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687

华小一所都不能少:东西马华教应该互助

2025/08/27 星洲日报/社论

“华小一所都不能少”不只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口号,更是大马华社延续母语教育的共同信念。近日,砂拉越董联会表态,愿意将砂州部分已关闭华小的准证让予西马半岛使用,惟需获得教育部及相关单位认可。

转让华小准证说明了华教在东西马面临不同困境:西马华人人口稠密,尤其是新兴城镇仍有华小不足的问题;东马则因华裔人口分散,华小与独中经营困难,甚至面临停办。如何在东西马之间形成互补,既保存母语教育,又合理配置资源,是华社当下亟需探讨的议题。

砂拉越董聯會願意向西馬釋出關閉華小的准證,既是現實的無奈,也是一種智慧的妥協。西馬華社若能伸出援手,建立制度化的資源共享,東西馬華教就能互補長短,共同守住“華校一所都不能少”的信念。

砂拉越与沙巴的现实困境

砂拉越幅员辽阔,地理分散是华教面对的最大挑战。根据董联会统计,目前砂拉越共有 221所华小,但2025

年学生总数仅约5.5万人,平均每一校不足250名学生,部分偏乡学校甚至多是不足50人的微型华小。这一现象导致华小师资调派困难、经费不足,雪上加霜的是人口继续流失,年轻人多往西马发展,导致乡区学校无生可招!

至于独中的情况也不乐观,砂拉越共有14所独中,今年学生人数6800人,多分布于古晋、诗巫、美里、民都鲁等城镇。与西马的城市独中相比,因人口基数少,生源与学费收入不足,独中的办学压力沉重。

沙巴则有83所华小,学生约3.5万人;9所独中的情况与砂拉越相似,也面对人口分散与办学经费短缺问题。

若将东马与西马对比,问题更加鲜明。西马半岛有1302所华小,学生总数接近50万人,形成规模效应。许多新兴城镇(如雪州加影、柔佛新山等)因人口快速增加,华小出现一位难求的现象。雪隆与新山一带的独中也是一位难求,每年入学考合计淘汱数千人。

总而言之,相较于东马的校舍资源过剩,西马的城市华校却是需求旺盛。这就是砂拉越董联会提出“准证转用”的背景:既然某些华小已经关闭或长期招生不足,为何不让准证流向需求殷切的西马?

华小不能少,但新生儿少了

董总与华社,多年来都坚持“华小一所都不能少”,即使学生只剩十几人,也努力维护华小存在。这不仅是华文教育问题,更是维护文化权益的象征。董总主席陈友信强调,董总可以接受“合并”或“搬迁”,亦即将学生集中于交通便利的校区,或将学校迁往人口较多的新区。

搬迁与兴建校舍需要庞大资金,很难单靠华人社会筹款兴校。所幸教育部持正面态度,愿意探讨准证转移与新校申请。不过,相关程序繁琐,涉及土地拨用、师资调派、建校经费等层面,兴校过程旷日费时。所以必须有制度性的财政拨款支持,否则准证转移虽然立意良善,却只是纸上谈兵。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华人少子化问题严重,不出10年,西马鄕区华小也会面临大范围的生源不足问题。2010年,全国华小学生总数60.3万人,到了2021年已锐减至49.5万人;而且今年第一季的华裔新生儿只剩8000人,今年全年新生儿恐怕低于3.5万人,这一趋势如果不可逆转,未来的华教会面临严重生存危机。

但话说回来,华小不只是语言教育场域,更是文化传承的堡垒。如果任由东马偏乡华小关闭,当地华人子弟转入国小或国民中学,母语教育若出现缺口,中华文化自动消失。

因此,维持华小存在,即使只有数十人,也有其象征意义。但从现实面来看,“保留”必须结合“创新”,以及鼓励年轻人生育,否则只会逐步凋零。

西马如何援助东马?

