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419

学生为何不爱考华文?

2023/02/1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黄大志教授

教育部副部长长林慧英说,“学生不爱考华文,华小招不到师资”。

据知要当华小华文教师,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的华文成绩必须考获至少优等(C6或以上)。现今全国每年报考SPM华文科的人数已经降到4万人,仅占华裔总考生的一小部分,长期下去,除去不少有优异华文科成绩的毕业生不愿意当老师之外,符合资格教华小华文科的就更少了!

“学生不爱考华文”的说法,更准确的说,应是“学生不敢考华文”,因为华文科成绩偏低会影响学生的总成绩。这话怎说?对大部分从华小升上国民中学的华族子弟,如继续选修华文,校方安排的是非正课时间。如安排在星期六,学生得在休息日回学校上华文课,由于不方便一些家长就不鼓励孩子上华文课,而宁可安排孩子去补习“更重要”的科目。

即便有这种不方便,坚持继续修中学华文的学生和家长还是可以忍受的。但最令人不可接受的应该是SPM华文科成绩的“非客观批改”。

说的更清楚一点,就是坊间传闻的调高华文科A等成绩的分数;譬如说,拿A1本来是75分,就可能调高到85分,令考生却步不敢考!

据知早在1970年代后期中五学校文凭(SC/MCE)改为SPM之前,所有考卷,除了华文科,均在英国批改。华文科在大马本地批改,天经地义,因为本地华文老师的中文根底远比英国人强,英国剑桥考试委员会有自知之明,不会接受华文科在英国批改这样不理性的安排。华文科本地批改,直接将成绩呈交给大马教育部,这就应该给予教育部“调整”的空间,英国剑桥考试委员会不可能过问。SPM落实之后,教育部接管了所有科目的批改管理权。

半个世纪下来,大马语文政策应走向何方,这才是关键所在,同时也应是国家最高决策者重新将之定位的时刻。从国家利益视角出发,考量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两项。

第一是政治考量。华族公民继续学习和使用自己的母语华文,是不是真的妨碍国民团结了?答案显然不是。不过华教人士和民众也务须意识和强调的是,华人子弟认真学好国语马来文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为要达到国民团结,种族之间的良好沟通与相互信任是前提,更何况华人和友族之间还有宗教的隔阂。再说,有了扎实的国语基础,也方便华族子弟参与国家政事,为社会办实事。

另一方面,若国家领导人认为华人的华文水平好,就越会趋于亲近中国,甚至比自己的国家还亲,这也不对。笔者理解,大马一般50岁以下的华人,基本已没有上一代华人的“侨民意识”,大马就是他们的唯一家园。决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国家利益,而非血缘或语言,也非民意。举个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末期,美国决定参加欧战而支持英法打击德国,纯粹出于国家利益考量而非民意,即使美国民意是较支持德国的,因为当时白人人口中,德国和爱尔兰人后裔的人数超过英国和法国人的后裔。爱尔兰后裔反对英国,是因为当时爱尔兰要摆脱英国独立,却遭到英国武装镇压。

第二,中国经济地位崛起,华文的国际商业地位日益增强,估计具有扎实华文基础的大马国民将在经济领域作出更大贡献。华文好,对国家利益无损,反而有益,何乐而不为呢?但有一事笔者想提醒,享受这好处的华商,应寻求可靠能干友族商业伙伴,共谋共荣。

以上将管控SPM华文科考试成绩的课题,与国家利益挂钩的论述,其实并没扯远,而是宏观的将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方便国家决策人理解华人多学习自己母语,同时学好国语,从国家利益看,是一举两得的事。

 

同理相待微小课题

2023/02/14  星洲日报/大北马

~作者:陈云请

槟州政府上周移交制度化拨款予受惠的学校,其中缺乏学生来源的微型小学课题再次成为讨论焦点。

位于人口外流或同区太多同源流学校情况下,无论是华小、淡小还是国小,都会面对生源短缺的问题;只是相比国小,华小与淡小对于生源不足的现象总是牵肠挂肚,担心没了学生,要守住那一纸学校执照,会是很大挑战。

为拯救微型小学,槟州首席部长曹观友认为,其中一个可行性方案,是在现有微型华小地区的周边,探讨增加屋业发展的计划,以提高学生来源,解决附近微型小学缺乏生源的困境。

虽不失为良策之一,但这对那些位于偏远郊区或不具发展潜能地点的微型小学来说,起不了作用,甚至是过去多年努力思策自救,最终还是苟延残喘。

有些微型小学,董家教津贴交通费、提供免费餐、赞助练习簿等,结果,新生人数增长还是不见起色。家长要把孩子送进有关华小,考量的并不是这些优惠,更大程度是交通便利规划、校园风气、学习环境等。

