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9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431

华教依然迎风招展

2023/04/0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谢诗坚

《拉萨报告书》在1957年成为教育法令,虽然得到华团的接受,但政府留下的伏笔,以便能控制和改组董事会,也不阻止华校申请改制(1957年的钟中改制风波就是一个例子),华校也就步入多事之秋。

虽然在1920年英政府使出奇招,规定所有私塾华校必须进行登记。同时,英政府也对华文报章实施注册制度,以遏制“无政府主义”言论的散播。但华人对教育的热衷持续高涨。1921年的记录显示,共有252所华校在海峡殖民地及马来联邦地区成立。到了1924年,华校数目翻一倍,增至564所,学生人数有27476名,教师有1257名。

吊诡的是,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马新的华校还是有增无减。此时全马来亚的华校增至933所;在1938年时又突破千所,达到1015所之高峰,学生人数有9万余名,教师近4千名,显示了华文教育在风雨中挺进;更进一步有了华文中学之设,如新加坡华侨中学(1917年成立)及槟城的钟灵中学(1923年成立)。由此可见,英殖民政府的控制法令成为废纸一张。

另一方面,担任中华民国驻槟城领事的戴淑原则先走一步,在那年采用中国出版的普通话课本和教学(时至今日,马来西亚的华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华语是与戴淑原的远见分不开的)。

1930年,马共秘密成立,英殖民政府更是使出逮捕和驱逐等手段,以打击左翼势力。直到1942年(马新已沦陷),英军才与马共有了不深入的合作。

未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军与马共大分裂,前者于1948年宣布在马新实施紧急状态,全面取缔马共分子及其外围组织;有2万余名华人也被遣送回中国,一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英方除了又将50万华人赶入新村生活外,也在1951年改弦易辙,首次抛出了《巴恩报告书》,华社群起反对。为缓和情绪,英方不得不在1952年推出《方吴报告书》,但这份报告书主张保留华校特征,也就导致英政府将之搁置一旁。

为了进一步压制华校,英政府又推出了《1954年教育白皮书》,以使用英语来取代华语教学。在群情激愤下,林连玉于1955年率董教总团会见国父东姑,东姑承诺一旦联盟在选举中胜出将检讨教育白皮书。结果在选举中联盟大捷,乃在1956年出炉了以拉萨为首的教育报告书,全面地取代《1952年教育法令》及《1954年教育白皮书》。

《拉萨报告书》在1957年成为教育法令,虽然得到华团的接受,但政府留下的伏笔,以便能控制和改组董事会,也不阻止华校申请改制(1957年的钟中改制风波就是一个例子),华校也就步入多事之秋。

仅仅不到4年的时间,政府又于1961年推出了《达立报告书》,除了对华校进行大改革外,也限定华校(当时有71所)必须在1962年做出选择,或改制成国民型中学,或保留成独立中学;而所有的华小一律成为国民型小学,没有“独立小学”之称。这一下子,全马有55所华中接受改制,而只有16所不接受改制,保持独立中学地位。

根据领导改革运动的胡万铎的报告,在改制前霹雳州共有17所华中,后来只剩下深斋及班台育青两所华中不接受改制。

在这种劣势下,董事会为解决超龄生及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入学问题,选择在下午开办“下午班”。

虽然董事会苦口婆心坚持开办14所下午班,但因政府已实施小学直入中学制度,所谓的独中就找不到生源,5所停办下午班,只剩下9所苟延残喘。

在当时,所谓的“下午班”并不是另立中学,只能被视为“补习”学校。后来在争取下可以注册成为“私立中学”(未敢称为“独立中学”),及至后来政府也规定独中若要继办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校舍,才可名正言顺的挂上独中的招牌。

胡万铎说,到了1973年,全霹独中在生源断绝下,学生寥寥无几。在此紧急关头,全霹董总成立了“发展霹雳华文独中委员会”,希望筹得100万令吉,以解危机。结果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在短短的两年内共筹到135万令吉,总算让有关独中松一口气。

但正如霹董联指出的,筹款不难,难的是独中能生存吗?

即便我们的教育制度没有大改变,问题多多,但董教总在1975年及时推出独中统考,才得以挽救了独中的厄运。

近些年来因为国际学校的兴起,也促使一些独中采用剑桥大学的IGCSE考试制度,而多了一条出路。

换句话说,独中生除了统考外,他们也可以参加SPM考试及剑桥考试,这无疑为独中生开辟了另一条管道。

其实除了60+3的独中外,由华校改制成国民型中学的有80余所,也在近些年来突显了华校的特质。这样一来,独中不再寂寞,在华教的道路上,携手共行。

适逢独中复兴运动50周年,谨祝全国独中在风雨中欣欣向荣,万古长青。

(本文乃配合独中复兴运动50周年庆典特稿。)

 

关闭华小,就能任相?

2023/04/06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吴嘉豪

国盟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在第15届全国大选崛起。

巫统以为在州选连续以三分之二的执政优势强势胜出后,可以在大选重新成为全国最大党。巫统再一次又输在社交媒体战,这一次的社交媒体,就是抖音。

政治绿潮因为抖音,造就了国盟作为全国第二大的政治势力,让失意的祖国斗士党主席慕克力认为,要重新在吉打站起来,只好依靠国盟。

因此,他向国盟主席兼巴莪区国会议员丹斯里慕尤丁申请加入国盟。

慕尤丁在国会下议院建议拨款30万令吉给柔佛水灾灾民,证明政治人物要在全国层面站稳,就必须有州级力量的支撑。

慕克力为了回应林吉祥非巫裔也可以担任首相的言论,他以关闭多源流小学教育为条件,他才认可非巫裔可以任相。

那么多年过去了,华小数量没有显著增长,一般华社认为是巫统一党独大导致的。

慕克力应该要清醒,他已经不是巫统的一分子,加上现在在联邦层面是以团结政府的格局来发展,斗士党主席发表关闭多源流学校的言论,会被视为要讨好国盟而不是要讨好巫裔选民。

巫裔选民常听到前首相敦马说,在新加坡的马来人很惨,担忧我国的马来人会被非巫裔政治领袖控制。

敦马也说行动党主席林冠英作为他第二次任相时的财政部长,也是要听他的,才可以执行财政部的改革计划。

许多反对党议员频频以团结政府会倒台、宗教和种族等议题来炒作,难道他们认为巫裔选民的眼睛不是雪亮的?

