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1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535

华教招魂,还是华教叫魂

2024/06/0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教授

华教运动,说是要回应马来主流“国家文化”的单元霸权,但很多时候其论述是“建构”出来的(详见30年前林开忠《建构中的华人文化》一书)。

其一个高潮点是在80年代中期。1985年年底林连玉过世,灵柩在万人陪送下从雪隆中华大会堂出发,环绕吉隆坡市区游行五公里后在福建义山入土。接下来,全国各地相续举行林连玉追思会和哀悼会,随之设立林连玉墓园和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出版林连玉遗著,并以林连玉的忌日定为华教节,颁发林连玉精神奖等等。至此,马华(不是指“马华公会”)为林连玉塑造了一个“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带着悲壮色彩的族魂形象。林连玉成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马来西亚华社为华教“招魂”的神话和图腾,将林连玉视为“民族斗士”、“精神领袖”、“伟大导师”。诚如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2002)所说的:只要华社一朝还认为华文教育仍然充满危机感,则林连玉的现代意义就会存在。华人社会不断提林连玉,是希望后来者可以秉承林连玉不屈不挠的精神,继续为华教,乃至整个华人族群的政经和文化争取公平的权益。

然而,曾几何时,如今的林连玉追思及其精神的传述竟成了“小众”。很多年轻华人更不懂林连玉是谁了。发生什么事?近十年来林连玉基金尝试把林连玉争取“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斗争形象提升至公民社会普世性的层次,要跨越种族、超越华教。可是,说点实话,不管林连玉形象再怎样转型,都很难再回到过去族魂领航的角色。

错不在林连玉,而是败于当今之华教。华教救亡一直在喊(只是现在通常只是发发文告),但对“启蒙”的事,华社华教的关注不成比例。除了消费和忽悠承认统考课题,还有哪些是需要自我检讨的呢?

华教发展的外在恶劣环境一直都存在。但最恶劣的时候,支持华教的前辈们都撑过来了。为什么到所谓中国崛起,华文价值提升的时代,大马华教反而失去了更多的群众,尤其失去年轻中生代的认同?

不争的事实,华教意识涣散了。华教办学难与时并进是原因,但华教内部一波又一波连翻如同妖术大恐慌“叫魂”般的内斗,却也难辞其咎。在中国已成“过去式”的文革批斗招术,竟然还在大马华教界里屡试不爽。对外发声无力,然华教内斗却从不停息,把精力尽在此内耗上而乐此不疲。搞得华教团体和华教人士四分五裂,对事也对“人”的批斗,一华教如果不能求同存异、缺乏同理心,不会有美好未来。

些所谓的“华教斗争”究其因,可能只是很莫名其妙的意气之争。如今的华教已没有什么魂好招了(林连玉追思已是小众),华教内部却有一堆“叫魂”般的恐慌,直喊:有内奸,要抓妖。

然而,华教哪来那么多的汉奸走狗呢?跟你立场不同,批评你的就是汉奸走狗、是无知的暴发户、是收人钱财、利益挂钩的无耻“走资派”。像这样乱扣帽子的华教斗争迟早自取灭亡。因为有志或无志的年轻一代早已厌倦华教如此毫无节制的内斗内耗。华教典范缺席,有时你甚至不知道他们的争执点到底是为公还是为私。

前阵子确诊骨痛热症,还进了加护病房。出院休养一段时日,一名关心的前辈来邀约吃早饭。他是一名退休的华团华教人士。我们来到茶室时,满座,排队。刚好一对夫妇看到老先生来,马上站起,邀请并桌。可以看出这对夫妇对老先生的敬重之心,一直说他们年轻创业时得到老先生的帮助和指导。

这名老先生是华团华教前辈,在位之时,对华教多有献力,并以身作则,子女也全送入独中就读。但他的华教认知和政治立场也多与“抗争”路线的人士常常相左,以致后者对他多有意见。然而每个人都有他的格局和认知,他之所以这样说、那样做,总有他的理由和立场。看一个人好不好,是要看你平时跟他的接触。不能因为立场跟你一样时就把人棒上天,跟你立场和认知不一样时就马上变脸把人骂到臭头,把人家视同败类没水准之人。几十年的情谊全没了。

华教如果不能求同存异、缺乏同理心,不会有美好未来。

 

求学路上 满天神佛

2024/06/0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读下去,可能你会以为这是一篇心灵激励鸡汤文章。不是的,它谈的是所有学生必须冲破的实实在在的茧。

奋斗多年以后,许多已能看清楚自己的疆土只能有多辽阔的父母,大概都会同意,相对于在意别人怎么样,专注做好自己的东西心灵最轻松、自在和快乐。你一个月挣一千的工资,一旦耳闻邻居月薪是一千二,你马上感觉不是滋味。这些经验大家都有。许多人会获得这样的智慧:只要你看明白那到底是邻居的事,你的心马上会舒服许多。

可是父母往往不善于根据自己提炼出的人生智慧去引导孩子,他们让孩子蹈其覆辙,把孩子放在一个相似的情境中,有时情况更糟:在幼儿园阶段,佳节聚会,听说哥哥姐姐的孩子已经会刷牙,心底马上感觉自己的孩子差了。在小学阶段,陪孩子去露营,听营友的孩子把英文说得顶呱呱,回家后马上把孩子的卡通片全换成英文的。别人家孩子学钢琴、小提琴,怎么我家孩子要求他多学一样就在闹脾气!

