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414

因果关系说华教

2023/01/3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树楷

教育部副部长林慧英提及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科考生逐年下降,如今只有大约四万考生选考华文而已。同时,林副部长也提出了问题的导因,分别是华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及学生选考华文的意愿不高。最终将导致华小师资缺乏。然而笔者认为这番论述是完整但不充分说明问题全部,特别是林副部长身为体制的决策人。

副部长只提及学生因素,忽略了体制因素;只看到华小师资,没看到中学华文师资。因此笔者将从体制的缺失来讨论问题。

华小学生人数逐年下降;过去因为华文科难考特优而影响奖学金的申请导致有些学生放弃考华文。这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追根究底,问题的根源还是来自体制。一、师资不足,二、上课时间安排。

先说师资。副部长想要增加SPM华文科考生,就必须确保每一间有华小生就读的中学都获得分派最少一位华文教师。从理论上来看要做到是很简单,执行时就会发现那是不容易的。就以玻璃市的情况来讲。

州内有10间中学有华小生就读,这10间中学共用14位华文教师(因为有教师是负责两间中学的华文课)。今年会有5位老师相继退休,一位深造。所以可以预见新学年玻璃市州内的华文课将随着这些老师退休后陷入瘫痪状态。笔者没有信心教育部能及时给予填补,毕竟现在的中学华文师资的唯一来源是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中文组。该组每年招生人数大约25人,再加上有者未必申请执教,人数预料会更少。

再来就是华文课的上课时间。虽说教育部在2016年宣布把华文纳入正课,但是真正执行的又有多少?这一点林副部长有必要确认一下。就算纳入正课,根据国中的课程表安排的惯例,华文课都会与宗教课配对。这无形中剥夺了穆斯林华小生继续选修华文的机会。林副部长必须了解穆斯林学生在华小生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笔者就见过一位穆斯林家长为了让孩子在上中学后可以继续上华文课,而向宗教老师要求豁免上宗教课,改为辅导方式上宗教课。庆幸获得宗教老师同意,当然这是特例。所以笔者建议学校改为宗教课与道德课配对,问题是华文在没有科目可配对的情况下,可能会被校方安排在课外。真的左右为难啊!

综上所述。相信读者都会看到选考SPM华文人数下降,很大程度上与体制有关。特别是师资培训这一块。

先说华小师资培训。现在基本上有两个缺陷:一、 华小师资培训是属于单程路,意思说一个人只要在SPM之后的两年内没申请五年制教师学士课程,因为申请者的年龄不可超过20岁,未来绝对没机会再申请担任小学老师。

二、课程要求申请者必须考获最少五科特优的成绩。资优生不代表能育人;成绩普通并不意味着不能成为良师。更何况资优生的选择特别多。除非已立下当教师的志愿,否则绝不会提出申请。

至于中学华文师资培训,笔者在上文已提过。如果副部长要增加师资,最佳方式就是开办为期一年的学士学位后华文科师训给马大、博大、优大及新纪元的中文系毕业生申请。他们绝对是最佳人选。

只要中学获得充足的师资,老师们绝对有能力影响学生报考华文的意愿。随着华裔人口每况愈下,华小和中学华文科不能再从种族角度来看待,反而应从教育角度来处理。正当中国崛起,掌握华文成了马来西亚每个学子的一个优势。所以希望副部长在可以让教育部衮衮诸公理解这个趋势,那么办起事来事半功倍。

 

毕业礼今昔谈

2023/01/1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罗汉洲

雪隆福建会馆及雪隆董联会呼吁国內华文中小学在校內举行毕业典礼,希望其他华教团体能对这课题表明立场。

雪隆福建会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创办华文中小学,1960年代再担负起兴建中华独中宏伟校舍的工作。该会馆目前辖下有2所华小,1所独中及1所华中,有足够的资格,也有足够的份量作出这样的呼吁。

