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457

一尊多元族主国家本质特征

2023/07/3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孙和声

大马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从人口结构的角度看,是一个多元族群与文化国,只是,这虽是生活事实却不是既定的基本国策,也就是说,多元是个客观事实,而不是像加拿大或瑞士一样把多元当作国策来维护与发扬。

从经济发展阶段角度看,大马被世界银行定位为中高收入国,也就是人均收入在2022年是约11000多美元(约5万令吉),尚未进入高收入国的行列。高收入国的定义是,人均收入是12000多美元以上(5.4万令吉),或许,再过几年大马有可能升级为高收入国。

从政治角度看,大马通常被归类为局部自由国,也就是说并不是完全自由或完整民主国,也有人认为大马是个半民主国或软性威权国。

从本质上言,大马也可说是个一尊多元的族主国家,说一尊多元是指在多元有一个众星拱月的一尊,即马来族是主导民族,而伊斯兰教则是联邦的宗教,马来语也是国语与官方用语;其他族群语文、宗教等则在这一尊下存活。

说族主则是指,形式上大马虽是个实践选举民主的国家,可实际上是个马来族支配的一族独大的族主体制(Ethnocracy),也就是政权得掌控在马来族手中,而且王权、军警、公务员体系等也操控在马来族手中。

尽管,马来族闹分裂,政权依然是由马来族主导,若否便可能出现不可欲的现象,如513事件。伸言之,从马来族的角度看,马来族的安全比自由、民主平等、公平、繁荣、稳定等价值更重要。也就是说民主诚可贵,安全价更高,这是大马现阶段的政治现实。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真正的多元平等就得看大马未来的整体发展状况。

应该说,一尊多元的族主国家也并非大马独有的现象,世界上不少国家均是这一类的性质国家,如盛行民主选举的以色列、印度、立陶宛等国,皆是名为民主,实为族主的国家。

表面上看,这是个安全对民主自由,平等对公平的矛盾,骨子里则涉及了对资源与尊严的争夺,而要取得更多的资源与尊严,首先夺取政权,取得政权,便拥有了资源与尊严的分配权。

通常在多元族群、语群或教群国,人民内部多会依据族性、宗教与语文或地域等组织起来动员其成员去争取更多的资源与尊严,而且多认为这个争权夺利是个零和博奕,也就是己方多取一份,彼方便多失一份。

有道是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只要受制于这一零和博奕观,内耗就没完没了,以致国家与诸族陷入低水平陷阱或均贫陷阱。只有改变这一思路,从零和博奕转入正和博奕才有出路;只是这是说易行难。

根据美国学者戴维莱文森(David Levinson)在《全球族群便利参考手册》(Ethnic Groups Worldwide)一书中,对上百个国家族际关系的研究,现代族群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全球多数国家均是多元族群、语群、教群国,单一族群国是绝对少数;二是,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族群跨界已是个普遍现象,即便是高同质性的国家,也接纳了更多元的少数族群(如北欧诸国或澳洲放弃了白澳政策);

三是,许多国家的土族(原住民)均不再甘于屈服或保持沉默而兴起了争取土族权益的运动,如美国、澳洲、加拿大等;

四是,在许多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不同族群间的争权夺利已成了重大课题,进而危及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五是,许多国家的中央政府试图加强对少数族群的控制,进而引发了许多分离主义运动,如土耳其的库尔德分离运动。

由于不同国家的族群或教群结构不尽相同,族际关系自然也不尽相同。只是基本上,多元族群国的人民特别是政治人物,爱炒作族群百分比的课题,如美国右翼民族主义者爱炒作一个2045年后,美国白人会成为少数族群的课题,即白人少于50%。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便爱炒作这个百分比课题,进而引发一些白人的危机感与排外情绪,以致要花巨额资源来筑墙挡住南部来的西班牙语系民族。这种百分比心态也盛行于大马与黎巴嫩。百分比心态之所以受关注之一在于,选举民主本身便是个数人头的博奕,谁的人数多谁便占优势取得政权。

