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土地上的汉语星光
——三代柬埔寨教师的播种之路
2025/07/07 柬埔寨《柬华日报》
·~作者:【公立华明学校侨办教师】 岑晓宁
离别的钟声已经敲响,回首过去的这一年里,我从中国来到柬埔寨教中文,在公立华明学校度过了三百多个日夜,这里的人、事、物让我难以忘却只能用文字将其记录。
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市的郊区,有一所建校快八十年的华文学校——公立华明学校,尽管曾因历史原因中断办学,但在2001年正式复课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柬埔寨华文教师用粉笔与汗水编织着教育的接力赛。他们中有历经战乱仍坚守讲台的白发长者,有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一颗初心的中年骨干,也有带着新思维回归的华裔青年。这是一场关于文化根源的守护,更是一幅跨越时空的教育图景。每天清晨,校园里都会响起琅琅的中文读书声,伴随着读书声,我们的故事就此开始。
一、老教师:烽火中的文化守灯人
清晨,83岁的任群芳老师到校后就会坐在办公桌前忙碌起来,或是批改作业,或是备课。这位戴着老花镜、留着短发的老人,是华明学校里最年长的教师,但这并不会影响她在教学上的严格要求:教拼音时,她会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带读;教数学时,从书写到算法都会娓娓道来。低龄的学生对中文不理解,那就再用柬语讲解一遍。这日复一日的教学中,任老师就是这样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学校里许多年轻老师都曾是任老师的学生。而像任老师这样的教坛长者,学校里还有好几位。
初到柬埔寨时,我常常会诧异于作为一位柬埔寨人为什么一直坚持华文教育。慢慢熟悉后,任老师也告诉我她的经历:1978年,为了逃避战乱她去了中国,并找了位中国先生在那成了家。在中国生活十多后,因为思念柬埔寨的亲人与及不习惯北方寒冷的气候,一家三口返回柬埔寨生活。从那时起,她就一直从事华文教育。新冠疫情期间,先生因病离去,从事导游工作的独生子也会经常带团前往中国,不能时常陪伴身边,但年迈的她依旧坚持教书。尽管如今家庭早以不需要她工作来维系,但她也常说,在学校里能跟老师、孩子们说中文,那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也许这就是深植于骨子里的华文根!2023年2月,任老师获得柬华理事总会颁发的“华校教师终身贡献奖”,表彰他们为柬埔寨华文教育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数十年如一日,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点亮别人。
二、中生代:架设文化桥梁的摆渡者
走进四下班的教室,45岁的蔡兴老师正在用高棉语解释“自相矛盾”的故事。作为柬埔寨华校培养的第一批本土教师,他们就是华校的中流砥柱,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与校务管理工作。作为第三代华裔,皮肤黝黑的蔡老师咋一看跟柬埔寨本地人没啥差别,但当他滔滔不绝地用中文讲成语、俗语、经典故事,就是中国来的我也不禁为之赞叹。今年2月,新学期开学前正逢元宵节,柬埔寨各地举行隆重的游神活动,蔡老师给我们这一群中国老师细细讲解了游神的传统,无论是红孩儿,还是三山国王,他都会把传说详细的跟你一一道来。我们不禁为他的知识储备量而惊讶。
蔡老师不仅中文好,柬文也是学校的标杆。学校里所有的通知、告示,柬文版都是由他来把关,而中柬课的课后练习、笔记也都是由他负责检查。如果发现柬文上的错误,他就会给年轻的柬埔寨老师们指出来。像蔡老师这一批成长于九十年代的教师,亲历了华文教育从复苏到转型的全过程。蔡老师坦言:“现在柬埔寨的学生学习压力太大了,要学柬文,又要学中文,有些还要学英文,但我们也要守护传统,不要忘本。”
三、新生代:数字时代的文化创新者
23岁的陈金璇是学校里年轻一代的“大姐大”,尽管年纪不大,但教龄已有5年。圆圆脸蛋的她爱笑、爱唱,她会唱很多中文歌曲,HSK考过五级、HSKK过了高级,中文好又特别友善。刚到异国他乡的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找她帮忙,而她总是笑脸相迎,竭力帮助我们。后来相熟了,同行的黄老师开玩笑地说:“金璇就算是翻白眼也是可爱的。”
金璇说她喜欢中国,她去过北京、内蒙古、上海,看着她Facebook上汉服簪花照,还有在碧绿草原上奔跑的照片,你就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欢愉。就是这个笑起来甜甜的女孩把数字时代带进了华校。她负责学校Facebook上公众号的管理,学校的各种活动由她拍摄后进行编辑上传,可以说金璇就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学校里还有很多二十出头的年轻教师,学校注重本地教师的培养,一旦有去中国学习的机会,就让他们外出学习。而正是这批年轻教师,正在重塑华文教育的形式。课上他们既是学生的严师,课后他们也是学生的益友。上课时,他们教学一丝不苟;下课后,他们又跟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们的心事也喜欢找他们倾诉,此时他们就是学生的“知心哥哥”、“知心姐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又有一代人的追求。无论是任老师、蔡老师,还是金璇,三代人的教学理念在碰撞中融合,最终形成了华明兼顾传统与创新的特色课程体系,他们也正是柬埔寨这片热土上华校本土教师的代表,柬埔寨各地还有像这样的许许多多默默耕耘教坛的老师们,他们爱岗、敬业、友善。传承是最好的致敬,中文就是他们的学习与教授中得以在这片高棉土地上延续,而他们就是华校之光。
夕阳西下,学校一楼的展示墙上,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照片在余晖中交相辉映,相片里华文教师们面容也在悄然改变。在柬埔寨这个华人不足总人口8%的国度,三代华文教师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他们或许永远等不到桃李满天下的时刻,但那些在双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终将成为跨文化理解的种子。正如学校礼堂前那副对联:“师傅诗礼催开桃李校园暖,学贯古今哺育英才输墨香”。教育是一份传承,更是一份修行,这些华明之光在百色河东岸照亮着华文教育的路,还会一直闪耀着。
为何华校一直闹师资荒?
