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451

华文教师谁来当?

2023/07/02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刘玉萍

近期,不断看到各种华教人士呼吁华裔子弟,要学习华文,报考华文,继而成为华文教师,因学华文是不能断根的,必须要有下一代接手。

这原本是个很好的事情,但是经过深究,会发现这些呼吁者十之八九的孩子都不是华文教师。

这不是让人觉得很别扭吗?这些人士不断在各种活动上呼吁华裔子弟要好好的学习华文,报考华文成为华文老师,但是却没有把同样的事情在家中进行宣导。

如果真的觉得当华文老师好,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为何不从说服本身的孩子、亲戚朋友的孩子开始?

若要说孩子有自由选择权,可以选择自己本身喜爱的事业,那请不要再以“缺少华文老师,需要学生报考,继而成为华文老师”的说词,来道德绑架各华裔子弟的孩子吧。

这个情况就有如在吃火锅时,告诉一同吃火锅的朋友,蔬菜非常新鲜好吃,但本身却一直在夹肉类来吃一样。

既然愿意放手让自家孩子自由选择,也请以同样心态对待别人的孩子,请让孩子自由选择,不要让学习华文背负这么沉重的“使命”。

华文教师缺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必须深究的事情,单单学华文报考华文,并不是理想的解决方式。

 

重建学生对书籍的敬畏

2023/07/02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期间,都门吉隆坡迎来了因疫情管控影响而停办3年的国际书展和海外华文书市。书展主办当局邀请了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和书店参展,并安排作家与读者见面交流会、讲座、益智工作坊等附加活动,吸引了各阶层人士参与,场景盛大热烈。

近年,学校教育重视阅读教学,致力于培育与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然而,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还得面对社会浮躁文化的严峻挑战。

科技不利阅读风气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青少年新世代倾向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获取信息,微视频、脸书、抖音、微信成了主要的阅读方式,传统纸质书籍被冷落了。学生不愿读书、读不进书,仿佛与经典“隔阂”,传统阅读活动被边缘化;教育学家慨叹“我们的新世代正失去对书籍的热爱、依赖和敬畏!”

网络社交平台和电子传媒具有轻巧便捷、即时交互的优势,承载着正向和负面的信息,小从商品广告、个人轶事、花边新闻,大至新闻报道、时事评论、专题文章分享等等,“刷屏阅读”成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

现在信息时代,让学生通过“数字阅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让学生扬弃需要高阶思维的书籍阅读实践,沉迷于网络和自媒体承载的流俗文化,生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那可要“因小失大”啊!

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不利于形成读书风气,如何守住这代孩子“读书”的最后防线、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阅读素养?学校教育现场应该有所作为吧?其实不然。

华文阅读教学受限

首先,学校华文阅读教学一般局限于教科书数量有限、品种不多的课文。就以中学现行《华文》教科书而言,初中和高中全套课本各仅约120篇课文,而且这些课文大部分是文学作品,“非连续文本”(如学科知识短文、说明书、各式统计图和图表等)付之阙如,难以提供学生多元文本阅读情境与经验。

一些教师还对课本选编科普说明文有所怨言,认为说明文“太过理论性”、“枯燥无味”,甚至“我是教语文的,不是教科学”;华文教师的“美文教学”偏好,缺乏“跨学科文本”阅读教学意识,难以协助学生拓展阅读层面。

其次,华文课外阅读自由放任,随意性大,成效不彰。华文教科书虽有“选读课文”和“拓展阅读”的设置,但是没有刚性教学要求,也缺乏必要的读书指导;虽有阅读心得写作要求,但流于形式。“整本书阅读”或“海量阅读”的要求,看来短时间内难以落实。

其三,中学华文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文章篇幅受限于千字文,不利于学生养成阅读长文的耐性和分析复杂文本的能力。这或将是素养导向考试命题、要求学生分析解读长篇文本的拦路虎。

学校毕竟是阅读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华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攸关学生阅读兴趣、阅读动机、阅读素养培育,是当前华文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深刻探讨的议题。

