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力量
2024-12-10 光明日报/好评
~作者:菲尔
小时看过各种历史故事和影视作品,却从没把颍州、亳州、汝阴这几个地方连接起来,也不知它们指的是相同或相近的区域——也就是今天的阜阳一带。我没想到曹操、华佗、管仲、鲍叔牙、吕蒙等历史名人都是当地人;苏东坡、欧阳修、苏松等文人都在这里当过官。
更没有想到的是,大马华人懂得中文还给中国人带来文化震撼。话说我们到阜阳博物馆参观时,可能平时外国游客较少,检票员见到我们持外国护照却还能流利地用中文交流,非常惊喜,竟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手机拍下我们,还马上让我们通行。进馆后,忽然听到身旁工作人员手机里传来熟悉的对话声,竟是我们刚才与检票员的聊天内容。原来,刚才的交流视频已被分享出去了。
骄傲从小学中文
每次马来西亚华人到中国,只要开口讲中文,越内陆的朋友越惊讶。比起南方人,他们更不了解我们的华文教育。但每当看到他们吃惊的表情,我心里也会涌起自豪感——为我们的华文教育以及这些年来大家对华教的坚持。
作为华校长大的学生,谁没有提过5公斤书包?谁没有被金字墨搞黑衣服过?还有每天至少9种家课、听写、背名句精华等,这些记忆拼一起,就是我们整个华社对中文的守护。每次有人吃惊地问,你们也会中文?我总是回答,我们从小就学,这是我们的坚持!
若不是受过华文教育,我们如何会对中国历史文物,诗词歌赋、非遗文化等等,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呢?
就如这次学到了书上和纪录片里看过不少次的汝阴王墓,原来就在阜阳这片土地上。这个墓中发掘出9000多片汉简,这批重要文物在1977年出土,内容包罗万象,专家们用了几十年时间修复,弥补了中国考古学上的许多空白。我看到汉简的震撼是直接的,无需讲解员多做解释!
我们也参观了界首彩陶博物馆。界首彩陶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特殊的泥土资源,其制作工艺更是精细和严谨。感谢馆长邢老师接待,还让我们亲手在半成品上“挥毫”。
颍州西湖原生态
在彩陶博物馆附近,是隋唐时期最大的寺庙,琉璃寺。这里几乎没有游客,整体氛围也不像旅游景点,不需要门票,周围也没有贩卖香烛的商铺。刚跨进寺门,一只小黄狗就快乐地摇着尾巴跑过来。在寺中,我发现无论是牌匾还是石刻上的题字都极美。我拍了许多书法的照片,同行的朋友惊喜:你们还喜欢书法啊!
阜阳有唐诗宋词中多次提到的颍州西湖,它与杭州、扬州、惠州等地的西湖并称为“中国四大西湖”。苏东坡、欧阳修等大文豪,都为它写过不少优美的作品。比起我去过的其他西湖,这里相对朴素自然,荷花、芦苇和野鸭,仿佛让人回到古诗词描绘的画面。在中国的旅游景区,少见这么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这个西湖面积不小,有4平方公里呢。我在想,我们的太平湖也算小而美呀,虽然只有0.64平方公里左右。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阜阳品尝到的菜肴,尤其是“蒸菜”,阜阳的朋友们都笑说是贫穷记忆。在那个年代,缺衣少吃,什么叶子都可蒸熟吃。蒸之前抓一把面粉揉一揉——面粉也有限——但有了面粉的加持,感觉吃了才会饱。我听他们虽然说得很幽默,但是笑了几声,就想流眼泪。
拔苗助长的隐患
2024/12/1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梁洁莹
逾12万(27.24%)小学生未能掌握“读写算”基本学习能力,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近日,教育部长法迪娜在国会下议院,以书面方式回答马华亚依淡国会议员拿督斯里魏家祥的提问时说,教育部是在44万8113名一年级学生参加2024/2025学年教学与学习(PdP)的3个月后,展开初步评估。
她说,这批参加第一阶段干预课程(Program
Intervensi)的12万2062名小学生,是从今年7月至9月接受高强度学业辅导。“根据截至今年10月30日的分析数据,多达4万8308名(39.58%)学生成功掌握3M基本学习能力。”
至于另外的7万3754名(60.42%)还未掌握3M基本学习能力的学生,将继续参与为期3个月(10月至12月)的第二阶段干预课程。若参与第二阶段干预课程后,仍未掌握3M基本学习能力的学生,则需在升上二年级后参加特别学习计划,接受高强度的学业辅导,直到读、写、算能力达标为止。
如果你家有孩子,然后你又有陪读的话,应该会认同现在的课程太难了。当我看到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本,已经教孩子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正方棱锥体和球体等立体时,确实震撼到我。天啊!这些可是几何学啊!
数月前,我的中学华文老师荣休。其后,我和几位同学共进午餐,当中有为人父母者,也有为人教师者。我们都发现,现在很多学生的中文字都不再跟著笔顺,而是用“画”的方式来写字。
当以前的我们仍在学习笔顺、笔画和部首时,同龄的孩子们已在学习理解文章和造句了。当然,有进步是好事,但若没有按部就班,在基本功不稳固的情况下,这一切又是否拔苗助长呢?