回想起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华文中小学都是冒着太阳,在学校操场举行毕业典礼,与平时开周会无甚差异,通常是由校长宣布毕业班同学毕业、致词鼓励一番、然后是毕业班代表致词、唱毕业歌,如此而已。但毕业生依然会留下甜蜜的回忆,不会忘记母校的栽培,也会关心母校的发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学校兴建了礼堂,毕业典礼就在礼堂举行,不必晒太阳了,没有礼堂的依然在操场举行,毕业生依然有难以忘怀的记忆。

“顶硬上”维持孩子尊严

想不到时代“进步”了,进步到不屑在学校举行毕业典礼,要在酒楼举行毕业宴会典礼了。在酒楼举办宴会,当然要收费,无端加重家长的负担。据说自从在酒楼办毕业典礼以来,并没有家长反对或投诉。

然而叫家长怎样反对,怎样投诉呢,为了不让孩子给其他同学排挤,为了让孩子维持尊严,也免12岁稚龄孩子自尊心受损,家长再辛苦也唯有“顶硬上”,反正6年才一次,有苦自己知算了,所以没有人反对不等于人人赞成。

当然有些家长很大方,一捐就是一千几百令吉,但应该了解到有更多家长要挤出额外的一百几十令吉实在辛苦。每年贴钱办毕业盛宴,如果把这些钱省下来,转赠给学校充作营运费,应该更有意义吧。单单奢华得令人难忘的毕业典礼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

办理公众事务,问心无愧确实是最重要,但问心无愧地办事并不等于不会有疏忽;这边厢说没有人反对(其实是指公开反对),到有人终于反对了、投诉了,投诉人却又给形容为唯恐天下不乱。唉!华小家长真难为。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调查显示,华小生升上国中,能完成5年课程的不到半数,辍学率惊人,所以小学毕业不妨以平常事视之,等他们“破关斩将”,大学毕业时再来庆祝也不迟。

在酒楼办毕业典礼的风气若普遍开來,又可能引人误解,以为华小家长都是有钱人,“难怪华小从来都不缺钱”。

 

从宽二事件反思家协的角色

2023/01/2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新山宽柔二小拟在酒楼办毕业典礼一事见报后,引发华社的广泛关注与议论,除了针对宽二事件发表看法,一些网民也分享了各自州属,不同学校的做法,当中有理性、客观的讨论,也不乏尖酸刻薄的言语。

有人说华小常有捐款活动,需要家长掏腰包,不再是“平”(贫)民学校了,据说还有华裔家长为了降低经济负担,而选择把孩子送进国小。

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华小会给人常讲钱的感觉?我因为视察实习学员教学,而常有机会进入不同的华小、国小,尝试根据自身的观察,提供一些信息,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思考。

有机会踏入华小的朋友,只要稍加注意,就可发现近年来,好些华小的课室已陆续装上液晶显示器(LCD)或智能白板(Smart board),反观国小几乎还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在我视野所能及,还没看到有在课室用智能白板的。提出这些不旨在比较优劣、高下,纯粹想让大家看看两者在硬体设施上的差异。

同样是公办学校,一些华小还仅属于半津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有一次我的马来同事,从某所已全数换上精明课室的华小视察回来后,惊叹不已。他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在华小并不罕见。

我不曾调查,却知道这是因为背后有董事、家协,还有家长的支持、资助。相信读过华小的朋友都知道,除了硬体设施,董家协也常赞助校内各项活动,奖品、奖金,还有一些设备的保养、维修费。

事出必有因

你说这是不是导致华小常要求捐款的主要原因呢?而家教协会,是不是也常给人一种得不断找钱、出钱,只适合有钱又有闲的人参与的印象?我发现许多父母都不怎么踊跃参与家教协会,就算是一年才一次的家协大会,出席者也常是寥寥无几,猜想一些家长可能从孩子入学到毕业,都不曾出现过。