2025/07/07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利亮时教授
日前教育部长法丽娜声称“教育部改革机制奏效,国内师资荒已告一段落”。
针对教育部长上述的言论,教总与董总随后发表联合文告,严正反驳其言论,批评这番谈话“不符现实,极具误导性”,更形容其说法“极为不负责任”。
教总和董总表示,教育部长只是凭内部数据作出乐观判断,在教育现场仍然出现许多的问题,而实际上师资荒根本没有获得有效的解决。这当中包括了教师压力和行政工作过多等问题迟迟未获妥善处理,导致教师提早退休或离职的现象,日益普遍。
根据教总和董总的估计,“华小每年平均约有近千个教师空缺,而中学方面也有超过百个华文教师职位,有待填补。”这些问题教育部目前还没有任何立竿见影的办法来解决。
华文小学和国民型中学皆属于国家教育体制,政府有必要公平的对待和解决。
待遇不断提高
近年来,政府对教师和公务人员的待遇,已经不断的提高,照理来说应该可以吸引新生代投入教育的行列,为什么华校还存在师资荒?
这个问题绝不是一个新议题,其困扰着华文学校和华人社会,将近半个世纪。
问题真的如此难解决吗?我们的师范体制如何培育师资的呢?
在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是否有增加更多华文小学和中学的师资培育名额?笔者相信是有的,但是数量是否足以应付华文学校的需求,再来是教育部执行的官员,是否有积极关注华文学校的发展?
若我们的公部门,有积极关注体制内各源流教育的发展,问题就算有,也不会持续这么长的时间。
从笔者弱冠之年到如今知天命之年,国家体制内的华文教育,仍每年面对师资不足的问题,还要各校的董事会来协助解决,这是一个国家教育应该有的状况吗?这些问题的产生已经历经两代人,不可能一直都无法解决,这往往是行政怠慢,或者存在某些特殊的因素。
须摒弃族群意识
笔者6月中旬回国从事研究工作,期间也遭人以族群意识来对待。
就笔者来看,若我们的公部门人员或者地方官员,还是存在族群意识来处理事情,这样我们不要谈进步,连维持目前的状况都是十分困难。
我们国家的前路尽是荆棘,但是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1969年,这是国家与社会的悲哀。
在湄公河畔播撒汉语的种子
2025/07/07 柬埔寨《柬华日报》
~作者:【 柳州市柳东新区实验小学援柬埔寨公立华明学校教师】 覃春莹
2024年7月,骄阳灼烤着大地,我带着使命与期待,踏上金边这片热土,成为铁桥头公立华明学校的一名援教教师。一年的时光如湄公河的流水,匆匆而逝。华明校园里那熟悉的热浪、蝉鸣、书声、笑脸却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段跨越国界的教育之旅,不仅让我见证了汉语在异国土壤生根发芽的动人过程,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
一、讲台耕心:在湄公河畔播撒汉语种子
初到华明学校,翻开那本泛黄的《中文》课本,发现教材内容竟与国内部编版《语文》难度相当。面对大部分没有中文家庭背景的学生,看着他们努力辨认生僻词时困惑的眼神,我意识到:教材只是起点,教师才是活的桥梁。于是我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摒弃单一讲授模式,广泛运用趣味化、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图片习词到情境学句,从课中的游戏互动到课后的延伸拓展,每每看到学生们露出恍然大悟的笑容时,我总会涌起一股热忱,渴望设计更多有趣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让原本艰涩的汉字学习,变成了充满惊喜的中文探索之旅。
在承担六年级及中学部电脑教学任务时,我始终将提升学生中文运用水平作为核心目标。课程设计紧密围绕语言学习与实践展开,将电脑操作视为强化中文能力的有效工具和实用平台。引导学生在中文操作系统和软件界面中进行操作,熟悉中文术语和指令,增强学生中文环境下的信息处理能力。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完成各类电子文档作业,将中文语言学习成果可视化、规范化,同时锻炼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技术为语言服务” 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掌握实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获得了更丰富、更贴近实际应用的中文输入、阅读、写作和表达训练机会,有效促进了其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更坚实的双语基础。每当看到学生们熟练的敲打着方块字,每当听到他们脱口而出的中文表达,我都更加确信:真正的因材施教,就是要为每颗求知的种子找到最适合生长的土壤。
二、巧手传韵:让中华文化绽放高棉校园
援教期间,我积极策划并组织了多项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努力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我成功组织了六下班学生开展“巧手剪乾坤”剪纸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翰墨飘香”硬笔书法体验、“匠心漆韵”非遗漆扇制作等传统技艺体验活动。从讲解文化内涵到手把手教授技艺,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工艺的精妙与魅力。这些活动为学生们搭建更多了解中华文化的桥梁,也为中柬文化交流播撒下新的种子。
尤其难忘的是毕业前夕,为了给学生们留下一份充满中华文化韵味的珍贵记忆,并集中展现一年来的中文学习成果与文化浸润成效,我精心策划并组织我们六下毕业班学生编排了融合古典诗词吟诵、合唱与舞蹈元素的《明月几时有》诗配乐表演。学生在反复诵读苏轼千古名篇、理解词作意境、配合音乐韵律表演的过程中,深度体验了中文的音韵之美、意境之远和情感之丰。这份师生共同创作、用心演绎的毕业礼物,流淌学生们对中华诗词的懵懂热爱,也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共同期许。
