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434

华小与独中拨款必须透明及制度化

2023/04/24 星洲日报/社论

独中拨款这一场“及时雨”,固然受到欢迎,但这种拨款应该制度化,以便独中能更稳定地获得财政援助,更好地作出规划。

政府在开斋节前夕,为华教捎来好消息。行动党秘书长暨交通部长陆兆福宣布,首相兼财政部长安华已批准独中拨款的申请,全国63所独中各获25万令吉,合共1575万令吉。

这对华社与独中来说,无疑是好事一桩。适逢佳节,传来佳讯,增添喜庆氛围。而政府拨款独中的举措,亦受到华社和华教人士的认同。董总主席陈大锦指出,独中今年获得联邦政府拨款1575万令吉,彷佛是一场“及时雨”,振奋人心。

独中是民办的非营利教育机构,一直以来都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境。据悉,全国独中的常年营运总开销高达4亿令吉,然而资金仅有3亿6000万令吉,常年不敷高达4000万令吉。

华社和董事部长期援助独中,维系学校的良好运作,但这毕竟是一个沉重负担,需要政府出手相助,缓解财政压力。尤其近年受疫情所困,经济停摆,民间捉襟见肘,更难以援助独中,因此政府在这个时刻批准拨款,确实犹如下了一场“及时雨”!

然而,众所周知,教育是百年树人之事,教育机构的运作是长期性的,不能一味等待“及时雨”来灌溉。今年,政府批准独中拨款1575万令吉,但明年呢?有谁可以保证独中依然可获拨款?后年呢?所谓的“及时雨”,是不是一定会下?“雨量”是否充足?

华教总不能年复一年抱着希望,等待当权者拍板决定拨出款项。这当中充斥不确定性。虽然这几年独中获得不同数额的拨款,例如2019年获得1200万令吉;202020212022年连续3年都获得1500万令吉,今年则获得1575万令吉,但这并非制度化的拨款,而是必须经过申请、争取之后,才取得的成果。这意味着,即使这几年都有拨款,但不担保未来一定会有拨款。

教育部长法丽娜曾在国会以书面回应问题时指出,按照《教育法令》第16条文,独中不属于国家教育体系,“因此,政府没有义务拨款,或进行任何制度化地提供款项或给予独中全面资助。”教育部长的回应清楚说明,拨款给独中并不是“必然”的。

然而,政府必须考虑到独中的性质和贡献,踏出明智的一步,制度化拨款予独中,以协助独中提升教学品质,造福莘莘学子。制度化拨款将可扫除不确定性,减轻独中的财政压力,如此一来独中将可更有效地进行长期规划,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强化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基于国家政治的复杂性,制度化拨款独中并非毫无争议、毫无阻力之事,不过政府必须有足够的政治决心做正确的事。

除了独中拨款,华小的拨款也必须更加透明化。虽然政府每年都有拨款华小,但却因为不透明等问题,而引起疑忧。譬如这几年的财政预算案中,都未明确提及华小、华中等拨款数额,华社难免对此感到担忧。其实几年前希盟执政时期,曾清楚列出各源流学校拨款,但希盟倒台后,接任的政府就改变做法,不再透明。这种模糊的做法,让人根本不清楚华教最后获得多少拨款。

另外,早前也发生一些华小申请2022年维修及提升拨款,却拿不到拨款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林慧英后来表明会优先处理这些学校的申请。然而,若能系统性、透明化地处理拨款,这些问题或许就不会发生。

回到独中拨款一事。无可否认,独中拨款这一场“及时雨”,固然受到欢迎,但这种拨款应该制度化,以便独中能更稳定地获得财政援助,更好地作出规划,而不是年年都重复“申请、争取、等待结果”的循环。毕竟,固定兼稳定的“水供”,肯定比“及时雨”更好!

