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身段解师资短缺
2025/07/09 南洋商报/社论
教育部长法丽娜日前一句“国内师资问题已获解决”激起千层浪。
然而,董教总联合文告中揭示的严峻现实即华小师资捉襟见肘、中学华文教师青黄不接,犹如一面明镜,照见部长轻率论断与教育现场困境之间的巨大鸿沟。
这不仅是数据的问题,更是万千学子求学路上的真实障碍。
“已解决”的定论,在广大华小与国民型中学的日常困境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华小三机构被迫自掏腰包聘请临教,经济拮据的学校则令校长、副校长与教师超负荷分担教学任务。
沉重的现实正在无声地诉说着师资的匮乏。更令人忧虑的是,部分教育局竟以简单粗暴的“缩班”方式应对师资短缺,缺乏统一标准,致使部分班级人数严重超标,教学品质在拥挤之中悄然滑落。
与此同时,教师因承受过重压力与繁琐行政负担而选择提前离职的现象日益加剧,犹如雪上加霜,使原本紧张的师资问题持续恶化。
教育部所谓“师资荒告一段落”的判断,其依据、方法与透明度备受质疑。
董教总保守估计,华小每年仍需填补近千个空缺,而中学华文教师亦有逾百职位悬而未决。这些数字背后不是冷冰冰的统计游戏,而是关乎教育质量与下一代成长根基的严肃课题。
如果教育部的数据与学校与民间的真实感受之间存在如此鸿沟,那就必须对数据的统计口径、覆盖范围与可信度进行公开检验与深度审视。
解决之道,在于教育部必须从云端走向大地。唯有放下身段,部长亲自深入各地校园,倾听校长与教师的真实声音,触摸教学现场的脉搏,方能为政策注入厚实的地气。
与此同时,破解师资困境也需系统性思维与长远战略:
其一,改革教师培训与分配机制,确保各源流教师的培养数量精准匹配需求;
其二,为教师有效减负,去除冗余行政任务,让教师得以专注教学本业;
其三,科学设定班级人数标准,坚决遏止“缩班”带来的负面效应。
董教总推动的“我要当老师运动”展现出民间对教育改革的积极参与与责任意识,其努力值得肯定,但这更需要教育部以开放姿态,将其纳入整体政策设计,形成协同推进的合力。
教育部应实事求是
我们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百年树人的根基,而师资正是这根基中最坚实的磐石。当部长轻言“问题已解”,而现实却在焦灼呼喊,这不仅是信息的错位,更是对教育承诺的辜负。
教育部应以实事求是之态度,重新审视数据的真实性与代表性,虚心倾听前线心声。
唯有如此,方能为“解决”二字赋予应有的重量,使每一间教室真正拥有合格且稳定的教师队伍,让每一个孩子的求学之路不再因师资短缺而蒙上阴影。
教育的承诺,从来不该迷失在数据的迷雾中,而应在每一堂真实的课堂里兑现其价值。
在中柬文化交融中成长:我在华明学校的中文志愿者时光
2025/07/10 柬埔寨《柬华日报》
~作者:·【华明学校】梁安琪 吴潇琦
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我有幸在柬埔寨金边的华明学校度过了近一年的教学时光。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柬埔寨的风土人情,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交流的魅力与温度。
在华明学校,我教授小学常识、拼音以及美术三门课程。尤其是常识课,它涵盖了广泛的生活知识,还融入了中柬两国的文化元素。这不仅让我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索多元世界,也让我不断自我学习,亲身体验不同文化在课堂中的碰撞与融合。
二年级的拼音课教学则挑战与温情并存。初次走进教室,由于对学生的语言水平了解不够,再加上学生中文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甚至听不懂中文,我一度手足无措。幸运的是,学校的本地老师十分友善,主动协助翻译、沟通,使我顺利完成了第一节课。此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拼音的声调标注规则,我请本地老师将其翻译成柬语并张贴在教室墙上,这样的改进也让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
教学之余,更多感动我的,是那些温暖人心的日常瞬间。学生总是带着纯真的笑容,时不时说出“我喜欢老师”“老师很可爱”这样朴实的赞美,让我感受到深深的鼓励和力量。有时,他们还会送上几颗糖果、一把小扇子、几张贴纸,甚至是他们最喜欢的小玩具。这些简单的小礼物,却承载着真挚的情感,让我感动不已。
学校的教师团队同样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关怀。不论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日常生活中,他们都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帮助与指导。每逢佳节,学校总会送上节日礼品和温馨祝福,让我在异国他乡倍感温暖。尤其是校长的关心令人难忘,每当值日,他总会亲切地问候:“中午休息了吗?”“吃饭了吗?”。他还会经常热情地邀请我们志愿者老师一起品尝柬埔寨的特色早餐——粿条。这份贴心的关照,让我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如家人般的温暖。
在这段志愿旅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柬埔寨的文化魅力。傍晚时分,学校的落日余晖格外迷人;闲暇之际,品尝地道的柬式美食;走进当地市场,切身感受柬埔寨人民的淳朴与热情。这段时光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也让我收获了许多珍贵的温暖记忆。
转眼已是学期尾声,回首这一年的志愿者生活,我从最初的忐忑与期待,到现在心中充满感恩与欢喜。最感动的瞬间,是看到学生用稚嫩的笔迹,在白板上写下的“谢谢老师”和“我爱你”,让我感受到教学的意义不止于课堂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心与心的连接。
感谢华明学校给予我的平台和支持,感谢每一位学生和老师给予的信任与关爱。这段志愿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且难忘的记忆,也将激励我在下一段旅程继续前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掌握教育孩子的好时机
