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中应朝多元文化共存
2024/12/1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朱键鸿
独中在经历了六十载的发展,其特色是什么?华教先贤们努力坚持传承华文教育、积极打造素质教育,在当代还能作为独中的招牌吗?
在华裔出生率日益下降、国际学校林立竞争、家长对教育的高要求等许多条件的改变下,独中的办学与定位已然受到挑战。许多学校已在课程和招生上寻求不同出路,但仍不时出现乖离独中本质的争议。
借着本年度华教节主题,透过再思林连玉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我想提出另一个可能的策略。
发展多元文化教育
林连玉等人当年在主张单语的国家语文教育政策下,坚持保留母语教育、力求传承华人文化,可谓为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若说独中本身即是多元文化体现的存在应不为过,然而仅此并不足矣。我们还需继续探问独中如何在这片多元文化的国土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多元文化的核心是“差异”、“冲突”和“共存”。了解差异的本质和形成方式是最基础的一步,接着需要揭露差异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再透过理解差异政治的运作模式,开展差异如何共存的机制。
独中存在差异吗?这里的差异不单指族裔,还包括性别、宗教乃至性倾向等。只有肯认了差异的存在,并从主体认知到不同的需求和观点,才能形塑足够包容的环境。
独中的课程教学、行政文化和学校活动中是否有推广对各种差异进行更全面的认识?除了一般所做的佳节文化推广,对差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表达是否有所了解?
或许很多学校不想了解差异,是因为害怕背后的冲突。我们潜意识中认为冲突耗费成本甚至影响和气、挑战权威,总习惯说“尊重差异”的我们,却以为只要不评断不干涉就好,然而缺乏处理冲突的多元文化可能只会落入相对主义的困境。
差异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冲突需处理的要点,其中对主流意识型态、优势文化和各种压迫的检视,省思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学习的内涵与个人的态度,是学校在处多元文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契机。
打造属于全民独中
有了对差异的了解、冲突的处理,才有可能应共存共荣展开对话。文化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没有层级的理解,过程中对话机制的设定与最后的讨论结果,也应是集众人共识所决定,这是公民素养的养成,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主张母语教育、坚持文化传承的独中,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经历引领马来西亚的学校教育走向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增多的友族师生、日益革新的社会文化和越见复杂的社会组成都是很好的契机。
在能肯认和欣赏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也能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即保障每个人,也保障独中的生存。打造属于全民的独中,或许是新的可能。
全员出席 意义满分
2024/12/11 星洲日报/北马
~文:陈云清
学期末,许多学校陆续举行毕业典礼,早年曾发生应届毕业生因成绩或品行不达标,而不获准出席毕业典礼的事件,特别是在中学。
近年来,较鲜少听到毕业生被限制出席毕业典礼的事件了,可能是早几年冠病疫情,毕业典礼要办也办不了,如今后疫情,几乎所有活动都开放了,大家也份外珍惜。
日前看到一则新闻,大山脚日新独中今年调整了政策,让所有高三毕业生均能参与典礼,不再因成绩不理想而被限制出席。
该校的董事长拿督斯里杨云贵说,每个学生都应带着美好回忆离开校园;这话说进了许多人的心坎里,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相信都会认同此说辞,毕竟,一生人就只一次的中学毕业典礼。
这个参与过程之所以显得意义深远,因为那是与同学、老师及中学生涯告别的场景,也是接收师长与同窗祝福的时刻,更是一场与自己对话和暗自期许的仪式。
因此,以成绩或品行作为是否获准出席毕业典礼的标准,是非常争议性的,何况有些学生可能是因个人或家庭及成长环境因素,而在某些学科表现不佳、品行未获得正确指引,但他们的努力不应被完全否定。
而且,禁止条件未达标的学生参加毕业典礼,可能会对他们的自尊心和归属感造成负面影响。相反的,全体毕业生携手参加人生
重要的这一刻,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在求学时期努力和成长的认可,激励他们在未来继续前行,成为一个更有同理心及温暖的人。
相信大家也认同,学校和师长在引导学生学术和品行上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常说,教师的成功在于能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成就在于能够灌输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所以,遇上了学术不佳、品行偏差的学生,这正是学校与师长发挥实际功能的关键时刻,而不是简单地通过限制毕业典礼的参与来作为条件。教育的意义在于启发和成长,而非惩罚与排斥。
