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318辑



大马教育:无限的可能

2013/10/01 东方日报/言论版

~作者: 黄金城

《教育发展蓝图最终报告》推出三星期,华教人士忙著举办各式抗议大会,捍卫华教前途;巫统大会也宣告开打,各路人马爭著奔往权力之路,马来语文圣战士看来即將破土而出。 就在此时,《教育蓝图》竟然被人揭了底牌,不但証明血统不是1Malaysia,而且是Orang Putih的手笔;不但如此,而且还要价2000万令吉。看来,教育蓝图还真有「无限的可能」(Endless Possibilities)

2000万令吉聘请麦肯锡国际顾问公司「润笔」,如果能打造未来的大马Bill Gate或者Mark Zuckerberg,这份重到掷地有声的大蓝图,也算是物超所值了。毕竟培养世界首富和科技明星是件振兴党国大业的大事。可是,就连前首相马哈迪也称「拿2000万令吉当顾问,我也行」,《教育蓝图》的命运,也就定了。

《教育蓝图》既然是纳吉政府的政治產品,按照「人走茶凉」的权力游戏规则,即使国阵继续执政,从现在开始到2025年,也难保未来2届政府、2任首相、N任教育部长及各小大官员都把这份大蓝图当成自己的KPI(关键表现指数);到了2025年,纳吉和慕尤丁都回家含飴弄孙了,谁来验收12年前的成果,或者烂摊?

因此,《教育蓝图》的命运,可能也会像大马股市的仙家股一样,隨著领导人的起落而窜上窜下,而且,里头的商机无限。总之,充满「无限的可能」。

《教育蓝图》不是说要培养「世界级教师和世界级学生」吗?「世界级收费」的国际学校(每月费用至少3000大元),可能最符合2000万令吉顾问费的「世界级標准」,而且,它也使「让国小成为国民首选」的政治工程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世界级收费」的国际学校异军突起,我们己有81家国际学校,2020年將达87家。根据政府「转型计划」的报告:就读国际学校者,达33千人;7年后预计75000人。这些数据说明了国际学校的市场惊人,这还不包括一些「准国际学校」。最关键的是:里头的小朋友己逐渐不是来自五湖四海,而是如假包换的1Malaysia国民了。

「世界级收费」的国际学校大增,固然反映了不少大马国民收入水涨船高,有钱把儿女送到国际学校唸书;但也意味著,《教育蓝图》想「让国小成为国民首选」的期待落空了。以华人来说,高收入者多把儿女送往国际学校(其他友族也有同样的趋势),中低收入者仍以华小为首选。政府不建华小不会使国小成为首选,只会使更多家长努力挣钱將子女往私立学校或国际学校。原因是对国小的信心不足,不想子女成为错误教育政策的牺牲者。

华小减少,私校增长。此消彼长的结果,国际学校財源广进,华小继续爆满,国小没有成为非土著公民的首选。双溪毛糯Seri Pristana国小「更衣室用餐风波」,不过使家长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没有人相信这样的环境会產生大马Bill Gates或者Mark Zuckerberg

让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当然是家长的选择;但「国民团结」的道路就更远了。国际学校连歷史课都是Orang Putih的,而且不仅仅是语文,也製造了阶级。从此,大马未来的主人翁分別由国际学校、华小/泰小及国小塑造,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將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使我们面对更多「无限的可能」。

 

国英语教育大蓝图


2013/10/02  光华日报/评论版

文:郭琴

华淡小国语上课时间增至240分钟,SPM英文列为必须及格科目,这两大课题是我国的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在《2013-2025年大马教育蓝图》的要求。当教长有此计划, 引起各界人士议论纷纷,这当然也包括民联领袖的意见看法。

民联领袖拿督斯里安华认为,与其将英文列入大马教育文凭,倒不如提升师资和加强教学设施。董总主席叶新田指出《2013-2025年大马教育蓝图》并没有出现更动以及获得改善,所以董总并无法赞同教育部的做法,他说:“副首相虽然口头保证母语教育将会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获得保障,但这些保证是非常‘空泛’的。