 

高等教育毕业和工作是两回事

2023/04/18  光华日报/评论

~文:程顺连

大学毕业季过后,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毕业生开始进入职场。然而,许多人很快就会发现,高等教育毕业和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探讨这个话题,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的是,高等教育并不一定能够为所有人提供直接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许多大学课程强调的是学术研究和理论知识,而不是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因此,许多大学毕业生在进入职场时会感到一些不适应,因为他们发现他们的课程并不能完全让他们应对职场上的挑战。

其次,即使大学课程确实提供了某些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也可能很快过时。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经济和科技环境中,新技术和新工作方式不断涌现,而大学课程并不能及时跟上这些变化。因此,毕业生需要意识到,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

此外,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能和知识,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品质和素质。例如,职场需要毕业生具备团队合作、沟通、领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一定可以通过大学课程来学习。因此,毕业生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和领导力,为未来的职场生涯做好准备。

毕业生进入职场的开始,并不一定是他们学习生涯的终点。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毕业生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毕业生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并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计划。

总的来说,高等教育毕业和工作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毕业生需做好应对职场挑战的准备,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技能和知识,锻炼社交能力和领导力,以应对职场上的挑战和机遇。

此外,社会和教育机构需要积极发挥作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职场环境。教育机构也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强调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支持。

高等教育毕业和工作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并不是互相独立的。高等教育为毕业生提供重要的知识和素质基础,同时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提供一个良好的起点;工作则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挑战,让他们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在未来,高等教育毕业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密切。我们应该将高等教育和工作看作是相互补充的过程,共同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才能为他们未来的职场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新征程

 2023/04/2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张树钧

1973年华文独中复兴运动,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民族母语教育兴亡之战,是“保卫华人文化的根”之战。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的成功,不但挽救了华文独中于水深火热之中,进而完善化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丰富了大马多元民族多元教育多彩文化的内涵,还有效维护了华中没有被“国民学校化”(即马来文成为华校唯一教学媒介语的“最终目标”的贯彻和实现)。

当越来越多家长对独中维护华文母语教育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办学价值认同时,当独中生在国内外的升学管道越来越宽广时,若恣意强制华中“国民学校化”将引发华社强烈反弹,转而支持独中,让子女报读独中,壮大独中。

独中复兴运动50年后的今天,受内、外政经时局的影响,华教组织内部人事更动、工业革命4.0和新时代教育改革需求冲击,大马华文教育体系正面临新的挑战。华教新征程,道阻且长,必须时刻提醒我们自己对华文教育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面对新时代给予大马华文教育的多方面挑战,我们必须紧记,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强信念的独中精神,进行前瞻性全方位思考华教新路向。

华文独中的“四大使命六大办学方针”和独中统考课程纲要,是董教总19731216日开始实行的全国60所华文独中办学总指南。

50年后的今天,时代日新月异,为了生存与发展,为了建立自身品牌,为了新时代教育需求,独中正在各奔前程各自调整办学方针和考试课程纲要,剑桥文凭,大马教育文凭(SPM),IGCSE,统考等等,不一而足。

尤有进者,中国的经济腾飞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推展,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对通晓中英双语技术性人才需求殷切,正在通过不同管道提倡HSK(汉语水平考试)与中国大专院校和一带一路职场接轨,同时著力实行全方位的技职学院培训技术型人才。更何况大马华校生大都能掌握华、巫、英三语优势,更具竞争力。

改变教育模式

董教总应乘此机遇,引领大马华教从过去的传统知识灌输型应试教育及时转化到开放式、理论与实体并重的通识创意型教育,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互通大时代中具备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此乃未来三十年亚、非、拉发展大趋势。若独中的传统应试教学、办学总指南和统考课程纲要再不及时作全盘进取考量和全方位调整,独中与相关华教组织的关系则将日渐流于形式,统考的传统优势将日益受到双轨制独中、华中、国际学校等多面挑战。

全球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早已成为一门新兴的无烟工业,这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衡量表。不论马来西亚政府承不承认统考,从来就不影响国内外高等学府对统考的学术水平认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等学府都在竞相争取包括独中统考学生就读该校。