西马虽然将来也可能自身难保,但既然砂拉越愿意释出关闭华小的准证,西马社会应该有所回应,当然包括独立中学的运营。

其一,教育基金共享:可以考虑成立“东西马华教基金”,由董总统筹,专户用于建校、搬迁与合并。政府则放宽企业家可享税务减免,鼓励参与办学的投入。

其二,校际结盟制度:西马大校可与砂、沙小校结盟,共享教学资源,例如数字教材、师资培训,甚至透过远距教学弥补师资不足。

其三,学生交流与寄宿计划:对于偏远地区学生,可设立宿舍,或安排赴城市校区就读,以集中资源。

其四,科技援助:透过线上课程、智慧黑板与远距教室,让砂沙小校学生也能接触优质教学。

其五,政策游说:华团与国会议员需持续向教育部游说,争取制度化拨款,减少长期依赖筹款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独中曾面临与华小类似的困境,但在社会鼎力支持下,逐步改善。以古晋中华第一中学为例,透过校友会、企业捐款与校地开发,成功筹集资金改善设施。这显示,只要社会资源整合,东马华校依然有生存空间。

华教运动走过百年,始终面对挑战:从殖民政府的压制,到今日的资源困境。但华社以坚持与自助精神,守住了母语教育的根基。

砂拉越董联会愿意释出关闭华小的准证,既是现实的无奈,也是一种智慧的妥协。西马华社若能伸出援手,建立制度化的资源共享,东西马华教就能互补长短,共同守住“一所都不能少”的信念。

最终,这不仅是教育议题,更是大马多元文化能否延续的试炼。

 

老师纷纷提早退休的真正原因

2025/08/2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方书晴

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指出, 教育界目前出现一个情况:教师纷纷申请提早退休。更为惊人的是,在过去三年竟然每年高达5000人申请提早退休。令人担忧的是,教育部所培训的准教师人数,是否足以填补退休教师的人数?是什么原因导致众教师前仆后继地做出这个决定?

根据数据显示,造成提早退休的原因包括对教学失去兴趣、家庭问题、健康因素、工作负担过重及个人因素。

作为一位同样也赶在提早退休列车的资深教师,我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许多让教师无法宣之于口的因素,造成教师对于无力于再执教鞭。

首先,我认为“失去教学兴趣”并非导致教师申请提早退休的主因。当知道,兴趣一词非常有趣, 必须与生俱来。既然当初选择教职一行,肯定就是对于教学有着热爱,不会随着岁月而逐渐磨灭。像阅读,这是一份终身嗜好,断不会因为人自然老去而产生变化。

第二,日渐繁重的校务造成教师身心俱疲,才会产生提早离开的念头。然而,这可不能作为递交提早退休申请书的理由, 所以才会被迫写上“tidak berminat”(不感兴趣),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叫教师情何以堪,我们勤勤恳恳教导一个个和我们非亲非故的学生,一心一意要他们学好显然和“多事”画上了等号。

第三,报告中指出,健康问题也造成部分教师申请提早退休。此言一出,我心有戚戚焉。我已经年届五十,而且浑身病痛。然而,这是导致我对执教意兴阑珊的原因吗?不。热爱教学的我,即使即使拐着脚,我也要拐到学校去,真正令我却步的是,即使手执着复诊卡,年老多病的教师仍然面对着令人窒息的声声质疑:什么病?

为什么一直复诊?

复诊是因为想要更加健康地到校执行任务,不是吗?为什么必须面对声声拷问?再说, 病情是个人隐私,不可轻易吐露。手上政府医院病假单,就是最好的解释。

我认为,真正造成教师申请提早退休的原因有四:

其一、家校之间关系愈发紧张。自从教育这个领域被定义成了“服务业”之后,学生家长摇身一变,成了学校最尊贵的来宾。但凡家长驾到,校方必定严阵以待,在冷气房接待这些气冲冲的家长。事后被投诉的教师就会

被拷问。教育界有这么一句“戏言”:“越是认真的老师,越多投诉。”长久下来,谁还能有毅力支持下去。

其二、学生越趋顽劣。二三十年前的学生,在街头巷尾遇到老师,多会毕恭毕敬向教师请安。现在的学生,在课室里以粗口或是不雅手势“问候”你。如果加以责备,甚至开口威胁向校长投诉你。

当然,并非所有学生皆如此,但只消有一两个学生私下揪众向行政投诉,就足以令一位敬业的教师的热诚备受打击。行政相信数据:三个学生一起投诉你,一定是你的问题。

其三、变质的关键绩效指标(KPI)。考试过后,教师必须针对所执教的科目进行解释:为何这么多学生不达标?

