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己做主”到文化相通:一堂中文课中的成长与友谊
2025/09/17 柬埔寨《柬华日报》副刊
~作者:【·广肇学校 语合中心 】李雪艳老师
在金边广肇学校中三班的教室里,一节别开生面的中文课——《第四课 你自己决定吧》,不仅带来了语言的学习,更开启了一场关于责任、选择与跨文化理解的深度对话。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我始终希望中文课堂不仅是词汇和语法的传递,更成为中柬文化互鉴、心灵沟通的桥梁。
课程从一场生动的“搬家情景剧”开始。我扮演陷入忙碌与纠结的“父亲”,通过夸张的表演引出“天昏地暗”“淘汰”“做主”等词语,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迅速融入。当我将一只中国传统的“红包”递到学生手中,并解释“压岁钱”背后的祝福与期望时,课堂也自然地过渡到柬埔寨新年“幸运钱”习俗的分享。这一刻,语言与文化悄然结合,中柬的情感在对比中实现共鸣。
我们以“权利与责任天平”游戏展开小组协作。学生用中文词卡如“使命”“支配”“损失”等进行分类与讨论,不断在释义中融入本地生活的例子。有学生谈到:“就像在柬埔寨传统节日中承担某项任务,既光荣,也是一份责任。”词语不再孤立,而是承载了文化的温度与思维的重量。
随后的情景辩论将课堂推向高潮。围绕“中学生是否应有完全做主权”,学生用中文真诚表达,虽言辞简单却思维清晰。赞成者强调“这是我们的权利”,反对者则提出“还未成熟,需父母引导”。语言成为工具,思想成为主角,而文化,成为他们共同倚仗的背景。
课程最后,我告诉学生:“中文不是要让大家忘记高棉语,而是为你们多开一扇窗,多搭一座桥。今天的‘自己做主’,是为了明天你们能为中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主’。”热烈的掌声中,我看到一种跨越文化的情感正在悄然生长。
这堂课,是语言的学习,也是文化的对话;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友谊的播种。作为中文教师志愿者,我愿继续以语言为舟、文化为帆,与柬埔寨的孩子们一起航行在更加开阔的世界中,共同书写中柬友好新的篇章。
随笔:饺子宴里的援教温情
2025/09/15 柬埔寨《柬华日报》柬华副刊
~作者:《干拉省加江市公立培英学校广西侨办外派老师》
莫如朋
在这所坐落在湄公河畔的乡村学校,每一次的人员变动都像是平静湖面投入一颗小石子,泛起层层波澜。今年新的援教老师的到来,为略显单调的校园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而周末的一场饺子宴,成了我们欢迎新伙伴、开启新征程的温暖仪式。
活动筹备阶段,大家都兴奋不已,仿佛忘却了平日里的劳累。我、凌老师和新来的杨老师主动承担起采购食材的任务,在加江莫干富县当地物资并不齐全的市场里,我们像寻宝一样仔细挑选着面粉、蔬菜和肉类。语言不通也丝毫没有阻碍我们,连比带划地和摊主交流,只为了能买到最适合包饺子的食材。黄老师则着手准备包饺子的工具,把案板、锅碗瓢盆、擀面杖等收拾得干干净净。
学校的厨房平时是我们解决一日三餐的地方,此刻却热闹非凡,厨房的桌子上摆满了面粉、馅料和各种包饺子的工具。我在切莲藕丁,凌老师在切胡萝卜丁和肉丁,杨老师正在炒花生,把花生碾碎,黄老师在熟练地和着面……
开始包饺子了,大家各显神通,凌老师把和好的面弄成长条,切成小块,我负责擀饺子皮,擀面杖在手中飞速转动,一张张形状、大小、薄厚不一的饺子皮便诞生了,黄老师和杨老师负责包饺子,不一会,一个个可爱的饺子便跃然眼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分享着家乡包饺子的习俗,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小厨房里。
不知不觉一个个饺子堆满了案板。我们把包好的饺子放进锅里煮,饺子煮好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那熟悉的味道却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家乡。大家一边吃着饺子,一边分享着援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人讲述着和当地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有人分享着克服教学困难的经验。杨老师也讲述着自己过来援教的憧憬和期待,话语中充满了热情和活力。在这个小小的厨房里,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团队的力量。
