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691

难忘恩师

2025/09/11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练云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生的每个学习阶段,总会遇见不同的老师。于我而言,有两位恩师的身影,始终刻在记忆深处,悄悄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第一位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廖俏菲老师。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来得及读学前班,春节刚过,我就直接插进了一年级的课堂。廖老师既是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第一次见她时,她目光清亮却透着严肃,脸上没什么笑容,我攥着衣角不敢抬头,心里满是怯意。

刚接触文字的我,连字的笔画和笔顺都摸不透,写每个字都像在拼碎积木,歪歪扭扭的。同学们偶尔会指着我的作业本笑,次数多了,我便慢慢把自己裹起来,不爱说话,连课间也躲在座位上,同学们自然也渐渐疏远了我。

记得那是个闷热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晒得黑板发烫。廖老师在黑板中央写了个“见”字,让我们给这个字加偏旁组新字。教室里的小手齐刷刷举得老高,唯有我把脑袋埋得快贴到桌子,盯着课本上的字发呆,只盼着老师别注意到我。可偏偏“练云娣”三个字清晰地从她口中传来。

我攥着衣角,挪着沉重的步子走上讲台,对着黑板上的“见”字发愣。最后还是凭着模糊的印象,一笔一划地把“现”字“拼”了出来——其实我根本没摸清它的笔顺,只是硬画出来的。走回座位时,我低着头等着批评,耳边却传来廖老师温和的声音:“小云同学进步真大呀,不仅认识了新字,字也比以前工整多了。”

我猛地抬头,不敢置信地望着她,她却朝我弯了弯眼睛,笑起来像午后的阳光,暖得人心发颤。接着她又说:“来,咱们一起伸出手指,把‘现’字的正确笔顺写一遍好不好?”我赶紧低下头,用手背偷偷擦了擦眼角的湿意——原来她早就看出我写错了笔顺,却没拆穿,反而用表扬护住了我的自尊。

从那以后,我总忍不住偷偷观察廖老师:她讲课时会把难字拆成小故事,批改作业时会在我的本子上画小星星,连我偷偷帮同学捡橡皮,她都能看见并笑着表扬。我渐渐觉得,她严肃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特别软的心,也慢慢敢举手回答问题了。在她的鼓励里,我不仅找回了学习的信心,还交到了好朋友,整个小学生活都浸着温暖的光。

另一位让我难忘的恩师,是实习时的梁枝梅老师。“墙角数枝梅”里的“枝梅”,正是她的名字。她也如寒梅般,有着坚韧低调的性子——既是年级级长,更是我实习时的引路人。

如果说廖老师点亮了我对学习的热爱,那梁老师便是我职业道路上的灯塔。遇见她的第一天,我就悄悄笃定:以后我也要成为像她这样的老师。

她的敬业藏在细节里:每天清晨,办公室第一个亮灯的位置准是她的;她住学校宿舍,我好几次路过办公楼,都看见她办公室的灯亮到深夜,窗玻璃上印着她伏案改教案的身影。她的课更是让人佩服,每一堂都备得格外用心,讲课思路像剥洋葱似的,一层层清晰明了,连最调皮的学生都能听得入神。

更难得的是,她从不藏私,总愿意帮新同事。刚摸进教师行业的我,像个手足无措的孩子:不会管班级纪律,课上总有学生打闹;不懂怎么跟家长沟通,聊两句就慌了神;有时被调皮的学生气到,会躲在走廊尽头偷偷掉眼泪。

每次我攥着教案、红着眼圈去找她,她总会放下手里的活儿,拉过椅子让我坐,耐心听我絮絮叨叨说完烦恼。一开始我总怕自己的问题太简单,显得很无知,可她从不会打断我,只是等我说完,再拿着我的教案,把“这里可以多设计个小游戏”“跟家长沟通要先夸孩子的进步”这类建议,一条条细致地讲给我听。

后来我准备教师招考,压力大到失眠。她总抽时间来听我的试讲,结束后拿着笔记本,把我语速太快的地方、互动不够的环节,都标得清清楚楚,还笑着安慰我:“一次失败不算什么,你比上次进步多了,再坚持坚持,肯定能行。”

