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自强不息
2025/09/14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郑佩琴
一般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学校将被列为微型小学(微小),在淡属区也有一些微小的学生人数仅有区区个位数。
与郊区大型学校相比,微小虽在课堂学习氛围、竞争力和资源条件上略显不足,但微小依然承载著教育的使命,肩负著启迪心智、培养品德的责任。在微小上课的学生,也因为胜在人数不多,更容易获得老师的关注与照顾,一些微小学生的学术表现甚至更胜大型学校。
在淡属区,5所微型华小,即姚贞暖华小、吉道华小、瓜拉吉挠华小、联增华小和双溪加旺华小展现了学校育人无比坚韧的精神,它们努力在逆境中寻找突破。
近这年来,上述5所微小携手联办运动会,让孩子们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有机会参加和体验一样的舞台,感受竞争的张力与热闹的氛围。
这项活动需要结合5所微小师生的配合与支持才能促成,非常不容易。对师生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股凝聚力量的契机,让不同学校的孩子能交流、合作,在团队精神中茁壮成长。
而且,此联合活动也是好的开始,可引起更多人对微小的关注,以及彰显微小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教育的道路上,微小或许偶尔会被忽略,但它并不孤单。只要学校秉持自强不息的精神,坚持前行,再加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相信微小同样能越办越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语言教育勿卷入政治角力
2025/09/1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吕启明
首相安华日前指示教育部必须加强努力,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并强调英语能力对国家未来的竞争力至关重要的一番话,可谓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我国教育现实中,长久存在的“教育政治化”问题。我们必须承认,面对全球化时代的竞争,语言是沟通与学习新技能的重要桥梁。没有足够的英语水平,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学生在学习与职场发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语言教育长期以来却常常受到不必要的政治干扰。尤其是涉及华语教育时,总会引起某些不必要的争议。事实上,这种担忧完全没有必要。学习多一种语言,并不会削弱我们对国语——马来语的认同。相反的,语言能力的多元化,只会为个人和国家带来更多优势。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例如瑞士、新加坡,早已在多语言环境下证明,多掌握一门语言并不会造成国民身份的分裂,反而能增强国际竞争力。
我们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大马人会因为学习英语、华语或淡米尔语,而拒绝学习自己的国语。马来语作为国家团结的纽带,必然是每个公民所必须掌握的。与此同时,其他语言的学习同样是个人竞争力的关键。在这个层面上,语言教育根本不应被视为政治角力的工具,而应被看作是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投资。
特别是在数理科目方面,政府应当认真考虑并落实更多以英语教学的课程。毕竟理科与数学的发展,与国际接轨极为紧密,绝大部分最新的学术成果与研究资料都是以英语为主。倘若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熟悉相关学科的英语术语与表达方式,那么他们在未来无论是进入欧美深造,还是参与国际科研与产业合作时,都能更快融入学习环境,也更容易掌握新知识。
教育政策必须以学生未来的实际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停留在政治话语的角力之中。正如安华所言,没有任何理由去边缘化或阻碍他人提升英语、华语、淡米尔语甚至其他外语的努力。多一种语言,就多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
我们希望政府在强调马来语作为国语地位的同时,也应更积极推动多语言教育的政策。唯有如此,大马才能培养出一代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年轻人,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热门新闻
教育政策必须以学生未来的实际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停留在政治话语的角力之中。正如安华所言,没有任何理由去边缘化或阻碍他人提升英语、华语、淡米尔语甚至其他外语的努力。多一种语言,就多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
国中华裔生辍学问题
2025/09/13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戴华光
根据统计数据,80%华小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国中或国民型中学继续学业,这也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华小生,进入政府中学接受5年中学教育。
这5年的中学教育,对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方向极其关键。然而,另有令人沮丧的统计数据显示,华裔中学生的辍学率高达30%,他们连基本的中学教育都无法完成,这是让人感到不安的。
高比率的华裔中学生辍学,不仅涉及学生个人的前途,也关系到整个华社的未来与国家的发展潜能。
这是各方必须正视和及时解决的问题,否则势必对社会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华裔中学生辍学,经济因素被普遍认为是最大导因。部分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因为父母难以承担学费、交通费或生活开销,被迫中途离开校园。
为减轻家庭负担,他们选择提早踏入社会工作。长远而言,这不仅限制他们的就业选择,也可能让这种恶性循环延续到下一代。
其次,学习压力与语言障碍也是重要原因。在华小以华语为媒介语,到中学全面改用国语,如果华裔学生无法适应或跟不上学习环境的转变,必然对学业失去兴趣,最终萌生辍学的念头。
社会环境与朋友影响亦不可忽视。中学生容易受同龄人影响,一旦他们结交损友,沉迷电玩、社交媒体或夜间活动,就会远离学业,最终无可避免选择辍学。
此外,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兴趣培养和课外活动,无法从校园生活中找到归属感。当他们对校园环境日益感觉生疏,也就加剧了离校的念头。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也是问题之一。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去学校,一切教育责任就落在学校和教师肩上,对孩子的学习和学业不多加关注。在缺乏家长的督促和管教下,孩子的学习又怎能步上正轨?
