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生没兴趣学马来文吗?
2023/02/07 光华日报/言论
~文/张维昌
近日,针对媒体报道 《华小生对学习马来文没兴趣?》一事,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己报警要求调查,要求有关记者刊登一篇作出澄清,撒下相关新闻,向华小道歉。该会同时也强调,华小向来致力推动马来文学习,何来“华小生对学习马来文没兴趣”呢?
华文理事会主席王鸿府连同12个华教组织,认为事态严重。华理会面对此课题时,持有严道的态度,提出下列的问题:1、严厉谴责有关新闻,2、华教工作者不满,要求警方调查,3、内容误导民众,许多人借此提出应该关闭华小,要求政府深入调查,4、蓄意破坏种族的和谐,5、此质疑华小的地位,引起负面评论造成对华小误解,其中包括质疑华人的爱国情面评论。
事实上,有关报道引起许多负面评论,媒体在报道时应该注意敏感的课题,尤其是有关种族的和谐,不容蓄意破坏,不应仅凭少许老师/或学生的的意见或自身的学习能力就断章取义,造成民众对华小的误解。
坦白说,马来西亚的华小学生,除了需要学习母语外,还要学习马来文,这是一门不容易掌握的语言,对华小生来说,也是够累了。
每个人的资质都有不同之处,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再给予华小学生更多的压力。这些负面的报导,不但没有给华小学生带来任何鼓励,反而使华小学生们感到自卑,认为自己给社会带来负担,何苦呢?众所周知,华小学生的爱国情系,也是永不改变的。
马来文的前景
2023/02/09 中国报/评论
~作者:碧澄
前任首相伊斯迈沙比里去年破题儿第一遭在联合国以马来语发言,声称要将马来文带出国外,走向国际。一般马来人拍手赞好。各族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则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英语还是世界强势的联系和科技语文,推行马来文国际化还不是时候。
当然,这是事实。问题是,我们不可以此作为借口,在国内忽视马来文的学习和应用,同时过度强调英文的重要性,到头来满足了某些长久以来一直抱持英文至上思想的一群。
最近我去过几个与售卖书籍有关的场合,发现马来文不受重视,甚至被漠视的现象,不禁摇头叹息,并引发我对马来文前景的担忧。
一个是位于吉隆坡柏威年大商场对面的诚品精品店,偌大的空间,所卖的除了衣物、化妆品等之外,全都是书籍。其中大部分是英文书,华文书占一小部分,马来文书似乎看不到。
一个是位于武吉加里尔的第二柏威年大商场,里头的茑屋书店(Tsutaya),也以英文书为主,日文和华文书点缀其中。
有辉灿的未来?
另一个是在柔佛新山附近的双威大箱零售处(Sunway
Big Box Retail Park),其中一家两层的书店,堪称全国最大,好些书被安置于二楼上的格子,让人有“高不可攀”之感。陈列的各类书籍,可说全部都是英文的。这几个场合,触目所见都是英文,与外国所见的情形无异。讽刺的是,顾客几乎占了八九成是我国公民,其中不乏马来同胞。就不知他们心中有何感想。
这使我联想到疫情肆虐以前,吉隆坡三大书店的情况。大众书店售卖华文书为主,但英文书也不少,马来文书只有一些青年男女喜欢的言情流行小说。MPH(马来亚出版社)以其组织的背景,专售英文书籍,理所当然。在吉隆坡会议中心KLCC的纪伊国屋书店(Kinakuniya)所卖的大部分是英文书。
专门售卖马来文书的地方只有国家语文局内的两家书店,其中一家有一半辟作餐饮室。看来它的对象多为学校和学生,平时少人到来光顾这书店。
以往每年在吉隆坡世界贸易中心举办的马来书展,无可否认,其声势总比不上大众书局举办的“海外华文书市”。不久前在绿野仙踪的野狼书展,规模也不小,展出的书九成是英文的,华文的有一些,马来文的只有一些学生读物、作业簿或宗教书之类。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虽说目前纸本书籍因网络或其他因素大大影响销售量,有些集团“因势利导”,和大商场取得租金优惠以填满其空间,并由外国大量运入英文旧书,从中谋利。不过这也说明,有关方面胆敢尝试,或以薄利多销或压低价钱的方式把书推出去。国家语文局、马来书商或资本家好像对此一筹莫展,只是袖手旁观。
在四周环境多接触马来文、平时多阅读马来文书籍,是人们提高马来文程度的不二法门。大众,尤其是年轻一辈,少接近马来文书报,只求考试过关,马来文水平不高,是必然的结果。
国家领袖把子女往英文体系的国家送出去,国内大专又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马来文系已逐渐没人涉足。一些人反说部分学子对马来文的学习没兴趣,令人不知该怎么回应。当局有何妙方,使马来文有辉灿的未来?