靠着她的鼓励,我咬着牙考了四次,终于敲开了教师队伍的大门。直到现在,她还时常问我工作顺不顺心,提醒我“别太累,要照顾好自己”。每次想起这些,我都觉得自己格外幸运——能在人生的关键路口,遇见这样一位愿意拉着我往前走的老师。

多庆幸岁月厚待,让我在不同的时空遇见这两位恩师。一位用温柔点亮我对学习的热爱,帮我走出自卑的角落;一位用坚守坚定我对教育的初心,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这份师恩,早已化作我前行路上的光,提醒我带着这份温暖,继续成为别人的“光”。

 

烛光里的老师

2025/09/11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乔志兵

孙老师总给人一种温润的感觉,哪怕穿着一身打满补丁的中山装,衣服洗得发白,却永远透着一股干净的皂角香。他身形瘦弱颀长,站在讲台上时,脊背挺得笔直,倒显出几分风骨来。胸前口袋里常年挂着一支黑色墨水笔,笔帽磨得发亮,这是那个年代老教师独有的标志,笔杆里藏着讲不完的学问。他话不多,却总能说到点子上,讲课文时偶尔蹦出的“神来之笔”。他的笑容更是让人难忘,嘴角微微上扬,眼睛弯成月牙,露出两颗浅浅的梨涡。不管是学生请教问题,还是村民来学校办事,他总是这样笑着,耐心又平和。在热闹喧嚣的小镇上,孙老师就像一汪平静的湖水。

孙老师搬到了教室侧室住。那间屋子狭小逼仄,只能放下一张床、一张书桌和一个旧木箱。一是为了更方便关注孩子们的学习,二是家里实在窘迫,省些房租能多给妻子抓几副药。从那以后,每天晚自习,侧室的灯总会亮到很晚,孙老师要么坐在书桌前备课、批改作业,要么就拿着书看得入迷,偶尔摘掉眼镜揉一揉眼睛,环顾四周,看到学生们都在认真学习,便又会心一笑,重新戴上眼镜继续看书。

他最小的女儿那时才刚会走路,没人帮忙照看,孙老师就总把孩子抱在怀里。她趴在父亲怀里,安安静静地玩着衣角,不哭也不闹,偶尔抬头看看父亲看书的侧脸,又乖乖地把头埋回去。有时天气好,她在教室外的小凳子上,小家伙含着手指,扑闪着大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教室里讲课的父亲,好像能听懂父亲说的每一句话。大女儿是班里的学生,放学后会主动带着妹妹一起在侧室读书,小女儿就蹲在课桌下,用小石子在地上画圈圈,画着画着,就画出了歪歪扭扭的太阳和小房子,那是她眼里的未来,简单又美好。

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格外刻苦,为了晨读,很多同学凌晨5点就赶到学校。校门还没开,大家就翻校门进去,然后轻轻敲响孙老师侧室的门。因为学校的电是按时供应的,早上还没来电,大家就点着蜡烛读书,昏暗的烛光映着一张张稚嫩却坚定的脸庞,朗朗的读书声划破小镇的寂静,每一个字里都藏着对未来的渴望。有一次,有个同学的蜡烛快要燃尽,光线越来越暗,他正准备摸黑继续读,一只温暖的大手突然伸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根新蜡烛,轻轻点亮。孙老师披着那件旧中山装,身上还带着清晨的寒气,他没说话,只是拍了拍同学身上的灰尘,然后转身悄悄走回了侧室。看着他消瘦的背影,同学心里一阵温暖,心里默默念着:“有孙老师真好。”

有位同学家境特别贫困,交不起学费,眼看着就要辍学。孙老师知道后,没有声张,只是在班会课上说:“咱们班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就要互相帮忙。这位同学学习很努力,不能因为学费的事耽误了前途,咱们一起帮他凑凑学费,好不好?”说完,他第一个拿出了自己半个月的工资。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有的甚至把家里给的买文具的钱都捐了出来。最终,那个同学顺利交上了学费,没有辍学。后来,在孙老师的悉心教导下,那个同学不负众望,考上了当时大家梦寐以求的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跳出农门的孩子。

