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716

非华裔学华文困境探析

2025/11/05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博士(教育研究员)

日前在吉隆坡举行的“华文教育高峰会议”,讨论了华小非华裔学生学习华文的问题。

与会者普遍不认同华小以第二语言模式教学华文,认为华小不能实施“一校两制”的教学制度,以迁就非华裔学生学习华文。

10年来,华小非华裔学生人数比例,已经从2014年的15%增长至2024年的20%。这种现象引起教育学界的深切关注:如何让非华裔学生适应华小教育教学氛围,顺利完成既定学习任务,达成预期教育目标,成为华小办学难以规避的挑战。

华小办学质量高

华小为何获得非华裔学生家长的青睐?有学者对部分地区华小进行抽样调研,发现了一些原因:华小办学质量高,教学系统完善,有利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孩子;华小秉承中华文化传统,校风优良,纪律严明,注重学生品德教育;华小多元语言与文化的校园氛围,使孩子们愉快相处、相互包容尊重、和谐交融。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华裔家长送子女就读华小的主观愿望。

然而,他们或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一个足以影响其子女在华小学习成效的客观因素。

根据华小课程标准,学生须以“第一语言”模式学习华文,以掌握“思维和交际的自然工具”或“自我表达的天然工具”,并能以华文顺畅地学习学科知识。

非华裔学生就读华小,代表着一种教育语言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是由父母所决定的。然而,这种教育语言毕竟不是学生的母语,学习上难免面对挑战,甚至形成学习障碍,影响整体教育成效。

我国华小非华裔学生是否也面对类似的学习困境,目前尚未见到全面的学术研究报告。

“华文教育高峰会议”对本问题的回应,不能仅停留在维护华小母语教育办学本质的层面。建议董总与教总组织学术团队,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与方法,对全国华小各年级非华裔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深入调研,了解真实情况,找出问题症结,研拟对策,切实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

推进国际中文教育

目前,中国正致力于推进“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进程。根据中国官方的提法,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涵盖: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世界各地的国际中文教学及海外华文教育。

鉴于华文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厘清华文教育在国际中文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以及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及其内部组成部分的关系。

中国暨南大学郭熙教授指出,须进一步认识不同中文学习群体的实际需求,重新评估中文在学习者身上的功能和价值,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大框架”。这个框架包含以中文为祖语与以中文为外语的教育两大核心元素。

以中文为祖语(heritage language,祖传语言,即本民族用于文化传承的语言)的教育,是海外华侨华人以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为目的的教育,即传统所说的“华文教育”。其方向为“代际祖语传承”,主要教育目标是传承中华语言文明(包括文化),指向学习者群体利益(民族文化与身分认同)。

以中文为外语的教育,即一般所说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包括中国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以及随着汉语国际推广而延伸到世界各地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

其方向为“语际传播”,主要教育目标是中华语言文明的交流与分享,更倾向学习个体的利益。

基于语言与文化文明的特性,上述“国际中文教育大框架”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并非泾渭分明。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多元文明的分享与互鉴,是互动结合、协同推进的过程。

郭熙教授认为,马来西亚华文学校教育对友族的吸引力,正是一种文明分享与互动的结果。华小办学既要维系华教的核心本质,又不能忽略在校非华裔学生的教育成效。

国际中文教育大框架中“文化传承、文明分享”的理念,或许能为我们规划华小华文教学的方向、教育目标与课程标准提供新的视野与思路。

 

我与YCT5级学生相伴的温暖教学路

2025/11/02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校园

~作者:【巴陵康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彭玉枫

作为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巴陵康孔子学院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我在峇厘岛执教的这段时光里,与YCT5小学生相伴的每一天,都如同缀满星光的夜空,成为我志愿者服务生涯中最温暖动人、难以忘怀的篇章。

