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上学读书?
2022/09/0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著有《旅欧母子》,《教育可以不一样》
小的时候,大人总是这么劝勉、激励我们:“好好读书,把书读好,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薪水高的好工作,过上好的生活”。
为了能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的生活,我们大都不敢不上学,不敢不发奋图强,努力读书。因为害怕以后生活不好过,大部分人也都只敢往公认薪水高、有保障的领域前进,成为大人所期盼的医生、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就算心中有梦想,也会碍于大人耳提面命的“面包”,而吞吞口水,压忍痛割爱。
互联网和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就业形态,催生了各种我们以前想都没想过的工作。对理想职业的定义也已悄然发生变化,过去备受社会推崇的职业未必再是新生代的首选。比起依附特定组织、看起来体面、稳定、朝九晚五的上班模式,他们更向往自由、灵活就业,就连小朋友也嚷著长大要当网红,和我们小时候所梦想的工作大不同。
随著就业形态,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变化,我们是否还能像过去一样,用“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找到高薪的好工作”为诱饵,激发孩子用功读书?
前阵子出现一则“17岁少年,月入过万”的新闻,引发热议。如果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谋生,少年已达到目的,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再上学读书了呢?虽然这只是个案,但各种网络新职业的出现,让在籍学生有了更多兼职赚外快的机会,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为什么需要上学读书”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回应?
知名作家龙应台这么告诉儿子安德烈:“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奔向梦想所需能量
是的,虽然有读书不一定比没读书赚更多钱,想赚钱也不一定得靠读书才行,但读书无疑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不只是在工作、还有物质回酬上有更大的选择机会,也拥有更多机会,更多途径,更大空间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如果说读书能创造“财富”,那当包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即不只是赚取金钱,维持生计,满足物质需求的手段,也是施展所长,创造自己生命价值,得到成就感、幸福感,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
为什么需要上学读书?
上学读书提供你奔向梦想所需的重要装备与能量,让你未来不管是当医生,当网红,还是其它职业,都更有能力,更有条件在自己所选的岗位上发挥潜能,发光发热,利己利他,在获取物质回酬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贡献,找到工作的价值 ,生命的意义 !
我会如是回答。
学生应好好珍惜
2022/09/06 中国报/中言
学生书包重量过重课题一直备受关注,教育部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经过多番的研究和努力下,终于捎来好消息,即在本月尾在学校设立储物柜。
高级政务部长(教育部)拿督莫哈末拉兹指出,该计划首阶段将在上下午班制的小学,为一年级及二年级学生设立储物柜;至于落实该计划的具体学校数量和地点,则将在日后宣布。
储物柜计划首阶段,将涉及1万662间课室和32万3186名学生,涉及拨款高达373万令吉;至于第2阶段,则从2023年开始,为拥有上下午班的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设立储物柜。
从长计议
学生书包过重问题不是新鲜事,教育部如今愿拨款设储物柜解决问题,各造都很欢迎,唯一些技术性问题有待商议,譬如有限的课室空间。
对学生而言,在课室设有储物柜, 供学生置放物品,以减轻书包重量,会让学生更为方便;但对一些学校来说,一些班级学生人数很多,课室空间本已不大,如今还要在课室内设储物柜,就需从长计议,看看该如何善用空间了。
制定指南
所以我们希望教育部在设立储物柜措施方面,要做好完善的规划,确保计划可以顺利的落实,包括在面对有限的课室空间时,储物柜该如何摆放,还是能灵活地摆放等问题,当然学生的安全也不能忽视。
即使储物柜,家长和教师也要训练孩子保持每天收拾书包的习惯,不必要的物品,就不要带到学校去,也不要让储物柜堆积不必要的物品。或许校方可以制定使用储物柜指南,例出可置放和禁止置放的物品,确保储物柜整洁。
一旦有了储物柜,学生就应该好好珍惜,要知道这些储物柜得来不易,因此除了感恩,更要好好保护它,不要破坏它。
劳动课
2022/09/05 星洲日报/东海岸
~文:李佩珍
根据报道,最近中国的中小学设立一个名为劳动课的新课程,每周至少上一次课,所谓的劳动课,就是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打扫、煮饭、种菜和维修家电等,也就是基本的生活技能。
个人认为,这个劳动课程值得加以推广,教导学生做家务,注重清洁卫生,以免成为生活白痴,什么都不会做,也不愿学习,形成一种惰性。
以前的年代,父母忙着工作,从小训练孩子分担家务事,比如洗衣、煮饭、扫地和照顾弟妹,甚至在假日必须跟随父母到农地工作,也培养了孩子刻苦耐劳的精神。
现代的父母也一样忙碌工作,但也过于溺爱孩子,没有特别要求孩子做家务,只求孩子用功求学,富有的家庭更有女佣代劳,所以,许多孩子在家里都不会主动打扫,只有在学校当值日生才拿扫把,更别说煮饭。
因此,看到很多孩子长大后到外地求学或工作,常常吃外面的食物吃到腻了,想要自己煮简单的饭菜,但又不会煮,唯有向妈妈求助,也幸好现今是科技时代,可以上网学习,除了烹煮菜肴,也可学习烘焙。
在清洁卫生方面,妈妈不在身边,也只有靠自己动手收拾了,否则受罪的是自己。偶而听到一些家长说,孩子忙着工作或学业,没有时间打扫,所住的单位乱糟糟就是这种情况。
虽然我国教育课程没有劳动课,不过学校方面都会通过一些课外活动或制服团体,让学生学习一些生活技能,比如简单煮饭、煎蛋和清洗衣服等,从中也让学生体验团体生活,这是求学生涯难得的经历。
其实劳动课也为枯燥的求学生涯增添乐趣,能够提升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也能训练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相信父母都会全力支持,让孩子劳动一下。
哪些人不尊重老师?