如果真正要保护母语教育,就应该要尽量保留学习母语教育的时间,比如将英文教数理的时间归还给母语教育,让学生用母语学习数理。”而民主行动党全国副宣传秘书张念群则促请教长检讨华淡小每星期240分钟国语上课时间的决定,她认授课时间是无法对症下药加强学生掌握能力,而新加坡和香港学生之所以能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表现杰出,并非更多的授课时间。她认为,师资与授课内容才是影响教学成果的决定性因素。除了以上三位领袖的一些评论外,华总副义务秘书陈耀星也表示政府应让华小在国英文上课时间取得平衡,以让华小生能够同时掌握两种语文能力。

强制性地的把英文列为必须及格科目的确是有欠公平,因为在大马的师资还未达到提升之前,如果强逼性的实行,只会反效果,同时也会令各种族的学生感到更压力,更不想报考SPM,这样不但没有提升学生们的教育程度,反而会更落后,会更多的问题出现,例如:学生会对英文感到恐惧、害怕不及格等等问题。而学生家长也会感到很压力,因担心自己的孩子跟不上,也给孩子们压力,这边补习那边补习,一天到晚把孩子送去补习。

再说,教长在《2013-2025年大马教育蓝图》把国文上课的时间增至240分钟,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若要提高国英文教育的水准,需要先提高教学素质和教学内容,这才是治标又治本,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同时有关科目的教师也需准备好良好的教学材料,有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点也没错,如果万事没充分做好准备,仓促定论,后果是会不堪设想的,因这些在求学的学子们,将来是国家主人翁,是国家栋梁啊。

虽说国文是很重要的科目,因为它是我国的国语,在SPM是必修科,是一定要及格的,不合格者不能进入本地大学,我相信大家也能了解,也能明白的道理,但是如果在教学素质和教学内容还未提升之前就增长上课时间,这点难免会引起一些风波及非议。如果增长国文上课时间就等于减短了其他语言上课时间,将引起其他族群的不满。

同样的,英文之地位也是非常重要,因它是国际性语言。英语有它的重要性,但在大马英文水准还是要大大地提升,因为在SPM考试当中还是有很多学生会不及格,这问题出在哪里呢?是教学方式问题?还是学生们问题?又或者真的英文太难掌握呢?如同安华所讲的,与其将英文列入大马教育文凭必须及格科目,倒不如提升师资和加强教学设施。

 

合并不如迁校论

2013/10/01  光華日報/評論版

~作者:贝武
 

继彭亨北根启华和百乐县的金马梳华小于今年6月间接获教育局口头通知意图要合并这两所华小后,于9月份柔佛及霹雳州教育局也陆续召见这两州的微型华小董事会及家教协会,提出将之合并。

其中笨珍县与玲珑县各有5所微型华小的董事会也分别接到教育部官员提出同样的合并献议。

有关董事会皆担心合并的缺口一旦打开,整个形势将无法挽救,华小陆续消失,接受这项建议者将会成为民族罪人。

而有者也顾虑到建议中的合并是否将譬如原本3所各源流,即华小、淡小及国民小学共处邻近一乡镇的学校合并成为一所宏愿小学呢?

至于《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重提《宏愿学校计划》,即有意将各源流学校集中在同一个校园,统一教学媒介语为国语,以实现“最终目标”,这无形中与上述合并献议不媒而合。

如此一来,即如董总在反对《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内不利于母语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所言的,教育部为在20212025年实现国小和国中成为所有家长的首选学校的目标,华小和淡小将在第一阶段(2013年至2015年)和第二阶段(2016年至2020年)时期被弱化、边缘化和逐步变质,为第三阶段(2021-2025年)实现“最终目标”铺路。

也因此,教育部着重发展国小和国中以及国语和英语的学习,漠视发展华文教育和淡米尔文教育以及华语和淡米尔语的学习,也漠视华小和淡小长期面对的各种问题,包括师资短缺、拨款不公、学校短缺及董事会主权等久悬未决的问题。

