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665


新加坡禁绝方言的思考


——一位中国语言学教授的观察


《怡和世纪》 20172月–20175月号 总第31

~作者:郭熙    


上个世纪70年代,新加坡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讲华语运动”,旨在取缔方言,最终以华语取代方言为华族人士的共同语。这场运动触动了一系列问题。

“华语”和方言的关系

“华语”一词中国古已有之,只是不同时期的“华语”所指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华语”指的都是中华语言,而其外延则相对广泛。

新加坡独立后,把华语确定为“官方语言”之一,这就赋予了“华语”新的内涵。几乎差不多同时,中国采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名称。这样一来,“华语”在新加坡成了“华族的共同语”,也因此跟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实现了切割,进而为建构新加坡华人社会的认同做了很好的铺垫。

“华语”和方言原来是一种上下位关系。最早把二者进行对举,可以推到马来亚联邦时期;但将“华语”同汉语各方言并列起来,当属于新加坡。这显然与新加坡当局对“华语”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有关:它在客观上就导致了“华语”跟原来的闽南话、广府话、客家话的语言学意义上的“对立”。这种语言学概念上的对立,形成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即闽南话、粤语、客家话等方言,应该服从国家地位上的“华语”,让位于“华语”。

1982年开始,新加坡广播媒体禁播方言节目,香港电视和台湾用方言的电视剧在“免付费”电视台必须改以华语配音播出,各家中文广播电台也改以华语为听众播出新闻、娱乐和音乐节目,用方言播报的新闻精简为“简要”新闻。

实境观察:母语教育成了第二语言学习

华人本来各有各的方言,这些方言是“与生俱来”的习得结果。它们是自然获得的语言,不需要有意识的学习,没有任何语言学习中的痛苦。在此基础上的母语教育,是“识字读书学文化”。学童到校,任务是学习“官话”,学习书面语,学习“文明词儿”等等。例如,学习官话方面,要学习官话的发音、学习官话的词汇,学习相关的文体和表达方法。

禁绝方言,就使得新加坡华语成了无源之水。新加坡没有农业社会,原来农业社会的词语来源于方言,传统文化词语也源于方言。今天的新加坡是一个科技社会,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都是英语的。传统词语不断死去,也没有方言提供补充。新加坡华语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创新发展的规范依赖型语言。

强制性地规定只能用“华语”,则下一代自身的语言习得开始遇到障碍,其后的华语学习也是困难重重。首先,他们无法通过方言获取语言和信息,有的甚至不能自如地获取华语或用华语交流;更为严重的是,原本是方言到标准语的转换学习变成了第二语言的学习。除了发音之外,他们得进行特定的语言结构训练,逐步地掌握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其次,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的是一种平时不大使用的语言,书面语的使用更是少得可怜。尤其是家庭是英语背景的,他们到学校后无法听懂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就无法正常地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越听不懂越不愿学,越不愿学也就越学不好,形成恶性循环。几年前我曾对此进行过分析讨论。以我在新加坡观课的经验,相当一批学生到了中学,仍然无法以华语进行流畅的交流。在中学的一些课上,老师布置作业还不得不用英语复述一遍。此外,由于未能严格区分语言习得意义上的“一语”和“二语”的华语学习者,对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华语教学在理论上认识不足,遇到问题简单地用“减负”方式来处理,这使得新加坡的华语教学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学生“痛恨”华语在一个时期似乎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想保持良好的华语使用和发展势头是很难想象的。

成“无源之水”,阻碍了新加坡华语的正常发展

华语分布在世界各地,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土壤,会产生各自的变体,因为语言是一个有机体,有自己的新陈代谢。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词语会死去,也不断有新的词语诞生。以中国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社会的词语正在不断消失,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使得一大批工业词汇、科技词汇进入汉语,有的还陆续进入日常生活,成为常用词。语言会因为语域、领域和地域的不同,从不同方面吸收词语,而其中不少就是经过方言进入普通话的。就语言学的立场来看,标准语和方言是兄弟姐妹关系,方言是标准语丰富和发展的源泉。研究表明,现代汉语标准语在发展中词汇和表达方式的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方言。

禁绝方言,就使得新加坡华语成了无源之水。新加坡没有农业社会,原来农业社会的词语来源于方言,传统文化词语也源于方言。今天的新加坡是一个科技社会,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都是英语的。传统词语不断死去,也没有方言提供补充。新加坡华语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创新发展的规范依赖型语言。

语言的本质论

多年来,人们只把语言看成是一种交际工具,这就把方言的生存之路给堵死了。因为从交际的角度看,方言的确不具优势。事实上,语言作为工具的功能,不只表现在交际,还有其他方面。例如,语言还是认同工具,是文化载体等等。方言也是如此,方言是地域认同、群体认同的重要工具。在中国的各大方言中,客家话是唯一个以人群命名的方言,它得益于“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家训。