安华任相后,虽然马币兑换新币时有短暂的升值,但依然有许多人离乡背井到新山落脚,都是为了去新加坡工作,因为新币目前依然以3倍的数量兑换成马币。

若我国依旧在旧有的框框里打转,就算以单元主义来执行教育政策,政府能够在全球两大世界经济体,也就是美国和中国博弈的局势下,让各族人民不再为钱烦恼吗?

 

多语学习是国家教育的方向

2023/04/0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谢上才

首相安华访华期间在北京清华大学演讲时强调,开放多语言学习是我国教育的方向,掌握多语对学生的未来有很大的助益。这令笔者想起自己三语学习之路是艰辛而充满挑战的。

记得当小五会考的成绩放榜时,唯一不及格的是马来文。上中学后笔者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学会基本的马来单词和短语,然后就疯狂的用马来文大量书写短篇小说、班顿及评论文章,直到代表学校参加马来文辩论比赛,也在高中会考(MCE)中获取A2的成绩.至于英语,也是在笔者中学成绩单中唯一出现“红字”的科目!为了在高级学校文凭考试(HSC)的普通试卷(General Paper)中考取佳绩,笔者必须咬紧牙关,学习更多的英文单到学校图书馆大量阅读英文杂志的评论文章,虽然书写可以过关,但是仍然感到自己的英文口语表达不够清晰,和外国友人交流时,自信心还是有所不足的。

后来笔者在政府中学服务30年左右,工作语文全是马来文与英语,甚至和家人交流也都以英语为主。直到吉隆坡中华独中掌校,不管是开周会及主持校务会议,必须用中文表述时常觉得“词穷”,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下定决心向学校的文史老师求教,重新学习母语,享受中华文化之美,尝试用中文书写自己的心声。

除了三语的学习,大马华人还有一项震惊世界的绝活,那就是各种方言的掌握了!

在两位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笔者经常跟他们对国内政经文教热点课题展开深度交流,提供报章以外的独特观点,扩大他们视野。最奇特的是他们有时会主动要笔者用客家话和他们交流,让珍贵的乡音传承到下一代!他们告诉笔者,如今他们在教会和社区服务时,偶尔也会用客家话和长者沟通与交流,同声同气很有亲切感,深获大家的好评!

尽管笔者的三语学习之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始终坚持着。笔者相信学习多种语言或方言是连接人们的桥梁,是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关键,也是人与人之间互敬互重的快意人生。希望大马的年轻人好好地学习多种语文,在职场上和提升个人生活品质上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何利用《原子习惯》帮助学生学习?

2023/04/07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宋怡慧

用对方法,面对学习就不必动用钢铁心。只要能找到关键与诀窍,认真实践,微小的改变也能让课室学习产生复利效应,一如《原子习惯》提到的:“如滚雪球般,为你的人生带来丰硕成果!”

让“上课了”的提示显而易见

《原子习惯》提到,习惯回路的第一步骤是与提示连结。“上课了”的提示越明显,越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室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建立上课的仪式感。《三十秒专注力法则》说过,让精神集中可利用“三声法”,透过感官转移,专注在听觉的集中,不只可消除杂念,也能作为课程进行前的收心操,利用专注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仪式。进行三声法时,曾意外发现上课环境过于嘈杂容易使人分心,让教室安静,改变不友善的环境是当务之急。

还有,我会请学生在课桌上只放置五色笔和笔记本,让桌上物品简单不紊乱,以免影响学习的专注。

五色笔的阅读顺序很重要,能够建立深度学习的策略,透过色彩分类,让学习由易而难,由单纯到复杂。当学习和五色笔连结在一起,专注力会提升,你要不断变化手上的色笔,与所学知识之间进行思考的串接。每枝笔代表学习的不同区块,#透过颜色为知识进行色彩提示,#轻松养成一个接一个的学习步骤。

转换学习模式,让专注行为变得轻而易举

如何让学生觉得“专注”这件事轻而易举,以维持长期专注?《原子习惯》提供了一个策略:最小努力原则。让习惯变得简单,就算没有意愿也可以执行。例如上课时明确地给学生每阶段的学习目标,当他们知道目前要进行的学习表现为何,就容易专注。

大脑通常每十五分钟就会开始变得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要确实掌握动、静态的学习方式,在一堂三十五或四十分钟的课程里,有意识地导入学习动机,利用生活情境连结学习内容的知识点,有系统地把学习能力逐步加深,让每个学习单元都能切成更小的单元。

在课程逻辑的设计下,像是手游的闯关打怪,学生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完成解题。遇到卡关就立即引导,循循善诱,犹如彩蛋增加他的“解题”欲望。你给的学习鹰架要稳固,难度要降低,障碍要变少,学生的专注度就容易提升。

每个新习惯的建立,要从简单易执行的目标开始,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就好。刚开始,学生只能专注N分钟,甚至只拿出笔记本纪录,就是行为改变的成果,至少比起之前遇到书就秒睡,或是坐着神游,甚至不小心睡着的情况,都算是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