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新纪元大学学院》
记录整理:谭巧琪

现场大合照 
拿督吴恒灿致开幕辞 
主讲人沈庆利教授 
主讲人赵稀方 
主讲人陈崇正 
主讲人与主持人萧雯佳博士(左一)合影。 
现场听众齐聚一堂,专心听讲及做笔录。
2025年10月22日下午,由中国作家协会指导、马来西亚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主办、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及新纪元大学学院联合协办的“从烽火南洋到新南方写作:中马文学互鉴之路”座谈会,于新纪元大学学院南大楼圆满进行。本次活动旨在探讨“新南方写作”的发展脉络与中马文学的交流路径,并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形式,为两地文学研究与创作搭建更广阔的学术平台。
座谈会由中国作家陈崇正、中国社会科学院赵稀方教授及北京师范大学沈庆利教授担任主讲,在萧雯佳助理教授的主持下,来自中马两地的文学学者、教师与学生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新南方”文学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
拿督吴恒灿:重思“新南方”与“新南洋”的文学命题
活动伊始,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拿督吴恒灿发表开幕致辞。他以“新南方”与“新南洋”为引,带领与会者思考两者在历史与文化语境中的异同与界限。吴恒灿指出,中国地域广阔,文学版图长期由北方主导,南方文学相对被忽视。直至2018年,一批中国南方作家提出“新南方写作”理念,重新激活了文学版图的多元意识,也促成了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新的互动。
他强调,这一文学思潮不仅重新确立了南方文学的主体性,也推动了跨地域、跨文化的“文学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吴恒灿呼吁学界持续关注“新南方”与“新南洋”的对话,将南方文学的经验与声音纳入全球汉语文学的视野之中。
陈崇正作家:从气候与语感谈“南方以南”的书写
中国青年作家陈崇正指出,中国文学的南北差异不仅源于地理与文化,更受气候影响。他以轻松幽默的语气提到:“炎热的天气让人很难专注思考,最好的状态其实是拉上几个好朋友吃个宵夜、喝点啤酒,千万别让我写太长的东西。”
陈崇正回忆在北方求学的经历,深切体会到南北之间在生活节奏与文学气质上的不同。他认为,南方多元的方言与文化生态孕育了包容且富有弹性的文学风貌。然而,长期以来“南方以南”的书写往往被忽视甚至误读,外界常将南方视作“边缘”或“荒芜之地”,忽略了历史上南方的人口迁徙所孕育的丰富文化层次。
他指出,“新南方写作”的兴起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出现的,它是一种时代的自觉,也是文学对空间、记忆与身份的重新回望。他形容:“无数符号与记忆汇聚成一幅流动的地图,构成‘新南方’的叙事,也让我们从被遗忘的角落中,重新打捞属于自己的记忆。”
赵稀方教授:从郁达夫看“本土化”与“中国化”的张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稀方教授从历史脉络出发,探讨东南亚文学在中国学界的边缘处境及其与“新南方写作”的潜在关联。他指出,东南亚文学在中国长期处于小众位置,南洋文学的发展始终伴随“新”与“旧”的张力。
赵稀方教授以郁达夫为例,说明其南来后虽对南洋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却也因政治立场饱受质疑。郁达夫在《几个问题》中提出四项关键思考——南洋文坛对中国议题的依附、地方性的建构、启蒙运动的必要,以及文艺大众化与形式革新的可能——这些问题至今仍是南洋文学研究的重要参照。
他进一步指出,这场围绕“马华文学的中国性与本土化”的论争,反映的不仅仅是左、右阵营的文化立场冲突,背后也隐含对文学身份认同与精神归属等议题。赵教授认为,“中国性”本身并无不妥,因马华文学原本就深植于汉语文学的传统;但同时,若过度强调地域性及作者立场,也可能削弱文学中的对话性。
沈庆利教授:让“新南方写作”跨越国界,走出地方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沈庆利教授的发言,则进一步将讨论推向跨国维度。他认为,马华文学与整个东南亚华人文学共享一种“纠结”的气质,这种纠结首先体现在“经典化”的困境上。
沈教授指出,中国文学界虽提出“南方书写”的概念,但这个“南方”多仍停留在中国国境之内,未能真正延伸至东南亚。他提出“新南方写作”蕴含跨国性的文学视野,应使之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桥梁,形成文学互鉴。
他回顾中国文学史上“南北之争”的传统,指出南方虽常被视作边缘,实则在文化与思想上具有中心地位。“新南方写作”正是在这种张力中诞生的,它不仅突破了中心话语的限制,开拓了新的文化地理空间,也为华文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启示与研究路径。
此次座谈会以“新南方写作”为核心议题,连接了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地的文学思考。与会学者从历史、文化、语言及地域等多重维度出发,共同探讨文学在全球汉语语境下的新方向。中马学界与两地作家的对话与互鉴,也为“新南方”与“新南洋”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学术活力。
(新纪元大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