据悉,现有华小绝大部分是在独立建国前创办的,政府之后批准增建的华小只占少部分。数十年来,未曾制度化公平拨款,拨地及增建新华小,造成华裔人口密集区和新房屋发展区,均面对华小不足或没有华小的严重问题,引起民怨不断。

华小建校面对各种困难,包括建校申请难获批准,就算建校获得批准,也费时费力才能完成,因为华小缺乏建校所需资金和土地,造成获准增建和搬迁的华小建校计划进展缓慢。此外,教育部设下的条件,如规定华小必须拥有80%建筑费才获得考虑批准建校申请,且迁校的华小必须负责承担建校经费和土地,有关土地必须不是政府的学校保留地等诸多条件!

尽管如此,在热爱华教者众志成城下,迁校而成功吸引学生报读、人数与日俱增的仍有例可循,以槟州为例,如明新时中分校和明德正校即是,早年的丽泽三校和中华AB校皆是如此。故个人认为微型华小与其合并,倒不如迁校还可生存发展,合并则华小逐步消失矣!

在益华小学欢庆建校百年之际,州政府及时捎来佳音,批准迁校至湖内,华社希望巍峨黉舍早观厥成。

 

空等

2013/10/01  光華日報/評論版

~作者:吴荣顺

教总批评,国中300个华文师资空缺亟需填补,政府却未安排百位毕业学员执教。这样的批评是爱之深,责之切的。

对于国中师资的需要是国中家长学生都关切的。我们不乐见我们的学生上了中学以后,在华语的学习上面对中断。

为此,师资的培养与供应确实是不容疏忽的。既然我们有了这批合乎资格的毕业教师为何不派上用场呢?是教育部缺乏金钱吗?如果教育部有能力支付2000万的咨询费来草拟教育蓝图,那么真正落实实践不是更形重要吗?

草拟教育蓝图涉及冗长的过程,耗时耗力耗费。落实更加是务实而重要的,写的漂亮不如实践得美。

我们不希冀教育部能够把大蓝图实践为教育的美丽大草场,教育的美丽大蓝天,至少请给我们的中学有足够的华语老师,请让我们的毕业的华语老师可以发挥所学,贡献国家,贡献教育!

请不要再让这些毕业生空等。壮志未酬身先死,而他们连发挥教育功能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或许不了解大蓝图拟定的困难和所费的大功夫,但是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大蓝图的实践实效。而看到教育大蓝图的实践,可以从提供师资,不让毕业生坐冷板凳做起吗?

人口回流金宝 华小新生+9.71%



2013/10/2 东方日报/地方新闻
史康振 报导
 

(金宝1日讯)贵为霹州高等教育重镇的金宝,因近年地方经济迅速发展,而吸引大量人口回流,以致区內2014年的华小新生人数提升9.71%,一洗多年来学生数量每况愈下的风气。

据了解,金宝国会选区內的12所华小截至今年9月为止,所接获报名的2014年一年级新生人数已达到486人,比起2013年的443人,共增加了43人。

而各校家教协会则一般认为,区內华小一年级新生人数于明年回升,与大量人口回流金宝,拥有最直接的关係,特別是位于市区的华小,新生人数都有明显提升。

金宝公立华小家协主席冯家声指出,拉曼大学及大学学院于金宝设立后,吸引人口回流是不爭的事实,特別是前来工作的大学教职员,都纷纷定居金宝,並將孩子送入当地的华小就读。

他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以往公立华小每年的一年级新生人数都介于3040人,直至2012年,新生人数却突然飆升至52人,涨幅多达20%,而2014年的新生人数也有所提升。

「除了大量人口回流以外,学校硬体设施及办学方针,也是促使华小新生增加的原因之一,本校在过去2年的软硬体设施都改善良多,以致部分在外工作的家长们,决定將孩子留在金宝接受教育。」

他说,金宝市区的华小学生人数估计將会逐年持续增加,因此各校有必要在软硬体方面,持续做出改进,以在未来应付更多学生。

冀华教守望相助

「金宝公立华小三大机构目前正推动精明课室计划,但基于建校基金有限,所以只能逐步进行,並希望华教人士守望相助,为区內的华教事业带来更大的发展。」

金宝培元华小家协主席陈炎彬受访时说,小镇人口外流、学校环境及华社减少生育,都是促使华小生人数下降原因,就以曾经拥有约1500名学生的培元华小为例,学生人数也在近年来跌剩600余人。

