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华小筹款
2022-09-27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小黑
一天在朵拉艺文空间遇到章良和陈志鸿来访。他们带来好茶。一是班章古树大叶茶,一是云南滇红。就在画室泡起茶来喝。古树大叶茶清淡,滇红有香味,各有各好。就像来的两个年轻人,一个书生气,一个豪爽人。
当时我并不晓得他们正在筹划为华小筹款。上个星期六,朵拉说章良安排学生开车来载我们过去北海麦曼珍看画展。
朵拉说他曾经在中国生活多年,看来他深受儒家敬老尊贤思想影响。老人家即时感受到章良的尊敬。
车子抵达北海麦曼珍华小时,我还小声跟朵拉说,这间学校名声不大好。朵拉不相信,她认为愿意为画家主办画展筹款的学校,校领导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认识,不是一般人。
校领导热爱文艺
一进礼堂,陈志鸿和章良,一个以摺扇,一个以茶叶,迎接我们,另外还有一室琳琅满目的图画。水墨,水彩和油画。章良的画裡除了山水、花鸟,还有许多民间文化故事:锺馗嫁妹、王羲之爱鹅、戏曲人物等。
看得出来热衷于艺术创作的章良颇具才华,当然画裡边也有受到中国画名家如齐白石的影响,尤其那些花草虫鱼系列,可他也画出了他的童心趣味。就连油画也具童趣,那三幅颜色大胆的青蛙,表现略带卡通,却又更好地突出了青蛙的模样,伫在青蛙面前,我回忆自己在乡下的童年生活。如果我在童年时候,能够有机会接触像章良这样的图画老师,那麽我今天很大可能就是大画家了。
讲到这裡要感谢陈志鸿的帮忙。这裡的小学生,在学校就有机会看到原创作品,他就是这一场筹款画展的幕后推手。
英校生为华小出钱买画
陈志鸿认识杨董事长和叶校长,是他推荐章良到北海麦曼珍华小办画展筹款。“华小的家教、董事等,时常都要出钱的,现在出钱还能够有一幅画带回家,既推动了艺术又找到钱,这样不是两全其美吗?”真是很有道理的双赢想法。最重要的是他们背后有学校的董事长和校长的支持。机缘巧合遇见叶校长和她的张先生,英校生却为华小出钱买画,出钱建电子课室。
我下车之前批评这间华小名声不够好,到学校参观过后,才发现自己走进了一家五星学校,并且还用了五星厕所。这不是我的评语,是教育部赠送的证书上写明。
华校的传承和推广,靠的是华人,一些有见识有胸怀的华人。
走出教室的行动教育
2022/09/3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李晓诗
我们没办法带学生去世界,但我们可以带著学生去认识所居住的环境。借此与社区产生连接达到关爱社区的教育目的。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可以了解及服务社区,峇株吧辖华仁中学高一的辅导活动课将服务学习纳入课程至今已迈入第六个年头。
新冠疫情期间,政府执行行动管制的两年多,许多户外教学活动喊停。这对需要透过外出体验的服务学习课而言是一大限制,虽然无法带著学生出外服务,但老师们依旧将服务学习的理念与执行过程透过网课教授给学生。
2022年等待了两年,终于可以返校进行实体课了。今年的服务学习课,我在课堂上透过影片向学生介绍联合国在2015年所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让学习认识。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我们和世界是有链接的,很多事情是和我们自身有关系。同时,带学生去思考我们能为世界做什么?由大到世界、再小到我们的居住环境,思考我们所能和世界有连接的关联为何,接著再引导学生思考身边有什么是需要改变。
改变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例如:环境的维护、节约用水、不浪费食物。让学习思考在我们所处的这社会上,有什么是需要被帮助、被看见或改变的?
什么是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从做中学”的学习历程。让学生应用学校所学习到的技能,解决真实的议题(如饥饿、污染),并且将他们透过讨论所制定的学习目标与真正的需要串联接起来的过程。
引导与协助
首先,在课堂内会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所要服务的主题是什么,接著引导学生从主题延伸所要完成的目标为何。接著讨论外出服务时的分工,例如接洽所要服务的单位、工具的安排,接著进行服务最后回到课堂内要上台分享。
这整个过程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为引导与协助。在服务过程中,老师会进行观察待回到课堂内进行分享的时候,会将所观察到的部分回馈给学生。这个阶段在服务学习中称为“庆贺阶段”,主要是透过彼此的分享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我发现一些在课堂中不那么积极的学生,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说明,有些学生是需要透过身体力行才能发挥闪光点。
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认为教育不只是局限在课堂,应该带学生走出和世界产生连接。一旦学生和社会和社区产生连接他们就对环境有多一分的关爱。
独中教育大蓝图课程改革中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最大的目标,其中三项核心素养包括自主学习、沟通协作及社会参与。我们正是透过服务学习来达到这个目标。
在推展服务学习的六个年头里,我们服务过的地方包括了:老人院、特殊教育中心、幼儿园、到小学画壁画、进入社区大大小小的公园、海边及山进行整洁环境的动作。学生透过服务学习获得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经验与体会,他们将更有信心可以成为一个拥有素养的公民。
双语教育的需要
2022/09/28 光华日报/言论
~文:张维昌
最近在报上看到很多关于方言、中华文化的讨论,令人感动。突然想起新加坡过去的中华文化困境,与今天的中华文化前景差距,令人欣慰。目前仍然有许多华校生对于自己当时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不满,这样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也是难免。我愿意以华校生的身分,与大家分享过去的一些坎坷遭遇,希望后辈能够更客观的看待政府的苦心,以及为双语发展的忧心过程。
