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0 南洋商报/文教
 |
蔡傌友 |
 |
林宽城(中)颁发纪念品予蔡傌友(左二),左为黄文华,右起曾荣盛及魏顺莲。 |
 |
活动吸引近百名校友踊跃出席。 |
(吉隆坡30日讯)随着人口迁徙与城市化加速,全国微型华小比例至今激增至50%,但乡区校舍欲迁往城区,往往也因发展商在新区规划中未预留多源流学校地段,而陷入搬迁难题。
根据教育部今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1304所华小,其中648所(49.69%)为微型小学。霹雳州以123所微型华小占该州总数的66.48%居首,其次为砂拉越132所(59.46%)及柔佛108所(49.54%)。
公益金主席丹斯里蔡傌友指出,华小发展正处关键时刻,面对的困境包括学生来源锐减、师资不足,以及微型学校数量持续增加。
他以学校搬迁为例解释,虽然发展商在申请住宅区发展计划时,须规划回教堂、公园与学校等设施,但“学校”一般仅指国小,并未规定须保留华小或淡小地段。
“社会大众常质问,为何不把学生稀少的华小搬到需求高的地区?这想法看似合理,但现实中却存在多重障碍。”
“其中,就因规划问题,导致许多新兴城镇缺乏华小用地,即使要迁往人口集中的地区,也首先面对土地不足的困境。”
他今日受邀为马来西亚南洋大学校友会主讲嘉宾,并以“为华小寻生机”为题发表看法说,华小搬迁不仅缺乏完善的政策指引,还必须获得家教协会100%的同意。
“换言之,一旦有一人反对,整个计划便告搁置。”
“此外,搬迁程序需逐层审批,过程繁琐且耗时。再加上在新社区寻找校地极为困难,不仅地价高昂,土地用途也早已被规划。最终,学校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选址在相对偏远的新兴地区。”
华教发展需先解决华小困境
华教问题并不在于资金,而是在于“欠政策”对应。
蔡傌友直言,华小是华教发展的根基,要推动长远发展,就须优先解决华小的困境。
当中,两大核心挑战是一、师资不足,教师培训机会有限,加上宿舍与生活条件不佳,导致教师不断流失
“其二是学生素质。母语教育的‘种子’质量,直接决定未来人才的培养。”
他指出,华小师资短缺由来已久。教育部虽设有多所师训学院,但真正开办华文课程的仅属少数;再加上录取制度与面试环节多由非华裔官员主导,许多有志投身华教的申请者即使条件合格,仍常因录取门槛而被迫放弃。
“与此同时,当局所培养的华文教师数量有限,远不足以满足学校需求。”
“换言之,在解决华小困境上,我们不是欠钱,而是欠政策。唯有在国家教育蓝图中赋予母语教育应有的地位,华小才能摆脱困境,迈向长远发展。”
蔡傌友也点出,社会对华小现状常存误解,尤其在政府学校(全津学校)与政府资助学校(半津贴学校)的筹款问题上。
“制度上,全津贴华小(政府学校)应由政府全面负责校地与建设;但由于预算分配偏差和失衡,许多全津贴华小(政府学校)依然需要依赖董事部筹款。至于半津贴华小(政府资助学校),则几乎完全靠华社支撑。”
他说,无论是政府学校或政府资助学校,公益金都会拨款协助,主要用于基本建设与发展。
公益金或扩至医疗领域
蔡傌友表示,公益金资金目前主要用于教育资助,未来不排除扩展至医疗领域。
“长远来看,若华小持续出现学生人数过少,未来不排除会有数百所学校因效益不彰而被迫关闭。为此,单靠一次次筹款,是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的。”
他强调,正如前辈创办独中一样,华社需要新的教育愿景与制度安排,包括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基金、推动学前教育制度化与普及化,以及在国家教育政策中争取母语教育应有的地位。
“同时,也要在跨族群层面强化华小作为文化与教育桥梁的角色。唯有如此,华小才能在艰难环境中继续前进,既守护母语教育的根本,也让它在多元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林宽城:城乡需均衡发展
大马南大校友会会长丹斯里林宽城总结时指出,我国因城乡发展失衡引发微型华小激增;然而,中国近年推动“走入乡村”的经济战略,为城乡均衡发展创造新局面,因此他相信大马未来也可能迎来类似契机。
他说,微型华小所面对的严峻挑战,尤其来自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其实正折射出我国发展的不均衡——资源过度集中于部分城市,而乡区则普遍发展不足。
“不过,中国近年的发展或许能成为大马借鉴的方向。尤其在旅游业方面,我国拥有多元种族、宗教与文化的优势,治安稳定、生活成本较低,加上语言沟通便利,若能善加利用,旅游业有望成为推动乡区经济的重要引擎。”
他补充,在华教层面,华社必须继续努力,不因挫折而退缩。随着中国的崛起,许多中国企业更青睐独中毕业生,因为他们在多元环境中成长,韧性强、适应力高,这正是华文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核心价值。
“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就读华小,华校在促进族群交流与团结方面也发挥更大作用。大马要发展经济,种族和谐与团结是前提,而这种团结必须从校园、从孩子开始培养。”
他直言,在推动华教的同时,人们也应放眼更广视野。作为企业与社会的一份子,华社不仅要支持华小与独中,也应协助国小与淡小,让不同族群的家长感受到华社的支持,才能促进更深的理解与信任。
“我始终相信,只要坚持努力,明天一定会更好。”
在场者包括南大校友会署理主席黄文华、主持人曾荣盛、理事潘斯里魏顺莲。
(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