2022/08/0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喜欢教书的人都能尽情享受教学的生活,但每位老师大概都有过受亲朋戚友轻视的体验。别人贬低教书这行业的理由很清楚,包括薪金待遇不比其他行业好、“老师”这个称呼不比“医生”、“律师”等听来让人骄傲等等;但教学能让一群人醉心的理由却很隐蔽,外行人很难明白或体会。
轻视教书行业的关键原因在于一个隐含假设,即教书是简单的。当你认为教书简单,那么老师的薪金待遇稍高稍好,你就会认为不公平;反过来,如果你认为教书不简单,那么当你知道老师的薪金低待遇差,你不只不会不尊重,还会感叹呢!只是,如此感叹的社会人士有多少?
为何人们会认为教书简单?因为人们以为教书的技能人人都有。教书嘛,只要肯开口,照著书本说一遍就行了。不信试试看,你请事假,任叫一个人代课吧,40分钟讲几个故事就能应付过去,准让学生爱死你;大家几乎都认同,要转行当个电脑程序编写员需要先上课习得特定的技能,但转行当个老师所需的技能好像老早就有了。
今天想当幼教老师,有无经验都符合应征资格,一两天内大概就能上班。这种印象当然是外行人的印象,促成此印象的因素除了外在的之外,内在的则是因为人们不肯稍微深入思考。说话简单吗?其实没多少人能很好地依据听众年龄拿捏深度并让人听得入神。说话带重点容易吗?其实没多少人能少说废话且说得有条理。说话传神很难吗?其实没多少人能把抽像的说得具体;你如果认为教书的技能在于能说话而已,看不到说话背后所需的种种考量和方法,不是只为了讨小朋友开心,自然会认为教书简单。
再来一个例子。有的父母管理一个孩子得心应手,就以为管理一班学生也简单;有的父母管理一个孩子已头疼不已,却从不谅解老师管理三十人的班级考功夫。一般父母管理孩子的概念很简单,你吵我就瞪你静下;你蹦蹦跳跳,我就喊你停下;你叛逆我就恐吓你听话;除了新手或烂老师,一般老师都不这么看这么做。管理班上的秩序只是教学的一环,也是必要、起步的一环,班上秩序经营好才能让教学顺利、有效进行。功夫不到家的话,这个角落的捣蛋你解决了,那个角落的吵闹声就跟著起来,既已穷于应付,如何教学? 即便是大公司里一个庞大队伍的领导人,回到家可能对孩子就束手无策,所以别以为老师的管理能力是任何人说要就能有的。
除了以为老师所具备的技能算不上什么,另一个人们以为教书简单的原因在于认定老师的智慧只不过是常识。他们不知道,常识每个人都有,智慧却是高人才有。教育行业里的高人就是老师。例子很多。小孩闹要玩电玩,请问怎么应付?答案:不能禁止,不能纵容,关键在于节制。有的父母会说:拜托,这谁不懂,说了不是白说吗?
但试试看,很多父母能做的不是禁止就是纵容。要协助孩子做到节制需要父母清楚、准确的判断。玩的时间怎样才算长?如何才算短?玩多了就要减少,少了可以稍加宽容,这些都需要判断的经验,也需要每一次实验后处理反馈讯息(比如留意孩子的反应)、总结经验、构思新的处理方法。同一个教育通则,你做起来笨拙,老师做起来就得心应手,其中的区别在于许多人都是在“看似容易”,但老师是“真正实践而且能掌握”。教育的艺术背后铺垫的就是从实践中生成的智慧,别以为你知道通则就算汲取了智慧。
上一段的说法很多父母听了或许会不服气,怎么说我的是常识,老师的就是智慧。其实比较一下自己的观点和教育研究结果就能清楚区别开来。老师规定同学在班上说话前先举手,碰上爱违反规矩的小孩,他们偏不举手径直发言,你该斥责,还是该假装视而不见?你可能可以如此斥责你的下属:“你再这样,我就迟两天发薪给你!”;也可能可以如此劝导一同开会的同事说:“这是没有礼貌的行为。”
但在班上,根据教育研究结果,采取假装视而不见(注意,和任由之不同)的方法最合适,并且当他感觉无趣而后也发言前举手,你趁这时给他发言机会,他就能学会遵守规矩。----
当心!在知道教育研究结果之后,你可能马上发现言之有理,自己好像也有过这方面的经验,一般人这时(可能就在一秒钟之内)会认为“对对对,很明显是这样,这符合常识”,而不是以取得教训的心态说“啊呀,真不简单!”。 以事后孔明的心态看待教育研究结果的人,就总会认为老师从实战教学中掌握的智慧没什么大不了,只不过是常识,那么这就很难纠正他们认为教书简单的偏见。
本文从思维的角度提出误认教书简单的两个原因,一是以为教书技能人人有;二是以为教书智慧是常识。凡带此二观点的人都可能打从心底不尊重老师(表面上则可以礼相待),这些人可以来自教育部官员、董事部、家协,也可以是企业家、父母等等。
但不要以为只有外行的人才会如此,有些老师其实也不懂得正视自己、不懂得尊重同行。无法客观、正面自我评估的老师看不出自己驾轻就熟的技能和智慧其实具备了多年的厚实功底,这就如一个腰部不曾受伤的人不知道原来平时自然地打个喷嚏时仍能挺直身躯还真有赖于腰部肌肉的坚挺一样。不尊重别人或不尊重自己,和职业、身份、地位没有关系,是观念和思考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