我是土生土长、出生于1949
年的新加坡人,年轻时被父母送到华校去。由于经济不稳定,我只能靠半工读(为人补习)而侥幸完成高中学业。自己认为生活已经很辛苦了,最近与老邻居聊天,才知道有人的生活比我更差。最起码我还能侥幸完成高中学业,而他们连小学都无法念完。这就是50年代的学习状态,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学。
由于是进入华校就读,当时本地尚未有双语政策,所以华校生只能用那很别扭的英语,在工作面试时乱答一番。当时友人曾经教导一些面试时听不懂面试官员提出的问题的应对妙招,可对面试的先生说一遍:I
beg your pardon,sir,can you
repeat again?为了这句话,不知多少华校生为了面试而紧张兮兮。
那些同学希望自己在毕业以后可以以较流畅英文参加面试,多数向外寻找校外英语进修班,虽然增加父母的负担,但也没有办法。可见当年的华校生不但求学难、面试难,工作也难,增加了中华文化的创意和扩张度。
这种情况的改变,可追溯到前总理李光耀先生的大力改革,实行双语政策,唯才是用,甚至关闭南洋大学,引起了社会人士的重视与声音。但是只要认真想想,如果当初没有这些改革,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政策肯定裹足不前,更别说发展了。新加坡人以华人佔多数,他们多数从中国过来,一向是以中文为主,无论基于什么理由,与中化是分不开的。
今天,我们再也不用为了中华文化而伤脑筋,我们的子孙受到双语政策的薰陶,在家说华文,在校学习英语,(虽然还是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过去40多年的努力,已经改变了过去中文的颓势)。双语教育毕业的同学,随著自己的兴趣去面试,一点问题都没有。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工作场所也以华语交谈,上司与职工之间的沟通皆是如此。这与60
年初公司或政府部门的情景,可以说是差异很大。
这种情况相信在新加坡才能看得到,如果当初不是前总理李光耀先生的大刀阔斧,不惜代价的改革,现在的纯华校生将何去何从,社会又落入什么样子?如今我们是应该欢呼,或仍是耿耿于怀呢?总之,随著中美两大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我们能够继续努力奋斗,不必依赖任何国际关系,而且双语教育毕业的同学,在任何地方都有很好的机会发展,这些并不是偶然。
学习不保证成功,但成功离不开学习
2022/09/25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黄翠娴
最近社交媒体流传一则质疑为何要读书升学的文章,这篇贴文的开端简单粗暴的问“我到底为什么读大学?而且我的成绩还是3.6以上”。之后,他提出了一些例子是朋友学历不高,但月收入却是他这名大学毕业生翻倍的例子,中间穿插了一句“劝那些要读大学的想清清楚楚,读了大学真的没什么用”。
最后,他以“彻底失望”四个字作为总结。
发文者明显把求知识和致富错画了等号,再加上比较心作祟,写下的尽是“焦虑”。
站在我的观点,当然不认同这篇文章,毕竟从小,我妈最爱跟我说的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几个字,我上小学时,她已经和我说着大学的期许。
我妈因为生长的年代资源匮乏,无法上学念书而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她对我和姐姐、哥哥都有“大学梦”,而毫无意外的,我们仨在10年前都给她圆梦了,她一个人出席了三名孩子的大学毕业典礼。
其实,妈妈并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人,但凭着她对学习可改变命运的信念,让我这名曾经叛逆又荒废学业的孩子,回到了学习的轨道上。
作为国民大学以一等文凭毕业的媒体广播系生,我一直很骄傲,哪怕优秀的成绩没有在我的工作领域为我带来特别待遇,却凭着这张学士文凭拿到了合理的底薪,在工作的环境里,捉住了属于自己的话事权和选择权。
亦舒说过:“读那么多书干什么呢?就是紧要关头,可以凭意志维持一点自尊,人家不爱我们,我们站起来就走,不作无谓的纠缠。”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人生。
我妈常说“学习不保证成功,但成功离不开学习”,学习需要机会,学会了才能制造机会。
我来自单亲家庭,为了攒点钱帮补家用,13岁就到喜宴场合倒喜酒,初中到高中期间做过不少兼职;我也曾在学校打架、逃学、给老师的轮胎放气,更曾给同学补习国语换取她通识科的补习笔记、向其他班级同学借作业来增加自己的练习,积极考大学。
人生,离不开选择,如果颓废就是一事无成,而我选择了继续学习,于是学习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让我此后有了选择的筹码。
今天,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我选择在自己的领域继续耕耘,即便收入不高,他日我也可以选择创业,通过我这些年在这个领域积累的知识和人脉开创一条新路,甚至可以继续学习升学,转换跑道,重新开始。这就是读书和学习赋予我的选择权。
文章里头提到的一些技术工作,其实同样离不开学习,没有人天生会烧焊,更没有人天生会理发,他们都需要学习。
手艺和技能皆需要学习,只是大家学习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把这些行业看成“不读书”也赚大钱,我觉得贬义多于褒义,毕竟谁不是努力学会了才可以开创自己的天地?
所以,不是“读书”没用,而是有些人把“读书学习”的意义扭曲了,读书不一定能致富,但学到的知识有助于打开视野、开阔格局,接触更多机会。
不要再质疑读书有什么用,一如我妈说的“在该读书的年纪读书,在该努力的阶段努力,只有你的知识、智慧和经验,是别人偷不了抢不走的”,所以好好的读书学习吧,学到的才是你真正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