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玛中大学十年办学历程
2017/07/12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从2007年建校至今,玛中大学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10年来,玛中大学校园内的植物由黄变绿,由绿变黄,周而复始;然而,校园内的设施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一栋教学楼拔地而起,随后体育馆、大礼堂、行政楼、学生活动中心等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10年来的变化,不仅是一个华丽的变身,更是一个质的飞跃,无论是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是办学规模,几乎每一年,玛中大学都会以一个崭新的面容来接待师生。
十年磨一剑,砺得百花香,除了办学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玛中大学还先后荣获“印尼六大优秀单位”之一、“五家科研标兵”之一、“国家级科研单位”等荣誉称号。到目前,按照印尼民办高等学府的测评,玛中大学在也赫然跻身于民办高等学府的前列。
玛中大学选址于东爪哇省玛琅市,是印尼著名的“教育城市”。玛琅市,四周环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还有“小山城”的美誉。
70年前,著名华侨黄怡瓶联合多位乡亲克服种种困难创建了玛琅中华中学。此后,世界格局急剧变化,印尼也身处其中。于1966年—1998年间,苏哈托军人政权一纸政令关闭了华校,勒令中文报刊停刊,还规定华族不得使用中文招牌,姓名也必须采用印尼名字,强行“同化”。
1997-1998年期间,印尼在经过社会变革后又再次经历了亚洲经济危机的冲击。此时,印尼政府开始认识到创建和谐社会和各民族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随着华文解禁政策的颁布,玛中校友2001年9月开始了学校筹建的规划,由华贤黄啟铸主导,邀集李文正、戴教奇、吴长奋、杨运平、林国志、黄和凉、黄赞绪、黄亮畴、陈泗云等15位原玛中校友发起。
历经数年的筹备和建设,克服前期学校的选址、集资、装修等林林种种的问题,2007年7月7日,终于迎来了玛中大学的诞生。
“梦想不是幻想”,玛中校友黄如才在《玛中大学的探索征途》中写道,“汽笛长鸣时,全球玛中校友相互传颂,兴奋雀跃,纷纷来电祝贺,华族公民终于有了一所为印尼未来崛起培养人才的学校了!”
学校得以成功创立后,接踵而至的就是师资的问题。按照印尼高等教育部的指示,学校决定在师资的组织方面以印尼本地教师为主。此外,玛中校友还利用从商的多方人脉,由多个国家引进教育人才。
后经由印尼高等教育部推荐,玛中大学聘请了玛中校友李文正纳米科技研究院的副校长欣达博士就任第一任校长。随后,根据印尼教育部的规定:大学校长任期满八年后必须换届,于是,欣达博士任职8年,现由来自万隆理工学院的郑玉昆博士就任校长。
目前,玛中大学全校共有优秀教师60多名,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11名,硕士学位者20名。此外,学校还由中国、美国、荷兰、印度、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聘请了20多位优秀教师担任重要课程教学。
7月7日玛中大学成立10周年庆典活动上,玛中大学创办人之一的宋清良告诉记者,由国内外优秀人才组成的教师团队,不仅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玛中大学朝着“建成一所研究型的高等学府”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除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外,玛中大学董事会还紧抓学校设施的建设。日前,玛中大学的第二期工程建设也正式开始,中国驻泗水总领馆刘强副总领事莅临开建现场,与玛中大学董事会一起按响了二期工程开建铃。
玛中大学董事会领导戴教奇在开建仪式中表示,第二期工程将加建两栋五层教学楼,可容纳上万名学生,建成后将作为培养研究生、博士生之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纵观玛中办校10年的艰辛历程及变化,没有前玛中校友们的点滴付出就不会有玛中大学今日的量变。在玛中大学质与量的变化中,黄啟铸、李文正、戴教奇、吴长奋、杨运平、林国志、黄和凉、黄赞绪、黄亮畴等一大批校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玛中校友黄如才在《玛中大学的探索征途》的前言中写道:黄啟铸校友一直强调,我们是以印尼华族公民的名义创校;我们有着全球玛中校友的不懈关注,有印尼许多华社贤达的慷慨赞助,才有今天的发展!”
万丈高楼平地起,玛中大学的“万里长征路”已经走了第一步。下一个1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10年。
(本报记者 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