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永中筹款破全国纪录
2022/10/01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李群熙
我国华教史上近日又传佳音:某独中筹款破全国纪录。
破纪录的,既非全马排行榜首的“老大”宽柔独中,也非于2013年,吉隆坡坤成四校庆祝105周年时的2600万令吉,而是一所位于人口仅有3万左右的小城,“寂寂无闻”的永平“微型”独中。
永中于1957年由刘意光、黄绍楠等华教先贤所创立,几十年来,历经艰辛曲折,犹巍然屹立于小山城中!更于数月前,以“追求卓越、走向国际”为办学目标,发起筹募“校务发展暨教育基金”活动,期盼筹得650万令吉。
上月19日,在永平德教会紫安阁大礼堂内外,欢庆65周年校庆,筵开237席,场面热烈温馨。 晚宴近尾声时,董事长马文清与董事成员齐立台上,向在场者揭蛊,筹款总成绩为3039万9591令吉。打破全马筹款纪录。
永中这次之所以能够一举筹获破记录的款额,主要是董事长马文清及他的兄长马文明合捐2000
万令吉,才得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马家兄弟对永中的贡献还不止此,马先生在
2019 年接过董事长的棒子时,就捐了逾
18 亩地段给永中作为新校区的校址,当时他说:永中是华社资产,永中须负起传承母语及中华文化的重任。
目前,永中正筹划重大的新校区建设计划。笔者就此斗胆进一言,学校建筑不须太过堂皇,实用为主。而永中董家教的努力,已获得极积的回馈,今年新生入学试创新高,达771人。可喜可贺。再接再厉,前途是光明的。
马先生说过,孩子在独中,能接受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薰陶。又说,未来“九运”在亚洲,中国的崛起是大势所趋,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
为永中,华教立下典范的马文清,何许人也?
他出生于一个家庭成员众多的“赤贫家庭”,他说:“自己贫穷出身,但母亲,当年再穷,也坚持让我到永中求学,过后,还送我到台湾逢甲大学读纺织工程科。”
毕业回马,白手起家,学以致用,在纺织工业领域大展拳脚。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他们家族在峇株有一间向荣制衣厂,专做成衣外销生意。那时,我在伟信塑胶厂任职,负责供应塑胶袋给他们,经常去他们厂与他的一位兄弟接洽生意,算起来,与马家还有点缘分呢。
目前,马家家族把自创的“俐马纺织工业有限公司(Ramatex
B.)打造成遍布全球一贯化作业的纺织工业集团,且是全球同行业者的佼佼者。
马氏事业有成后,秉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并慷慨捐助华教,体现了华族薪火传承的优良传统。
说起来可悲,我族群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捐献,得到的却是处处受欺凌、压迫的窘境。
尤其是民族教育,百年来,有心人一直企图把它连根拔起,消灭它。致使民族教育一直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挣扎求存。
但正是因为这样恶劣的环境,华族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捍卫民族教育的运动始终烈火不息。
从陈嘉庚的毁家兴学、陈六使的创办南大,最近的南大校友发动的筹募陈六使教育基金、林连玉的“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郭鹤年家族的对华教的有求必应,萧畹香的献地南院,林青赋家人的鼎力支持培群、到目前的永中筹款破纪录,更重要的是像已故许炳正这样的千百万各阶层人士不离不弃的热心支持,再再证明中华文化的千秋大业,非但要屹立不倒,更要发扬光大,永保青春。不是任何势力可摧毁的!
