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401

微型华小的困境

2922/12/1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黄大志教授

任何善意提出改善没落乡区小学设施的意见均应适可而止,不宜过度消耗资源。反之,将资源集中到快速扩建的城市华小才是较明智之举。

数据显示,大马2022年中期总共约有1300所华文小学,495000名学生。约610所华小的学生少于150人,称为微型华小,占总数的47%

这些微型华小当中有93所的学生人数少于30人,实行复级制。总体上,华小出现严重的城乡两极化,大城市特大型华小学生人数可高达3千多人,而偏僻乡区微型华小可能只剩下10多人,随时可能被关闭。

导致上述城乡两极化实际上是全球性现象,而大马显得突出是因为城市化在过去40年来得快,城市人口由1980年的35.8%,跳跃到2020年的77.2%,增幅超过40个百分点。城市化特别集中在政经、人才资源与基础设施占尽优势的巴生河流域,人口已达800万。

华人聚居的乡区除了人口严重老化、就业人口大量流进城市,还有就是生育率逐年下降,而全国华人妇女平均生育率已低过1.8。以每个妇女平均须生育2.1名婴儿才能维持现有人口数量来核算,华族家庭生育率如照此趋势发展,未来将会出现反增长,人口缩减。

城市化势头已势不可挡,目前已有三分之二华小分布于城市,而华小学生却有超过四分之三集中于城市。因此,未来发展方向就不得不集中于城市。任何善意提出改善没落乡区小学设施的意见均应适可而止,不宜过度消耗资源。反之,将资源集中到快速扩建的城市华小才是较明智之举。

目前大马城市华小的现象是,华族人口密集的新建住宅区普遍没有华小保留地,孩童都得到附近华小上学,学生人数经常出现爆满。在交通拥挤且堵塞的雪隆地区,有两个上华小的父母每天都得为他们孩子的上学和放学操心不已!雪州蒲种的汉民华小便是典型一例,该校拥有3500名学生。

40年来,东马砂拉越因有一定教育自主权,新建华小有不少,而西马新建华小极其困难。目前教育部属于可协商的不成文规定是,乡区即将关闭的华小,可以在自行提供土地的情况下,在城市地区一对一重建。

就此,笔者提出一个建议。策略是由董教总牵头,招揽人才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制定全国一体的规划蓝图,重新审视华小的现状和地理位置,针对微型华小作出总体搬迁计划。搬迁的指导原则建议如下:

1.以州属为单位,规划搬迁面临关闭的微型华小到同一州内华人较集中的城市为优先考虑。如同一州内无法找到合适地点,再考虑搬迁到其他州属亟需华小的城市。

2.乡区如有毗邻的两所或三所微型华小,可将其合并成一间较大华小。被合并而消失的华小,以一对一方式向教育部申请搬迁到缺少华小的城市重建。

3.搬迁的华小,争取土地由政府拨给,建校费用由华社和政府各负责一半。竣工后纳入政府教育体制。

维护华小的质和量,以及让华小长期的成为全国教育体系的一个环节,责任均落在华社身上。华社自己不维护,其他族群绝对不会去维护它。愿与诸君共勉之!

 

学校难摆脱的定律

2922/12/1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说:当一个指标变成目标,它就不再是一个好指标。这定律很少听人在教育界提起,但它可以用来解释不少教育现象。   

大学排名根据的其中一个指标是科研文章的刊登数量,发表数量越多,学校排名越好。“科研文章数量”是一个指标,用以反映一所大学的优劣,但如果为了显得优秀而想方设法催促更多的文章发表,那么有关指标就变成是目标,就不再是反映大学优劣的好指标。   

考试成绩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和进度的指标。通过考试成绩,我们希望了解学生。但如果考试成绩变成了目标,它就不能很好地让我们真正了解学生。怎么这么说呢?成绩之好坏至少说明一些东西吧?!的确,但通过把考试成绩变成目标,其所反映的往往不是学生在能力上和进度上的重要层面。在考试成绩这个指标没成为目标之前,学生在考试中所展现的能力可以是全面的,包括他们明白、融会贯通等的能力,但考试成绩变成目标之后,大家关心的变成是如何达到目标而不是掌握学问本身,因此是否明白、融会贯通大家已不在乎,首要之事和当务之急是解决“考试要什么,我能给什么”,死记硬背、捉紧关键词、投批改者所好等偏离学问正道之事反客为主,通过考试成绩所看见的学生反而不是我们真想了解的一面。   