华教组织在全盘调整独中“四大使命六大办学方针”的同时,借此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新形势发展机遇,董、教总必须抓紧时间提升统考课程纲要,将英文、华文、马来文之课程纲要与剑桥A LevelHSK汉语水平第六级或同等水平、马来文SPM等进行学术性水平接轨、全面提升统考科目学术水平课程纲要,提升国际化专业化管理,将统考成为区域性认同的文凭,同时将统考开放给东南亚一带国家学生报考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我们必须直面现实,我国华文教育体系一直在国家教育主体政策边缘踟蹰徘徊,近三十年来华教组织在华文教育体系发展方面缺少了前瞻性理论建设和方向性规划指引,凝聚力正趋于松散,华教组织必须有所警惕。

 

多语学习,教育方向

2023/04/16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李志强

41日,全国华文报皆打着斗大的红字标题 “多语学习,教育方向 ”八个字。

这句话不是董总头头说的,也不是华基政党的宣言,而是来自团结政府的新任首相: 安华。

印象中,历届首相(除了纳吉)都没对华教与华语点过赞,更屡屡利用统考课题在大选时套取华裔选民的手中一票。

国阵时代的老马曾公开说,他接受华社的《诉求》只是权宜之计。老马甚至在大选后指责董教总这群人是共产党。希盟时代的老马2.0更霸道的说,大选宣言(包括统考课题)不是圣经,说说而已。

历届的巫青团长及巫统领袖,都惯例的踩华社、打华教、贬华小,以博能在大选或党选高票胜出,大可光宗耀祖又升官发财。这些政客们还三不五时捅华教以自娱。

就说刚刚中选的土团党妇女组主席的丽娜哈伦,就在其党选日公开呼吁政府消灭华小与淡小。

丽娜哈伦认为,各自的母语学习是大马种族团结绊脚石。大马只需一个源流、一种语文的教育制度,她重申。

安华的“ 多于学习,教育方向 狠狠的打脸丽娜。

所以呀,很多人说华教与华语皆二奶命,数十年来都没好日子过。

印尼政府约十年前已经开始推广学习汉语,包括公立与私立中小学学生都必须学习华语、华文。

君不见面子书上每天都有多名印尼妹献唱华语歌,彼等不只歌声甜美,还字正腔圆,不会输给梁静茹。

话说回头,“ 多语学习,教育方向”的确是安华说的,还是他这次访华期间在一场与北京清华大学学生对话时所强调的。

他说,在强调马来文的同时,我们也开放让学生学习其他语文,包括华文与阿拉伯文。

安华不仅是向清华学生表态,更是向全世界说明大马的教育政策:多元与开放。

来大马旅游或办公的中国人都感到惊讶,马来西亚90%的华裔竟然能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即华语),还能说英语及马来语,甚至淡米尔语。

许多参与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的香港人不仅喜欢我们的多元文化,更因我们能说粤语及多种方言,令他们觉得亲切,方便。

根据调查,外资选择在马来西亚设厂,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水平与语文环境。一般上,80% 的大马市民都有基础的中学教育,且还能以英语交流。

可以说马来西亚的多语学习及教育发展方向是我们的优势,更是我们的年轻人立足大马、迈向世界的垫脚石。

可惜的是,有人妒忌我们这项优势,故常爱指责、挑衅及破坏我们数十年的努力。

大马的多元文化与语文环境是它的魅力。大马华社乃中国与台湾以外唯一把华文教育与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海外社群。

我们不仅有从幼儿园到大学念华文、英文与马来文,我们的孩子更因能够掌握各类方言在职场上占尽 便宜 ”。

语文是我们的资产,多学一种语文等于我们手握多一份用不完的资源。

大马的多元文化酿制了多语环境, 而多语环境又培育多语人才,无论在社交、营销、政治及人文各方面能傲视群雄、通行无阻。

拜托那群词穷与破产政客不要再玩弄国人的多语学习和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