要解决及避免华裔中学生辍学问题恶化,学校、家长与社会三方面必须携手合作。
学校方面应加强辅导与关怀机制,为学习落后的学生提供额外补习与心理支持,避免他们因挫折感而放弃。教师也应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成就感。
家长必须改变观念,认识到教育是对孩子的长期“投资”,关乎到孩子将来的命运。他们应给孩子更多鼓励和陪伴,不要仍停留在孩子能不能念书是各自造化的落伍观念。
在社会层面,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也应提供更多助学金、奖助学金与教育援助计划,以减轻弱势家庭的经济压力。社区团体可协助举办多元化的活动,如兴趣班、辅导班与青少年讲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华裔中学生辍学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唯有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努力,从经济、心理、环境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支持,才能有效降低辍学率。
我国教育制度的伤口
2025/09/13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陈珮敏
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文凭(STPM)考获优异成绩的学生黄煜轩,竟然遭受在本地大学的会计系拒于门外。消息一出,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更再次揭开了大马教育制度长期存在的弊端与不公。教育,本应是最公平的渠道;然而现实却往往让人失望。
众所周知,STPM被誉为全世界最难的大学入学考试之一,我也是STPM生,体验过两年无日无夜地拼搏,以考获最佳成绩,争取获得本地大学的“入场券”。
相比之下,一些通过其他渠道如预科班、文凭课程等,进入大学的学生,学业难度和压力相对较低,但录取机会却往往比STPM生高。这不免让人质疑:为什么选择更艰辛、更高要求的教育途径,却得不到合理的肯定?
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无疑是教育制度长期实行的录取配额政策。以族群为基础的录取机制,本意或许是为了平衡社会发展,但数十年来,却在实践中演变成牺牲公平与质量的工具。优秀的学子因为不属于某个群体,而被拒于大学门外;与此同时,成绩未必突出的学生却能顺利入学。
这种制度性的偏差,直接打击了学生的斗志,不禁质问:“成绩再好,也不一定有用。”长久之下,这种心态无疑会侵蚀国家的教育竞争力。
被拒录取者也不会就此停下。他们会选择其他途径,像申请海外大学、就读私立学院,甚至寻求国外奖学金。他们没错,仅是为了寻找更“安全“的出路;但对国家而言,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当一批批勤奋努力、学业出众的年轻人被迫流向国外,他们往往不再回流,因为他们看到,这个国家并没有珍惜他们的努力与才能。
人才流失,最终导致的是国家创新力下降、社会发展受限。教育的不公,已经不仅仅是个别学生的遗憾,而是整个国家前途的伤口。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大学录取过程的不透明。学生们只能在系统上查询结果,却无法得知被拒绝的真正原因。
为何4.0的STPM生无法进入心仪的科系?为何成绩稍逊的同学却能如愿以偿?这种不明不白,直接滋养了社会的不满与猜疑,也削弱了大众对教育制度的信任。
一个健全的教育体系,必须让录取过程公开、公正、透明。唯有如此,学生与家长才会心服口服,愿意继续投入心力。
我们不能忽视这种不公平现象对学生心灵的冲击,因多少个日夜埋首苦读,换来的却是被冷落在录取名单之外。这种挫败感不仅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也可能让他们对国家产生失望,甚至疏离感。
长远来看,这会削弱社会的凝聚力;教育的本质是凝聚人才、激发潜能,但当制度制造出挫败与隔阂时,最终会导致年轻一代对国家缺乏归属感。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基。若连最优秀的学生都无法得到应有的肯定,这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国家的悲哀。
大马若继续让教育制度沦为不公的代名词,最终受害的将不是被拒的学子,而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教育,应该回归到最简单的原则——公平。唯有如此,国家才真正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