为何中文难成为国际语文
2022/10/0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潘政麟
国际语文是指在大多数国家被广泛使用的语文。而目前或许只有英文是国际语文。
在大多数国家中,英文都是必修的课程。英文也反映现在与过去世界霸主英国以及美国的影响力。而近期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希望中文也能够成为国际语文,然而或许中文因为其特性难以成为国际语文。
中文是象形文字,也因此每个单词或者是字都不一样。而英文则是相对简单,由26个字母所组成。而中文的字或许有上万个。就连母语者都不一定见过所有的中文字。
最难学习语文之一
正是由于中文的复杂性,中文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文之一。对于世界大部分人们而言,越加简单上手的语文越能够得到广泛人们的接受最终得到普及化。相信这也是为何英文能够成为国际语文的原因之一。而中文的高门槛对于世界上许多人们而言就不是那么的友善了。
世界上前沿的科技论文都是以英文来撰写。世界的科学中心过往是在英国、德国以及法国一带。而随着一战以及二战的发生以及落幕,科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学习科技需学英文
无可否认美国在许多科学领域都有着绝对的优势。许多非常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就源自于美国。论文则是将科技成果发表的一个媒介。而这也导致想要学习最前沿的科技,就需要学习英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复杂化,前沿的知识、术语都难以翻译。就连中国高校的教授们都一直在发英文科技论文。随着科技的持续不断发展,英文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性只会不断的得到提升。
二战结束后,世界就开启和平发展的时代。英文也成为我们与外国人沟通的语文(除了部分国家,例如中国、印尼等等)。
此一观念只会随着时间更加的深刻在人们心里,即用英文与外国人交流。目前的世界是一个地球村,我们不可能闭关锁国,一定会与其他国家的人们沟通交流。这也就进一步凸显英文的重要性。
当大家都使用英文交流时,那么英文就会成为一个共识,其他语文难以“上位”,因英文已经占据主导的地位。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也希望能够将中文推广出去,最终成为一个国际语文。当然我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学习中文,体会中文的美妙。然而中文始终有一个天花板(自身以及环境的因素),几乎难以成为一个国际语文。
父母和老师的不言之教
2022/10/0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教的主体是老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与学这两个字,隐含了主体的意识和意志,所以谈到教与学,我们在脑海里看见的一般画面就是老师站在黑板前教,学生坐在课室里学。如果你看见的画面是母亲坐在孩子身边,一个在教,一个在学,道理也是一样的。
但学习并非总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虽然学习的主体仍然是学生、孩子,他们可以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也或许没有在自觉地实施著学习的意志。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入学前的小孩,他们还没课本、书桌,世界对他们而言处处新奇,他们每天生活中的听、看、摸等经验,构成他们日后在学校学习的重要基础。
教而没有教的主体之意识和意志,是不是可能?如果你容许的教的画面只能如上文所述,那么答案就是不可能,老师不进班上课、讲解,就没有所谓的教。许多知识和技能,除了自学,都需要通过老师的教才能传授给学生,这构成学校学习的一大部分,每年顾著赶课程的教学活动尤其属于这一类。
但事实是,就如上文所提的学的情况,教也可能在没有教的意识和意志之下发生,意即我没有教的动机、没有教的动作,但却起到了教的作用,因为实际上学习发生了。如此的教,可以更贴近教育。这样的教,对学问和技能的传授不适用。父母需要在孩子入学前去深一层了解这种方式的教,这是本文的主题,因为孩子的很多学习、成长、人生关键基础,都是在这个阶段以这样的方式扎下根的。下面是一些例子。
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培养孩子的慈悲心?当你和孩子一同坐在车上,前面一只小猫越过马路,你如果不小心撞上了,你的(言语上、表情上、肢体动作上的)反应如果是“活该!”,你当然可以辩说自己没有教孩子“狠心”的动机和举动,但他们的慈悲心会因为你的反应减损了一分。如果你的反应是,即便在赶时间也要踩刹车器减速,孩子则能够保留、甚或加强上天赐予他们的恻隐之心。注意,我不是谈榜样,榜样可以是虚假的,我谈的是没有教的意识和意志的教,当中要是有一丝虚情假意,教育效果就会走味。孩子即便小,也会有感受到父母的假慈悲的敏感,不是吗?
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培养孩子平等待人?带著孩子外出时遇见保安人员、清洁工人,不要出现不屑于和人打招呼的心境,更不要有不屑于和人打招呼的举动和模样。有些时候不方便打招呼没关系,这和因心里不能平等待人而产生的不与人打招呼的举动和模样,是两码事。这道理每个人都会讲,但如果没有老实的平等待人的观念,那种人与人互动间的缺乏真诚,孩子虽然一时说不出有什么不妥,也会感受得到并迟早感染上。许多人嘴巴说男女平等,却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女性的轻视和偏见,这难道真能隐蔽到身边的人一点也觉察不出来吗?