取得政权也等于取得资源与尊严的配置权,这是个实利实惠的博奕。

伸言之,这也是个权力对称与否的课题,百分比决定了权力的对称或不对称,而可能致成多数者暴政,这是选举民主的一个内在悖论。理论上,法治国家是依据服从多数和尊重少数的原则来行事,可实际上,服从多数在很多时候等于牺牲少数而不是尊重少数,进而引发了少数的不满。

许多多元族群或教群国会出现分离运动,主因之一便是少数认为他们是公共政策的受害人而不是受益人。

从选举民主的角度看,政客当然也会更倾向讨好多数以便取得政权,也因如此,有人认为多数决民主不适合用于多元族群国,而主张采用协和主义(Consociationalism),也就是权力分配倾向于保护少数者的权力分享,如让少数族群拥有超额代表权或是在特定领域(如文化、教育)的否定权,以便少数族群拥有更多安全感。

伸言之,安全感高于多数决的相忍为国的角度看,这是维持多元族群国和平稳定完整的一个制度安排;只是人口占多数者未必同意这种偏向少数的安排。

以大马为例,马来族便多认为他们拥有特殊地位是理所当然与不容挑战的。这种心态便造成了土族对非土族或穆斯林对非穆斯林的二分法。这个二分法便是大马政经文教上产生诸多没完没了争论的症结。

说到底,这是个涉及争夺资源与尊严的课题,而政权也因为涉及了价值的权威性或威权性配置,而变成了兵家必争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谁拥有了政权,便拥有了资源与尊严的配置权。这就是族群课题的本质,说穿了一尊多元与族主政体实为一个资源与尊严的配置权课题。

人基本上是种自私自利的生灵,这个自私自利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群体性的。在多元族群国,族群很自然地会成为动员工具,它能成功动员族群,既有其心理因素,如人性中的部落主义,也有其实利实惠的考虑;因此,如何使这个自利的零和甚至负和(即损人不利己)转向开明自利的正和博奕便成了关键解方。

说白了,就是如何从同舟共挤转为同舟共济,以便利人利己,共存共荣。

 

回归母校感怀多

2023/07/25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高城人

我的母校哥打丁宜培华学校成立于1923年,今年适逢创校100周年,因此母校董家协与校方策划并进行了多项大型的庆典活动,其中最隆重的当属日前刚举行、主题为《回家.回忆.回味》的校友与昔日师长回校聚会,并见证母校多项设施开幕的盛典。

我曾经在培华求学5年、执教10年、掌校15年,与母校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怀。

因此,当天清晨踏足母校时,“回家”的感觉是浓郁的;参与庆典活动的全程是温馨与愉悦的;当天中午怀着不舍的心情走出校门时,还带着“盼望他日能再来”的眷恋。

今年的百年校庆典礼,除了董家协与校方全体成员合作无间,同心协力,向家长和哥打丁宜华社呈献了最佳的表现,而本地华团、会馆和爱校人士卖力协助义卖,为学校筹款,也展示了学校获得本地华团的支持,各个社团的领导层及其团队都亲自参与义卖的工作,爱护华教的精神,令人钦佩。

此外,当天进行的4项重点节目,即“为篮球场新设施开幕”、“为学校活动中心揭幕”、“植树”和“打开时间囊”,都出动学校的舞狮团和锣鼓队助兴,鼓乐齐鸣,锣声喧天,热闹非凡,令在场的师生和校友都感受到“身为培华人”的幸福感。

我曾经在2016年参加过母校第一次举办的校友回校日,时光如流水,7年过去了,今年的回校日到来之前有“望穿秋水盼重聚”的殷切期望,然而却是“岁岁年年人不同”,许多当年的昔日师长、同事、校友,今年不复遇见,沧海桑田式的人事变迁,令人有“往事空留回味”的一丝惆怅。

无论如何,在母校校园能够与一部分新旧同事、昔日学生“7年离别再相逢”,总是温馨的。在欢乐的笑语中,重温“失落了多年”的美好回忆,心情是澎湃的。

 

