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5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269

91日恢复实体课是否切合时宜?

2021/07/23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雨花石

我国单日冠病确诊病例屡创新高,连续多天突破万宗,教育部却在日前(717日)发文告,学校将在91日分阶段恢复面对面教学。

疫情居高不下之际,卫生总监诺希山甚至建议民众出门戴上两个口罩以策安全,教育部此时此刻的宣布是否切合时宜?尚未接种疫苗的老师们心生忐忑就可以理解了。

政府早前宣布将教师列为前线人员之一,以获得优先接种疫苗,是考虑到学生到学校上课的风险,让老师们成为学校的保护网。然而,事实证明,当局的承诺与实际行动有太大的落差。

自从我国3月初展开疫苗接种以来,接种速度未臻理想,教师接种覆盖率依然偏低。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16日,全国只有61.30%教师及行政人员及46.33%学校职工接种至少一剂疫苗。

换言之,未接种疫苗的教职员巴仙率依然很高,尤其同在一个屋簷下工作的学校职工,只有将近一半获得接种,欲在学校形成所谓的保护网并非易事。

教师既然被视为前线之一,当局理应备有万全的疫苗接种计划,确保全国各校教职员都能在“第一时间” 接种疫苗,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学校老师接种疫苗计划不够全面,有些学校的老师在几个月前就完成两剂,有的学校老师却没有接获预约,日以继夜引颈期盼。

教育部计划在91日开实体课的文告公布后,引起教师不满是必然的,甚至造成人心惶惶,大家都在担心开学后的自身安危,家庭成员的安危,更甚者是莘莘学子的安全。

根据冠病免疫协调特别工作队(CITF721日释放的消息:MySejahtera 手机应用程式,

开放让12岁及以上的儿童登记接种疫苗。不过,目前只优先考虑2003年出生者, 且需要出国深造的学生。

有鉴于此,一旦学校在91日进行实体课教学,除了中学SPMSTPM考试班学生,预料在7月起接种疫苗,还没有被批准接种疫苗的中学生及全体小学生,势必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

总而言之,病毒无孔不入,尤其变异病毒传染力极强,更是大意不得,教育部必须确保学校教职员、尤其是学生的安全,才能开始实体课教学。贸贸然开课,无疑拿人民生命开玩笑!

 

厘清统考教师学士课程申请条件

2021/07/2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王鸿财

多明君〈统考教师学士课程是喜是忧〉一文(2021722日《言路》版),当中存在许多误导的言论,个人认为有必要加以解说,以正视听。

首先,特别开放让独中生申请的统考师训课程,并非如多明所说,是从2018年才开始,而是2011年就开始开放第一年的申请。而第一年因为还不清楚独中生对于申请成为华小教师的意愿如何,因此开放20个名额。

第一年开始设定的申请条件,相比国中生,可说是非常宽松。国中生当时的申请条件为至少3科特优(A+,A,A-),马来文、历史及另加任何一科获得优等,英文必须及格。而统考生只需马来文优等、英文及格,加上统考3科优等就可以申请。

这样的申请条件,对于大部分走双轨制并有报考SPM的独中生,是轻而易举可以获得的成绩。因此,多明文中所谓“独中生弯腰曲背”,“申请时焦头烂额”等刻意将统考生申请师训形容得非常困难非常委屈的情况,根本与事实不符。

统考师训课程开设十年来,200个名额才招收55位学生,多明将之归咎于是条件要求严格所致。事实是,这十年来,申请统考师训课程的独中生,每一年皆少得可怜。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1年有14位学生申请,最后全部被吸纳,201211位申请者全数被吸纳,而从2013年开始,申请人数只有个位数,2018年甚至出现只有一位学生申请,最后无法开班而第一次出现零招生的情况。

而教育部的大马教师教育学院(IPGM)对于统考师训课程乏人问津也一直采取一些步骤,希望可以吸纳更多学员。20162017年,当时IPGM甚至委派招生组的官员,与华教团体配合进入个别独中去进行宣导,让独中生更为了解统考师训课程的详情。但效果不彰。

因此,整个统考师训课程招生人数不足的问题,根本与申请条件无关,而是独中生对于进入政府体系成为教师的意愿普遍不高。笔者在20162017年配合IPGM进入数所独中进行宣导并与学生交流时,发现多数学生会选择出国留学,或到中国、台湾等地修读师范课程,回来担任独中老师,但对于申请统考师训课程却兴趣不高。

2013年教育发展大蓝图明确说明将提高师资的整体素质与要求,因此,目前国中生要申请师训课程,SPM至少须考获5科特优(A+,A,A-), 而马来文、英文及历史必须获得优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确定教育部将能够吸纳成绩优秀的学生。

而统考生的条件是6科优等(考获C即可),其中马来文及英文优等,历史及格即可。因此,相比国中生的申请条件,统考生的条件还是非常宽松的。

而根据笔者获得的数据,历届被成功吸纳进入师训的独中生,98%以上成绩都超过目前教育部拟定的申请条件,这证明了申请条件从来都不是阻止独中生进入申请师训课程的障碍。

因此,数据及资料完全可以证明,统考师训课程的申请门槛,并不是如多明所说的设得太高。甚至应该说,相比国中生是来得低了很多。

我们必须明白,统考生参与师训课程,毕业后还是进入华小执教。因此,要求一定的条件以确保师资的素质是完全有必要的。我想,没有任何人会同意为了吸纳更多教师,而放弃素质的要求。