教师除了得费劲唇舌解释之外,还得听得懂行政的暗示:“最好”全部学生都给TP3,不要给TP2。是以,科委主任想尽办法让成绩提升,包括考试前让学生多次作答类似的题目,务必做到熟悉为止。如此一来,教学的意义何在?考试的目的不就是针对学生的弱点加以巩固吗?曾几何时,考试竟然成为了“不可错”?

其四、华社对于教师的不尊重。近年来,部分不分青红皂白的家长动辄在社交平台讨伐教师,动用所谓的“人肉搜寻”将教师的照片和个人资料张贴于各大小平台,而教师只会接获息事宁人的指示。

这叫教师情何以堪,我们勤勤恳恳教导一个个和我们非亲非故的学生,一心一意要他们学好显然和“多事”画上了等号。

这才是一众教师提早田园归去的主要原因。

 
雨过天晴
不过如此

2025/08/26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李秀云

好多年前,执教期间,在一次学校宴会上,不小心门牙断裂,治疗不当,牙也不见了。

疫情爆发后,学校转为线上教学。期间,我决定植牙。小城市难找合适牙医,只好听朋友建议,前往医院。不料,这成了一场“牙齿的灾难”。

实习医生上阵,复诊数次,手术流血不止,脸肿、剧痛,连饭都不能好好吃。朋友说我勇气可嘉,我却只为一个目的 ——能继续自在地在大海畅游,不必担心假牙脱落。

第一次手术后,又来第二次。手术并不顺利,医生还紧张地求助上司,我心里只默念“阿弥陀佛”,盼快点结束。回家后更是折磨,体重也轻了不少。我自嘲:“想减肥?植牙试试。”

朋友笑我换了三位医生,疗程近两年还未结束。我也常笑自己——或许口业太重,上天惩罚。

这期间,我卸下重要职务,反而轻松了许多。我专心教学,投入数码工具的探索与推广,学生也学得更有兴趣。考试成绩上升、家长支持,学生认真,我也更踏实地教学。

原以为风平浪静,可惜我因一则家长身分的发文,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也许还有其他原因,我至今不清楚。

我知道,是时候走出校门了——不是走入终点,而是走向新的起点。

这几年,我经历重病,频繁进出医院、验血、吃药、复诊。我终于明白:病了,没有人可怜你,只有自己最懂得疼惜自己。

植牙换了三位医生,过程跌跌撞撞;工作卸任,告别校园;脚步放慢,出游各地。如今,病情稳定,药量减少;牙医说“还有点小问题”,我乐观面对;走过许多国家,不再为工作奔波。

当医生说“病情稳定”,我如释重负;当牙医说“你撑得很好”,我感激微笑。人生就是这样,雨过天晴,不过如此。

 

校园霸凌“要你命”

2025/08/26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罗水萍

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但令人寒心和震惊的是,校园霸凌不仅是拳打脚踢或欺辱行为,而是已上升到“要你命”!

前阵子,沙巴州一名宗教学校13岁女学生队楼不治身亡,随后被揭露疑似校园霸凌所导致的悲剧。这起案件甚至引起民愤,全国各地有不少民众走上街头抗议,要求政府查明真相。

迄今,案件还在调查和审理过程,尚未水落石出。

日前,丹州巴西马县一所学校也传出校园霸凌事件,一名中三学生据称遭一群学生殴打致伤,裤子被强行脱下,并险些被铁丝勒颈。

这著实让我感到困惑和震惊,当霸凌行为发展到“用铁丝勒颈”这种极端程度时,它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打闹或欺凌,这种行为已经不再是“不懂事”,而是游走在犯罪边缘的、具有严重危险性的反社会行为倾向。

这种行为暴露出的不是简单的“坏”,而是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和社会失范。

这种极端暴力行为背后的心态是扭曲和复杂的,通常不是由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黑暗心理和外部因素交织的结果。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这些施暴者需要立即的、强制性的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否则,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同时,这也警示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正视青少年心理建设、价值观引导和暴力源头管控的极端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