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藤鞭还给老师有用吗?
2025/11/02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随歌
近来学府大概是犯太岁了。家长闹事、教师被提告、学生坠楼、霸凌、强奸、刺杀等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实在叫人担忧我们的下一代将被腐蚀得剩下什么?
教育工作者未来的路又该如何走?教育部在校园刺杀案发生后马上亡羊补牢举出了五大改革策略,首相呼吁探讨16岁以下禁用手机,也有人认为该把藤鞭交还给老师,更有人义正言辞地说爱的教育才是治本之策。
这些,真的能够阻止悲剧再度发生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打从智能手机的面市、父母育儿观念的改变、教育部以服务家长为实的做法开始,一股翻天覆地的思想洗牌和行为变化早已悄悄渗入这一代孩子的灵魂。
现代的孩子从小就通过手机接触精彩刺激的虚拟世界,许多想法在那儿开始酝酿:强者恒强、胜者为王、以暴制暴、加命续命、死而复生······多么玄妙的世界啊!时间久了能不沉溺其中吗?
这些孩子,有的跟与时代脱节的长辈生活,有的跟工作忙碌的父母生活。陪伴他们成长的,往往手机多过亲人,不管是自己迷进去还是环境使然,他们都渐渐把虚拟世界活成了现实生活。
当大人发现问题的严重时,也已走不进他们的世界了。这个时候你说爱他,他觉得手游更值得爱;你想阻止他玩手机,上了锁他也有本事撬开,这就是深陷其中的可怕。
这一代的孩子许多已经被网络荼毒得不能自拔,五大改革策略理念固然好,但成效不大;16岁以下者禁用手机,很难可以成事;把藤鞭交还给老师,可现今家长的行径已经演变到跟老师对着干的境地,你认为老师还敢冒着被上手铐的险去使用藤鞭吗?所以你说这些急于求成的措施对改变现状会有多大成效?
小孩的世界本就空白如纸,所有的是非对错都是大人直接或间接灌输的,所有的言行举止也是通过模仿外界而来的。
当他们的思想已经开始循着他们认定真实的虚拟世界奔去的时候,任何的阻遏策略已经无法遏止他们狂奔的心。或许我们只能尝试从心出发,将他们的心灵和思维重新洗牌,才有望扭转局势,将他们引领回真实的世界里。
华教办学一砖一瓦
2025/11/0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维浤
疫情三年,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更在无形中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许多人感叹,疫情之后,社会似乎变得冷漠了,不只是人情味淡了,更令人忧心的是公共素质的集体下滑,诸如公共场所的喧哗、网络空间的攻讦、邻里之间的疏离,这些现象无不刺痛著我们的心。
在这样的时刻,重提“华教办学,一砖一瓦”的精神,别具深意。
华教在东南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逆境中坚守、在困顿中前行的历史。从早期的私塾学堂到现代华文独中,从被限制到被认可,华教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社区民众的支持。那一砖一瓦,不只是物质的积累,更是精神的凝聚。
记得当年各地独中筹建校舍时,附近小贩主动捐出一日所得,理发师傅为募资义剪,学生们捧著募款箱走遍大街小巷。这些看似微小的贡献,汇聚成了支撑华教发展的磅礡力量。那一砖一瓦背后,是人们对文化传承的珍视,对下一代教育的责任,更是社区互助精神的生动体现。
疫情后的今天,当社会出现裂痕,当冷漠似乎成为常态,华教精神恰恰提醒我们,社会的温暖从来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建造和维护。就像华教先贤们不计得失地付出,我们同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成为那块“砖”、那片“瓦”——对邻居多一份关心,对陌生人多一份善意,对公共空间多一份爱护。
华教办学从来不只是建校舍、聘教师、招学生那么简单,它本质上是在构筑一个以文化为纽带、以教育为载体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就是相互扶持、共担责任、传承文明。这些价值,正是破解后疫情时代社会冷漠的良方。
当我们感叹素质下滑时,更应思考如何重建。华教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改变从来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就像那些为华教添砖加瓦的先辈,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是默默付出,最终成就了今日华教的郁郁葱葱。
后疫情时代的社会重建,何尝不是如此?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做一点,多为他人著想一点,多遵守一点规则,多献出一份善意。这些微小的努力,就像华教建设中的一砖一瓦,终将垒砌出一个更加温暖、更有素质的社会。
华教精神从未过时。在这个特殊的后疫情时代,让我们重新发扬“一砖一瓦”的实质,不等待他人,不怨天尤人,从自己开始,为重建社会的温度与素质,添上属于自己的那一砖、那一瓦。
教育部需要换个领头人
