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6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693


华教存在的力量


2017-08-03 13:06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吴嘉豪


为筹备《2017年度重阳节华教先贤纪念日》,柔佛州维护华教各区联委会将到全柔收集华教先贤资料。

柔州有华教先贤为华教奋斗,某党竟然无视柔佛二河东黎明学校和柔佛黎明学校在2017年初没新生的窘境。

承认统考的一里路至今无下文,与巫统领袖会面后,只传出承认统考是政治考量多过教育需要。难道捞取华小选票是政客的糖果伎俩?我们不知道乡音计划有多少人响应,但我们知道大马教育文凭考试的华文科考生逐年减少,在华语及华裔家乡语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华教就再也没有黑白了。

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侮辱一个平凡的非中文系教师可以,但侮辱为华教鞠躬尽瘁的人士就不行。家长不愿鼓励孩子报考,也是华文考生下滑的原因之一,更令人悲哀的是,有些教育工作者为了升官发财,不支持华文班,有些则心口不一。不难发现,很少人愿为了捍卫华文班而丢掉铁饭碗。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倘若独立了60年,还看到政府以母语班来办华教、华文师资数据错误、华教分裂及对华教不利政策噤若寒蝉等现象,华教工作者应该喊出灵魂深处的真心话。

别说选票回流,可能保住现有议席都成问题,因为处理华文师资用了60年都处理不好。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华教工作者就该不卑不亢地在大选前提出诉求,要求朝野议员在胜选后,以政策制度化方式解决华教课题,才能壮大华教存在的力量!



《弟子规》:奴性教育的滥觞


2017/08/06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温任平


近年来,大马大小城镇大力推广背诵《弟子规》甚力,我静观其变,觉得今日华人在自我图强的同时,自信正在逐渐丧失。而且,有急病乱投医的迹象。

《弟子规》的原名《训蒙文》。它是清代康熙年间一个名叫李毓秀的文士写的,经过贾存仁的修饰彙编,成为《弟子规》。

淸初满洲人以100万人统治2亿(200,000,000)汉人,人数不成比例,只有通过从小到大的奴性教育,始能彻底驯服汉人,让他们真正臣服,不思反省反抗。这种教育,必须具备易记的普遍性,最好能朗朗上口。因此《弟子规》为康熙及其他帝王所喜,一个全民性的奴才教育于是肇始。《弟子规》假儒学之名,遇到的文化心理抗拒较小。

改造行为力度惊人

《弟子规》并非甚么儒学经典,不是四书五经。《弟子规》的训诫强度,改造行为的力度,使人吃惊。一窝蜂的要小孩填鸭式死背死记,教育的方式近乎粗暴。见到老师90度鞠躬,这都过了火。

李泽厚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论及洪秀全与太平天国思想。他提到洪秀全击败清兵,定都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社会教育趋向单一化、组织化、规格化,衣食住行都纪律化。这是教育粗暴化的历史近例,怎么《弟子规》也走这样的老路?像“出必告 反必面 ”,与文化大革命的“早请示  晚汇报”,真的如出一辙。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的后半部,也很有问题。业可以“事业”、“业障”、“业力”、“业有障”的意思容易混淆。其他的像“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最后一句“却非宜” 不妥,应该用“亦不宜”。小孩要向《弟子规》学造句法,一定去荷兰。

有些语句:“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前两句有有违常识,叫孩子先试一下抗生素?搞不好闹出人命。至于父母生病,不离床昼夜服侍,也有商榷馀地。病人需要安静,需要休息睡眠,孩子昼夜“不离床”地盯着,病人情何以堪啊,又怎会睡得好呢?很明显的,《弟子规》缺乏基本的医药卫生常识,与隐私保护的观念。

至于“父母责  须顺承  号泣随  挞无怨”,那是鼓励愚孝盲从的专制复辟。父母亦可犯错,他们的训示怎可照单全收?孩子痛苦号哭,甚至受双亲挞罚,也得无怨无悔追随?这完全违背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违反交通规则。今日没有马车,可是坐在车上的人,看到路人经过,必须下车扶持路人过路,扶持100步以上,绝对安全之后,才可返回车上。在现代都市,如果每个驾车司机对路人都如此“体贴”,则从1914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启用的电开关红绿灯系统可以休矣。

不能充做造句范式

从文学的角度看,《弟子规》是篇极其无趣的“文章”。三字一句,360句,共1080字。汉语的最小单位是语素,最常见的是两个字构成的词汇,四个字的套语或成语。《弟子规》的三字句,勉强凑合,不能作为孩子造句的范式。如果孩子用三个字造句,白话文一定写得不好。

儿童的稚年重在“化育”,老师春风化雨,就是要培养孩子能像国学大师陈寅恪提出的,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死读《弟子规》,只令多数学童失去自由活泼的天性,闻国学而不安,闻中华经典而色变。何苦来哉。



老师的工作依然令人羡慕吗?