2025/07/10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 屹立
新学期开始或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时,孩子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感,新的动力。家长若能注意因势利导,就会旗开得胜。享受成功喜悦时,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同时对孩子进一步提出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孩子感到受委屈时,家长要主动以冷静、宽容、同情的态度去帮助解释,给予安慰。让孩子产生感激并接收家长的指导。
老师来访时,家长应该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并以希望的口气提出孩子的缺点,不应单纯地告状。
有困难或失败时,家长不可训斥,而要肯定结果,对不足之处给予教导,帮孩子竖立信心走出困难。有较大过失时,不宜过分唠叨,要理解、同情、体谅孩子的需要,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循循善诱可以使对方接受更好的效果。
对某事物有较浓厚兴趣或有集体活动时,要支持、鼓励、不能打击,使他感到扫兴。要更好地推动人去学好知识,深入钻研。教育孩子为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是培养孩子集体观念的好时机。取得成绩时加以鼓励,将热情变为持久的动力。
外出作客或家中来客,不在别人面前出丑,而要说好话。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应多谈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提出自己的希望。
跨越山海育桃李,情系华明感深恩
——华明学校国际中文志愿者的离任感怀
2025/07/09 柬埔寨《柬华日报》
【华明学校】 李若嫣 唐思远 供稿
去年八月,骄阳似火,蝉鸣声声。我们怀揣着对国际中文教育的赤诚之心,跨越山海,踏上柬埔寨这片古老而热情的土地。彼时的我们,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学子,是初涉讲台的新手教师,更是中华文化传播的点点星火。而今,一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又值七月盛夏,归期将至。站在离别的路口回望,那些在华明学校的日日夜夜,早已化作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华明学校,是我们职业生涯的第一站,也是我们从“学生”蜕变为“教师”的摇篮。在这里,我们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站上讲台,第一次听到学生用稚嫩的声音喊出“老师好”,第一次为备课熬夜至深夜,第一次因学生的进步而热泪盈眶……这些“第一次”串联起我们成长的轨迹,而这一切的开端,皆因华明学校的信任与托付。
华明学校以其浓厚的学习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学校将志愿者教师的宿舍安排在校内,免去了通勤奔波之苦;教学日程规划科学合理,学期任务清晰明确,让我们能够全心投入教学。更令人难忘的是,学校在传统节日精心策划的文化活动——中秋的宴会、春节的联欢表演、端午的粽子分享……这些活动不仅让远离故土的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更让中华文化与柬埔寨本土文化在欢声笑语中交融共生。
在这一年里,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成长的见证者。从最初学生们羞涩的“你好”,到如今基础的汉语对话;从歪歪扭扭的汉字书写,到工整的作业本,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倍感欣慰。而更珍贵的是,在这段“教与学”的旅程中,我们与学生之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师生关系,建立起跨越国界与文化的深厚情谊。这份情谊,是中柬友好的缩影,也是我们人生中最纯粹的收获。
华明学校的名字,注定会深深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它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我们青春故事的见证者,是梦想起航的港湾。而若说华明学校是我们成长的土壤,那么江源明校长便是那位默默耕耘的园丁。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志愿者教师,向江校长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初到异国,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教学压力……种种挑战曾让我们倍感忐忑。而江校长如长辈般的关怀,让我们迅速找到了归属感。他关心我们的生活琐事,时常询问:“饭菜合口味吗?”“宿舍空调是否正常?”“身体有没有不适?”这些细微的问候,让远离亲人的我们倍感温暖。更令人敬佩的是,江校长始终秉持公正无私的处事原则。无论是对待资深教师还是初出茅庐的志愿者,他都一视同仁,既不会因经验不足而轻视我们,也不会因年轻而降低标准。他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为师之道”的真谛——严谨治学,宽厚待人。
志愿者教师如流水,一届届更迭,而江校长的关怀却始终如一。正是这份不变的真诚与尊重,让华明学校的教师团队充满凝聚力,也让这所学校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临别之际,唯愿华明学校薪火永续,桃李满园;愿我们的学生前程似锦,不负韶华;愿江校长身体健康,万事顺遂。而我们,也将带着这份珍贵的经历,继续奔赴人生的下一程,让中文教育的星火,照亮更多角落。
山海虽远,情长不移;纸短情长,感恩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