我们的脸色、眼神有什么教育效果?如果在聚会时,你的朋友相互间背著你打眼色,虽然没被你逮著,会不会可能你觉察到谈话气氛有了些许的变化?孩子在家里是否也会有觉察出这些细小变化的能耐?想想,这类背地里的举动有需要吗?最近看见一些短视频,父母让孩子当主角,拍摄的都是一些作弄孩子取乐的段子,比如用烤肉、零食骗孩子,让他们吃下的却是他们不想吃的饭或者药,看了大家都乐开怀,但那些用心教育、愿意思考以解决教育问题的人,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不难看出这样做对孩子不会有什么好处。有人说,这只不过是开玩笑的短视频,不必认真,但有份演出的孩子真没因此接收到了你说你没有动机要教的教育效果吗?
例子不胜枚举,只要你明白本文的主题思想就不难举一反三。一个爱谈论亲朋戚友的薪水、花红、职位的父母,孩子还能坚持多久对学问的热爱?几年后若他们感受不到微积分的美但却一直憧憬著毕业后丰厚收入的激动人心,不必奇怪。今天师训学院招生困难,当年父母对幼教老师的抱怨、不满和鄙夷,会不会是一个起点?
能够看见我们在不具备教的意识和意志之下如何对孩子起教育效用,才能够更好地长期把持好对孩子的教育方向。就因为我们能够看见自己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如何疏忽用词并伤害孩子,我们才会在和孩子交流时更谨慎用词,不是吗?
道德经说圣人行不言之教,如果不是指本文的主题意思,我就真的无法明白。只是,不言之教不可等到成了圣人才做,一般父母在孩子出世那一天就要开始做,不然入学前的教育烂摊子就会转给幼教老师,幼教老师忽略不言之教,就会把烂摊子留给小学老师,依此类推、累积,到头来当发现怎么某某人不爱看书、心胸狭窄、种族歧视、爱开黄腔、霸道、思路无章法等等时,如果说那是太迟了,算是悲观吗?
书籍觅知音再创价值
2022/10/01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颜美秀
拜读文冬同事李佩珍近期在《记者随笔》写的“听,书在哭泣”,不免感慨万千。
当地民办图书馆倒闭了,负责人把书装进垃圾袋丢在路旁,爱书人如获珍宝翻找所爱,路过的好奇者得知他们在翻找旧书反而失望离去,只有爱书人傻傻埋头寻宝。
在百乐县,吉拉央青团运早期设立的图书馆,在几年前因为租用的会所停租了而不得不闭馆,那些书籍就暂时寄放在直凉马华支会会所。
青团运理事则筹备重新开放图书馆,准备借用该会所的服务中心的一个角落摆放书架,不巧在2018年大选后,该服务中心关闭,书籍就继续尘封,令人不胜唏嘘。
虽然小小的图书馆重开无望或遥遥无期,但那些书籍还是有有知音人,之前偶尔会有爱书人问起,青团运理事也会让爱书人去选书,再直接把书送给对方,不是借阅,也不收费。
如此一来,原本尘封的书籍就可以重见天日,重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价值,而不是如同垃圾一样被人们唾弃或被忽略。
有些人藏书多,新年前大扫除或偶尔想要断舍离时,就会设法把那些书送走,爱书人一般上不会把藏书丢进垃圾桶或当回收物卖掉,送给亲朋戚友,乃至拍照放上网通告天下再送给有缘人,为书本寻找下一个主人,赋以新使命,这也总比把书交给回收站来得强。
星洲日报《希望阅读》计划每年在农历新年前举办募集爱心二手书活动,再透过二手书展邀请热爱阅读的读者前来寻宝,以及把二手书分类转送给缺乏经费添购新书的乡区华小图书馆或阅读室、因家境问题少有机会买书的小朋友、筹备文学活动或下乡推广阅读活动的非营利及大专生组织,以及非营利推广阅读的组织。
一本书的出版,从写书、编书再付梓的过程,可说是一个团队呕心沥血之作,若是不需要了,请让给有需要的人,通过前述种种管道,为二手书创造价值,也等于是对作者和出版团队的尊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