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2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425

浅谈我国教育水平

2023/03/0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罗汉洲

整体而言,包括兼职和自由业工作在内,去年有93.8%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半年内找到工作,比率略低于前年的94.4%。

教育部长法丽娜西迪在国会作了两大宣布,第一是教育部对澳洲、英国和芬兰的教学课程与我国作研究比较而得的结论显示,国内教学课程水准可媲美新加坡及日本。

第二是再宣布教育部“暂时”不打算承认统考文凭。副首相拿督斯里法迪拉尤索夫对教长这一决定深感讶异,将会晤教长了解详情。

麻坡国会议员赛沙迪说,尽管我国教育拨款比新加坡和日本高(占预算案20%21%),但新加坡和日本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的排名都超越大马,且家长对私立学校(当然包括独中)的教学素质更有信心。

早在2015年,丹斯里慕尤丁以教育部长身分说,我国的教育拨款是先进国水平,甚至比美国多,但学生的表现“不够好”。

再看2013年,教育拨款占预算案总开支21%,但在3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中,我国排名落后于排在第17名的越南,中国上海排名第一。我国当年的教育拨款比新加坡、印尼、日本及韩国高,师生比例为13:1(华小却缺乏教师),比国际教育机构建议的16:1更低,表示教师应该可以很好地照顾学生,可惜大马学生在各项国际评估中令人失望。

如此说来,我国教育水平可媲美新加坡及日本教育的“比较”部是否正确?

教育部判断失误是有前例的,慕尤丁担任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时,推行“高表现学校(又称卓越学校)”,入选的学校可得到特别拨款,首次有20所学校获选,华淡小及东马学校无一入选,华社哗然。

沙砂教专炮轰受侮辱,慕尤丁解释说,华小未达标,“尚有进步空间”,意思是华小教学素质不够理想,须多加努力。慕尤丁当然是听了教育部官员的意见而这样的判断。

家长眼睛是最好裁判

惟家长的眼睛是最好的裁判,因为有不少非华裔把孩子送到华小读书,华小是种族最多元化的学校。

2020年,教育部高级部长拿督莫哈末拉茲博士说,华小的非华裔生比例在过去的10年内逐渐增加,巫裔学生在华小的比例从2010年的9.15%增加至15.33%,印裔生则从1.67%增加至2.75%,其他种族学生的比例也有大幅增长。

至于国小,华裔生的比例从1.17%下跌至0.73%,印裔生的比例在同时期从3.15%降到2.63%。可见慕尤丁对华小“不达标”的评语与事实背道而驰。

华小是种族最多元化的学校,也可见华小的教学素质最受各族家长看好,遗憾的是没有华小入选为首批高表现学校,是否是教育部官员的判断有误?

此外,砂拉越总理丹斯里阿邦佐哈里表示,砂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是因为认可独中的高水准。他承诺砂政府将继续给予独中经济资助。阿邦佐哈里可谓慧眼识英雄,实话实说。

统考文凭广受世界各大学接受,新加坡对独中生的态度是来者不拒。因此,教育部官员说我国教育水平可媲美新加坡和日本,所指的应该是独中这类私立学校吧。

 
教育制度造成族群隔阂

2023/03/0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恩霆

民主行动党元老林吉祥说自己在有生之年,都不会看到非马来人出任首相。此番言论遭到祖国斗士党主席拿督斯里慕克力的反击,指非马来人若要出任首相,先关闭各源流学校,因为各源流学校妨碍各族团结。

各源流的教学纲领都依照教育部的规定,以“本土意识”作为教学,唯有教学媒介语有分别,但并未让孩子对这个国家和各族带来排斥。

各源流学校也未阻止其他友族同胞把孩子送入华淡小就读。

或许大家只把各源流学校的焦点集中在华小和淡小上,但事实上,各源流学校还包括特殊学校和关爱辅导学校,还有与华淡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政府资助宗教学校。

若说华小和淡小让各族群的孩子无法一起学习,玩耍和聚集,那么这是否也会导致宗教学校也躺着中枪呢?

升大学才意识不一样

学校是否会阻碍国民团结吗?不见得!反倒是孩子完成中学教育后,想要继续升学时,才意识到自己真的不一样。

怎么说呢?摆在眼前的升学途径,大学先修班(Form 6)、私立大专和大学预科班,但大学预科班只录取百分之十的非土著或非马来人,不获得分配之后就必须选择大学先修班,然后面对大马高级教育文凭,再不然在家庭经济状况允许下,才能选择花钱到私立大专念书。

不是华小或淡小让孩子们有隔阂,而是教育制度让各族孩子在未踏入社会前,就知道“我们不一样”。有些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有些则知道自己低人一等,这就是政策产生的族群隔阂!