他说,人口外流及华社减少生育,並非校方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该校曾一度想向学校地理位置下手,透过迁校至更好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入读。

「惟迁校必须取得家长100%的认同,以致迁校计划在200余名家长的反对声浪下作罢,直到该校近2年的硬体设施取得改进,金宝人口缓缓回流下,新生报读率才有所提升。」

他表示,目前该校于2014年的一年级新生人数终于取得突破,从今年的80人增加至107人,因此班数也料將原有的2班增至3班,所以希望持续回流的人口,可以协助改善区內华教的发展。

培民华小等时机建校双贏

金宝人口回流,虽然促使华小新生人数將于明年增加,惟民眾却担心从务边哥打峇鲁,迁校至金宝新市镇的培民华小一旦开办,將影响区內其他华小新生人数。

据悉,金宝国会选区原有13所华小,但设于务边哥打峇鲁的培民华小,因年前面对学生人数不足而关闭,並在时任国会议员的协助下,获准迁校至金宝新市镇。

然而,取得发展商捐献新市镇1.5英亩土地的培民华小,至今却迟迟未展开建校计划,以致区內目前只剩12所华小,其中3间位于金宝市区,其余则遍布在各新村。

根据知情者透露,培民华小建校委员会至今未展开建校计划,是因为担心该校建成后,將对金宝旧街场的3所华小,带来打击。

他说,如若培民华小开办,將吸引居住在新市镇的居民,把孩子送入该校就读,这將直接影响其他华小的学生人数,而华社耗资于其他学校兴建的硬体设施,將会形同白费。

「因此,培民华小建校委员会为保护其他华小的发展,因此一再將建校计划搁置,並等待金宝发展至拥有一定的人口后,才开办培民华小。」

(东方日报)

2013年10月1日星期二

董总:反对教育大蓝图‧收集家长签名



2013-10-01  星洲日报/国内版

 


萧宇轩与汤姆斯(前排右五与右六)移交13962个反对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
的民眾签名给邹寿汉(右七)和黄循积(右八)。(图:星洲日报)
(柔佛新山1日讯)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表示,董总正积极收集国內中小学反对国家教育大蓝图的家长签名,並表示谅解学校教职员做为公务员的为难之处,但补充,这是一项歷史使命,董总將通过各中小学的董家协完成这项工作。

他说,目前收集的签名是30万个,距离100万个签名尚有一段距离。

邹寿汉今日与柔佛州董联会以及绿色盛会柔南成员,联合召开新闻发佈会时说,除了与绿色盛会结盟,以及取得行动党的协助之外,董总也准备寻求公正党与伊斯兰党协助,以爭取更多签名。

绿色盛会移交逾万签名

绿色盛会柔南召集人汤姆斯今日移交13962个反对《2013-2025年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的民眾签名给邹寿汉。

汤姆斯与其团队於91427日,在士姑来五福城广场的户外停车场收集埋葬莱纳斯签名的同时,也为董总收集反教育大蓝图的民眾签名。

出席发佈会者包括柔州董联会主席黄循积、理事韩庆祥、苏文吉、陈坤丰、彭宇光及董总救亡与发展委员许炳正等。

董总於8月与绿色盛会结盟,互相协助收集民眾签名。

邹寿汉和黄循积皆表示,绿色盛会在爭取环保工作同时,也为基本人权,即华教爭取权益,值得讚扬。

汤姆斯说,他在过去两个星期都露宿在户外停车场,以收集民眾签名,虽然不易但很有意义。

柔州绿色盛会发言人萧宇轩则认为,埋葬莱纳斯与反教育大蓝图签名运动的相互合作,是个跨越公民社会课题的合作举动,这让人们瞭解国內仍有许多权益需捍卫。

(星洲日报)