何况,毕业典礼是一场为所有完成学业的学生设计的仪式,而不是学术表扬会。将成绩作为限制标准,可能背离教育的初衷,削弱典礼对学生多样化成长的庆祝意义。
毕业典礼上,感动我们的,是同学与师生之间的拥抱话别、是哭了又笑、笑着又哭的温暖场面,承载着青春回忆,甚至可能是一笑泯恩仇的感触涌上心间。
这些记忆,不会瞬间即逝,而是源远流长地伴随一生,让走入社会的我们,在遇到明争暗斗、人心险恶的经历时,仍能庆幸自己曾拥有过这么一段纯真善意的美好时光。
解决教育问题,培养未来栋梁
2024/12/1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邱佳雯
教育被视为国家未来的基石,但教育部近日指出,约有12万名一年级学生未能掌握基本的“3M”能力——阅读、写作和算术。
这一令人震惊的数据不仅暴露了我们教育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也引发了深刻的反思,究竟我们是在培养未来的栋梁,还是在为教育埋下隐患?
首先,我国基础教育存在教育质量不均,尤其是未能掌握基本的“3M”能力的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会遇到困难,进而影响个人发展与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
尽管教育部已采取课程调整和个别辅导等措施,但其效果仍然有待观察。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从根本上改进教育体系,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平等的起点上获得成功的机会。
此外,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偏远地区。教育设施和优质师资匮乏,使这些地区的学生难以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
教育部门应优化课程内容,强化个性化辅导,同时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推动校企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以帮助学生提升技能,避免只停留在理论教育。
因此,单纯依靠课程改革和短期辅导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结构性问题,必须通过更全面和深远的政策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除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我国教育体系仍以应试为主,过于注重学术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考试成绩只能衡量短期记忆力,无法评估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对未来至关重要。因此,教育政策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解决我国教育体系的根本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的系统改革。
首先,教育部门应优化课程内容,强化个性化辅导,同时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推动校企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以帮助学生提升技能,避免只停留在理论教育。
政府还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投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改革不仅关乎孩子们的未来,更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解决现存问题,必须实施更加综合的改革,从优化资源配置到提升教师素质,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无心插柳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2024/12/11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梁舜惠
不知不觉在大学教课已经超过2年了,兼职大学讲师这个身份越来越得心应手。我记得当时在下决定要不要去教课的时候,我唯一的顾虑是工资太低了。我在外头做的企业培训、当初做法律业务的一小时专业费用、到后来做口才教学的计费,远远超越在大学兼职的小时计费。
我当时的犹豫是,我明明是一小时值这个价钱,怎么要苟同教书的价钱?!
当初带我入行的朋友告诉我,我确实不差这点钱,也同时不差这个时间,就当来开拓一下新契机。结果一开启,大学讲师成了我最喜欢的身份。在我斜杠中的多重身份里,大学讲师是最快乐、最富足的。
这当然也是因为我每一班的学生都各有千秋,单纯可爱,给我的情绪价值是百分百到位!他们当中,有就算没来上课也会给我送咖啡的、有约我去喝酒的、有每次叫我去买小吃的、有叫我去看演唱会、看电影的、有和我一起数落别人的、
有拿蛋糕来帮我庆祝生日的、也有在半夜就后驾驶被警察拦路打电话跟我求助的……
这两年里有些学生去了中国、有些学生成了网红、有些学生成了我的团队、有学生变成了小老板、当然也有一些消失了……在这群年龄徘徊在
19到23岁之间的青少年,让我有充足的理由保持童真和豁达。和他们打成一片的日子,也让我也越活越年轻。
昨天晚上跟一个学生通电话,他说:“从没有想过大学的老师会是像我这样……接地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