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早退休潮
2023/06/28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梁光辉
由于教育工作压力与精神压力日益增加,许多到了一定年资的老师因为身体健康开始出问题,或者个人精神压力不胜负荷,而纷纷申请提早退休。
然而,这个逐渐形成的提早退休潮,对于许多学校的校长及行政人员来说,却是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因为一些学校的师资问题尚未解决,提早退休的现象无疑加重学校教员人手短缺的压力,其他教师必须分担的工作量也直线上升。
虽然许多校长及董事长在学校活动上开始呼吁,劝告年资已近退休年龄的老师打消申请提早退休的念头,但是如果这名教师健康真的出问题,还未退休身体就已经被压垮了,谁照料他们往后的生活?又如何享受所谓的快乐退休生活?再者,如果因为精神压力寻短,校长及董事长可否承担一切责任?
我们必须看到问题的原点,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代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尤其是许多与授课无关的杂务?身为掌校者是否又化简为繁,自行给老师增加非必要的职务和任务的同时,也少了体谅与关心?如果掌校者能让属下老师真正快乐并用心地教学,享受当老师的生活,试问谁想迫不及待地离开校园?
同时,教育部也必须关注这个现象,包括从政策及行政上,减少老师负担不必要的工作量,让所有系统精明化,而非繁重化,在师资上唯一方法就是增加教师的人数与培训,以新血填补空缺,而不是故意开倒车,拉长教师的退休年龄。
教师提早退休不是跟风
2023/06/28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郭健平
越来越多教师选择提早退休,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这个现象日愈显著,已非外界所能想象。有人劝教师不要跟风提早退休,是忽略了问题的核心,仿佛把问题的根源扫在一边,将选择提早退休者标签成“忘记当教师的初心和热忱。”
当身心劳累无法承受,谈理想是枉然。教师们承重已久,甚少被关注,各种所谓减轻教师负担的承诺,不到位,更槽的是雪上加霜。
大部分提早退休的教师群体,多数介于55岁左右者经不起劳累的打击,健康亮起了红灯,而选择了提早退休。这个年龄层的教师,当初入职时应该只有退休金的选项,而没有公积金,因此服务年限,成为了决定他们退休金多少的主要因素。提早退休者,大多在服务满25年可以领取半薪的退休金后,算了日子还是过得去,就选择不干了。
有些人只要挨多一到两年,服务年资满30年,可以获得60%的退休金,也挨不下去了。所谓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如果工作下去只是一个“挨”字,教出来的学生,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教师选择提早退休,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人才浪费,不珍惜人才的表现,但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得到各造的认真思考。教师入职前获得免费的师训教育,政府已为每一名政府学校的教师付出了不菲的培训成本,到头来因为压力过大,身体吃不消而提出提早退休,损失的不仅仅是相关教师,而是整个教育体系。
现在新晋的公务员(包括教师),已可以自由选择退休金或公积金的福利。如果选择公积金者,在不用考虑服务年资的情况下,更可以无后顾之忧的选择提早退休(或是转行)。那些夹在中间层的教师,如果不是碍于服务年资,可能也有更多人选择出逃。
这几年下来,教师们工作日愈繁重,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目前50多岁的在职老师,没有年轻教师那么熟悉电脑操作,然而各种各样的校本评估工作、学生点名系统、学生家长聊天群组等,成为了各种没必要的负担。
非教务工作的增加,影响了教师们的教学质量,是不争的事实。许多聊天群组的出现,是因应疫情才诞生的。但是疫情后,聊天群组似乎成了标配,不开家长聊天群组的教师,大都被校方婉转的规劝被逼跟从。而一些原本学生在学校内已获得教师再三提醒的事项,校方也担心小孩记性不好,要教师们“随手”转发。这些看似小事,其实是变相把教师们也兼职了客户服务。
教育部长法丽娜上任时宣布了一些减轻教师负担的政策,虽然受到教师们欢迎,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为何教长宣布后,教师们还是劳累不堪?教育部若有心帮教师们减压,应该成立一个工作委员会,让教师们可以如“吹哨者”们,不必担心被报复的情况下反映实况,才有可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多年来,教育界往往出现教育部长的下令,再来到州级、县级甚至是校方的管理层时,为了美其名做得更好,其实是怕“做得不够”,或学校之间自己的比较,校方要教师们更多的付出,其实已不是什么秘闻。
当我们呼唤教师们找回初心时,我们是否又想过,教师每天其实真正花多少时间在教学上,然后又有多少比例是花在无关教学的校务上?一个人在他职位上无法发挥所长,却要花很多时间在非教务和各种琐碎工作,谁能不迷路,再也找不回初心?