这场饺子宴,不仅仅是一顿简单的晚餐,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融合。在这所乡村学校里,我们用饺子宴传递着对彼此的欢迎和鼓励,用美食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援教生活或许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有了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了这样温暖的时刻,我们有信心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最绚烂的华文教育之花。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携手共进,用爱和责任去呵护每一个培英孩子的成长,让异国乡村的华文教育事业在我们的努力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振中杯篮球赛的遐思
2025/09/15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黄忆忠
第26届振中杯(复办)男女篮球锦标赛,今年轮值由文律区华团主办,并由文律乡村与治安发展委员会承办,比赛从10月8日起在文律乐育学校雨盖篮球场举行。
“振中杯篮球赛”的举行,是为表扬及缅怀一生维护华教与推动篮运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的郑振中。
郑振中也被尊称为“新文龙中华中学校父”和誉为柔佛州“篮运之父”。
第一届振中杯篮球赛于1954年举办,主办12届后停办28年,1997年才由龙引中华公会发起“复办”第一届振中杯篮球赛。
2001年,由文律警卫团联合各华团,在文律乐育学校篮球场举行的第5届(复办)振中杯篮球赛,获得最多参赛队伍并突破多项记录,同时筹募到一笔篮球赛场雨盖基金。
根据传统,“振中杯”向来由新文龙,即新加兰、文律、龙引3区华团轮值主办;新邦令金区华团于2016年受邀加入,并曾在当地办过赛会。
“振中杯”不只提倡及推广3区篮运和缅怀郑振中的奉献精神,更是延续3区同胞情谊的桥樑,以及维护华教的生存与发展的管道。
承办本届振中杯篮球赛的工委会,抱着“爱我华教”的决心,勇于挑起重任,决意通过这次赛事,筹募文律乐育学校礼堂大荧幕基金及文律各华小活动基金。
为文化教育尽一份力量,因此振中杯篮球赛,新文龙中华中学是3区唯一的华文独中,也将是受惠学府之一。
意义非凡的球赛,除了恳祈大家的慷慨捐助,也希望大家的踊跃出席观赏,祝愿这个体育盛会成功完美举行。
让爱与知识共生长
2025/09/15 柬埔寨《柬华日报》柬华副刊
~作者:《公立华明学校侨办》老师 韦圆圆
推开华明学校五(下)班的教室门时,几十双眼睛齐刷刷望过来,像缀在热带清晨里的星星,亮得让人心头一暖。讲台上摆着孩子们提前擦好的黑板,角落还放着两朵刚摘的鸡蛋花,花瓣上的水珠折射着阳光——这是我与这群柬埔寨孩子,关于中文的故事起点。
这群孩子的中文底子比我预想中扎实,却也藏着不少“可爱的难题”。教“故乡”这个词时,班里最活跃的男孩阿明举着手问:“老师,故乡是爸爸妈妈出生的地方吗?那我的故乡是柬埔寨,中文里可以说‘我的故乡很漂亮’吗?”他的问题让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分享起自己的家乡:有在湄公河边长大的,有跟着父母在市场旁生活的,我顺着他们的话,把“故乡”拆成“故(过去的)”和“乡(家乡)”,再结合他们的故事造句,原本抽象的词语,忽然就有了烟火气。
抄写词语是每天的“固定环节”,但我总被他们的“小坚持”打动。女孩小美的握笔姿势不太对,写“国”字时总把方框写得歪歪扭扭,可她从不让我帮忙,只是每天课间追着我:“老师,再给我写一遍‘中国’的‘国’好不好?”直到第五天,她拿着作业本跑过来,纸上的“国”字方方正正,笔画间还透着认真的力道,她仰着头笑:“老师你看,我写的‘国’,像不像柬埔寨的国旗一样整齐?”
最难忘的是“中文故事分享会”。孩子们要试着用中文讲自己的经历,平时调皮的阿宝站在讲台前,攥着衣角小声说:“我爸爸是修摩托车的,他说学好中文,以后可以去中国看摩托车厂。我想学好中文,帮爸爸翻译。”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还有人说“我也要帮爸爸妈妈”。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他们学中文,不只是学一门语言,更是在为自己、为家人,编织一个关于未来的小小梦想。
走出教室时,鸡蛋花的香气还萦绕在鼻尖。我忽然明白,不是我教会了孩子们多少中文,而是他们用最纯粹的认真告诉我:语言从来不是隔阂,当一颗心为梦想努力时,文字里藏着的,都是跨越国界的热爱与希望。而我何其幸运,能成为播撒种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用语言点亮孩子们的眼睛,也点亮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