【华教视窗】 ~ 317辑



微型华小面临关闭命运


2013/10/01  光華日報/評論版

~作者:连和胜

早前阅报看到这个报道:教育部课程发展副总监何慧贞,今早(219)在一个有关教育大蓝图研讨会上,回应出席者的提问时说,基于种种因素,导致一些华小及淡小关闭。她说,以往华小是建在市区,淡小则设在园丘。随着华人迁移至新住宅区,以及印裔搬离园丘,在学生来源不足的情况下,有关微型小学最终面临关闭的命运。

另外一则报道提到:霹雳玲珑区就有5间微型华小收到当局“合并”的献议。玲珑区爱育嘉拉华小董事长周德海说,微型华小合并的缺口一旦打开,整个形势将无法挽救,其他微型华小合并的事将陆续发生。5所华小的董家教成员共15人,于92日举行紧急联席会议,讨论后坚决反对这项微型华小合并的建议。他指出,在玲珑区5所华小中,爱育嘉拉华小有70多名学生、巴登古鲁华小不到30人、土力百加华小少过10人、古打淡板有10多人,拉班启民华小包括友族学生约有30人。

报道又说:教总总务陈清顺呼吁所有微型华小的三机构严正看待此事,若有接到类似通知,务必尽速联络董教总,以集思广益,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

笔者80年代任联邦视学时,经常有机会到微型华小视察,所谓“微型学校”是泛指学生少于100人的学校,北马的吉打,霹雳和槟州较多。根据校方反映:年底招生时很辛苦,要使出各种“优惠”奇招,赠送校服书包鞋子外,还要加上奖助学金和交通接送!纵然如此,能招到的新生,有时也只有小猫三两只,情况尴尬又凄惨!

平心而论,基于避免教育部宝贵资源的浪费,关闭微型学校本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华社所在意的是,关闭容易,而要建立一间华小却难如登天,结果我们惊觉,几十年下来华校越来越少!所以,如果政府不能改变对兴建华校的政策,华社就不能同意关闭任何一间华小,一间都不能少!现在教育部在华基政党的安排下,有了折衷办法,就是把微型学校“迁移”到华人聚居的地方,保留原校的校名,有点像电影里的“借尸还魂”,或者像股市里,挂牌公司的“借壳上市”,算是政府的“恩惠”,华社应该感恩!

“合并”即是“关闭”

教育部的”献议“用了“合并”两字,真是高明。大家一想就清楚,“合并”其实就是变相“关闭”,可是却好听得多,感觉也还不错。请看一看,上述霹雳玲珑区5所华小,如果不幸被合并后,无形之中就等于关闭了4所华小。

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我的母校南洋大学,当年被新加坡李光耀政府关闭时,用的也是这一招。政府美其言说:南洋大学和新加坡大学“合并”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结果,新马华人在陈六使先生倡导下,千辛万苦成立的南洋大学,就这样被老李关闭了!

505第十三届大选后,纳吉领导的国民阵线,赢得辛苦。华人选民被认为没有支持国阵,部分友族所谓的“右翼民族主义分子”,气焰高涨,认为华人应该受到惩罚,加上内阁没有华人代表,看来华社要有心里准备,抵御另外一轮对华教的攻势。

正如上述教总总务所言,各微型华小的董家教当局,须战战兢兢,一有风吹草动,要尽快联络董教总负责人,商量对策,不要再一次让小拿破仑得逞!

 

白脸黑脸论


2013/9/29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许万忠

重掌华总的方天兴在霹雳怡保举行的会员大会上,兴致勃勃提出白脸黑脸论,认为在华教问题上,「不论是黑脸或白脸,都可以灵活扮演,不应是永久的角色,做黑脸的同样可做白脸,必要时,白脸也应是黑脸。」

石破天惊的伟伦,顛覆凡人对黑脸白脸的传统观点,把原本是零和游戏的是非黑白和立场分明,蜕变成「可以灵活扮演」的双面角色。方总的据点是:「黑脸不容易做,往往会被抹黑,而且面对当局的压力;白脸要直接面对两个口的『官』,尤其是小拿破仑和持有其他议程者,吃力又难討好……」因此,「不论黑脸白脸都需要里应外合行动,而不是坚持己见,互相猜疑,並在事情有转机时视为自己的功劳……」

