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690

教师的天空

2025/09/10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钱续坤

掸掸粉笔的灰尘,疲惫地从宽敞的教室里走出,师者来到办公桌前,紧抿一杯苦茶坐定。不经意间,忽闻一阵婉转的鸟鸣从空中薄薄地传来,乐于教诲和善于聆听的师者,于是下意识地抬起头,抬起一双祈盼而又睿智的眼睛。

窗外,鸟儿振翅的身影已渐行渐远,师者目之所及,除了檐下那只生了锈的铃铛,只有一片淡蓝的宁静的天。这时,师者的心好像被什么轻轻地触动了一下,不禁扪心自问:你有多长时间没有抬头望天了?

其实作为清贫的知音,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普通园丁,师者崇尚煦暖的阳光能够穿透书页,穿透传统,再凭借美德之水,喂养一群嗷嗷待哺的莘莘学子。但是面对紫陌红尘的千层蛛网、万种风情,师者似乎总是讳之莫深,颇为情怯,因此只得翻卷三寸不烂之舌,嚼蜡唐诗宋词,讲尽人间病句,让一生的风风雨雨,羽化成一根精致的教鞭,让血气染印的肝胆,将枯瘦的前程批注……

事实上,淡淡的悠远的天空,无时无刻不在汇聚着明媚的、洁净的、飞翔的事物;而待师者在校园里抬头仔细地伫望时,那夕阳,那彩云,那蜻蜓,那雄鹰,倏而又了无痕迹,仿佛它们的出现,就是为了昭示这一片底版的淡泊与明澈。

抬头望天,师者固执地柔韧地坚守着——他想看鸟儿轻捷地飞跃,想剪云翳柔曼的素绢,想藉清风明月高飘而起,想借雪色星光淡至绝艳。然而这一切只能是雾中花,水中月,镜中影,很难梦想成真,因为——

因为天在最高处,最高处只有那四十五双如饥似渴的眼睛!

因为唯教至上的师者,也会像望天一样,盯住自身的职责、良心和课本中的文章,然后以清醒开头,用陶醉结尾,把生生不息的酸楚和耕耘,浇铸成衣带渐宽,浇铸成终生不悔!

 

乐韵流淌暖华明

2025/09/10  柬埔寨《柬华日报》柬华副刊

~作者:【北海市合浦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援柬埔寨公立华明学校教师】廖能乔

2025822日凌晨,在华明学校江校长与郑主任的热情接应下,我们一行顺利抵达公立华明学校。

清晨的阳光似金箔般铺洒开来,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与教学楼旁啾啾的鸟鸣交织成一曲灵动的晨歌,将书香的醇厚与自然的清韵交融,正以最热忱的姿态,为我们的到来奏响欢迎的序曲。

初到华明,我执教初中一年级下册语文、小学四至六年级音乐学科,同时兼任中一下班主任。在短短两周时间里,我已融入这里的教学节奏。每日,我与学语文的孩子一同遨游在汉语言文字的瑰丽星河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学音乐的孩子们以歌声为舟,在情感的海洋里自由驰骋,让梦想乘着音符展翅翱翔。这样的日子,充实而丰盈,每一刻都意义非凡。

课堂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与求知的眼神,让我真切领悟到支教的使命与价值。在这里,我既是他们的师长,亦是亲密的伙伴。课间十分钟,我会主动与孩子们聊天,倾听他们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当他们在学业上遇到困惑,我也会耐心引导,助力他们跨越知识的障碍。

推开教室门,斑驳的阳光穿过窗棂,在孩子们仰起的笑脸上跳跃。我微笑着走进课堂,五十多双亮晶晶的眼睛瞬间聚焦在我身上,满是期待。在教唱《童年》时,孩子们轻轻摇晃着身体,跟随节拍律动。起初生涩的中文发音,在一遍遍练习中愈发整齐流畅。唱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时,几个扎着马尾的小女孩兴奋地比划着,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充满童趣的夏日。在教唱《同一首歌》时,原本腼腆的后排男孩也鼓起勇气放声高歌。清澈的童声在教室里流淌,伴随着抒情的旋律,大家合拍击掌。那一刻,音乐跨越了国界,消融了文化的隔阂,展现了这份纯粹的美好。

课间,几个活泼的孩子向我走来,操着柬埔寨口音的中文,好奇地问:“老师,《童年》里的秋千是真的能荡很高吗?”他们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手指还不自觉地敲击着节拍。角落里,一位小姑娘怯生生地递来一朵清香的鸡蛋花,小声说了句“谢谢”。虽然声音轻柔,但她灿烂的笑容里,满是最纯粹的善意。上课钟声响起,孩子们如归巢的小鸟般迅速坐回座位,又一场跨越山海的音乐对话,在熟悉的旋律中拉开序幕。

下课钟声响起,最后一个音符渐渐消散,孩子们恋恋不舍地向我挥手告别。走出教室,华明的清风拂面而来,孩子们的歌声仍在耳畔回响。这小小的音乐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站,更是一座用旋律搭建的桥梁,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我们,在音符编织的世界里快乐地相遇。这段最温暖、最珍贵的支教旅途已经顺利启航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以更饱满的激情,点燃孩子们心中的艺术之火,陪伴他们在成长的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教师不是退路,而是使命

2025/09/0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楚芮

这几年,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师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社会上依旧流传著一些刺耳的说法:有人觉得成绩不理想才会当老师,甚至把教师看作“无路可走”的退路。乍听之下像是玩笑,细想却带著偏见,对教师群体并不公平。真的是这样吗?这样的观念,难道不该被我们重新检视吗?