若能举一反三,大家就不难明白在学校推行的许多活动,往往都以教育为名,却因古德哈特定律而难保初衷。为鼓励学生阅读,让学生到图书馆借书,借阅量最多的年终有奖。借阅量没被关注时是个很好的反映学生阅读量、阅读习惯的指标,一旦变成大家关注的目标,用借阅量来证明自己爱阅读就必然多少有些虚的成分。这样,教育能不被扭曲吗?   

古板的董事上台致词,表情僵硬,当然不好。学校教导学生演讲时要求表情丰富,当然没错。但一到台上比赛,因为“丰富的表情”变成是一个目标,结果许多学生的表情变成做作、夸张,甚至让听众看了起鸡皮疙瘩,讲演的教育意义还能原汁原味吗?   

不让学生知道我们在评估他们,或者不让他们知道我们用什么方法评估他们,能避免指标变成目标。一个相对可行的例子是遴选模范生。如果学校不事前宣布年终会颁模范生奖项,老师们不动声色地做常年观察和评估,选出来的就是一个自然、真实的模范生。不然,虽说是用以鼓励孩子做个好学生,那些把有礼貌、勤劳、乐于助人等指标做为目标挂在心里被选为模范生的,必然离真实、自然和理想的模范生有个距离。   

指标一旦变成目标,不只教育会变质,有时还会挫败教育,赞赏是一个好例子。人都有受赏识的渴望,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不难认识到,受赏识的次数越多,表示自己是一个越受人喜爱的孩子。一线之差在于,一旦孩子的这个认识促成追求受赞赏的目标,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值得受喜爱就会是有目的、有心机的。你认为予以赏识是一个可行的教育手段并没有错,但如果你以为予以赏识就会有好的教育效果,你是低估了教育的复杂程度。   

学校办教育是有包袱的。比如,学校需要办作文比赛,有办作文比赛的学校必然更容易吸引家长,那么招生也就越容易。有作文比赛就有奖项,有奖项就必然多少会把各评估指标变成目标,那样就容易偏离学习作文的原有教育意义,有的偏离得少,有的偏离得离谱。   

政府学校的教职人员有绩效指标和升职的包袱,私立学校有招生、生存的包袱,做领导的不敢“无为而教”,凡事难以孩子的教育为先,没有哪个学校领导敢、有魄力摆脱古德哈特定律。摆脱古德哈特定律,是指能以“不让学生发现并把指标变成目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做父母的不同,为孩子的教育可以没有上述包袱,凡事以孩子的成长、教育为先,比较容易摆脱古德哈特定律。比如,就如为不让孩子对打针有所恐惧而把打针当平常事看待一样,父母也可以做到不把大家紧张兮兮的考试当一回事,把考试当学习中自然要做的练习,把考试日当平常的上课天,成绩好不赞赏,成绩不好不责备,自己心里有数就好。如此处理,你才能知道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能力到底在哪个水平。孩子的天真是父母帮助他们不把考试成绩从指标变成目标的根本条件,许多父母急著让孩子精明和高人一等,就失去了那样做的基础。   

我在说实战经验,不是纸上谈兵,我的孩子到小六评估考试前三个月,我都是这样处理,而且有效。到了小六评估考试三个月前,他开始意识到“要有多少A”的社会要求之后,我这一套就不管用了。   

孩子的表达能力、音乐智能、责任心等等,通过学校、老师评量,不管怎么做,都难以摆脱古德哈特定律,因为他们不能不做些什么动作而能了解学生,而那些动作难免让学生把指标变成目标。但如果由父母评估,只要善于把孩子的一切日常表现“看”(注意这个用词)在眼里,即便没有考试、比赛、测试等等这些特设动作,也能够深入、全面认识孩子。不必买一台钢琴,父母也能透过孩子生活中显露的节奏感了解孩子的音乐智能,不是吗?   