原来方总说的「灵活扮演」,是把与官府打交道的人视为扮白脸,反之则是扮黑脸。方天兴认为:一个人是可以同时扮演两个角色的。至于该在什么时候扮白脸,什么时候扮黑脸?他没有明说。

方总必须解释,所谓「里应外合」,是否在外面理直气壮,在权贵面前奴顏卑膝?方总也应该釐清:万一功力不足,成为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的时候,如何善后?

方总强调他是针对为华教做事的姿態而言,让人想起他在处理关中问题时面对的一些冷嘲热讽,这番话会不会有感而发?

自古「正邪不两立、忠奸不两存。」华教是民族的命脉和尊严,为华教做事,必须站在维护民族教育的坚定立场,为华教爭取权益时必须表里如一,不能为了討好一方,牺牲另一方;也不能虚与委蛇,或者为了私人目的,一时白脸,一时黑脸,模糊视听。

人们惯于用白脸代表好人,黑脸代表坏人,用意在于表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有的说好话、有的说坏话,互相配合,务求在最短时间里完成任务。一个人如果在同一时期、同一事件上扮演黑脸和白脸,人们就有被戏弄或欺骗的感受;技术多么完美,技巧多么高超,总有被识破的一天。

政坛上,对同一件事扮演黑脸和白脸的投机政客,我们见多见惯了。他们在华社面前拍胸膛,信誓旦旦表示力爭到底,在內部商討的时候,却又扮顺民討好当权派;面对詰难的时候,又摆出楚楚可怜姿態,尽说不得己的苦衷。

华教人士和华团工作者应倣傚虚情假意的政客,一时黑脸,一时白脸。如果有人认为他可以把黑脸和白脸都扮演得很好,能够做出成绩,我们祝福他;如果搞得民怨载道犹不知悬崖勒马,势將惹来终身骂名,子孙蒙羞。

 

不容国民型中学步向质变


2013-09-30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张金祥

改制国民型中学是华教发展不可忽略的一环,目前独中学生人数暴增无法满足华裔学生的需求,估计不少学生將会转而选择到国民型中学就读。但是,在国民型中学就读的学生是否享有充份学习中华文化及华文的机会?

今天,当我们重新检视国民型中学的发展趋势时,不得不问,当前其特征是否已经隨著岁月的流逝而產生质变?华文华语成了可有可无,甚至华社华团华教工作者减少关心?

在校园的文化的塑造上,学生要吸收其中华文化的养份,必然要从小培养。校园文化是塑造文化重要的土壤,也是最佳的场所,我们必须从根本培植,让学生在具有中华文化的校园环境里,不断的接受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今天的国民型中学有多少的文化活动能自由的主办、获得经费支助与受到校方的支持?调查显示一些国民型中学忽略了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我们得关注其是否专注於招收华小生及华裔生占学生人数的百分比。整体而言,国民型中学的华裔生比例还是非常高。然而没有限收华小的学校生佔了调查学校总数的4成左右,比例是非常高。试想如果学生不是来自华小,他们要如何適应华文教学及以华文为媒介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长此以往,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来至非华小,国民型中学的中华特征必然会受到影响。当然对从华小毕业的非华裔学生能加入国民型中学就读,这倒是值得欢迎的。

在师资方面,华裔教师比例最高的是北马与砂拉越,多数学校是介於40%60%,佔了调查总数的40%,但我们也关注到华裔教师低於40%的学校也有15所,主要分布於中南马、东海岸及沙巴,这是我们要关注的。

政府对学校的拨款主要是行政拨款与发展拨款。当年改制时,政府许下诺言,承担国民型中学的所有行政和发展开销。然而,时至今日,除了教职员的薪资津贴外,政府没有给予其它项目足够的行政拨款和发展拨款。这造成国民型中学面对经费不足的困难。