YCT5级的学习对这群正处于语言学习积累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不仅需要掌握更复杂的汉语语法结构,还得积累数量可观的常用词汇与固定搭配。起初我还曾担心孩子们会因难度提升而产生畏难情绪,可真正接触后才发现,这群孩子用他们独有的热情、纯粹的童真与细致入微的体贴,彻底驱散了我的顾虑,让每一节中文课都始终充满欢声笑语,更让我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对教学相长这一理念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的体悟。

最让我动容的,是孩子们发自内心对老师的关怀。不同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这种关怀藏在一个个细微的瞬间,成为我在异国执教路上最坚实的慰藉。记得刚开始教授这个班级时,为了拉近距离,我在课堂上提及自己喜欢峇厘岛的咖啡、果汁和牛奶,喜欢散步和运动。没想到第四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课堂提问时,几个孩子回答问题竟然用我的生活习惯去回答问题“彭老师每天喝一杯牛奶是一个好习惯”“彭老师每天运动是一个好习惯”。还有一次我感冒嗓子沙哑,上课前桌面不知何时多了一杯温热的蜂蜜水,旁边贴着小纸条:“老师多喝水,我们会认真听课”。课间休息时,孩子们总围过来叽叽喳喳地问我“老师喜欢吃峇厘岛的Babi Guling吗?”“老师周末去不去附近的公园?”,从兴趣爱好到生活琐事,他们用略显生涩的中文努力表达着关心,让我在异国他乡真切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孩子们的活泼好动,更让YCT5级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YCT5级的语法点复杂,本容易让课堂显得枯燥,但这群孩子总能用他们的方式让学习变得有趣。在讲解“经常做某事”的语法时,我设计了“我的周末”主题发言活动,原本担心他们会怯场,没想到孩子们踊跃举手。有的孩子绘声绘色地描述“我周末经常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还特意模仿luwak麝香猫的动作;有的孩子则说“我周末经常在家帮妈妈做饭,把饭菜做好等爸爸回来”,言语间满是懂事。课堂上的句子接龙游戏更是常演不衰,为了接上句子,他们时而挠头思考,时而兴奋地举手抢答,一旦接对便集体欢呼,连窗外的阳光似乎都被这股活力感染,洒满了整个教室。

和谐开心的课堂氛围,是我们共同营造的宝贵财富。在这个班级里,没有学生因怕犯错而不敢发言,没有学生因回答问题磕磕巴巴而不敢发言。因为我们早已达成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的共识。有一次讲解成语叶公好龙,一名学生将叶公好龙理解为“叶公是一条很好的龙”,引得全班大笑,但我没有直接纠正,而是顺着他的思路,结合图画和句子讲解成语含义,最后那个学生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我现在懂了,是叶公喜欢龙的意思,叶公不是真喜欢龙,叶公非常害怕龙”。我回答他:“你说得非常好,你非常棒!”这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们敢于表达、乐于探索,也让我在教学中更愿意尝试创新方法。我们会把课文改编成小短剧进行角色扮演,会用中文演唱《家庭歌》,甚至会在课堂上开展欢乐的“站着的还是坐着的?”演示活动,“猜猜老师是站着的还是坐着的?马阳是站着的还是躺着的?”。让学生们猜老师和同学的动作,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当中,不只是坐在座位上认真听讲,更是在生活中实际使用汉语。

执教以来,我常思考:国际中文教学究竟是什么?在峇厘岛峇陵康孔子学院的这段时光,这群YCT5级的孩子给了我答案。它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文化与文化的碰撞。孩子们用他们的关心温暖着我,用他们的活力感染着我,也让我在教学中不断成长。每当看到他们从磕磕绊绊表达,到能流畅讲述小故事;从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到主动询问“春节真的会放烟花吗?老师你喜欢打雪仗么?老师,坐高铁从峇厘陵到登巴萨需要多久?”,我便深知这份志愿服务的意义。 

未来的教学路还很长,我会带着孩子们给予的温暖与力量,继续深耕课堂,用更生动的方式传递中文之美。我也坚信,这段充满欢声笑语的教学经历,会成为我和孩子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而这份跨越国界的师生情谊,终将成为连接中印尼文化的小小桥梁。