孙老师的日子过得不易,一家四口的生计全靠他微薄的工资,妻子的药费、两个女儿的生活费,压得他喘不过气,可他从没有抱怨过一句。孩子们的日子也不易,从小在贫困落后的农村长大,唯一的梦想就是通过读书走出小镇,改变命运。孙老师就像一座桥,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帮孩子们一点点靠近梦想;又像一盏灯,在艰苦的岁月里,为孩子们照亮前行的路。他用自己的坚守,告诉孩子们:再苦的日子,只要有希望、肯努力,就一定能熬过去;再平凡的人,只要守住初心、心怀善意,就能活成别人眼里的伟大。

 

请正视当今教师的困境

2025/09/10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冷眼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从20222024 年间就有超过15000名教师选择提早退休。

当中以对教学不再感兴趣为由申请离开教育界的占大多数。

追根究底,越来越多教师对教学失去兴趣,乃以下几方面造成:

一、大环境的改变。

网络时代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五花八门精彩纷呈的网络资讯充斥着整个大环境。精短、瞬息万变的娱乐信息磨损了学生的耐性与专注力,大大降低了其吸收能力及学习效率。

二、废除考试的后遗症。

政府废除了 UPSR PT3 两个中央考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大解放,学生上课不听书,功课敷衍了事,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干扰。

三、爱的教育泛滥成灾。

家长过度追崇爱的教育,导致孩子好坏难辨,对错不分,加上知道有家长撑腰,更是有恃无恐,让教学工作变得更困难。

四、过度妖魔化压力。

现今社会普遍上过度诠释压力。父母总是担心孩子承受不了压力而处处呵护着,让他们随心所欲,只要孩子开心就好。

五、学校教育失去焦点。

一个政策,千万种解读,大官小官要求各异,勤于视察,严重干扰教学工作,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

每天上网填写一大堆华而不实的数据报表、不断更改变动的教学策略、提升计划报告已消耗了教师不少精力,加上长年累月不间断的校内、校外,官方或非官方活动和比赛所要进行的筹备、训练以及带队工作,让教师疲于奔命,工作量严重超出负荷,根本没多余的精力专注于教学工作。

六、教育工作者未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当今家长过度袒护孩子,一切以自我孩子为中心,动则大闹学校,报警,告官,网传,把小事化大,用舆论压力让教师屈服。

教育部在这方面并未能给予教师们应有的专业支援与法律保护,让教师孤军作战,教学热忱严重受挫。

所以,恳请各造正视教师的困境。虽说大时代的趋势所衍生的问题无法控制,但至少教育部须成为教师背后最坚实有力的后盾,让教师的尊严得以挺立,专业得以发挥,让教育回归正轨!

 

我在“中华文化大乐园”担任副班主任的日子

2025/09/10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王丹

在印尼泗水新中三语学校举办的“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中,我荣幸地担任民族歌曲班的副班主任,亲眼见证着这群印尼华裔青少年用歌声连接起与中华文化的情感纽带。

每天,我陪同孩子们进行两个半小时的歌唱训练。来自中国天津音乐学院的王娜副教授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和生动易懂的讲解,带领学生掌握《萱草花》《茉莉花》等经典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学员们不仅提升了音乐素养,更通过歌词与旋律进一步理解了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除了每天的歌唱训练,我还陪同孩子们参加一个小时的武术、书法、中国鼓、京剧、手工等多元文化体验课程。看着他们在武术课上挥洒汗水,在快板课上节奏响亮,在手工课上凝神细作。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正在这些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

作为副班主任,我不仅是课堂的协助者,更是孩子们学习过程中的陪伴者和见证者。当我看到有个原本害羞的女孩终于敢放声歌唱,有个调皮的男孩在手工课上变得专注安静,这些点点滴滴都让我感到无比欣慰。

此次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不仅为海外华裔青少年打开了了解中华文化的大门,也让我这个教育工作者深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相信通过这些动人的旋律和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华文化的种子必将在这些年轻心灵中绽放出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