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初稿没提到国民型中学的困境及发展方案,再一次佐证了教育部没给国民型中学应有的重视,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应重视当年的承诺,並落实之。(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张金祥)

 

华小合并的问题


2013-09-30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洪祖秋

十多年前的时候,当我还是笨珍校长联谊会的主席时,有某个州级的教育局官员突然联络我,要求我寻求说服董家教把笨珍县内某蚊型学校迁到新山县去的可能性。当时我却被一句“民族罪人”震慑住了,吓得连提都不敢提。

然而,局势的变化无常多端,后来迁校竟然成为维护与保住华小的最佳途径,这是当年谁也想不到的事情。

人口迁移与老化影响生源

华小今天的两极化,城市学校急速爆满,缺乏学习空间与课室,一些华人密集的城镇却不能建设新的学校,而乡镇学校学生人数急降,蚊型学校更是面对没有学生来源的窘境。这种窘境也不一定是蚊型学校,一些大型的乡镇学校,也要面对学生人数萎缩的局面。这种局面,在一些两校都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情况,就往往就会引起了一些招生的纠纷。这种局势的变化,显然与人口老化、迁移与及生育率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看来华社无法解决这些面对的问题,就应该想办法不让原有的学校被合并被关闭。

柔佛州利民达教育基金会主席郑玉贤就建议,把共用一个校地的利民达一校跟利民达二校合并为一所更大型的小学。乍看之下,让人吓了一跳,因为,在华社大力反对合并蚊型学校大建议的时刻,这个建议确实让人大吃一惊。其实,郑先生是一番苦口婆心的呼吁,他是希望能将学生集中在其中一所学校,再把另一所迁往有需要华人密集的城镇。

我倒认为,这是一个高瞻远瞩,值得考虑的建议。

解决华人密集区华校问题

我个人非常同意这位前村长的建议,就以笨珍市区来说,培群一校、二校与乐山都集中在一起,学生人数急速从大型降到小型,就算也是新村的北干那那的育民一校与二校,也从千人急速下降,从大型逐渐下降。两校一个屋檐的纠纷与竞争无可避免,倘若集中发展其中一所,将另一所迁往其他有需求的地方,不但能够保住学校的存在,可以集中发展学校,还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纷争与竞争。

除此之外,更解决了有需求华人密集却不能建校,学生必须劳车顿舟到外地去求学,或是被避就读马来学校。

在一些华人密集的城镇,要兴建一所新的华小谈何容易,既然不容易兴建,就要保留。然而,要保住一所华小也不简单,以过去的经历,关掉一所就是少掉一所。与其被关闭被合并,为何不预先迁往有需求的城镇,惠及莘莘学子?

教育蓝图违民意 陈声评痛心



2013/09/30 東方日報/地方版

(新山30日讯)马来西亚陈氏宗亲总会副会长陈声评抨击,教育部一意孤行推行教育大蓝图,罔顾华团收集的70万个反对签名之举,令人痛心。

他质疑,教育部缺欠专才,所以才应用超过2000万令吉聘请国际顾问公司擬定该蓝图,实为浪费公帑。

陈声评是昨晚出席在新山举办的「柔佛潁川陈氏公会72週年、青年团与妇女组20週年、儒乐团24週年,及古来区宗亲联谊会5週年纪念联欢晚宴」上,作出上述的抨击。

出席嘉宾包括庆委会主席陈財名和柔佛潁川陈氏公会署理会长拿督斯里陈锦通等。

吁宗亲参与大会

陈声评也提到,吉隆坡精武华小面对的徵地课题虽已获得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和有关部长答应暂缓,但仍让人深感忧虑,若此次成功被徵地,恐怕日后其他华小也会面对同样问题。

他说,华小目前面对的种种刁难和威胁,极需要族群的支持,而团结就是力量,因此华社必须力挺董总和教总的任何方案。

此外,他披露,该总会第三次获得认同,主办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第二十一届国际大会,预料將感召国內外超过1000名宗亲参与,他呼吁全国陈氏宗亲踊跃出席和鼎力支持该盛会。