今天,语言是文化载体的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语言文化多样性也得到广泛的支持。事实上,语言不只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本身。我们清楚地看到,别的载体都是先有工具,然后方可载物;而语言这个工具从它的发生到发展,都是和文化相伴的。它已经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加坡致力于通过华语来传承母语文化和价值观。其实,在我们的方言里中华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都已经存在,用华语或许也只是一种更“高大上”的表达,或者说是更上一个层次。方言记录了我们的饮食文化,记录了我们的历史,记录了我们的社会和科学经验,有我们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自然习得方言,也就自然地有这个根;离开方言,再通过华语寻找这个根,则需要一个艰难的历程。

(作者为社会语言学者、曾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院长,也曾任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访问教授。)



侨中建校七十周年感怀


2017/04/18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作者:卜汝亮


校园生活是我们人生中生动、多彩,并让我们回味无穷的时段。那时,我们风华正茂,是我们长身体,进知识的珍贵年代 ,为我们往后成家立业,追求和实现人生梦想打下基础的时光。

2017315日是母校侨中(华侨中学)成立70周年纪念日。326日我们的老师们、校友们欢聚一堂,多难得的聚会呀!在这珍贵的时光,校友们都会重温昔日的校友情,都会缅怀母校的峥嵘岁月,追忆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记忆犹新的片段,心中不免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对我来说,在母校成立70周年庆典的时日里,我比以往更感受到侨中的开拓者、创建者和开路先锋的老师们有多了不起,也让我比以往更对他们肃然起敬。没有那时他们的创意、壮举和教导,哪有我们华人和华人社会今日的思想与文化觉悟和作为。

我们的母校侨中,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是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创立的呢?

19458月,万恶的日本法西斯投降。印尼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走出来,宣布独立。万隆的华校又纷纷重新开办。但是荷兰殖民主义者卷土重来,印尼人民又奔赴维护民族独立的战场。就在烽火连天、炮声隆隆的战乱年代里,在七十年以前的32日,响应时代的召唤,满足华侨子弟求学上进的需要,华侨中学,在山明水秀的万隆山城应运而生。也就在这些老一辈优秀的董事、校长、老师的支撑、领导和教育之下,侨中人才辈出,造就了新一代的老师,传承他们的教育事业,一直到学校被封杀的最后一刻。

万隆华侨中学的缔造者们,他们的胆色和智慧,不但表现在他们的建校行动上,也表现在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他们不是靠一时冲动、盲目热情行事。我们的老一辈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是有学识、有献身精神、有创意又懂得实践并愿意亲力亲为的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他们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海外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在纪念母校成立和缅怀母校峥嵘岁月之际,我更体会我们校歌深刻内涵。我想,校歌的内容就是我 精神------侨中的精神,是造就我们几代学子成人成才的思想指导和方向。在山明水秀万隆,在群贤缔造的侨中 ,我们不是“弦歌诵读,依仁游艺,教学相长进无穷”吗?我们不是“身心兼顾,手脑并用,致知格物竟全功”吗?我们不是“盛哉!猗欤!”而“化雨春风”吗?

命运主宰我们的人生,驱策天下万物的道路和存亡。在时代的潮流中,侨中应运而生,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侨中英年早逝。天有不测的风云,1966年一声惊雷,我们的国家骤然变了天,乌云笼罩印尼国家,侵扰我们侨中的生存。那年312日,一声惊雷,我们学校的大铁门突然被众徒敲击,门外喊骂声沸腾,继而众徒冲进校园,霸占了我们的学校,狠狠割断侨中学子们受华文教育的路径。

母校侨中已不复存在,但是侨中光荣地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侨中是侨中人心中的思念,是侨中人的骄傲。



华小正课额外课收费的正当性


2017/04/18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徐袖鈱


三月学校假期归来,一年级的女儿传了张收条要笔者缴交电脑费。女儿的电脑班自开学已经编排在正课的时间表內,怎么校方至今才处理收费事项呢?经过笔者初步向校方理解,原来在三月初的家教协会会议通过了把电脑班编排在正课时间內的议案。似乎是校方认为取得了正当性,可以执行收费了。

过后,笔者在网络和面书组群收索整理相关的爭议和斗爭经验,发现这几个星期各地许多家长陆续收到各种正课內额外课程的收费通知,理由五花八门。笔者希望借此机会分享所理解的情况与问题本质,盼能鼓励家长正本清源,不让有心者浑水摸鱼。

首先,为什么正课內学习不可以收费?舞弊的可能性是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议题。但是笔者认为,正课內学习需要缴费,其最重大的原则问题是逐步侵蚀公民免费优质小学教育的权利。我们从现象来看,过去正课收费爭议都集中在电脑班,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学校徵收所谓正课时间內「课內增课节」的收费。

非教育部强制课程

根据马来西亚《1996教育法令》第27条文,在全津贴和半津贴小学实行初级教育须成为教育部(长)的义务。这条法令是我们先辈努力奋斗得以让公民都可享有国家资助的免费小学教育权利的法律保障。另外,第29A条文强制所有大马公民父母必须让足龄的小孩接受小学教育。不要小看这两项条文,笔者亲自见证许多个案,要不是这些法令,许多小孩是没有机会上学的!