教师提早退休的问题,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当作是部分教师在闹情绪,而不去关心背后的原因,那么这个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潜移默化的,年轻人也不敢再选择当教师,最后影响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
一封给SPM考差的学生和家长的信:教育、选择和未来
2023/06/30 光华日报/言论
~文:柯秦建
亲爱的SPM学生,我知道你可能正面临着一些挫折,特别是如果你的SPM考试成绩没有达到你的期望。在我们的教育旅程中,我们都可能遇到挫折和困难。特别是当SPM成绩没有达到期望时,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失落。然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成绩并不能完全定义我们,也不能限制我们的未来更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
近年来,SPM考试的全A成绩被过多的关注,而获取多少个A也成了衡量一个学生能力和未来前景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关注似乎只关注到了那些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仿佛成了舞台上独自闪耀的明星。然而,每年那些未能在考试中取得合格成绩,或者在英语和数学考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他们的存在和需求似乎被遗忘和忽视了。
这些学生可能没有得到最好的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才能,也不意味着他们的未来没有希望。我们不应该忘记,失败也是成功的一部分,有时候,一个人的潜力不能单纯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谁来关注这些学生的出路,给他们提供持续学习的鼓励和支持呢?
这些学生也是我们的未来,他们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也需要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获得更多升学的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我们需要对所有的学生都进行平等的对待,而不仅仅是那些在考试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个多元化,有深度,有宽度的人才库,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面对这个问题,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认识到并积极应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调整教育政策,打破过于依赖考试成绩的刻板印象。尤其是SPM考试,应该在评估学生的同时,也对他们的综合能力,如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
此外,教育机构和学校也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帮助他们构建信心,鼓励他们在失败中汲取经验,继续前进。同时,我们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不仅仅基于他们的SPM成绩,而是基于他们的整体表现。
对于SPM考试不理想的情况下,政府已经在积极行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道路。
其中,技术和职业教育(TVET)和技能认证(SKM)就是政府所提供的优秀选择之一。这些选项强调实践和技能训练,目标是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工作场所需求的技术和职业人才。通过TVET和SKM,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习专业技能,更能够发展出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从而在就业市场中具备竞争优势。
此外,这些项目不仅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同时也对个人发展和生涯规划提供了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优点和潜力,确定职业目标,为未来的就业或创业做好准备。
因此,这些项目对于未能在SPM考试中获得理想成绩的学生来说,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出路,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贡献力量。
还有,大专学院的文凭
Diploma 课程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这类课程通常深入涵盖一个特定领域的学习,提供了实践和学术学习的良好结合,为学生在相关行业内建立坚实的基础。而且,完成文凭课程后,学生还可以选择继续升学,进入大学学习学士学位。
此外,文凭课程的另一个优点是它的灵活性。很多文凭课程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比如从学士课程之后可以继续升级为硕士或博士学位。这意味着学生在完成文凭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选择在本地大学或出国留学,完成更高级别的学术课程。
在选择文凭课程时,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这样,他们在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潜能。
总的来说,无论是TVET、SKM还是大专文凭,都为SPM考试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这些选项,帮助他们做出最符合自己需要的教育决策。
对于那些在学习上遇到个人学习障碍或困难的学生,他们在SPM考试中可能并未达到预期的成绩。但是,这并不是家长们感到沮丧的理由。我们可以尝试去聆听孩子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梦想和未来的期望。如果他们仍然感到迷茫,那么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去旅行,去探索世界,以新的视角去发现自我。例如,我们可以给他们一千马币,让他们在马来西亚的各个城市间游览,学习如何在有限的资金下规划旅程、选择食物、找到住宿,并学会如何在资金不足时生存。如果他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超过三个月,那么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可能会超过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因为生存技能,对每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生活中,挫折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那些在SPM考试中未能达到期望的学生,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然而,我们应该明白,挫折并不代表失败,它只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绊脚石。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可以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勇敢面对困难。他们可以鼓励孩子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潜力。他们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学术成绩,而是取决于他们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对待他人,如何去对待自己。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给予所有的学生平等的关注和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发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潜力。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让他们明白,无论他们的选择如何,他们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人生。
最后我的劝告,”行差搭错”这句话描绘的是人生的旅途,它充满了不确定性,带有许多的机会和可能性。这就像一次没有明确路线图的旅行,有时我们可能会走错方向,上错船,甚至可能会遇到意料之外的困难和挑战。然而,这些”行差搭错”的经历,正是我们成长的机会,是我们学习、理解和体验世界的重要途径。
对于任何人来说,包括我自己,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路途能够一帆风顺,无坎坷无困难。但是,现实往往并非如此。我们会遇到各种挫折,我们会犯错误,我们会”行差搭错”。但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或放弃。我们应该从这些经历中学习,从中获取知识和智慧。
学习,无论是知识,学位,学历,还是生活的阅历,都能使我们的“行差搭错”的机会变得更少。我们会懂得如何更好地规划我们的路线,如何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即使我们走错了路,我们也能依靠我们的知识和经验,找到回到正确路径的方法。即使我们犯了错误,我们也有能力纠正它,并从错误中学习。
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都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只有经历过这些“行差搭错”的经历,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潜力,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所以,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行差搭错”,让我们从中学习,从中成长,让我们用我们的知识和智慧,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
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哪个更好?
