生违纪,即便教师也违纪,他们违纪主要是侵犯女生及开黃腔,毫无为人师表的形象;令人心痛的是被揭发的丑闻是发生在华文独中,何其不幸。
古语说:为人经师易,为人人师难。教学生读书识字,读得懂经书,会吟诗作对,会写文章,这样的老师容易做得到;但要教学生如何做个好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这样的“人师”可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而“人师”却是学校以至社会最需要的。
恢复鞭打须深思熟虑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传经授道是老师的责任,一向来都没问题,此所以教师备受人们尊重,不料传承至今,竟有老师或口出黄腔,或骚扰女生,这些老师的行径已离经叛道,不堪为人之师长。
南马某独中女校友投诉教师不当言行,校方要求她提呈证据。呜呼,该女校友肯定不可能当场把教师的言行录像录音,要她如何提呈证据?所以我更怀疑校方有意把事件“扫入地毡下”。
至于学生违纪事件,有人建议恢复教师鞭打学生的权力。
恢复教育鞭打学生的权力,这建议显然仓促得如条件反射,未加深思熟虑。
早前常听闻因为教师把学生鞭打到伤痕累累,家长或到校兴师问罪,或向警方投报,更有因为孩子给老师打了,家长迫老师摆“和头酒”谢罪的事。
恐引起种族纠纷
因此,如果恢复教师鞭打学生的权力,谁能担保数十万教师之中,人人都能自我克制,不会意气用事,不会过分鞭打学生?
尤其在政府中学,集各族学生于一堂,倘若教师过分体罚学生,轻则家长兴师问罪,重则可能引起种族纠纷,何况十多岁的青少年给教师当众鞭打,势必严重伤害其终身的自尊心,所以不宜轻言让教师拥有鞭打学生的权力。
学校违纪事被公开出来后,有人归罪于手机,有人归罪社媒、酒精,八竿子打不到的理由,我认为校风才是关键,华文学校一向是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治校者(董事会和校长)严格办校,教师教学认真、尽责,学生学习勤谨,师生能自律,校风良好,学生身处于良好校风里,乃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品格温恭谦和,自然就没有暴戾的行为。
近日,逾两百人响应“马铃薯叔叔”关志庭的号召,在槟城孔圣庙中华中学前举行“支持教师专业精神”和平集会,声援因鞭打学生而被控的退休教师锺老师,引发社会对教育纪律与教师处境的深刻反思。
集会参与者包括教师工会代表、退休与现役教师、学生及民众,共同呼吁社会正视教师的专业尊严与教育责任。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体罚制度存废的争议,更折射出当代教育中教师专业形象面临的挑战。
体罚曾是传统教育中维护纪律的重要手段。如“马铃薯叔叔”所言,许多老一辈人经历过“吃藤鞭、拉耳朵、罚站”的惩戒教育,并视其为性格塑造的关键。这种观点认为,适度的体罚能有效遏制学生行为失范,保障教学秩序。
守护师道重塑尊严
2025/10/29 南洋商报/社论
然而,随着儿童权益观念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革新,体罚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质疑。研究显示,体罚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激化师生对立,背离教育本质。
支持恢复体罚者主张,当前校园纪律松弛与教师权威弱化已危及教育质量。全国教学专业职工总会(NUTP)槟城分会秘书法德里阿末指出,若教师因惩戒学生而持续面临法律风险,教学热情将受挫,最终损害学生利益。
然而,反对者则强调,体罚与现代教育倡导的尊重、沟通理念背道而驰。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而非惩戒,社会需探索更科学的纪律管理方式。
此次集会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教师专业尊严所面临的危机。法德里阿末直言,教师每日承担着因惩戒学生而被控诉的风险,甚至可能“被铐上手铐、带进警局”。这种恐惧不仅削弱教育者的积极性,更可能使教学沦为“畏首畏尾”的技术操作,而非传递知识与价值的使命。
教师专业精神的核心,应体现在其教育自主权与社会信任度上。然而,当家长将教育责任完全推诿于学校,当社会以放大镜审视教师的每一举措,教师的专业判断便难以施展。
如“马铃薯叔叔”所言:“教育是家长与老师的共同责任。”一堂课仅45分钟,教师绝非万能魔术师。若家庭教育的根基缺失,仅靠学校难以培育完整人格。
恢复体罚并非解决纪律问题的唯一答案。与其纠结于惩戒形式的存废,不如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专业形象与社会地位。首先,应通过立法明确教师的教育惩戒权边界,避免因模糊规定导致教师动辄得咎。
其次,教育部门需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强化课堂管理、心理辅导等专业能力,帮助教师以非暴力方式引导学生。
重塑对教师信任尊重
同时,社会需重塑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家长应主动参与教育过程,与教师形成合力;媒体亦应客观报道教育事件,避免片面渲染师生冲突。正如集会者所呼吁,政策层面需进行系统性改革,保障教师“无所畏惧地教学”。若教师终日困于诉讼阴影,何谈启迪下一代?
