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530

华文教科书与阅读素养培育

2024/05/30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林国安

日前世界银行发布报告,揭示关于我国教育情况的若干调研结果,其中包括:42%我国学生经历5年学习,仍未达到熟练的阅读能力水平,而处于社会经济弱势的学生,高达61%未达熟练水平。此外,我国中小学生平均在校12.5年,但学习成效仅等同在校8.9年的学生(在校时长与学习成效不相称)。

世界银行的调研报告是继PISA2022阅读素养测评报告之后,再一次证实我国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不达标的情况。教育学界应正视这一问题,并寻思对策致力发展与提高我国学生的阅读素养。

阅读是一种素养,也是学校学科阅读、理解和学习知识,发展学科能力的基础,蕴含深厚的教育意涵: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阅读目的、兴趣与学习特性,通过文字、符号、图表等不同类型资料的读取和解读,建构意义,反思与批判思考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丰富个人的知识与思想,拓展理解力与判断力,提升运用阅读所得能力,为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奠定根基。

就学校教育场域而言,语文学科教科书是实施阅读教学、培育阅读素养的主轴。笔者愿意从华文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学使用特点,探讨其对培育学生阅读素养的规律和意义。

从策略上说,由于华文课程内部结构、教学方式和课时安排的特性,华文教科书的篇幅和选文的数量有一定局限,不可能,也不需要承担“海量阅读”的任务,但可以突破“量”的局限,以“质”优化阅读素养培育。在这方面,华文教科书可以依据单元主题组织选文,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提供学生围绕某个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实践,培养比较、综合、分析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华文教科书选文要严格依循既定选文标准,每一选文要求起到学习语文的示例典范作用,而且其教学与学习要有明确“目标导向”;教科书的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要突出课程教学目标、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要求,让教师教学有所依据,学生学习有所定向。

其三,构建“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大阅读”教材体系,设置与善用“拓展阅读”,提供读书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扩展阅读面,沉淀“读书”意义。

从课文编选取向看,华文教科书不仅立足“语文本位”,还包含“跨学科文本”选文取向,提供学生多元文本阅读情境与经验,以实现“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选文类型也要包含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混合型文本等;像学科知识短文、说明书、各式统计图、各种图表与解说词等非连续文本应该编选课文,作为就学校教育场域而言,语文学科教科书是实施阅读教学、培育阅读素养的主轴。笔者从华文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学使用特点,探讨其对培育学生阅读素养的规律和意义。

阅读教学的资源,以指导学生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领会文本意思,或者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或建构有意义的结论。而华文教师也要能克服“美文教学”的偏好,协助学生拓展阅读层面,养成多元文本阅读能力。

就教育价值而言,阅读贵慎思、明辨、探究;思辨是为寻求有品质的思考,探究是深度阅读理解、建构意义的关键。教师使用教材备课,不能“以本为本”,“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而是要以“学情”为依据,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视野,做好教学预设方案。学生阅读文本,则要充分体现阅

读自主性,探究文本信息,连贯脉络、理解意涵,辨析观点、反思批判,实现文本阅读的理解历程和意义建构,形成真正意义的阅读素养。

 

华教新论述的契机

2024/06/0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最近某独中学生上街募款以及募捐加油榜的事件在网路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看到传统华教支持者和持有不同立场的华社年轻一代之间的立场差异,这或许是近二十年来最有活力的华文教育争论,个人认为绝对是一件好事,甚至可以为华教新论述找到探究的方向。

华校募款的源头要回到传统华教论述来探讨,在传统的华教论述中,华校是属于华社的,其背负了母语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所以学校需要大家来支持和赞助,才能够为我们华人子弟提供母语教育和中华文化熏陶的空间。从这个脉络来看,支持华校发展,给独中捐款是所有华人的责任。

在上述传统华教论述的支撑下,捐款给华校是一项华社的全民运动,也是华社一份子当仁不让的义务,每当看到为华校募款的行为,就应该发自内心支持。从本意来看,这无疑让华校可以有一个强大的后盾,也确保了华文教育在这片土地上得以蓬勃的发展。