(作者是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华理会)主席)

 

统考教师学士课程是喜还忧

2021/07/2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 多明

独中统考是否会受政府接纳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环,一直是华社关注的课题。独中统考不被承认,等于全国华小师资最佳来源被堵塞,情何以堪!对于承认统考,当今政府已开放一个小门,让独中毕业生从这小门弯腰曲背走进去。教育部已从2018年开始为独中毕业生设立5年制独中统考教师学士课程(PISMP-UEC)让独中毕业生申请,成功受训毕业后成为华小教师。

在这事上,坦白说有开个门让独中毕业生进去受训成为华小教师,好过没有门可入。但要成功申请这项为数20个学额,可能会弄到焦头烂额。从每年招生成功的情况便知其一二。十年来200个学额只招收到55位独中生。其中原因,不难明白,如问问独中毕业生会更清楚。

说到提高教师资格达到学士水平,没有人会反对。但在此时此地,华小严缺师资当儿,步伐是否可缓慢些?意思就是申请进入PISMP-UEC的条件不应过高,高得离谱会把有意成为华小教师的独中生吓跑。其中一些条件是叠床架屋,聪明的教育部副部长,理应明白。

让我们看一看从这个小门进PISMP-UEC的门槛,有多高多难。

其中申请者必须在SPM考获包括马来文、英文等6个科目优等(kepujian)的成绩,以及历史考获及格。高中统考方面,申请者则必须考到3科优等。

平心而论,要求申请者在SPM国文须考获优等便已足够,无须再来英文优等;此外又要历史及格,这等于念国中生情况,是哪门逻辑?

又要申请者在统考方面考到三科优等。三科优等不会难。为何不切实点要申者在统考中华文科须考获优点,一了百了,更为实际。

门是开了,希望每年扩大,不要把门槛设得太高太离谱。诚心让有意成为教师者得偿所愿。

 

国立大学升学制度的纸短情长

2021/07/23 光华日报/言论

~文:苏仪芳

优秀生申请不上公立大学理想科系的案例,司空见惯,近乎是年度季节性必然上映的剧情。“我爱国家,但国家不爱我” 的戏码确实也是导致国内人才外流的部分原因。每年公立大学录取名单放榜后,被拒于理想科系门外的优秀生通过各个政党协助、上诉的个案比比皆是。因没通过Medsi教育心理评估测验而不获安排参与教育系面试,进而寻求安顺国会议员倪可敏协助的杨卉雯,只是冰山一角。

虽说公立大学的学额本就僧多粥少,更甭说是热门科系如医学系、药剂系、牙科系、法律系、会计系等,更是炙手可热。然,年复一年同样的剧本,打破死循环的钥匙究竟在哪里?这间中的问题显然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重点是,那么多年以来,是不能解决?没人解决?还是解决不了?

回归公立大学升学制度的最大争议点无非是国内两个不对等的主要升学管道,高等教育文凭(STPM)和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大学预科班无论是课程纲要、考试难度甚至课程时长都相较于高等教育文凭来得轻松,从每年成绩放榜考获4.0的考生人数上可略知一二。再加上大学预科班秉持9010的固打招生制,是大部分非土著心中永远过不去的坎。

在不平等的起跑线上,大学录取名单的标准和准则成了众矢之的。加上对于公共制度的质疑和不信任,纵然各个公立大学甚至科系都清楚列明录取标准,也有不少非盈利组织如全升等整理了各个主要科系的录取平均分供参考,然而,审核和遴选过程的欠缺透明性,无疑成了无法取信于民的关键。

无可否认,寻求政治人物的协助、媒体的关注或许能帮助部分在这体制下被牺牲的莘莘学子,但这风气终究不健康。倘若纵容了通过政治管道就能拿到属意科系的形象,岂不是变相默许了 “走后门“ 的歪风?不仅如此,虽然在林林种种的报导个案当中,有不少是制度下被遗漏的沧海遗珠,但偶尔依然会有被某些有心的政治人物为捞取廉价政治资本,或误导或刻意操作的案例。

因此,解决问题不能一如既往地像消防员灭火般处理,应该通过制定政策与制度,才是把问题一劳永逸解决的良策。

最理想的,固然是把大学预科班和高等教育文凭间的差距拉平,或只保留其中一项。但在政治的现实土壤上,在这环绕教育、种族的课题上,纵然是大选前信誓旦旦的行动党在执政中央后依然束手无策,反倒还推出增加大学预科班学额的政策,让问题变本加厉。

在这个节点,折衷方案,是让高教部主动把公立大学各个科系的审核、遴选和录取标准公开并透明化,稀释所有外界的疑虑。通过公开了录取的学额和成功被录取考生的最低录取分数,无声胜有声,自然解释了为何某些考生不被录取的原因,同时也让所有考生不论分数高低都能得到一个公平的答案。

虽然把审核、遴选和录取标准公开和透明化不是万灵丹,但相信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民众对于录取成绩的质疑,也杜绝有心的政治炒作。

教育作为基本权益,理应无需乞讨,更不应该被政治化。让教育回归教育,最起码,给孩子们一个继续信任我们大人的空间,还学生们一个他们理应好好享受的学习过程。孩子无需太早长大,教育也无需过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