那,为什么许多学校胆敢以「课內增课节」为由向家长收费?其关键就在《1996教育法令》第18条文——国民教育课程必须被所有学校使用。哪儿来的国民教育课程呢?也许大家已经有所听闻今年起小学將实施小学標准课程(2017修正),其理据来自马来西亚教育总监在2016112日发放的通令——《Surat Pekeliling Ikhtisas Kementerian Pendidikan Malaysia Bilangan 8Pelaksanaan Kurikulum Standard Sekolah Rendah(Semakan 2017)Secara Berperingkat-peringkat Mulai Tahun2017》。这份通令规定了小学各年级必须学习的各个科目,还有整年最低的上课时间(见图表)。

至此,笔者才恍然大悟,那些巧立名目「在正课內额外学习」的课程,並不是教育部所规定的强制课程。它们是通过延长上课时间,安插在正课时间表內的「课外活动」,却让人误会以为这些都是正课的课程。既然不是教育部所规定的课程,收费也就没有违法,但是,学校也就不可以强制学生们参加这些课外活动了。

捍卫免费教育权利

至于应不应该开办电脑班或「课內增课节」,这不在笔者这篇文章的討论范围內。这样的风气之所以盛行,也是顺应大部分家长的愿望。延长正课时间加入这些课外活动,主要是解决学生通勤问题,让更多学生可参与这些额外(收费)活动。

然而,这样的愿望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往往是资源的错误配置导致正课素质不足以应付课业需求,学生没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家长长期被误导认为补习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或者如果不学习电脑,將被社会淘汰。这些想法主要影响中低下层的老百姓,因为有能力者往往会另外寻找更好的资源,不需要学校的额外课程。

中低下层的老百姓多生活困难,还得应付这些心理上和经济上的恐惧,通过「课內增课」又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达到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的预期,何其残忍!如果这些补习班电脑班是真实的、必要的需求,就应该斗爭取得国家资助,捍卫免费优质教育权利。

盼家长主动交涉

笔者没有反对延长正课时间上电脑班,毕竟这些校方/家教协会提供的额外服务,在目前还是符合多数学生和家长的愿望。但笔者强调,校方有义务向学生和家长解释这些课程不是强制的课程,必须给大家选择並签名確认是否参加相关收费课程。而且都应该將额外课程编排在正课以外的时间,或者至少编在第一节或者最后一节课,让没有参与课程的学生可以迟进或早退,节省他们的时间。本著一视同仁的做法,学校不是商店,如果有任何家庭经济拮据但学生很想参加额外收费班,家教协会也有义务资助这些相关学生。

总结以上的討论,希望家长们能掌握足够的坚实的理据,主动向校方(平和理性地)交涉。在看到许多收费通告语焉不详企图误导家长,还希望大家告诉大家真实的情况,別让人忽悠了。优质的免费教育权利是我们先辈用血汗泪换来的成果,还希望我们一起积极监督学校校务,起到阻嚇別有居心者。千万不要因为我们的怕事,我们的轻忽懈怠,而让免费优质教育权利在不知不觉中走了样。



拨款何时来


2017/04/18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小青蛙


2017年已踏入4月,再多2个月就进入下半年,虽然华小2016年拨款早前在马华的争取下,于今年年初陆续派发,但国民型中学却没有拨款。

国内华文中学在60年代教育改制时,愿意接受改制的便为国民型中学,不愿接受改制则为独中。换言之,国民型中学有资格获得政府资助,理所当然也应获得政府的教育拨款。

教育部对此迟迟不肯表态,媒体每每询问教育部副部长,副部长都宣称交由马华总会长与首相商讨后再作发表,得到的答案都非常模糊,到底国民型中学能否获得2016年的拨款迄今仍是未知数。

如今已踏入4月,若近期再没有任何消息,恐怕国民型中学2016年的拨款是“冻过水”了。

机器、人类都要“定期维修”或放长假以持续存活,同样的,国民型中学除了依靠华社支持,也需要政府的拨款作校园建筑物或行政等维修及开销。

各源流学校都能获得拨款,国民型中学却不能,不禁让人对我国教育部及政府非常失望,也重审我国政府对教育投资及对华教贡献的重视及态度。

下届大选即将来临,许多人都说政府会在近期大派糖果,以获得选民支持,但可怜的是,华教可能要将希望放在5年一次的大选,毕竟教育从来就不是赢得政治的其中手段。

国民型中学如今能做的,除了等待还是等待,等待至好消息来临的那天,若最终还是没有好消息,也似乎就证明了政府已放弃国民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