有人说,外在环境不在掌控之中,身不由己。但也有人说,同一件事,做法不同,带出的结果就不同。父母经过的求学和人生阶段,当然孩子也会重复,但纯粹让孩子经过这些阶段,不叫教育。以更优化的看法和处理法帮助孩子经历同样的过程,这是教育,是父母亲需要做的,以便一代比一代好。自己已经在社会的历练中知道用死读书的方式追成绩不行,还要反过来让孩子也这么做,而不是想方设法让孩子跳出这个泥淖,父母这算关心教育还是敷衍教育?

现在请尝试用亲上前线的孩子的角度看看。在上文所言不在自己掌控之下的环境里(其实就是孩子的日常、学校环境里),孩子随时会看见比自己好的同伴(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少数,看见的都是比自己差的同伴,那么请你尝试自行稍调以确保你了解这里的意思)。没上台演讲的很容易会觉得上台演讲的同学棒,上台演讲的很容易会觉得经常拿奖的同学棒,而多年来都上台的那几位,成了校内许多孩子的“神”(今日中学生爱用的词。如果你认为演讲的例子不适合自己的孩子,请用适合你孩子的例子去了解他们面对的处境)。

真正的问题在于,当有意无意的“造神”成功,神就会变成了孩子内心多年难跨过的坎。很多不错的孩子都因为这些心中的神而缺乏信心,发挥不出来。做父母的能重温这一点吗?请通过重温去了解你孩子的心灵状态。金庸小说或港漫里的那些敌人越强越能激起自己的战斗意志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有谁?真实的孩子不是那样,相信你也不是那样。多少人会因为碰见在大街上即兴来一曲的人而开心地向前也来一段?轻轻推一推和你一起围观的朋友,看看是什么反应就知道了。

孩子心底的坎需要填平,他们必须不再和神共处。一般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等待发挥(再一次,别当这是心灵鸡汤文句,去实际地认识你的孩子验证这句话),他们必须尽快释怀,把别人的能言善道、快速解题、多才多艺、拿奖无数、名校录取、出国深造等等看作是别人的杰出,干“卿”底事,别阻碍了自己的发挥。

上了中学,我们才知道小学会几种才艺的玩伴到最后没有一样精。上了大学,我们才知道中学时心底眼红同学怎么都比自己多拿了五分,是在折磨自己。还有,那个自吹自擂的数学老师有多少斤两,现在已经显而易见。进入社会,才知道本科一等文凭并不保证自己就有人生好作品。经过万重山过后才看明白,自己一向带有几分羡慕、几分妒忌、几分崇拜的某某神祇反映了自造的茧,最后的关键真的在于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安心努力让自己的能力健全发展。一生心中有神,必然瘫痪自己。

这是一个艰难的学习和人生过程,大部分孩子是单独走过的。父母不要理想主义冲上心头、慷慨激昂地说“他们原就该自己去经历一切”。他们当然理应尽快学会自己刷牙、洗校鞋、煮食、一个人外出、坚强、勇敢,但面对求学路上的满天神佛,父母不可说不管就不管,还是要善用自己的人生智慧为好。

 

华校不是华社的资产

2024/06/0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华校是华社最重要的资产”,这句话是华教论述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也是华教运动这几十年来能够持续获得华社资源的重要结论,然而这个结论也是华校发展最大的紧箍咒,更是今天华教论述的局限所在。

近年来的微型华小问题备受大家关注,不少过去在园丘、乡区的华小因为人口流失而陷入招生问题,很多这类位于乡区的华小如今都必须仰赖友族孩童支撑才得以继续经营,当友族的孩子占了学校的八九十巴仙时,这些学校还能叫做华小吗?华社还应该继续提供资源继续支持其办学吗?

随着华校友族学生数量日益增加,甚至超过华人子弟的时候,友族同胞可以加入董事会、董联会,甚至董总吗?既然华校拥有母语教育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是否意味着其实马来人理论上应该到他们母语马来文为授课媒介的国小、国中,印度人则应该回归泰小而不是应该抱读华小?

上述都是传统华教论述难以回应的问题,甚至有老华教工作者就因为传承中华文化和华语教育的角度而不认同华校招收友族同胞,以避免华校变质。只是在我国华人人口结构的变化下,不少乡区的华校必须依赖友族孩童才能够得以维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根据传统华教论述,华人人数继续下滑的情况没有改变的话,未来需要传承母语教育和中华文化的人数也势必会逐渐减少,那这些华校是不是就算完成其历史任务,然后应该考量考退场问题了?