我们认为,体罚争议的本质,是传统教育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更是对教师专业精神的时代拷问。我们不必沉溺于对“藤鞭教育”的怀旧,而应携手构建一个以专业、信任与合作为核心的教育生态。唯有当教师重获尊严、家长承担责任、社会给予支持,教育才能真正点亮每个孩子的未来。
走出“控制—惩罚”的教育迷思
2025/10/3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近期频发的校园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焦虑。舆论中不断传出要求恢复小六与中三统一考试、重启藤鞭教育、限制16岁以下儿童使用手机的呼声。这些被声称有助教育回归正轨,拨乱反正的解方,实则暴露出潜伏我们社会已久的教育迷思。
一、以控制取代理解
恢复统一考试,用标准化测验来“约束”学生的学习;重启藤鞭教育,以体罚来“威慑”学生的行为;禁止使用手机,以“堵截”方式来防止偏差,这些措施无不体现出以外部控制为核心、追求速效的教育思维。
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立规矩、设禁令、加力度,误以为只要制度够严、手段够硬,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急于扑火,快刀斩乱麻式的思维,忽视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也缺乏理解学生行为背后动机与需求的耐心。
教育的本质在于理解与引导,而非简单的控制。考试能检测学习成果,却难以为学习过程提供持续而有效的反馈;藤鞭或许能制造表面的服从,却可能摧毁学生的尊严与师生间的信任;禁用手机看似止乱,却同时剥夺了学生学习自律、培养数码素养的机会,也进一步撕裂了代际关系。
二、重结果轻过程
寄望通过恢复旧制、加重惩罚或施加禁令来改善学生的行为与学业表现,反映出重结果轻过程的教育心态。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维,使教育沦为追求短期成果与表象的竞赛。每当出现新问题,就出台新措施、增设新课程、加派新任务,以“加法思维”来应对挑战。结果是制度越叠越厚,师生关系却越发疏离,学校本应有的温度在层层压力下逐渐流失。教育是缓慢的成长过程,成果往往是延迟显现的,需要信任、耐心,更需要远见。
三、以表象遮蔽本质
当我们将复杂的校园问题,简单归因于学生的个人行为,就容易忽略教育体制、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深层影响。这种表象化的理解,模糊了教育共同体应承担的责任,也掩盖了时代变迁带来的新挑战。
当代学生成长于信息过载、价值多元的时代。他们所面对的压力与困惑,与旧时代的学生截然不同。如果我们仍固守“服从即教育”的思维,试图以旧经验去套用新现实,只会不断错失与新生代建立真实连接的机会,使隔阂越来越深。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惩罚,而是陪伴;不是压制,而是唤醒。面对新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再是更多的管控与禁令,而是更多的理解与信任。唯有打破“服从即教育”的迷思,让尊重与理解成为教育的底色,我们才能在变动的时代中,为教育找到真正的方向。
谁在温水煮蛙?
2025/10/3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梁洁莹
作为马来西亚人,多元一直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特色。惟,讽刺的是,多元却也经常成了政客温水煮蛙、争取政治筹码的课题。
日前,首相安华在国会回答伊党议员的附加提问时表明,政府学校内不得举办任何酒会活动。此话一出,即引起华社哗然。后来,经过一众华裔部长在内阁会议反映后,内阁一致通过全国华小礼堂宴会不受政府学校严禁举办任何酒会活动禁令的影响。
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毕竟2024年7月的华教义演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教育部当时还发文告提到该部筹款指南注明学校捐款不得涉及赌博、香烟、毒品和酒精等活动收益。后来,新出炉的指南列明类似华教义演活动,严禁穆斯林学生参与,才告一段落。
再看这几年里,非穆斯林的部长一再因饮酒和供酒成为攻击对像、肉骨茶被列国家美食遗产引发争议、舞狮和捞生被指涉及“迷信”元素、印裔小贩在华人店经营猪肉扁担饭却被质疑用“扁担饭”乃不敬……
类似不断循环发生的课题,除了以上所提的酒、美食与文化差异外,还有公立大专的学额分配、公家机构的服装争议,甚至是清真议题等,每隔一段时间犹如旧歌重播。只要翻查剪报,就会发现过去几十年来,历史总是不断轮回。
这些出奇相似的剧本,并不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表面上是文化与宗教差异、制度不公,但实质乃一些政客在利用这些敏感课题温水煮蛙,不断试探各族间的底线,让群众在不知不觉中习惯分裂、接受对立。
古语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我们所处的时代却总是不缺“唯恐天下不乱”的政客,因为没有纷争,他们就失去了存在感。多元文化原是国家的底色,却被操弄成政治的棋盘,刻意挑动族群神经,以“文化差异”之名行“政治分化”之实。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场长年习惯的操控。我们就像温水里的青蛙,因为它们不会在一瞬间被煮熟,而是在一点一滴的升温中失去跳出的力气。我们的社会也是如此——在一次又一次的争议中,从最初的愤怒,到后来的无奈,再到如今的麻木。
每一场舆论争论,表面看是自由表达,结果却变成民意被牵著走的集体心理战。每一次的争议都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恐惧、偏见与被塑造的愤怒。这正是有心人士要达到的目的:行离间之术,制造不安,唯有这样,才能维持权力的平衡。
也难怪乎有那么多人政治冷感。惟,身为精明的公民,我们应当具备识破伎俩的清醒——不被情绪牵走,不被立场左右。就算有政客点火也好,我们不随之起舞,那把火自然就会熄灭。
在英国学者菲利普塞吉安特(Philip
Seargeant)的《当政客都在说故事》书里就提到,只有学会拆解政客的政治叙事如何收拢民心、骗取选票,那我们才能让批评性重回政治领域,更易于做出关系你我的好决策。这点在大马这种多元社会更为考验,也是我们守护多元的核心。
真正多元的价值,不在于我们能说多少种语言、不在于我们有多少种美食、不在于我们传承了多少的文化,而是我们都能在自由与尊重之间拿捏分寸。届时,纵有人温水煮蛙,也没人加火添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