只是这种论述有其历史渊源,而数十年来华社在保护华校发展的前提下,同时也形成一种不该也不能公开质疑华校的声音,将公开质疑和批评华校等于破坏华教发展绑在一起,慢慢使得华人社会出现一种全华社都爱华教和支持母语教育发展的美好景象。

传统华教论述加上当时华社对于教育和学校的尊重氛围,形成一种但凡是校方觉得有需要募款、有必要建校,大家即使在理念上有差异,也会放下成见全员向华社大众筹募费用,没有人会质疑其中的必要性,也没有人会公开提出向右意见,这就是过去数十年来华文学校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这样的模式从独立前的南洋大学办校,到独立后的独中复兴运动、独大成立的号召,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纪元学院建校都无往不利,这当中国内各华小、独中也透过这种方式得以重建新校舍,更新各种教学设备,募款也成为各级华校生求学时期的共同回忆。

不同声音

而最近的争议就是对这种论述的当头棒喝,让很多华教支持者发现原来华人社会内部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才知道社会上有一大群对这种模式有意见的华人子弟。其实会有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外,在网网普及、社交媒体日益泛滥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是网红,弹指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去中心化的趋势早已形成,而传统华教所仰赖的权威中心模式早已失去透过民族大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更难以满足今天民众的疑惑。

华教领导人早就知道传统华教论述已经对年轻一代没有号召力,早在2019年时任董总领导就进行了一系列华教新论述的活动,然而至今仍无法找到一套能够满足这个时代的华教论述,或许这次的争议正好回应新华教论述为何难产。

华教团体对于新论述的渴望,背后的最大原因是想要透过新的论述延续过去垄断华教论述状态,希望能够有一套新的论述继续对华社一呼百应,持续维系华校发展,只是现实却往另一个方向发展。网络科技的去中心化早已打破过去特定一方掌握话语权的情况,稍微关心华教事务的人都知道近年来的不管华小、独中还是董总、教总,各种决策都会被大家放上网检视,没有人能够再掌控单元的华教论述,过去所不愿面对的多元讨论已经形成,不同声音、意见和立场是未来的现实。

希望透过这次的争议,可以为华教发展注入新刺激,甚至是为华教的转型给予新的契机,让大家重新思考华教(华校)的未来可能性,毕竟华教的发展一直以来都脱离不了整个社会的变化,如果不因应局势进行调整,华教的未来将会越走越窄,被时代淘汰。

 

独中教育的危与机

2024/05/30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郑展兴

华文独中一路走来风雨飘摇,董总迎来70周年庆,统考也来到第50届,然而,在政治、疫情等各种议题前,先贤心中的教育使命不曾缺席。

以沙巴九校为例,大部分独中在60年代以招收华裔落地生,让华裔子弟有机会完成中学教育为主要创立目标。即使当年以“后进生”创校,披荆斩棘,秉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如今也获得丰盛的办学成果,让独中走上国际舞台。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我们回顾过去,检视此刻之时,也可以知晓亘古不变,受普世价值所认同的原则。

独中以六育均衡兼备:德、智、体、群、美、劳为教育方针,是独中生的知识与人格培育的基本蓝图。

不论西方教育学派冠以“多元智能”或以不同的文字叙述,独中教育正努力地培育出品格与德行端正,明辨是非,拥有基本学术水平,懂得人际交流与欣赏美,并且愿意付出努力或参与服务的学生。

教改,改的是方法,独中的基本教育原则仍然不变,也是我们必须努力巩固的基石。

三语并重灵魂拷问

然而,独中教育发展逾半世纪,向来推崇三语文:华文、马来文、英文,“三语并重并授”的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口号?

这将会是独中办学的重要灵魂拷问。当不少人士指出国民型中学一本华文课本根本不够用的当儿,独中一本马来文课本、一本英文课本,又是否足以承担三语并重并授的使命?

