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9 印度尼西亚《中爪哇快报》
情景表演教学法. |
学习汉语,尤其是学习中国的古诗文化,对幼儿早期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不仅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更能在此过程中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语言美的鉴赏和感受力。幼儿期,如果古诗教学方法得当,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经意之间给幼儿以影响、以启迪,对幼儿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可是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对外教学古诗却时常困扰着我们,古诗课往往看到更多的是孩子茫然不解的神情,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若是在古诗教学中只是教幼儿吟诵,不但不能让幼儿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更不能深层地表达古诗的意境,从而产生对学习汉语的抵触情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应遵循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指南》中又明确提出:“要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我们相信不管是中国小朋友或印度尼西亚小朋友的学习特点都是相通的。
为了让远在异国他乡的华夏子孙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中国古诗的魅力。在三语学校外派工作期间,我尝试了运用以下方法教学古诗。
故事讲述法:借助图片将故事编成短小的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意境,教学活动中老师运用形象、直观的观察提问法、动作体验法、将古诗转化为幼儿易于理解和表现的话和动作便于古诗的学习。
情景表演法:通过肢体动作表演,逐句学习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描写的意境以及学习古诗的乐趣如:在教学古诗“鹅”时,让幼儿模仿鹅的憨态可掬的动作,启发他们模仿成群的鹅在池塘嬉戏,他们有的蹲下来一摇一摆地踏着方步,有的骄傲地伸长脖子向天高歌……孩子们在模仿和嬉戏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古诗不再枯燥无味;又如在教学古诗《清明》时,为了让孩子理解诗中“雨纷纷、欲断魂”等伤感和耐人寻味的场景。我带领印度尼西亚小朋友边念古诗边用肢体表现“雨纷纷”,引导他们用面部表情、捶胸顿足、相拥而泣来表现“欲断魂”。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则又表现出非常高兴的神情。这样,一来调动幼儿视觉、动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帮助他们理解古诗内容,二则增添了学习古诗的乐趣,培养了印度尼西亚华裔小朋友的表现能力,使古诗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
游戏法:通过玩游戏帮助幼儿记忆古诗。“抓尾巴”帮助幼儿记忆古诗。老师介绍游戏玩法:每句诗都像是一条尾巴,老师说前面部分,幼儿要赶紧抓住后面老师留下的“尾巴”为胜,老师留下的“尾巴”短,幼儿抓住的“尾巴”就短,老师留下的“尾巴”长,幼儿抓住的“尾巴”就长。玩几次以后互换角色,或者以男女生、分组互换帮助他们很快记住古诗。针对大班幼儿好胜这一特点,以竞赛形式玩游戏帮助记忆,游戏中互换角色以保持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持久性。
我还运用了“有黏性的胳膊”、“谁的耳朵灵”等语音游戏来纠正印度尼西亚小朋友容易发错的语音语调。
绘画表现法:幼儿的记忆是有反复性的,如何让幼儿反复记忆而不削弱他们的兴趣是掌握古诗的关键,绘画表现法中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作画,为了降低难度告诉幼儿可以是他们记住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在后续的教学中老师用绘画表现来帮助检验孩子是否理解古诗词,帮助印度尼西亚华裔小朋友进一步感受古诗优美的意境,同时也提升了华夏儿女对中文语言的鉴赏力和审美力,由此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也得以发展。
表现法:诵读古诗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力,复习课时老师在活动室挂上他们的“诗画作品”,并且让孩子伴随一些音乐来帮助幼儿表现古诗,看着自己的作品,再配以古诗朗诵,他们对故事的理解更清晰了。“诗和画”的结合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利于幼儿掌握古诗,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在引领幼儿感受语言形象和意境美的同时,促进其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体验的发展。
通过以上教学法实施对外汉语幼儿教学,孩子们学习古诗不再是“听天书”,活动中他们惟妙惟肖动作表现让人忍俊不禁,他们的诗画作品不得不让人赞叹,看到这些,谁能说他们听不懂呢?
也许在他们孩提时代不能真正理解古诗,但是我们坚信随着他们的慢慢长大,那些学习古诗时的某个动作、抑或是存在心里某个画面、某句诗或词、遇到某一天、某份心情、他们会忽然明白那诗、那词,诗中蕴藏的情感也随之自然浮出水面……
(湖北外派教师 彭旭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