要知道,过度强调短期内的“快速见效”不仅可能忽视学生的学习节奏,还可能造成心理压力和学习兴趣的减弱。现代教育过于追求学生的“起跑线优势”,容易陷入拔苗助长的误区。
也因此,对于尚未掌握基本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过早、过快地推进课程可能导致学生们丧失学习兴趣、心理健康问题(如压力、自我怀疑和自卑等),甚至是影响长期学习效能,形成难以逆转的恶性循环。
教育是一个漫长而温和的过程,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违背教育规律,还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拔苗助长”的隐患警示我们:与其让孩子被动适应教育制度,不如让教育更好地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
与其盲从追随其他国家废除考试制度,我们更应注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长期效能的教育实践(如芬兰教育模式),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只有将教育建立在尊重个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
新时代下母语教育和多元文化需要新论述
2024/12/1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周添健
关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起点,公认的说法是1819年在槟城建立的第一间私塾五福书院。这意味著直至2024年,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已有205年的历史。无论如何,当时所谓的“华文”或“母语”,其实是各籍贯的方言。一直到20世纪初期在中国的社会与政治变革背景下,新式学堂逐渐取代私塾,以及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马来西亚华人对华文等于母语的认知才逐渐成形。
检视过去100年的发展,从1920年代英国殖民政府基于政治的考量和管理的需要而实施学校注册法令开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一直与当权者抗争。这抗争的核心是民族国家的概念,华文教育要在这片土地上拥有立足的正当性,就得仰赖足以和民族国家分庭抗礼的论述。这些论述包括多元文化主义和母语教育最有效。
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指由民族(nation)形成的国家(state),其概念是国内绝大多数人群都有一致的认同并共享相同文化。用中文理解,民族和国家是比较容易区分的概念,但是英文中的nation既可以指民族,也可以指国家。例如,联合国的组成单位是国家,它的名称却是United
Nations。因此,不同的群体对于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有差异的理解和想象就不足为奇,而这种差异对于华文教育在本国的发展有著根本的影响。
此外,民族国家也强调国内各群体有一致认同(identity)。英文的identity(或马来文的identiti)有单一和独特性的含义,要求比起中文中的“认同”更为严格。《1961年教育法令》绪论中提及的“最终目标”(逐步发展一个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国家教育制度)被华教人士视为达摩克里斯之剑,其背后的动机实则为塑造民族国家的identity。
提倡单元教育者的立场是民族国家需要单一的认同,华文教育与之抗衡的论述就是多元文化主义。在肯定国文地位的前提下,华文教育借助国际文献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在教育中使用母语专家会议报告》(1951)和《宽容原则宣言》(1995),以及《世界语言权利宣言》(1996),提倡多元文化主义和母语教育。马来西亚应该实施单源流或多源流教育的争议,源自于这两种尚无法调和的立场与信念。
在关于民族国家的争议下,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是,作为二战后才成立的现代国家,马来西亚到底是民族的身份认同早于国家出现,还是国家的建立先于民族的身份认同?前者是民族国家(nation-state),后者是国家民族(state-nation)。
如果我们是民族国家,那么母语教育和多元文化将摆脱不了“最终目标”的威胁。反之,如果我们是国家民族,或至少我们希望建立更完善的国家民族,那么母语教育和多元文化就有更大的论述空间。例如:我们要怎样建设可以容纳母语教育和多元文化的民族身份认同?
