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5日星期五

暨南大学雅加达校友会举办华文教育讲座


——主题:《第二语言习得》

2019/02/14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刘峰博士。



清晨的一阵大雨把大地洗涤得如此干净,雨过天晴的阳光柔和照耀着空气清新的大地,今天(2019127日)就在此风和日丽的美丽时刻,我们暨南大学雅加达校友会迎来第三次举办的华文教育讲座,由暨南大学刘峰教授主讲,主题为《第二语言习得》。校友会在新的一年里,开始落实各项预定的工作部署,为了更好联络校友间的友谊和增加学识,校友会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教育讲座、短程旅游、小组聚餐以及庆祝节日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都得到校友热烈支持,踊跃参加。体现了校友的凝聚力,是促进校友会发展和壮大的正能量。
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掌握现代教学的新技巧,最佳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通过学习,使我们更理智地认识到当一个文化工作者要不断充实自己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此次暨南大学雅加达校友会有幸特邀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刘峰博士为我们解开二语习得的难题。今天于雅加达市的兴安会馆五楼会堂总计有90位校友及热心华教的文化工作者参加。校友会辅导许月珠、副会长姚文坚、曾庆祥及文教组长苏禛昦、副组长郭珍兰等都莅临会场。
刘博士深入浅出将“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讲解。我们在印尼土生土长,那么当地的本族语和母语就是第一语言。长大后再学习的第二语言(汉语或英语),就是第二语言。而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对学习者在正规教学环境中学习二语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和差异的分析。虽然从儿童到青春期为语言学习最佳关键期,但是成人学习语言也有优势,因为成人有能力习得接近母语水平的第二语言。其实年龄并非语言习得的唯一影响因素,只要持之以恒学习,肯定最终有效果。
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等方面常会出现偏误现象。比如:出现“我想见面你”的病句,及把“小张”读成“小王”的口误。老师本身应该对语言偏误有全面的认识,利用对比分析来纠正偏误。但在进行交际性练习时则不必太严格,以免消减学习者的兴趣。刘博士也分析了导致中介语不同于目的语的重要因素而形成“僵化”的现象发生,从而使到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不进步,这是老师们应该关注的。
其实汉语为第二语言在课堂教课只靠教材的语言输入是不够的,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多样化的语言材料,也可从网络取材,或通过看电影、看电视剧等方式提供学生接触汉语的机会。对比语言输入,语言输出更重要,通过交流,口语和书面语言习得都可以发生。重视学生语言的输出功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让他们有自信,使用流、准确、得体的汉语。此外老师要有爱心,鼓励、培养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动机,因为动机是产生学习推动力的因素。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也关系到学生学习动机的持久。
刘博士的讲座课程,给我们受益匪浅,老师博文广识,生动讲解启发了老师们对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可喜的是有七位来自苏加巫美的暨大校友远道而来参加讲座,他们是刘峰老师十多年前在万隆面授的学员。此次师生重逢,拍照留念,不胜欣喜。

(黄金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