慕克力提到印尼华裔和泰国华裔已融入当地生活文化,但他似乎忘了印尼已没有土著与非土著之分,泰国以佛教团结全民。

2006711日,印尼国会通过新的国籍法, 1958年国籍法彻底废除,华裔终享国民待遇,只要在印尼出生,都可以享有原住民待遇,而我国如今仍未想对此作出改变。

需要修正马来主义

当政府想要以政策分而治之,但却又想要打破所谓的隔阂,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而慕克力之父敦马哈迪医生一直强调的马来主义,也制造了族群之间的隔阂,或许这才是慕克力需要修正的,而非沿着其父的作风,把马来种族主义一条道走到黑。

 

为何学生不报考SPM华文

2023/03/08  星洲日报/东海岸

~文:杨桦

教育部副部长林慧英日前向媒体表达了她的忧虑,说中学生不爱考华文,导致华文小学招不到师资。

副部长有这样的忧虑乃因为这几年来,报考华文的华裔中学生人数已经降到4万人,只占华裔考生的小部分。

她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只是止于忧虑,而不想方设法加以解决问题,也是于事无补。

因此,我们必须先了解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才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学生之所以不愿意报考华文,主要原因其实有三。

一、华文科很难考到优等的成绩。许多用功聪慧的学生把各个科目考到特优,就除了华文,这使到学弟妹们对华文望而生畏,不敢报考了。

为什么华文很难考到优等,连华文老师也百思不得其解,怀疑华文的优等分数设定太高了,让人难以企及。

所以副部长必须向考试局了解真相,探讨是否可以降低考获优等成绩的分数,与其他科目一样,不再强人所难。

二、华文科节数少之外,还必须在放学后上课,使到学生视为畏途。因为放学后上课,除了身心疲惫之外,还影响学生去出席课外活动或上重要科目的补习班。因为华文只是选修科,学生在衡量轻重之后,就会放弃学习华文了。

三、中学的华文老师短缺,有的学校必须接受教育局派来的母语教师,这些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学生学习了一段日子,因为信心不足就自我放弃了!

如果副部长能够把这三个问题加以解决,那么华裔学生一定会比较喜欢上华文课,报考SPM华文的学生也一定会大幅度增加。

 

百年育人,育人百年

2023/03/1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 :郑名烈

我的母校麻坡武吉巴西育人学校这个月100岁了。这所学校较地方上的开埠时间晚了十几年。追溯起来,在地方上仅有永德公冢的历史较这所学校更悠久。永德公冢是永春人和德化人共同创建的公冢。根据《永德公冢记事簿》的记载,第一位安葬于该坟山的年份为1906年。其后当地永春和德化社群组织了永德公所做为日常聚会场所。

当同乡们身故后获得妥善安置之后,在武吉巴西扎根的乡民也需解决子女受教育的问题。1923年,当地永春和德化社群领袖议决把永德公所的活地动点义务斋献出,改为学校来造福武吉巴西华社,育人学校就此诞生。

1924年正式开课 ,后因遇上世界经济不景气内部意见相左而分出益智学校、振美学校及龙津私塾。其中后二者为高阳余氏族人及龙津陈氏家族会所开办。由于办学意见不同导致分裂,但受限于物力而未能发展,所幸于1935年听取有识之士的建议进行合并。

自此育人学校生源源源不绝,1939年第一座校舍落成,虽在日据时代停办,但光复后在百废待兴之即,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完成复校,看到学生人数不断增长,董事会购置校地继续增建教室。在紧急法令下头条路石落棒的育才学被校迫关闭,育人学校也吸纳了该校的学生。独立初期的学生人数已近600人,1978年颠峰时期更高达860人,为巴莪国会选区底下最大型的华小。

独立后育人持续茁壮成长,1960年代增加教室,1980年代创建综合大礼堂,1990年代继续扩建新教室。随后原有二战前和独立前落成的旧校舍因遭到白蚂蚁侵蚀,居于安全考虑,董事会发动翻建新校舍计划,2008年完成艰巨的历史任务。

百年育人,守护著武吉巴西华社。武吉巴西华社百年来也守护著育人,百年前先贤们无私奉献的辨学精神持续在武吉巴西华社传承。类似的华校历史事迹在我国随处可见,几乎各地方的华教发展史都具有相似的轨迹,为地方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展现出华社的底气。华文教育今天能够开花结果,那是华社拥有共同的认知:坚信教育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让我们的民族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