另一方面,陈锦通代表未克出席的该会会长拿督陈联顺致词。他表示,该会身为华团的一分子,肩负推广及传承中华文化以及维护华文教育的任务。

拋开个人英雄主义

他希望,身为维护华教的组织领袖以大原则为重,拋开个人英雄主义,採取理性与协商的方式,惠及广大华教工作者,促成华教继续在我国开枝散叶。

「本会在80年代中购置第一所位于新山彩虹花园的会所,2000年在拉庆购置第二间会所,以及在去年的週年庆典活动上,在古来加拉巴沙威购置的第3间会所,这都是歷任理事及所有宗亲付出的成果,感谢他们造就本会目前的地位与成就。」

仪式上,陈財名和陈锦通赠送纪念牌匾予受森美兰州最高统治者端姑慕力兹赐封勋衔的会员,包括该会妇女组交际主任陈海伦和永久会员陈育荣。

(東方日報)

2013年9月30日星期一

邹寿汉:让更多家长理解内容 通过签名运动支持董总



2013-09-30 南洋商报/地方新闻

 


400人举手通过3项大会提案,支持董总反对教育发展蓝图。
(芙蓉29日讯)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披露,董总的力量源自人民,通过发起的百万签名运动反对教育发展蓝图,是为了让更多家长了解和理解其中内容,进而支持董总一直以来所争取和坚持的立场。

首阶段签名运动不理想

他坦承,第一阶段所推动的签名运动不甚理想,面对很大的阻力,但董总将会坚持下去,以获得市民尤其是学生的家长认同,才能获得更大的力量与政府谈判。

他是于今日在芙蓉大富豪酒家出席由董总主催,森州董联会主办的《教育发展蓝图》汇报会及捍卫母语教育签名运动汇报会时,如此表示。

他表示,大马640万华裔,其中60万名华裔中小学生,若每名学生家长都签名支持,就有120万个签名,加上7万名独中生的14万名家长,其实百万签名的目标理应极容易完成。

“然而部分独中的董事会没有给予我们支持,他们忘记了历史中各种对华教不公的政策,已经失去居安思危的状态。”

话虽如此,但他对很多独中给予的大力支持感到欣慰,他透露,巴生滨华独中和马六甲培风独中的董事会把签名表格发给每一名学生,并要求每人找10个人签名。

他认为,百万签名是一项让人民了解董总对教育发展大蓝图的立场和反对的内容,若签名运动都无法完成,甭谈接下来的行动,如法律行动。

他了解华小校长所面对的压力,因此不可能全力配合董总推动签名运动,然而董总及各州董联会却无法在学校围墙外张挂横幅,如何能得到家长的注意。

不会通过法律诉讼 反对教育发展蓝图

邹寿汉表示,董总尽可能不会采取最后步骤,即通过法律诉讼来反对教育发展蓝图,虽然太多例子显示类似诉讼案都会失败,惟此举能引起大众的注意力。

能引起大众注意力

他认为,董总不可能会胜诉,却能得到大众的注意力和支持,而唯一能一劳永逸解决有关问题,就只能通过国会。

他透露,教育发展蓝图中注重国语和英语,却把母语教育列为第三语言,大蓝图的终极目标是单一民族教育,甚至引发文化清洗。

“若蓝图取得成效后,最终学生将变成掌握基本三语的语文而已,却忽略了德智体群美五育。”

他表示,蓝图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华小和淡小将会边缘化、弱化和逐步变质,为第三阶段实现单一民族国家和单一源流学校的“最终目标”开道铺路,致使华小和淡小灭亡。

“当年英小和英中就是接受政府的改制建议,因此英文学校从我国历史上消失,也直接让国小的数量倍增,反观华小的学生人数也是倍增,华小也有减无增。”

他表示,董总与首相保持联系,后者对有关教育发展大蓝图保持沉默,只表示一切待党选过后才洽谈。

出席今日汇报会的包括森州多个华团及一些热心华教人士,汇报会也开放让不明白教育蓝图的公众针对一些问题提问。

出席的华教人士与森州华团领袖,通过三项大会提案,支持董总反对教育发展蓝图。

(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