涵养读书生活方式

书籍目前还是记录人类社会文明和系统知识的重要媒介,也是传达深刻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阅读素养是新世代立足现代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小学生阅读还是要以纸质书为主,这是牵涉到提高思维品质的大事。

就阅读心理而言,书籍阅读不仅仅是解码、理解书面语言文字,它属于一种“功能性阅读”,要求读者“情感参与”和“思维介入”,能够“反思”与“批判思考”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从而丰富个人的知识与思想,拓展理解力与判断力,提升运用阅读所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因此,面对社会流俗文化冲刷,学校华文课程教学不能趋炎附势、推波助澜,而是反思如何把学生引导到书籍阅读的世界中来,协助学生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涵养读书生活方式。

而上述国际书展和华文书市的举办,其价值内涵也要提高到这样的层次: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文明风尚和文化氛围,厚植阅读力,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

 

中国文学史,教什么

2023/07/0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教授

所以不是说文学史教讲不好,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参考多几本不同视角论述的文学史,是必要的。而文学史的教讲是希望你更有兴趣的去接触原来的文学作品。但你若是“以筌为鱼”拿高分,这样的文学史“基础教学”无疑也是失败的。当文学教育只剩下“基本常识”,这样的文学史教讲根本就是让“文学”给缺席了。

唐宋文学史课,让学生分组讨论,甚至是辩论和叩问文选(亦即文学作品选读)及文学史教讲两者之间孰轻孰重的问题。

一些学生习惯了要有“老师教”,要有“教科书”,总是希望课堂上的老师能至少教给他们一些什么“基础常识”,所以以为文学史的教讲很重要。但所谓的教与学或许不只是这样吧!为什么学生不自己去阅读原书作品呢?只想着要去依赖一本《中国文学史》教科书,考试考填空的“文学史常识”,如此,或许你即使不读文学作品,照样可以在文学史考试中对答如流,拿高分甚至拿满分。但如此的文学史考核和教讲,不过是使文学史“知识化”,却不尽然是种“文学”教育。

当然“用功读书”的学生可以反驳,如果没有文学史教讲的“基础知识”,我们在阅读文学原书作品时,哪有什么功力去解读文学文本呢?难道缺乏背景知识的解读,也可以被允许?被赞许?甚至分数可以跟我“用功读书”的一样高分?

上述的质问没有对错。然而,一本《中国文学史》所教讲的,就是你对某篇某部文学作品认识的“基础”吗?还是你受了这本主流论述“官定”的《中国文学史》的偏向主导而不自知,以为这文学的“大概”或某作家其作品基本上就是如此这般解读了。如果缺乏自觉,这恰恰也就是偏重文学史教讲的陷阱。因为你以为你习得的文学史“基础常识”可能恰恰就是限制你解读文学作品的盲点和迷思。

其实,文学作品选读和文学史教讲,两者都同样重要。各偏执一隅,恐怕都有问题。当然这也可能跟受教育的制度和环境背景有关。不过,在教讲文学史时,老师总得提醒学生,你在听讲这段文学史时,需要有这样的自觉:你在某老师或某本教科书所教讲的文学史,要意识此“框内”应该还有“框外”的想象空间和其他论述的可能性存在。

任何一本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和教讲,都涉及材料的轻重取舍,这同时涉及的是文学史编撰者的史观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学史常常需要“重写”。文学史的重写,所谓的“典律替换”是“正常现象”。不论对错好坏,至少读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不是把一本文学史教科书当“标准答案”来背记。以为这就是定论。这样的考试拿高分,恰恰显示了文学史教讲的危险和僵化。

所以不是说文学史教讲不好,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参考多几本不同视角论述的文学史,是必要的。而文学史的教讲是希望你更有兴趣的去接触原来的文学作品。但你若是“以筌为鱼”拿高分,这样的文学史“基础教学”无疑也是失败的。当文学教育只剩下“基本常识”,这样的文学史教讲根本就是让“文学”给缺席了。

当然,文学史的教讲,也不能忽略历史时空背景的交待。一些议题,是文学的,也可以是非文学的,亦可以拿来古今对话。举其一例,自古文坛多渣男。台静农《中国文学史》就指说唐初(按:其实整个唐朝也差不多如此)文士多无行,有者甚至无品。那请问:评价文学作品,需要结合作者品行来品评吗?这议题是文学观的议题,亦是历史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同时也很有“当下感”。

