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8 印度尼西亚《泗水晨报》
会议现场。 |
“华文教育不仅仅是指汉语教学,它广义的概念是指面向华侨华人社会培养既具有深厚的中华语言文化素养,又有高水平专业能力的各类优秀人才。”6月1日上午,校长贾益民在全校华文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全校无论哪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都与“大华文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当天会议在厦门校区举行。会议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我校华文教育工作,分析了当前我校华文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谋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校华文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和工作重点,并作出工作部署。
贾益民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校党委书记关一凡主持会议,副校长吴季怀、徐西鹏、刘塨、刘斌、曾路、彭霈出席,曾路作会议主旨报告。全体中层干部与会。
“‘大华文教育’理念的提出,对学校全面推进华文教育工作,更好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了理论先行、思想引领的作用。”贾益民强调,我校如何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培养更多既具有深厚的中华语言文化素养,又有高水平专业能力的各类优秀人才,这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从这一角度来看,全校无论哪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都与“大华文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如何理解“大华文教育”理念?贾益民提出,要站在全球化的视野、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站在学校未来发展的全局三个层次来理解。
“华文教育发展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贾益民指出,当前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世界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而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中国也需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要做到这些就要靠作为沟通载体的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他表示,华文教育发展空间巨大、潜力无穷,从某种程度来讲,也寄托着华侨大学的希望和未来。
贾益民强调,国家将海外华文教育称之为“希望工程”“留根工程”。华侨大学的设立初衷和办学使命要求学校必须参与和推动这项工程,必须要发挥侨校“领头羊”“先行者”的重要作用。他称,发展华文教育,我校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当前华文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我校应该致力成为优秀的海外华裔学生到中国学习的最佳选择。
“华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事业不是孤立的关系,是共荣共生的关系。”贾益民希望大家能够深刻认识华文教育在学校的特殊地位、对于学校的特殊意义,将华文教育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希望大家在各自的单位、各自的岗位上主动去思考,如何发挥优势、整合全校资源力量,推动华文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充分利用华文教育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早日实现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
贾益民强调,华文教育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成体系的,希望大家要自觉提高认识,走出华文教育只是培养汉语人才的误区,真正理解什么是“大华文教育”;进一步明确各自单位在“大华文教育”中的定位与作用,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华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积极拓展海外专业教育,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继续实施《华侨大学华文教育拓展和提升计划》,共同努力,为国家华文教育事业和侨务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华文教育是华侨大学的办学特色和特殊优势,是党和国家赋予华侨大学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关一凡希望全校上下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6-2020年)》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本次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抓好任务的贯彻落实,为推动我校实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共同做好新时期的华文教育工作作出新贡献。
曾路在题为《牢记侨校使命,凸显侨校特色,深化“大华文教育”体系建设》的主旨报告中,从建立平台、培育品牌项目、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延伸国际化办学空间等方面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我校华文教育工作,进一步强调了华文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使命,分析了当前我校华文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下一阶段我校要进一步强化“大华文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华文教育工作的升级和创新。
就如何强化“大华文教育”体系建设,曾路强调,“大华文教育”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站在学校全局的高度,强化理念,凝聚共识;丰富内容,提高质量;理顺机制,促进协同;创新技术,优化效果;强壮队伍,高效执行;借势“一带一路”,开创华文教育工作新局面。
据了解,2012年3月,我校在《华侨大学华文教育拓展和提升计划》中正式提出了“大华文教育”理念,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个涵盖多学科、多专业的“大华文教育”格局已初步形成。近年来,学校先后成立了华文教育研究院、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等,打造了“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安哥拉政府青年科技人才班”“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中华文化知识竞赛”等一批华文教育品牌项目,承担教育部和国务院侨办重大委托项目,编撰出版了《世界华文教育年鉴》、《世界华文教学》辑刊和“华文教育研究”丛书等一批科研成果,为海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华文教育人才。
(作者:吴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