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统考有助经济发展
2023/09/0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黄忠启
大选前嚣闹沸腾的独中统考文凭课题,在选后已经沉寂了好长的一段时间,日前突然又被砂拉越总理阿邦佐哈里提起。他直言“世界许多大学都承认统考文凭,接纳独中生深造,如果不承认统考,是很愚蠢的”。
阿邦佐哈里的这番话可谓是话糙理不糙,一击点出了独中统考文凭的高水准,以及政治原因导致不被承认的问题。
统考文凭在学术水平上备受认可,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而许多持有统考文凭的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出色表现,显示独中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然而,因为政治原因导致文凭无法获得政府的承认,导致人才的外流,也是国家的损失。
如果我们希望我国的教育体系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前提就是必须确保我们的学生能够参与国际竞争。
统考文凭获得国外承认,已经证明它的含金量,有鉴于此,政府和教育机构必须以更变通的方式,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让统考文凭获得“国家认证”,也让独中生可以有更广阔的出路。
在多元文化和语言愈发重要的今天,我国具备多元文化、各族群语言的优势,因此承认独统考文凭也是发挥多元文化和教育的优势。
当然,这里头受限于一些国家教育政策,但条规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争取往好的方面发展是正常和必然的。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还有助于建立更加包容的社会。
独中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不同背景的学生一起学习和互动,也栽培许许多多国家未来的栋梁。
话虽如此,要解决这个棘手问题,还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和妥协。政府、教育机构、独中和社会各界都需要共同努力,并相互让步,才有可能找到解决方案。
其实抛开政治因素,就像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的原因那么单纯,就是不愿看到人才外流,也认同中文是当今世界重要语文之一;换个角度从经济及国家利益着眼,也许很多的分歧和难题,就会自然而然的迎刃而解了。
留住独中人才为国贡献
2023/09/02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小刀
已故砂拉越前首长丹斯里阿德南多年前表示,砂州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这也是全国首开先河的州属,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先行者,令人赞赏!
虽然砂州首先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但是令人感到遗憾,国内除了一小部分州属之外,其他州属并没有跟随砂州的步伐,至今承认独中仍然困难重重,遥遥无期,真的是让华社望眼欲穿。
最近砂总理拿督巴丁宜阿邦佐哈里为独中仗义执言,讲出了公道话。他说,因为世界许多大学都承认统考文凭,接纳独中生深造。他认为如果不承认统考是很愚蠢的。
他指出,该州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原因,除了不愿看到人才外流,也是认同华文是当今世界重要语言之一。由此看出,开明的砂政府对各源流教育都一视同仁。
阿邦佐哈里讲的话的确是事实,近年来,许多国家先后承认马来西亚独中统考文凭,为何我国仍然不承认呢?不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对我国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随着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大国之一,拥有14亿人口庞大市场,经济增速惊人,因此华文在全球经济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除了中国,全球也有广大的华人华商在做生意,随着华商投资渐多,讲华语,运用华文不仅在中国,也是全球另一大趋势,华文市场价值也变得水涨船高。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显而易见华文的地位已是今非昔比,成为了国际上其中一种主流语言。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学习华文,学习掌握华文目前已是全球不可阻挡的趋势。
多年来,独中培养不计其数的优秀人才,由于得不到我国政府的承认,因此流失到其他国家,为别国所用,实在是太可惜了。为了肥水不流别人田,珍惜和留住独中人才是重中之重。。
希望政府能够像砂州政府一样对各源流学校一视同仁,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并且制度化给予独中拨款,让独中培养更多的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教育中的行为学派理论
2023/09/0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燕娣
尽管我家没有养狗,但附近几户邻居都养了宠物狗。每天傍晚,我在院子里给绿色植物浇水,经常看到住在尾端的一位男主人和他的两只黄色狗一起玩耍,充满活力和愉悦。
这位男主人经常向我家门前的小花圃扔两颗青色的小球,两只黄狗立刻飞奔过去,迅速地捡起小球,然后高兴地叼回来交给主人。这种互动就像经过精心设计的训练一样,生动地展示了行为学派制约论的原理。
在教育领域,这种培训方法仍然被广泛采用,尽管它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深入探讨这种方法的利弊时,我们必须将教育和人性紧密结合,特别是在成人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只追求一种统一的管理模式,而忽视每个个体固有的独特性,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人习惯。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仅仅为了方便起见,粗暴地应用行为学派的古典或操作制约理论来改变已经形成的成人特质。尽管正强化和负强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显著效果,但在其他方面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
正强化可以激励个体展现积极行为,但负强化可能会削弱个体的主动性,使其过于依赖外部刺激。因此,一个教育方法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实现教育目标的速度,还需要考虑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
为了激发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可以建立奖惩制度。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或提出优秀观点可以获得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后可以兑换小礼品或特权。
过度干预和管理
对于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合作和贡献,可以采用操作制约奖励。例如,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后,根据合作程度和成果给予奖励。这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团队合作能力。当然,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以确保这些制约和激励措施能够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时刻牢记,过度干预和管理是不受欢迎的。教育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应该极端,以免引发不良反应。过度的限制可能会削弱学习兴趣,逐渐剥夺创造动力,使教育失去人性和温暖。
简而言之,行为学派的古典制约论和操作制约论在教育中有其利与弊,在应用时需要谨慎。因为个体差异、人性关怀和适度的自由度是构建有效教育方法时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在平衡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更全面和持久的教育效果。
华教还是课题吗?