 

随笔:金边的月,支教的暖,在柬埔寨的时光变成诗

2025/10/28柬埔寨 《柬中时报》

~作者:【广肇学校语合中心】 贾雅茜老师

在柬埔寨广肇学校的日子,是从孩子们的笑声中开始的。走进教室,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校服,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教师节那天,他们捧着亲手制作的贺卡,上面画着稚嫩的花朵,写着歪歪扭扭却无比真诚的祝福。当他们簇拥着老师,高举着“老师您辛苦了”的标语,那一朵朵鲜红的玫瑰在阳光下绽放,我的心也跟着柔软起来。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送来的教师节贺卡,更是让我们这些援柬外派教师感受到了祖国的关怀,这份跨越国界的教育坚守,因这份认可而多了一份庄重与温暖。看着孩子们从一开始的羞涩腼腆,到后来的积极踊跃,我知道,我们在他们心里种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种子,更是跨越文化的友谊之花。

这里的生活并非只有忙碌的教学,闲暇时光也充满了烟火气。中秋节时,有烤鸭,有月饼,还有满满的庆祝中秋节的浓烈氛围,和老师们围坐在一起,大家聊着教学中的趣事,分享着对这座城市的新发现,欢声笑语在房间里回荡,让远离家乡的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个月夜。按照校长教的拍摄方法,我尝试着记录下金边的满月。当我按下快门,屏幕上出现那轮皎洁的满月时,心头涌上一股暖流。那不仅是一张照片,更是校长对我们这些外派教师的关怀,是在异国他乡感受到的真挚情谊。看着照片里的月亮,清辉洒落,仿佛能看到校长温和的笑容,这份暖意,足以驱散所有的思乡之愁。

走在金边的街巷,暮色四合,纵横交错的电线在天际勾勒出随性的线条,像一幅抽象的画作。这座城市的烟火气在晚风中渐渐弥漫开来,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像是在谱写一首诗,有教书育人的责任与光荣,有异国他乡的温暖与感动,有生活烟火的惬意与自在。金边的月依旧明亮,支教的路还在继续,而这段在柬埔寨的时光,早已在我生命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温暖而绵长。

 

教育方式也需要更新

2025/11/03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阿恩

最近新闻一条接着一条,讲的都是学校纪律出问题。

不禁忍不住问一句,现在的教育怎么了?时代变了,孩子也变了,但教育的方式好像还停在原地,没有跟上脚步。

以前的教育虽然严格,却能让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小时候也曾顽皮捣蛋,少不了挨打被骂,但只要做对一样事情,父母只是简单的一句称赞或关心,就好像自已打赢了胜仗一样,开心上好一阵子。

那时的我,也许成绩不顶尖,但懂得感恩、懂得尊重、懂得分寸。

反观现在的孩子,有的连最基本的界限都模糊了。

家长把问题、责任推给学校,却忘了教育的根本来就在家里。学校教的是知识,家庭教的才是做人,当家庭教育失守,再多的校规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时代在变,教育观念也需跟着升级!

如今的孩子拥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加上网络普及,能接触到的信息,比我们小时候丰富得多同时,他们对话语权有着极高的要求,希望自己的想法得到尊重,不愿意被父母压制,所以家长也得改变,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难题,父母习惯从外部寻找答案,却忽视问题的根源可能就在自己身上,所以是时候改变了!

有时候,孩子不是不听话,只是太久没人听他说话。

当父母愿意放下身段,认真聆听孩子心里的声音,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陪伴着他们,很多看似严重的问题,其实都能慢慢解决。

试想想,每个人一天就只有24小时,若以数学方式计算的话,忙碌的工作占去70%,尽可能地抽出20%陪家人吃顿饭、聊聊天,剩下的10%则留给自己喘口气。

虽然看起来不多,时间也很有限,但点滴积累下来,爱也会一点一滴增加,每份关心、每次理解,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真正的教育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方式。当家成为他们最安心的地方,那一刻真正的教育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