过去的华教论述从民族情感和族群大义的角度来召唤华社的支持,其重要的前提就是所有华人都必须认同民族大义和民族情意。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全球话的趋势,很多年轻一代早已没有老一辈的民族情意结,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一辈的华人商贾数十年来给予自己的乡团和华校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当他们离世后,这些乡团和华校也失去了他们下一代的支持,莫泰熙老师生前就曾经感叹林老总离世后,林老总后代也断了与华校的关系。

这些都今天华教发展的现实困境,也是是传统华教论述在今天呈现出无力感原因,本人认为要打破这个困境就要拆解华校与华人社会的关系,打破华校是华人社会资产这个我们早已习惯的论述架构,华社不应该自私的继续将华校视为华社的资产,而是应该将华校定位为马来西亚的重要资产,将华教格局扩大,如此才能解决当前华教论述的困局。

今天华人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既定事实,所以华社还坚持将华校与华人身份捆绑在一起,那就必须要接受一些地方华校必须要退场的事实。如今很多马来人、印度人与东马原住民都愿意将孩子送到华校就读,这也违背了华校是华语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承的原初设定,所以我们要先放弃华校与华社的传统关系,才能够解回应这些问题,并且迎来华教发展的新契机。

在意华校办学

如今很多年轻一代的家长选择华校并不是简单的中华文化传承,他们甚至不在意是否有中华文化传承,这些家长考量的是华校的办学严谨,不管是学业还是课外活动的要求相较其他源流学校高,且在软硬体的建设和维护上也在各个源流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才是华校最大的优势,而华教工作者应该好好利用这个优势,将其转变成继续经营的品牌。

过去几十年来华校都只仰赖华社的资源来经营,也成功塑造了华校在各民族心中的口碑。如今口碑和品牌已经建立,那华校就不该继续被过去的论述局限,应将华校视为马来西亚社会重要的一环,更是今天马来西亚多元社会无法忽视的重要资产。

在这个脉络下,华校可以名正言顺的广纳不同背景的学生,更应该争取支持这华校品牌与口碑的友族的捐款和资源。如今很多友族精英都把孩子送到华小来求学,甚至还曾有马来王室将后代送到独中求学,这些友族都看到华校的优势,也认同华校的办学,为何华教运动不能够网罗这些友族的认同者呢?让这些人成为赞助人,甚至担任董事等职务,推动华校发展又有何不可?

从现实面来看,“华校是华社最重要的资产”这样的论述必将失去其号召力,唯有破旧立新,放弃华校只属于华社这样的论述,将格局放大,推动华校应该是全民的重要资产这样的思维论述,主动拥抱不同族群,并接受来自不同宗教、语言和阶级的学生,让这些接受和支持华校路线与定位的人成为华教下一阶段发展的后盾,华校的未来才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发展。

当然,任何改变都会面对阻力,尤其是新论述势必会打破数十年来的华教组织架构,各州董联会、董总等组织也必需要大变革,如何引导华教组织进行改革,成为今天华教组织领导人的重要工作,毕竟只有将华教视为全民资产,广纳百川,才能扭转近二十年来的华教运动才能获得新活力,才能继续动下去。

 

让学生业界无缝接轨

2024/06/0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郑叶枫

 技职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直接就业和实用技能的机会。

未来,技职教育需要更加紧密地与行业接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设备,以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德国,技职教育是非常普及并且受到高度重视,其双轨技职教育模式尤为引人注目。这种模式将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旨在为学生提供无缝的学界与业界接轨体验。

如今,宽柔中学古来分校已开设了电机电子科班和餐饮管理科班。每年约近200位学生申请就读,报读人数稳定。学生在正课之外还有许多实习课程,使得他们在手动操作方面拥有非常强的能力。

学习内容多样化

由于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科、商科和理科,因此也更容易打破对技职科的传统印象。

课程方面,电机电子科和餐饮管理科也在积极进行教学转型,将传统的焊接等课程转变为现代化的程式控制、数字化和智能化课程。

同时,餐饮管理科加入了饮料调制课程。我们冀能与时俱进,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选择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与社会紧密接轨。

技职教育

技职教育不是为后进生而设的“次等教育”,而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专设的“职业技术专才教育”。

南洋商报档案图

然而,在技职教育领域仍存在困境,其中之一是师资储备。聘请具有技职专业的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并非易事,能够在教育界内服务,也是校方珍贵的宝藏。而且这些专业人才在教育界以外的薪资也许都是很高的。

因此,独中在招聘和留住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技职教师,面临严峻挑战。

要想解决此问题,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及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技职教育人才。

认证是一道难关

此外,技职学历的认证也是一道难关。无论是餐饮管理科实习设备要获得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City & Guilds)的审核通过,还是电机电子科渴望成为政府授权开课的技能评鉴中心,其教师需具备国家技术认证证书(SKM)与培训师资格两项基本条件。

对独中而言,这不仅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更是一次对各校财政实力与教师专业能力的严峻考验。

目前,董总所安排的技职科认证考试,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有限。因此,积极开展努力,争取获得国际认证,对于提升独中技职科的声誉和吸引力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扮演着支柱性的角色。校方不仅需要不断更新设备,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科技潮流,更需要与行业和市场保持紧密联系,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保持与市场的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