 

看见世界,跟上时代
——参访仙本那育华学校有感

2023/06/27  中国报/学习

~作者:郭史光宏

刚刚过去的617日,受邀到沙巴仙本那参与斗湖县华小的教师培训营。逗留的时间虽不长,引发的思考却不少。培训营开始前,仙本那育华小学蔡远志校长热情地载着我和几位同道一起到学校,看看校园,聊聊校况。原以为此行只是打发时间的走马观花,不料却在我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

车子抵达学校,迎面而来的是庄严大方的现代牌楼。“维护华小母语教育,促进全民亲善团结”,立柱上的对联叫人肃然起敬。驶入校园,右边是一大片绿茵草场,两个龙门相对而据。左边一小片围着矮篱笆的青青草地是此行的重点——种植园地。蔡校长说,这里共种了560棵辣椒,从播种到收成,都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并亲身参与其中。

走在一排排笔直的辣椒盆栽之间,我看见好多棵都已果实累累,想来已进入收割阶段。蔡校长说,这些辣椒会供应给仙本那的几家餐馆,目前正在组织学生设计辣椒的包装,并为接下来的产品说明会(pitching)准备。换句话说,学生除了种辣椒、顾辣椒,还要尝试说辣椒、卖辣椒。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再看着自己一手打造的产品在市面上流动,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地处偏僻 眼观未来

之后,蔡校长带我们参观学校的创客中心(Maker Hub)。那是一个差不多半间课室大小的空间,里头摆放着若干桌椅和手动工具,以及机械课程(robotic)的各种材料和学生作品。看到角落桌子上摆着一台小型3D打印机,我的眼睛瞬间亮了。要知道,即便是城市里条件和资源相对丰富的学校都很难看到3D打印机的踪影,这所位于仙本那的小学校竟然有,而且旁边还有好些学生尝试打印与打磨的半成品。很明显,这不是摆美的白象工程。

浏览创客中心几面布告板上的资料,原来学校也在经营着自己的图书馆频道(TVPSS)。他们让学生扮演小记者,每次学校有活动,小记者都拿着麦克风去访问嘉宾并录影。他们让学生担任导演和制作人,确定主题和方向后,分组拍摄纪录片和广告。蔡校长还说,学校目前正在筹组成立天文学会,近日就会带学生到附近的观星据点,运用各种器材仰望夜空。

育华小学,是仙本那县内唯一一所华小,学生人数不到300位,其中超过70%为非华裔。这样一所地处偏乡,各方条件都不如人意的学校,怎么就办起了如此与众不同且理念先进的教育创新?一直到晚餐时间,只有我和蔡校长两人,终于按耐不住心中好奇,向校长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从种植辣椒到创客中心,从机械课程到图书馆频道,这些内容虽屡屡获奖,开创至今实际上都不满一年。这一切的“幕后黑手”蔡校长,去年8月分才正式在这所学校走马上任。

现代教育先锋队

我问校长,这些点子是怎么来的?原来,掌校之前的蔡校长在州教育厅的科技相关部门服务,在这方面深耕已久。他说,自己曾主动提交论文和报告,到日本、泰国和印尼等地区参与研讨会,也报名参加过多项科技方面的国际创新竞赛。“没有难不难啦,就看你要不要,有没有这个心而已。”餐桌前的校长慢悠悠地说着,低头扒了几口饭。我这才恍然。原来,是见过世面的人啊!原来,是走在时代尖端的人啊!

多少教师,一辈子勤勤恳恳,一生人兢兢业业,却是用着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面对未知的未来。成长于应试教育的一代人,读完了大学几乎也就等于停止了学习,凭着旧有经验,一教就是几十年。毋庸置疑,他们是用心的,他们是敬业的。但很可惜,他们没有看见世界,他们没有跟上时代。

跨出舒适区吧,捧起书来阅读吧,投身各类共学活动吧。看见世界,跟上时代,我们都值得更精彩的教学生涯,我们的孩子也都值得更进步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