这些活动不仅让柬埔寨学生近距离触摸中华文化,也让我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真正的文化传播,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点滴的浸润。
三、山海回望:教育是永不落幕的接力赛
离别之际,翻看学生们的作业本,那些从歪歪扭扭到工整流畅的汉字,记录着他们一年的成长,也镌刻着我作为教师的欣慰。援教一年,情系一生,援教工作或许有期限,但华文教育却如湄公河的流水,绵长不息。柬埔寨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对老师的真挚情感,江源明校长、郑楚珠主任、本地老师们对我的信任与帮助以及华明学校同仁们的敬业精神,都深深感动着我。这段宝贵的经历,不仅是我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我人生中无价的精神财富。
如今,我即将踏上归途,但我知道,华明学校的教室里仍会响起琅琅的中文诵读声,而我的行囊中,已装满了柬埔寨阳光的温暖、学生笑脸的灿烂,以及跨越山海的教育情怀。这,或许就是援教最美的意义——让语言成为纽带,让文化照亮心灵,让教育的故事,永远书写下去。
华文教育的真谛,或许就像柬埔寨的雨季——我们不知道每滴雨水会滋养哪粒种子,但只要持续浇灌,终会看见一片森林的萌芽。而我很幸运,曾在这片热土上,做过一阵及时雨。
思维导图“画”作文
——柬埔寨华文课堂作文教学初探
2025/07/07 柬埔寨《柬华日报》
~作者:【乌廊市公立启华学校外派教师】 李茹
“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写?”“老师,我写不出来!”孩子们面对作文题目时,或眉头紧锁、无从下笔,或内容空洞、逻辑混乱。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我开始尝试将思维导图引入华文课堂作文教学,进行了一场教学初探。
搭建思维支架,理清写作脉络
课堂写作时,孩子们往往缺乏清晰的写作思路,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找不到前行的方向。而思维导图,恰似一盏明亮的灯塔,为他们照亮了写作的道路。
在讲解记叙文写作时,我以“一次难忘的生日聚会”为题,引导孩子们绘制思维导图。首先,在纸张中心写下题目,然后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支拓展。孩子们在绘制过程中,开始积极思考,将与生日聚会相关的元素一一罗列出来。有的孩子想到生日聚会的装饰,如气球、彩带;有的孩子回忆起聚会中的游戏环节,像猜谜语、唱歌比赛;还有的孩子想到收到的礼物以及当时的心情。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孩子们原本零散的思路逐渐变得清晰有序,他们明白了写作的重点和顺序,就像搭建起了一座稳固的写作框架。在随后的写作中,孩子们按照思维导图的脉络,有条理地组织语言,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生动,不再出现东一句、西一句的混乱情况。
激发想象活力,拓展创作空间
在幻想作文教学中,我给出“假如我有一双翅膀”这一话题,让孩子们自由绘制思维导图。孩子们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有的分支描绘了用翅膀飞向宇宙,探索神秘的星球;有的分支想象着用翅膀帮助动物们解决困难,如为受伤的小鸟治疗伤口……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了许多新奇独特的想法。在随后的写作中,他们根据思维导图的内容,将自己的奇思妙想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文章充满了奇幻色彩和创新精神,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套路作文。
培养合作意识,促进共同成长
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展示,也是团队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引入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时,我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以“校园里的美景”为话题的写作教学中,我将孩子们分成小组,共同绘制思维导图。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积极参与讨论,有的负责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有的负责记录建筑物的特点,还有的负责构思写作的角度。在绘制过程中,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不断完善思维导图的内容。在后续的写作中,各小组根据共同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创作,文章内容更加全面、丰富,而且每个小组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创意。这种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在作文教学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在柬埔寨华文课堂作文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它帮助学生搭建了写作框架,激发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合作意识。未来,我将继续探索和完善这一教学方法,让更多的柬埔寨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写出精彩华章,提高华文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