老师是我们的贵人
2023/02/08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浮萍
农历新年期间,你拜访了你的老师吗?不管是现在的老师,还是曾教过我们的老师。
想起以前小学时,同学结伴步行,一家接着一家拜访同学和老师,真让人回味无穷。转头问家里的小孩,为什么不去拜访老师啊?就回一句:“尴尬”。
孩子的学校来了一位资深的生物教师,短短一个月,全班学生都退出生物科补习班,只因为这位教师尽责、勤劳、百分百投入教学工作。
教师对教学的热忱深深影响学生,使学生未来选科时更明显倾向生物科系。
朋友的孩子在小学时期就遇到一位非常棒的英文教师,不止把小六的英文教好,还兼任篮球导师。这位教师对篮球的热爱,带动了只有两百多位学生的小学校。
随着越来越多家长支持,让该名教师带着球队第二年就夺下县冠军,第四年拿下县三连冠,一路打到全柔冠军,还一鼓作气夺得全国冠军。
该名教师带的这支球队,培养的不仅是篮球冠军,还有学生的纪律、不放弃的态度等,对学生的人生带来深远影响。
本地作者黄先炳在其著作《当老师真好》的自序中说过,要让大家看到当教师的回报是多么珍贵,用金钱也买不到。
这样的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忱与坚持,也不是高薪就能聘请得到的。热爱教师的工作、对教育投入的教师,往往不经意就成了学生的贵人,影响学生的人生。
趁农历新年期间去拜访老师吧。让老师知道,您是学生的贵人。
毕业礼
2023/02/08 星洲日报/大北马
~文/刘振仪
近期采访2场毕业典礼,都给我很深刻印象,但很不一样的感受。
第一场是名校的中学毕业礼。
都说是名校,仪式有排场,大规模,节目流程非一般的长,学生奖项好像怎样颁也颁不完。
这批学生明显经过长期训练,训练有素,一致的弯腰鞠躬、列队操步、拍掌,多数时候保持面无表情,回应大人的方式很机械化。
很多嘉宾致词,致词时间冗长不在话下,嘉宾摆出长辈姿态,念教条、发训诫、列贡献,要学生毕生铭记在心。
仪式期间,台下学生必须绝对的肃静。即便同学们看到朋友出现在毕业歌视频,自然发出笑声,也有人马上严厉地出“嘘”,要他们闭嘴,笑声马上消失。我突然以为自己在采访士兵结业礼。
总结来说,学生在毕业礼上的表现达到绝对的顺从,符合长辈要求,差不多是军队的规格。节目的进行可说是井然有序,滴水不漏,不愧是名校。
无论如何,我不懂得欣赏这场名校毕业礼,只想早点完成采访工作,马上离开这紧绷的现场。
第二场是一所普通小学的毕业礼。
仪式全长2小时多,对记者来说,两个多小时,属于很拖的节目,会让人失去耐性,但我乐于从头待到尾,因为那是截然不同的氛围。
这所学校的学生人数没有千千声,多数嘉宾也不是什么社会贤达,致词时没摆出长辈姿态,没占据仪式太多时间,只是精简叮咛学生好好读书,说几句人生道理。
整个过程,师生互动自然,大人没搬出一大堆教条,多了一份自在感,人性化。
颁奖时,一名相信是老师的主持人,她用生动有趣的话形容得奖学生,焦点落在学生身上。得奖的学生不需要操步上台,领奖时可以随心笑出来。
这时,台下的同学发出“哇哇哇”声表示赞叹,还有杂乱的掌声,都是他们替同窗感到开心的自然反应。
我看到一位横扫奖项的同学抱着多个奖牌,带着腼腆的笑容走回座位,小朋友马上靠过去争看他的奖牌,大家一起讨论,笑起来。
整个仪式,学生没什么一致性的动作,没有人严厉地要求他们闭嘴,没人阻止他们笑,没有人抹杀他们应有的天真。
总结来说,这一场毕业礼,给我感觉简单利落,没有被大人占据太多时间,真正地属于学生。最重要的是,学生毕业时应有的快乐,可以真诚地表现出来,没被埋没在那一套军队式的教条里。
或许你会讲,不能拿中学和小学的毕业礼做比较,因为那是不同的人生阶段。但毕业礼的意义,无论在什么求学阶段,小学、中学或大学都好,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闹出“上酒楼办毕业礼向家长收费”的风波后,或许我们要想想,现今的毕业礼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大人而办,还是做给学生?
就好像那一场名校毕业礼,无论我怎样看,都比较像是符合大人要求的一场仪式,学生倒是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