敦马的母语

2023/07/27   星洲日报/大北马

~文/刘必强

前首相敦马哈迪又再语不惊人死不休了。从他第一次任相以来都未曾间断地推崇同化各族国民的思维,而且更是一而再地挑起破坏我国多元民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的言论。

日前,敦马又在社交媒体上挑起华社的神经线,指如果所有华裔以马来语作为母语,并保留一些峇峇娘惹的古老文化,并且到国民学校上学,与马来人和土著一起学习,我国就不会有种族政治。

其实,当天看到这则新闻时,我不禁想问敦马:敦,您到底知道、了解母语是什么吗?您知道我国的多元民族、多元语言,让海外多少种人都在羡慕吗?您知道国民在会多个语言之间无缝切换的环境下,让国民在国际舞台上升值吗?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母语又称第一语言,是一个人出生以后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在人类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最初阶段的启蒙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知识都依赖母语传授。对于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人而言,其母语以外的语言称为第二语言。

所以,我真的不理解为何敦马要华裔以马来语为母语。根据维基所说的母语是一个人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语言,一个华裔家庭的婴孩出世后,以华语沟通的家长自然以华语跟孩子沟通,自然而然华语就是华裔家庭孩子的母语。

如果,一对以华语为媒介语的华裔夫妻,以马来语作为孩子母语的沟通语言,这样的画面无需看,想都已经感觉那个场景的不对劲。再加上那对父母以蹩脚,或是半咸不淡,还是半桶水的马来语与孩子沟通,这岂不是要毁了那孩子吗?

虽然说马来语不是华裔的母语,但是在我国教育体系里华文小学源流下,因为马来文是我国国语而在教育纲领里是必修语文,马来语虽然不是华裔的母语,便也因此自然成为华裔学生的第二语言,所以口操流利马来语的华裔也比比皆是。

随着中文在国际舞台的普及化,除了看见海外许多不会中文的人士开始学习中文,就连我国许多非华裔家长也因此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华小,让孩子学习中文,虽然中文不是友族的母语,也让中文成为孩子的第二语言。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何尝不是各族在同一屋簷下学习呢?

至于敦马指华裔到国民学校上学,与马来人和土著一起学习,我国就不会有种族政治的说法,我就不解这母语的事情怎么又跟种族政治扯上了边。在80年代前,各族国民都融洽相处,而种族政治的问题不折不扣是种族主义偏激的政客在煽风点火,母语、文化则在这样的思维下无辜躺枪。

 

说话勿失礼

2023/07/28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颜美秀

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礼仪慢慢式微,变得似乎无足轻重了。日前出席直凉华中学生辅导员培训营闭幕仪式,校长张国顺在会上的致词内容,也感叹于一些学生不懂得礼貌,有失礼仪。

他举例说,有学生到办公室想要求校长帮忙签名,不过来到面前却没有自我介绍和说明来意,而是直截了当请校长签名。如此唐突冒然的举止,让校长感到错愕。

他认为,身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当面纠正学生,勿以事小而不为,或认为很懂得有关学生不必拘礼。“我们认识他们,认为无关紧要,但是他们未来踏出社会时,如果持有这种态度,是会遭人嫌弃的。”

确实,前述学生或许不懂人情世故,属无心之过,或许也懒得多说,或是羞于多说,但长辈可以用心提醒和教导。学生可能认为,校长懂的,我们来求签名,不必多说,怕会耽误校长的时间,但校长想的不是这么一回事,学生若被纠正也是在学习。

无独有偶,一位教师日前在脸书感叹:“为啥有些人说话就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

呜呼哀哉!”有者留言道:“他们以为这世界只为她/他而活。”该老师回应:“对,自我感觉良好。”

处于资讯爆炸、快节奏的时代,说话讲究简明扼要,但礼仪也不能省略了。说得有礼,显露出个人修养风范,这是一门需要学习或维持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