2023/09/0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甘德政博士
以前我在中国大学上政治学课程时,在课堂上和同学讨论了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困境。
我多次提到“华教”两个字,过后有同学问,华教是不是指华人宗教?原来,一些不熟悉大马国情的中国同学,以为华教指的是某种凝聚华人认同的宗教意识形态。
中国同学对华教有不同的解读,还情有可原。根据我国华社约定俗成的理解,华教是“华文教育”或“华人教育”的简称,英文都叫Chinese
Education。
早期马华公会和董教总多次争论“华文教育”和“华人教育”,就体现在“独立大学”和“拉曼学院”之间的论战。
对董教总而言,华文教学的独立大学才是“华文教育”(华教)最高学府;马华却认为,解决华社子弟的“就业出路”和“社会向上流动”才是当务之急,所以推出英文教学的“拉曼学院”作为“独立大学”替代品,并视之为“华人教育”(华教)最高学府。这个论争,贯穿整个冷战时期,影响深远。
一直到1980年代,饱受巫统霸权打压、充满忧患意识和抗争情结的华教积极分子,在推动华教运动方面,仍有能力回应时代需求,提出极具悲情张力的政治论述,以进行政治动员。
华教运动自我设限
1982年大选,一些华教分子提出“三结合”概念,主张“打入国阵,纠正国阵”,集体参加民政党。1990年大选,董总领导人以促成“两线制”为号召,集体加入民主行动党,形成一道波澜壮阔的华教运动壮丽风景线。
1990年代,敦马哈迪医生出台“2020宏愿”的“文化霸权”大战略,一举收编华社的反政府力量。从此华教运动的格局,再也回不到先前的高度,在论述和动员方面都开始自我设限,美其名为超越政党或超越政治。
2009年,当时在野的刘镇东在《华教运动,动或不动》书中提到:“倘若华教运动仍然只是族群运动,是不会走很远的,因为这个格局太小了,而往往其结果更多的就是妥协,间接也失去号召群众的能力,使华教最后沦为独中和华小的拨款机器。”
他也以知识分子的语气说:“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整个华教究竟是为何而战?否则的话,这将是一场没有理想的斗争。”
如今,政权轮替已实现两次,巫统也已积弱不堪,但华教依然面对严峻挑战,那就是极端势力借尸还魂后的绿潮。
以前,华教领导每届大选提出的诉求,都显得高大上,如承认独中统考、增加华小数量、增加华校拨款、增加华人的大学名额等,都显得理直气壮、振振有词。当教育部派不谙华语者进华校,面对变质威胁,华社肯定总动员抗争到底。
如今面对绿潮,以往的“宏伟诉求”却销声匿迹,通通让路给“政治正确”的“大局观”,统考不要再提了,华校师资不要再说了,圣训争议也不了了之。
最近的选战,大家反而不断看到“要继续吃猪肉”、“要继续买万字”、“要继续上云顶”、“要继续穿短裤”之类啼笑皆非的卑微乞求。
最近地方政府发展部长倪可敏因政府拨款华校的模型支票印有政党标志,备受批评时,他轻描淡写答:“这不是课题,最重要是学校拿到拨款。”
陷入意识形态真空
面对宗教意识形态武装到牙齿的绿潮新选民,华社新一代反而好像陷入了“意识形态真空”。现在的华教,已不是以前华社跨阶级、跨语言、跨籍贯,可以凝聚整个族群认同的意识形态了。
或许,当华教不被华社在乎,也不再是课题时,似乎印证了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所言之“行动党真好命”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