此外,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势如破竹地推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伴随这一进程,英文成为越来越强势的国际语言,本地华裔社会对母语教育的态度也逐渐改变。近年来,部分华裔家长让孩子在念华小的中途转学至私立和国际学校的教育途径,导致华小非土著学生因少子化而占比下跌的情况更趋严重。教育部今年7月在国会的一份书面回答指出,在过去的10年里,入读华小的非土著学生从2014年的88.33%
下降至2024年的81.48%。
根据教总所发布的报告《从2010-2021年华小数目和学生人数演变概况探索华小今后的挑战与发展》,从2010年至2021 年,华小的学生人数减少了9万6015 人(15.92%),但非华裔华小学生的占比则从2010年的11.84%
上升到2020年的19.75%。
明显的,华小华裔学生减少的幅度大于整体华裔人口比率减少的幅度。另一方面,国际学校的数目在2010年至2020年间增加了118所(从57所增加至175所),学生人数增加了5万0268人(从1万9929人增加至7万0197人)。教育部2018年的统计则显示国际学校有44%的学生为华裔。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分析:
1. 非华裔华小生比率的上升,一方面固然显示华文教育受到非华裔的青睐,另一方面实则挑战了“母语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的论述。
2. 国际学校和学生数目的增加,显示部分家长用行动否决“母语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的论述。
华人身份认同
进一步思考,华教人士提倡“母语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其底层的逻辑是华人身份认同,这和提倡单元教育者所诉求的国民身份认同的逻辑,是方向矛盾但思路一致——两者都把教育视为身份认同的社会工程。
多元文化主义和母语教育最有效的论述,支撑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过去数十年的发展。然而这两个论述不但和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论述有著尚待消解的矛盾,两者也存在内在的张力。
首先就课程设计而言,怎样融合多元文化和母语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多元文化的同时依然保留民族文化认同是一大挑战。再者师资的培训和支持是否让教师们同时掌握足够的多元文化和母语教学能力,实现多元文化和母语教育的精髓?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向来采取的策略是用多元文化主义对抗民族国家单一身份认同的论述,但在教育的实践中则偏重母语教育大于多元文化主义。华文教育眼下的挑战是在民族主义、全球化、科技化、英语化等不同势力的夹击下,以新的论述指导符合现今局势的教育实践。
具体而言,这论述应当涉及国家民族的建设,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让他们学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尊重和理解他人,增进各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多元文化教育也不应该局限于国内,反而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和跨国界认知,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全球视野。这种能力将是应对未来十分珍贵的能力。
随笔:孩子,你们努力的样子好美
2024/12/10 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培英学校中国广西侨办教师】陈雪莲
“老师,我写了在学校朗诵的事了!”“老师,我把这篇作文拿来改了,可以吗?”……我一到六楼走廊,刚从考场出来的孩子们飞奔过来,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如同早起的群鸟,我不知该从哪答起。“老师,我好像写不对了,怎么办?”刚才还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孩子们瞬间都安静下来,我一抬头,刚好看见若娟,她喃喃地说着,眼里还噙着泪,我环视了一周,也有一些孩子闷闷不乐,不敢看着我。我拍拍若娟的肩膀说:“没事,你们如此努力,不管结果怎样,在老师的心中,你们已经很了不起了!”“走,孩子们,我们去照相!”孩子们又欢呼起来!
这是发生在昨天“大使杯”作文比赛结束时,我去考场接孩子们的情景。回想准备比赛的整个过程,我真为我的学生们感到骄傲,他们是如此地努力!
8月份,初到培英学校的我就接到任务:12月份有“大使杯”现场作文比赛,要用心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我信心满满,开始了我的第一节写作课:《折叠变脸小狗》。为了让学生会写,我先自己把这个手工先做了一遍,再把这一过程,设身处地地写了一篇下水文。来到课堂上,我教学生做变脸小狗的手工,然后让学生一一地把做手工的过程用“先……然后……接着……最后”来串连起来说,最后,我还声情并茂地读了我写的下水文。一切都准备就绪,我才开始让他们动手写。可结果写上来的作文都是一两百个字,作文的格式连最起码的每个自然段空两格写都没能做到,标点符号也乱放,有的学生书写时一个格子写几个字,有的学生拖一个星期也交不上来……真是状况百出。
这样不行,我又尝试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借助例文来帮忙。于时,我量身定制,写了几篇《自我介绍》作文,一一打印,让学生选择贴近自己的例文,拿来仿照。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疾笔书写的样子,我暗自高兴,看来他们会写了。可结果,我给他们的例文是什么,他就一字不漏地抄上来,连人家的姓名都不改。我泄气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太差了!
9月份开始,我着手从写事、写人、写景等分类进行教学。我不断地教,不断地改,几次作文课下来,改变最大的是,学生书写格式全部正确、标点符号也会放了,而且写字非常工整,初见成效。
接着,我又鼓励孩子们写与众不同的作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孩子们很用功,每一天,都有很多孩子把自己写的作文给我改。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我只要一开电脑,就是改作文,有时困得我都不想看了,有时想马虎点改,但想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眸,我又打消了这种念头,不但改到最好,而且教他们一文多用方法。经过两个多月的练习,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写作水平是看得见地进步:会审题选材,作文写得具体了,会适当用上优美的语句……
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们的确足够努力!凯达玲说:“老师,我凌晨三点半起来背作文!”张小媚说:“老师,我要把我写的所有类型作文背下来,这样在考试的时候,我一定能应付自如。”“老师,我想再写一篇,您能帮我再改改吗。”……每天来到学校,他们或是在伏案疾笔书写,或是静静地背默,或是与我探讨如何写更好。很多时候,见他们那么累,真想让他们休息休息,别写了,别背了,但我说不出口,因为那是孩子们的追求。
练了三个多月,在最后的两天,我细心地为孩子们整理材料,教给他们考试时的写作技巧。我讲得细致,孩子们听得认真,与其说是这是一场孩子们的追求,不如说是我们师生双向奔赴的努力。
今天,我走进教室,孩子们还没到,黑板上还有没擦掉的写作技巧知识。我环顾整个教室,孩子们努力的身影还历历在目,我感慨万分:经过这一场作文比赛的磨炼,不管结果怎样,我的孩子们经历了一种挑战,一场历练、更是一种成长,这比比赛的结果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孩子们,你们努力的样子好美!你们如此努力,相信,往后,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上,时间都会给予你们最好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