家教协会旨在协助提高学生福利,促进学校发展。除了满足物质需求,提高硬体设施,改善教学设备(参见《1998 年家长教师协会条例》之协会宗旨:be项), 也包括协助软体建设,与教师交换意见、提供看法,以提升学生教育水平(《1998 年家长教师协会条例》之协会宗旨:cd项)。

在教育尚未普及,家长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的时代,家教协会大多只是发挥提供金钱支援的角色。而今教育需求已产生变化,课室前的黑板已换成智能白板,家协的角色是否还应当像过去一样,只管负责募款筹钱,关注硬体设施?至于家长,是否应该把家教协会当作是少数人的事,事不关己?如果连家协大会都不愿出席,又如何票选出能代表大多数家长的理事,与校方沟通交流,表达心声呢?

我们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并总以注重孩子教育的民族精神为傲,同时不忘相互警惕,华文教育得来不易,需要用心守护、传承。守护不是因循守旧,传承不是简单复制。就因为知道华教的存在并非理所当然,我们更应该开展理性对话,在反思中前进,在超越中坚守。

 

互联网时代,华语新词语的即时传播

2023/01/2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刁晏斌

现代社会生活中,互联网几乎无所不在,借助它,世界各个角落之间的信息传递早已“天堑变通途”,“地球村”的概念也因之而变为现实,而在全球华语的当下发展中,同样厥功至伟。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借助互联网,全球华语各言语子社区之间已经实现了即时性的互联互通,很多产生于某一区域的新语言现象,如一个新词语、一种新用法,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全球,从而成为各地华语的共有现象。

以下举一个可能并不是特别典型,但是足以证明以上认识的例子。

笔者20221214日浏览马来西亚东方网的首页新闻,看到以下一则标题《1269万高级豪宅天花板塌下 女屋主傻眼大动肝火》,文头标有“发布于202212131831分?最后更新14小时前?整理:陈燕豪”,其正文的第一段是“(北京13日讯)中国北京一名女子昨日回家时,打开家门那一刻被映入眼帘的一幕惊呆了,事因客厅和饭厅天花板‘塌了’,所幸事故发生时家中没人。她指出,自己买下这高级社区的单位花了2000万元人民币(约1269万令吉)。”  

以下是该新闻的第三段和第四段:她受访指出,家中的“毛细系统”一直漏水,结果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她也直言,庆幸天花板塌下来时家里没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据了解,“毛细系统”意指模仿人体毛细血管而搭建的管网系统,它由供回水主干管构成,可以通过辐射调节室内温度,该系统一般安装在地面、墙壁或者天花板上,是中国很多豪宅的标准设备。  

对于此事,中国国内网络媒体也多有报道,我们所见最早的新闻出处是新黄河客户端,发布时间是20221213154108秒,与上引第三段相对应的原文如下:  

女子表示,家中的毛细系统一直漏水,漏著漏著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幸好当时塌的时候家中无人。

下文另有小标题“豪宅才有的毛细系统是什么?”,对文中出现的“毛细系统”作了简要介绍,而在该新闻网页后的留言区,有不少网友表示是第一次看到“毛细系统”。再看上引第三段文字,给“毛细系统”加了引号,应该是突显它的新颖性、独特性,而第四段则像词典释义一样给出了解释与说明,这表明对于当地读者来说,这应该也是新的、陌生的词语。

我们以“毛细系统”为关键词在涵盖海量信息的“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所得结果除了上述新闻外,其他均为“毛细管网、毛细管网系统、毛细管网空调系统、毛细管辐射系统、毛细管网辐射系统、毛细管空调系统、毛细管网空调冷暖系统、毛细血管生态系统”等。

以上事实大致可以说明,“毛细系统”应该是由上述新黄河客户端新闻报道首先使用的一个新词语。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新词语从产生到“走出国门”来到马来西亚,仅用时2小时50分,这或许就是互联网速度,就是互联网时代华语新词语的即时传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