2023/06/2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讲师,听说现在都要求随文识字,不鼓励使用集中识字了吗?”
到华小视察学员教学时,常有老师提出类似疑问。
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是识字教学中常用的两种策略。在随文识字中,阅读与识字同步并行,教师一边讲解课文,一边教导生字。由于生字随课文内容分散出现,所以也叫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则是把阅读与识字分开,先识字后阅读,先把课文中的生字都提取出来,集中一块儿学习,再进入阅读。
如果把阅读比作一趟旅行的话,集中识字先专注帮助学生扫除路途中的障碍,再展开旅程,以便前路通畅无阻;随文识字则直接带领学生展开阅读之旅,途中遇有障碍,再停下解说,让学生边走边学、边探索。
两者虽然都涉及识字、阅读,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折射了不同的阅读观。集中识字主张运用汉字规律,根据汉字的形音义特点,进行集中归类、分析对比,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透过累积识字量,降低阅读难度,提升阅读的信心与能力。
阅读(不包括广义阅读)需要识字,这是普遍认知,但识字是否等同阅读?能识字是否等于会阅读呢?大家不妨想一想自己学习外语的经验,有时妨碍理解的不一定是生字,可试过就算把句子中的每一个生字都查清楚了,却还是不知所云?说明了从识字到阅读还有段距离。能识字不表示会阅读,单靠识字并无法应付阅读理解的需求。
新文盲
目标单一、靶心明确的集中识字法,虽然能使汉字学习更有系统,更有规律,有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大量生字。但绕开课文,脱离情境,单纯学习生字,缺乏有意义的连接,记得快,也忘得快。另外,为了识字而识字,见树不见林,容易沦为枯燥乏味的文字训练,学生很难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操练过度的话,还会破坏阅读的胃口,最终培养出虽识字,却不爱阅读,不会阅读的“新文盲”。
随文识字以阅读为主,识字为辅,让学生结合课文,根据阅读需要学习生字,透过识字加强阅读理解,又借助课文中的具体情境来掌握词语的含义。识字与阅读相互促进、深化,使识字变得更有意义,阅读更有吸引力。从培养阅读兴趣角度来讲,比集中识字更具优势。
有老师质疑,如果一篇课文的生字太多,需要一再停下来讲解,进行识字教学,不也干扰阅读的流畅度,破坏学生的阅读兴致吗?是的,如果生字太多,就算是运用集中识字方法,一样会给学生带来负担。所以只能建议重新编制教材,或用其它与学生程度相符合的课文来取代,事半功倍。
当然,也不排除集中识字法,需要的话,可与随文识字相互配搭,相得益彰。例如运用随文识字法教过几篇课文后,仍觉得学生对生字的理解有所不足,有待加强,那不妨把几篇课文中的生字聚集起来,集中火力给学生进行集中识字教学,温故知新,提高识字效率。
总括而言,推崇随文识字并不是为了赶时髦,标新立异,也不是好高骛远,不求实际的做法。除了考量学习乐趣,以及儿童的情感、认知需求,也顺应时代对阅读素养的要求。上学只为多认识几个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当所接触的信息也像瞬息万变的世界一样,越来越复杂,阅读所需要的又岂是识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