既然如此,好,那迁校吧!搬迁?校地有着落了吗?建筑费有眉目了吗?迁校准证批了吗?单是个搬迁念头而已,眼前已有棘手问题待解决。

国小比华小和淡小少了这一层苦恼,若真的生源凋零,必须关校,政府会在人口稠密处增建新学校,满足当地社区的需求,当然,学校归政府所有。

过去多年,华社已多次促请政府应根据需求增建华小,然而政府的意愿是强化国小,希望国小能成为各族家长的首选,把孩子送来国小就读,并强调这也将能促进国民团结。

华社退而求其次,为让生源严缺的华小执照延续传承母语教育的使命,唯有申请迁校至合适地点,只是,迁建的过程,从觅地、筹款、申建到建校,往往让人心疲力尽。

有人高呼,教育是联邦政府的责任,迁建校工作应落在政府身上,不应由华社或印裔社会去承担。这说法正确,但政府也有条件的,政府拨地出资建校,校地校产从此归政府,这又叫华印社会提心吊胆,学校董事部没了主权,无法捍卫学校随时可能遭遇的不公待遇。

在新的联邦团结政府执政下,将如何去规划、发展或重新为微型小学定位,我们且拭目以待;更重要的是从华社及印社的忧虑根源着手,否则问题也只能是原地打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华社与印社的母语教育课题,因过往的不愉快经历,造成与政府间的信任,缺失了基础,要重建双方的信赖以对,这不是一里路就能达成的,而是需要千里路的磨合与考验。

不求肝胆相照,但能同理心相对。

 

欢迎领养国中华文学会

2023/02/15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不倒翁

中学华文老师群组捎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大马华人姓氏总联会即将联合大马宗乡青慈善与教育基金会成立“希望工程”工委会,领养全国911所有开班华文科国中的华文学会。

对此佳讯,我是“一国中一华文老师”的老臣子兴奋得手舞足蹈,高高地竖起双手的拇指,示意太好了。

在“一国中一华文老师”的情况下,华文科教师等于华文学会顾问老师已是不成文的条规,如同铁律。

热爱华文之故,华文学会的会员多数来自华文班,有的学生从预备班到中五都不曾离开。

一般上,华文学会在课外活动的表现最为活跃,举办最多活动,所以经常勇夺校方颁发的最佳学会奖项。

多数国中不鼓励顾问老师向会员征收会费,而我仅收取小额的会费。实不相瞒,华文学会既有的年度活动蛮多,还得配合校方举办节庆盛会,得购买奖品和用品的钱可不是小数目。

我的个人经验,象征式收的会费往往入不敷出,免不了得自掏腰包。

故此,“希望工程”工委会计划领养国中华文学会之举仿若及时雨,让经费羞涩的华文学会久旱逢甘露。

在国中,华文学会与华文科委似乎脱离不了关系,两者齿唇相依,命运相似。由于华文科委获得教育部拨给的钱不多,我能省则省。

钱力受限下,我只能选择性地派学生参加比较有胜算的县级比赛,或只出点小钱的比赛,如征文比赛。

不瞒你说,我多年年是藉着售卖《学海》周刊和学生作业获得的佣金,才有些钱“贴补”华文学会和华文科委。

喜闻“希望工程”工委会的善行义举,身为资深华文科教师的我感到欣喜若狂。

我深切明白,“希望工程”工委会此举的出发点在于鼓励更多华裔学生报考华文,从而协助解决华小师资的短缺问题。

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我们华文科教师欣然伸出双手,欢迎领养国中华文学会。

 

8时上课行吗?

2023/02/1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方城

最近,有人向教育部提议要把学校上课时间推迟至上午8时才开始,一时引起坊间的热烈讨论,赞成与反对者皆有之。

赞成者觉得8时上课可以让孩子多睡一点,太早起上学会让孩子的精神不济。反对者较多是为人师者或者必须早出门上班避开车龙的家长。

现在715分前必须到校,很多学生都会在6时左右到校。天色尚黑,孩子早到,是不是就需要有教师在校看管?不然万一发生什么事,大家又会向教师追究责任了。

说实在的,推迟一个半小时上课,对纾缓交通、改善校风方面也没有什么助益。毕竟得早上班的家长还是会摸黑上班,然后早早把孩子送到学校。如挪至8时才上课,那么教师们值日及看守的时间就更长了。

教师工作时间增加

毕竟,迟开始上课,放学的时间肯定会迟,教师工作时间只有增加,没有减少,那么自己休息及陪伴家人的时间也就相对更少了。这对于教师的身心也是不利的。

此外,推迟上课时间,还必须考量学校的设备空间是否充足。现在实行上下午班制度的学校该如何安排下午班的上下课时间,难不成下午班的学生得拖到晚上8时才放学?

如果理想化地都可以实施全日制,那么这些学校的课室又是否足够?牵一发,动全身,这绝不是短期内可能实现的。

言及此,可能有人会问那何时可以迟些上课?我想:唯有等到所有家长都可以做好载送安排,可以在到点了才送孩子到校(以免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之际,再加上学校的设备空间又充裕,那么我们才算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之便。唯有这样,这项建议才有望达致“人和万事顺”之效!

然而,这一天会到吗?几个年代都无法解决的硬体设施问题,有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