随着世界各地彼此往来密切,语文能力已然成为个人的竞争力。台湾、日本、韩国等相对单一语言的环境能在落实推行双语政策后达到显著成效,马来西亚社会具备培育多语文能力的优势必须加以利用。

不同的学科知识,应以使用合适的语文教学,以英语学习数理等专业名词,以母语多元三语教学,将能让学生更懂得运用语文。

让独中成为首选中学

在国际学校林立,华裔人口少子化、家长更倾向选择居家学习(home-schooling)乃至华裔家长选择放弃学习华文,这些“内忧外患”无疑让独中招生面临更巨大的挑战。大城市的独中尚能应付,乡镇小型乃至微型独中则难以招架。

然而,危机是否也能是个转机呢?随着不少友族同胞将孩子送入华小学习华文,积极拥抱华文语言,独中对自我定义为华教捍卫者的论述,必须趁着学习华文的趋势转变。

让独中不再是仅仅为了华裔子弟服务的教育机构,让独中转而成为提供马来西亚优质三语教育的提供者,成为中学的首选。

独中不仅是马来西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更可以是各民族沟通的桥梁,弘扬中华文化的美德。

独中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班甘愿用生命影响生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团队。只要给予学生鼓励,点燃学生心中的那把火,师生乐教爱学,独中教育便会生生不息。

 

给老师一个快乐的教师节吧!

2024/05/3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516日教师节当天晚上,我在Whatsapp 看到已任教多年,庆祝过无数次教师节的毕业生,在群组聊起怎么过教师节。

“教师节快乐!你们今天是优雅地过,还是披头散发地过?”

“披头散发的”

“+1”

+2,莫名其妙过成了儿童节”

“我既负责场地,也负责摄影和布置”

“我---披头散发”……

为了迎接教师节,老师得提前策划节目,带领学生排练;老师得负责布置场地 ;老师得准备食物,张罗茶会;有的还担心学生不懂事,而帮忙准备感恩礼物。教师节当天,老师得帮忙控制场面,维持秩序;老师得忙著应付各种突发状况,确保一切能照计画走。庆典结束后,老师还得忙著善后,收拾场地,让一切回归原位……过得比平日上课更忙,更累。一天下来,有多少老师还能优雅,不披头散发?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呀!教师节不能不庆祝,但小学生的能力又不足,能怎么办,不靠老师能靠谁?”

这话说得没错,受到年龄、经验、能力、经济等条件的限制,一些事的确是小学生还做不到的,如筹办正式、严肃的仪式、庆典,准备符合大人期待的茶会,花钱买礼物等。但年龄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不是吗?成人注重礼仪和形式,儿童则倾向不加掩饰,直接、简单地表达心意。

教师节是肯定教师辛劳付出,对教师表达感激之情的节日。如果学生只是奉命行事,被动参与,所做的一切并非发自内心,场地布置得再华丽,庆典再隆重,节目再精彩,食物再丰富,又有什么意思呢?对一个老师来说,这会比收到学生由衷的爱与祝福,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教师节快乐”,一张朴实无华的贺卡,更触动心弦吗?

如果觉得这样做,还是不足以表达敬意,不能突显教师节的意义,需要有特别的仪式才行,不妨交由学生来主导,由他们来策划活动,安排节目,慰劳老师。噢,你担心学生会搞砸,最后得到的是惊吓,而不是惊喜?如果大人愿意相信孩子,并给他们勇于尝试,不怕犯错的安全感,相信他们会竭尽所能,发挥创意,带来充满童真与趣味的教师节。退一步想,效果真不如预期,不够完美又何妨,这不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教育机会,成长机会吗?这也是师生难得可以同欢共乐的日子,是促进师生关系的好机会,实在没必要让老师披头散发,学生正襟危坐。

条件充分的学校,可请学生家长主持大局,带领孩子为教师筹办教师节活动,不一定得隆重、盛大,重点在于真情实意。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还能促进孩子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以及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一举多得!

问题是我们敢打破传统,敢相信孩子,敢让孩子尝试,能不怕麻烦,不怕改变,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