我不是在说学校的不好,我只是根据本文主题提学校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我在提醒父母,别忽略自己独有的教育孩子的优势,父母比学校更可能摆脱古德哈特定律。

 

统考时机还未到

2022/12/06 光华日报/言论

~文:林彦杞

不久前,巫统元老俱乐部总秘书慕斯达法耶谷认为不应该承认统考的发言,无疑是在华人群体里投了个深水炸弹。不过,目前在这个节骨眼上要求承认统考,确实不是明智之举,因为时机还未成熟。

细想慕斯达法耶谷的话并非全无道理。希盟的竞选宣言里,曾承诺承认统考文凭,但别忘了其前提是建立在希盟赢得足够议席、可单独组成政府的情况下。如今,希盟是靠来自各个不同路线的政党来组成政府,在决策时可能需要尊重其他政府成员的意见,否则将随时面临倒台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的政府不是希盟政府,而是用团结政府来形容更为贴切。

更何况,我们眼前还有比承认统考更重要的事需要处理。内阁名单刚出炉,安华的相位还扎得不够深,万万不可自掘坟墓。如果华社太过咄咄逼人,可能会造成反噬效果。况且,其实如今许多父母选择把孩子送到独中,毕业后他们也会把孩子送到国外或国内私立大学深造;华人所占的公务员比例也只有5%左右,可见华人也不指望成为公务员。选择独中,无非是为了所谓的中华教育,不能忘了华人的“根”。

那么,其实承不承认统考,还是否重要呢?

总言之,承不承认统考不应该是目前讨论的问题,国家的改革之路和经济发展才是重中之重。承认统考的时机还未到,需要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一切还指日可待。

 

谁在乎承认统考?

2022-12-05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15届全国大选前,把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纳入竞选宣言的,就只有希盟而已。

选前虽然有政治人物向选民提及此事,但并没有在华社引起太大的反应,因为大家心裡都明白,那就是“不要再消遣华社了”。

选举结束后,终于改朝换代,董总在首相产生后,提起承认统考文凭和拨款之事,而对于承认统考文凭的评论,不只在华社引爆,也在马来社会炸开了锅,震惊了华社。

顶尖大学录取独中生

早在选举之前几个月,当时也还未举行独中统考,为了协助高三优秀学生争取升读顶尖大学的机会,校方为中国和台湾地区的顶尖大学选拔成绩优秀的学生,然后推荐他们在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就读。一些成绩优秀且活动表现杰出的高三学生,根据大学的要求,准备了个人自传和读书计划呈交上来,我花了不少时间,与副校长和辅导主任研读他们的资料,然后逐个面试学生,最后经过讨论,才把学生推荐给大学当局。

后来在统考举行之前,有学生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些优秀学生并不因为在统考举行之前获得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而松懈下来,他们还是认真去应考。

这段期间,中国和台湾地区的顶尖大学都欢迎各独中推荐优秀学生到该校就读,我每次看到学生呈上个人自传和读书计划,再检查他们的在校成绩表现,感到无限欣慰,虽然要看的文件很多,要跟学生约谈也用上不少时间,但能为他们提笔签署推荐书,我跟学生说,这是一个光荣的签名,我很乐意,也很欢喜。

首要振兴国家经济

如今看到很多对董总争取承认统考文凭的评论,除了来自中文媒体,也有其他族群的媒体评论,真是百感交集。几天前看到内阁部长名单在千呼万唤之下才公诸于世,总觉得在国家目前政局还未完全稳定,各个政治阵营都在谋划进一步的发展策略,大体上大家还是要把重心放在如何振兴国家经济,毕竟这是全民共识,只要能够在经济方面做出表现,让国家从经济低迷的窘境中突围而出,人民享受到真正的丰衣足食,这才是新一届“团结政府”必须要向全国人民做出的交代。

至于在董总方面,最务实的做法,还是先把工作重点专注于带领全国独中的教育工作者做好课程改革工作。

董总在2018年就颁布《独中教育大蓝图》,在后来的几年间,包括在疫情期间也没有松懈下来,都致力于课程改革的宣导工作,要让大家明白这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独中必须在课程改革方面有所成就,进而推动考试改革,才能把独中统考水平提到更高境界。至于政府要不要承认统考文凭,就看将来的形势才来决定如何去争取,那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