2025/11/0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在一系列的校园安全问题后,教育部部长换人的声音渐起,本来以为冰冻三次非一日之寒,觉得教育的问题不是三两天,甚至不是三两年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教育部部长可能是非战之罪。然而在这两个星期的系列事件后,却是让我改观,认为教育部部长确实该换人了。
上两个星期的某天,孩子的班导师突然要求家长在24小时内去某政府网站更新资料,以便下学期的中小学生政府援助金发放作业。很多人就被这样临时临急的要求搞得不知所措,尤其是相关网站的设计与操作并不友善,最后还需要班导师个别联系没有完成相关作业程序的家长,一个个协助完成。
在与班导师互动时,才知道官方仅仅开放24小时让学校完成相关作业,这使的老师必须要在有限时间内满足官方的需求,这期间的老师可是废寝忘食,一个个家长发讯息、打电话,一步一步协助操作,以免日后援助金发放受到影响。后来经由同行的了解,发现这几年来教育部都会临时通知一些要求,然后仅仅提供极短的作业时间要求校方(老师)完成,这使的配合教育部工作成为老师的梦魇。
再来就是上周三(22/10)孩子学校因应东盟峰会的事宜,官方各个部门早就已经对相关活动进行安排,为了确保峰会顺利进行,教育部也早就在10月6日宣布涉及地区的71所学校在27日(星期一)和28日(星期二)两天居家学习,后来又临时转弯,突然宣布提早到23日就停课居家学习,造成校方、老师、家长和学生兵荒马乱。
教育部临时转弯的决定是10月18日(星期六)公告,当时已是屠妖节假期开始的第一天,学校没有人上班,家长小孩也都渡假去了,家长们几乎都等到22号在惊觉原来隔天(23/10)就要马上停课,进行一连五的网课形式居家学习。
接到这个消息时,小学的班级家长群组可谓是被讯息轰炸。一方面是家长必须要临时请假,或是找人协助在家陪伴照顾孩子上网课。另一方面,相关转弯的决定是学校假期时才宣布,不少学生的课本、作业仍留在学校,校方也必须要紧急安排家长到校帮孩子领回相关书籍与作业簿才能够让孩子顺利上课,使得很多家长在星期三下班后还要绕到学校领书,这一切可以用混乱作为总结。
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校、教育部应该是为学生学习服务,其行政作业的本质也该是确保教学有效进行,然而近年来的教育部却成为老师工作的负担,不少行政需求都是突然公告,以24小时、48小时这种极短时间要求所有学校配合,如此的安排极不合理,更对校方与老师造成极大的压力与困扰,但作为体系中的一员,老师们又有谁敢公开抱怨?
峰会的各种安排应该是很久以前就开始进行,何时停课、谁要进行居家学习也该是很早就有完整方案,并让受到影响的各方可以提早策划安排相关事宜,即使当局真的觉得有需要在峰会前三天就开始停课,让路给相关活动的彩排与作业,那也应该提早就能够确定,而不是朝令夕改,造成所有人的混乱。
显然我们的教育部在行政上真的有很多瑕疵,换个领头人,重新整顿部门的行政系统,让部门行政回归教育本质,真正做到行政上的超前部署,而不是临时临急要要求校方、老师、家长和学生疲于奔命的满足教育部各种行政需求,如此才能够让校务与教学工作有效进行,教育现场才不会一直出现失误与问题。
《弟子规》散播善种子瑰宝
2025/10/30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丘素薇
父亲留下的一本蒙尘的《弟子规》,我不知道这乃是散播善种子的瑰宝。一直到参与了蔡礼旭师父所弘扬儒家思想的活动,才对《弟子规》有了初步认识。
《弟子规》是儿童行为规范读物,一度被视为“开蒙养正”最上乘读物。全篇约1100
字,言简义胲,字字珠玑,朗朗上口,讲的是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的基本规范和应有的礼仪。
其核心思想主要涵盖七项:孝,悌,谨,信,爱众,亲人,遗力学文。传递的信息主要是教我们要孝顺父母,百善孝为先,乌鸦尚且会反哺,羊也有跪乳之恩,兄弟和睦相处就是孝敬父母。
因此,我们要尊敬兄长友爱弟妹,手足之间如果重视同胞情谊就不会发生兄弟阋墙恶行;父母以爱育人,儿女以孝报恩乃是家庭伦常的根本。
想要体现父慈子孝,还需看个人修为是否有宽怀大量容人的胸怀。
平日谨慎言行,尽量避免有行为差错,对人有礼有信而且诚实,时时警惕不行诈骗或心存占人便宜之事。
修身养性齐家之余也不忘养心,平日勤学向善,常怀一颗善良的心与仁爱的胸怀,平等爱护一切众生。
心存好生之德自然会尊敬仁慈及有德行的人,不眼红或妒忌他人的成就,反之,把他们视为学习的典范。落实了以上行为规范之后才学习研究文学艺术来提升个人的风格,让世界多一点温柔,让生命多一份安然。
行《弟子规》的人,因为时刻浸润在圣人的教诲中,得以站在圣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视野变得宽阔,心胸也跟着宽阔。
心若宽,天地自大,以往的鸡肠小肚,小眉小眼不复见。在待人处事的温度里,在举手投足的分寸间,贵气天成,温文儒雅的气质不用刻意表现,自然从言行中流露出来,正所谓:修养如香,藏于内而溢于外。
儿童若从小接受《弟子规》教诲与熏陶,循着圣人脚步走,潜移默化间,奠定他们一生优雅人格基础,哪里会有管教问题?
传统价值观日渐式微的时代,喜闻劳勿
8 个新村成立《弟子规》教育中心,将孝亲,感恩,慈悲的种子散播在人心之间。
这个以爱为名的教育复兴,无形中给充满变数的社会注入一股清流,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