其实,我国对教师的筛选制度十分严格。以小学教师学士课程(PISMP)为例,若以大马教育文凭(SPM)成绩申请,至少需要五科特优;若以大马高等学校文凭(STPM)成绩申请,总平均积分必须达到3.5以上。申请者需参加线上教师资格测试(E-UKCG),只有通过测试的人,才有机会进入面试与体能考核的环节。可以说,从一开始,教师之路就不是轻松随便的选择,而是层层把关,确保未来站上讲台的人既能教书,也能担起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主动选择当老师。他们当中有人放弃了进入大学预科(Matrikulasi)或修读其他学位的机会,只因为心里更向往教育。更有一些在课外活动表现突出的年轻人,他们当中有些还是运动健将,曾代表州或国家出赛,甚至参加过东南亚运动会。后来他们成了老师,在课堂上用心教书,在操场上也陪著学生练习、比赛。这样的全能老师,学生不仅在学业上有所进步,也能在课外活动中展现潜能,真正做到两者并重。这样看来,走进教育并不是“没办法”,而是他们自己认定的一条路。

除了PISMP,政府亦持续推行PDPP课程,旨在培训非教育背景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教师,为他们提供进入教育界的机会。很多教师在大学原本学的是工程、会计等专业的,但最后还是选择转向教育。他们并不是因为“没得选”,而是觉得课堂更适合自己。他们不是因为“退而求其次”,而是主动走上一条新道路。这恰恰说明,教师队伍中往往隐藏著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遗憾的是,教师这个职业却往往被误解。或许是因为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遇到老师,接触太频繁,反而容易把老师的一言一行放大来看。部分家长若对老师抱有偏见,孩子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会减少应有的尊重。久而久之,原本应该建立在信任上的关系,变得紧张对立。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过去确实有人在求学路上遇到过不尽责的教师,因而留下负面印象。但今天的情况早已不同。无论是师资培训、教育制度,还是教师整体素养,都有了显著提升。和医生、律师、工程师一样,教师同样需要接受专业训练。轻视教师,最终受伤害的并不是教师本人,而是孩子,以及国家的未来。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条“退路”,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要守护孩子的成长,社会必须首先学会尊重并信任教师。的确,仍会有个别教师不尽理想,但更多的老师正在默默付出,把孩子放在心上。与其让家长与教师对立,不如并肩而行。毕竟,我们始终有著同一个目标:孩子的未来。

 

承古韵,启新声
———我校学子走进京剧艺术

2025/09/10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新中三语学校】李林钊

丝竹声声传古韵,童音朗朗继芳华。近日,在我校举办的“中华文化大乐园”学习营中,京剧班的孩子们在梅派传人曹馨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短短一周内已然将《天女散花》和《梨花颂》两个经典剧目演绎得初具神韵,唱念做打间尽显国粹传承的新生力量。

作为梅葆玖先生的亲传弟子、国家二级演员,曹馨月老师以其专业深厚的艺术造诣,带领孩子们走进梅派艺术的美学世界。教学中,曹老师不仅注重唱腔的精准传授,还讲解了一些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孩子们上完课后能开始理解京剧、爱上京剧,才是最好的传承。”曹老师说。学员们从水袖功到圆场步,从咬字发声到情感表达,在反复研磨中逐渐找到京剧的神韵。她以专业的教学和耐心的指导,带领着孩子们一步步走进国粹艺术的世界。在每天将近3个小时的学习强度下,经过一周的训练,孩子们的京剧唱腔已初步成型,舞台表演的架构也逐渐明晰。

“绿柳枝洒甘露……”排练教室里,小演员们有模有样地唱着《天女散花》的经典唱段,水袖轻扬间,已然有了几分仙气飘飘的韵味。而在《梨花颂》的排练中,孩子们通过婉转的唱腔和细腻的身段,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演绎得动人心弦。

除了京剧主修课程,学员们还体验了快板、书法、中国民族舞、中国画以及传统非遗手工等传统文化课程。快板课上,竹板声声清脆,孩子们在节奏韵律中感受着曲艺文化的独特魅力;手工课上,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民间艺术的精巧与智慧。这些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也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素养。

此次“中华文化大乐园”的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在文化学习中他们不仅提升了艺术技能,也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还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相信这些小小的文化传承者,必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