2017-08-05 星洲日报/大北马

~作者:曾奂珣


学校假期前退休老师的空缺教育局依然没补上,我就有了到你们学校去代课的机会。不同于去年代国语老师的课,今年是班主任的空缺。

妈妈:

6月中,开学了。学校假期前退休老师的空缺教育局依然没补上,我就有了到你们学校去代课的机会。不同于去年代国语老师的课,今年是班主任的空缺。

正是发考卷进分数的高峰时期,副校长把厚厚一整叠的考卷交给我,让我派发出去。记录在名单上的各科分数也要进到电脑里不同的系统档案里——网上的SAPS、成绩册及KSSRPBS。多年身为老师的孩子,我对这些名词不陌生,不过真正着手做起来才了解其繁琐及不必要性。这其中的工作基本是重复性的,却又不能用copy and paste简单解决。PBS的系统里各年级各科格式都不一样,每坐在一台年级电脑前都需要重新摸索……好歹也是95后,自认电脑办公能力不算差,依然只能拜倒在繁琐无谓的进分系统里。

走过办公室,书记提醒我前一天和当天的APDM还没登入,听了一头雾水。了解后才知道除了小时候就看过的大大本点名簿,班主任每天早上需要上网点名……打开点名簿,6月份是新开启的一页,班上42位学生的中英文姓名、学号及性别,全都得重新手抄。实在不解,为何每日需在繁琐的事情里趁自己忘记之前在班上用手机点名,还要每个月手抄全班学生的名单,每天划上10呢?偶尔会忘了上网点名,会被副校长通过播音器报告提醒;月尾要在副校长的“死线”前上赶着结算点名簿里那不知是什么方程式的数据。

某日走进三仁班,学生突然拿出10令吉说要交电脑费。又一日,贩卖部阿姨说要收3M报费。

一天收一点,班主任每天都得带着不是自己的几百块进进出出上上下下……顿时觉得,除了教书,其他这点那点的事情才是更难快速上手的。

突然,广播器传出报告,请24位班主任到副校长办公室前集合。副校长面前摆着好多叠白色的卡,一班一叠,请班主任派发回去,下星期交上。

那是护士派来让学生家长重新填写一些资料的牙齿检查卡。班主任先得到文件室去寻找各自班级的绿色牙齿检查手册,那一堆堆好多陈年发黄的手册堆中,我还不认识自己班上学生的名字,对着42人的名单,海底捞针。

家长交流日快到了。教师电脑室里,发现班主任开始打印学生成绩单。呼……幸好我小学时候那种班主任手写的成绩册已经退伍了。打印成绩册,有许多诀窍,诀窍对,才能打印出格式正确的成绩单。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成绩单上不可以有学生的成绩排名。成绩单和PBS学习报告表打印完成后,要一张张放入对应的学生成绩报告文件夹。

每每有时间回到办公桌,先完成的必然是这些那些被“死线”催着的事项,最后有时间,才开始改书……

珣上



从注册处看南洋大学


2016/08/04 《多伦多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作者: 符懋濂


19601月到19656月,我一直在南洋大学注册处(The Registrar's Office) 工作:前三年是全职文员,后二年半是兼职文员(工读生)。五年半的工作,让我深入了解南大注册处的行政状况。

南大注册处原名教务处,在大学行政管理系统中居于最重要位置,可以说是南大行政的神经中枢。注册处由注册主任(The Registrar) 来掌管,其学术地位很高,行政权力很大,仅次于校长,拥有全校教职员聘用权〖注1〗。在毕业典礼上或其它场所,注册主任都是和文理商三院院长平起平坐,可见其学术地位之高。他们都是拥有行政经验的大学教授级精英分子。

我进入注册处时,注册主任是著名经济学家谢哲声教授。在他领导下,注册处建立了一套严密而高效的行政系统与规章制度。主任之下是作为他左右手的秘书,处理日常书信往来、会议记录,以及保管全校教职员的个人档案。秘书之下设有三个工作小组,即课务组、考试组、学籍组,每组三名职员,由组长领导。组长都拥有学士学位,通晓双语,组员都是华校高中毕业生,是一支很优秀、很难得的团队。小组的分工仔细、合作无间,工作效率很高,给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也让我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先谈谈分工。我所在的课务组,主要工作是:1)每年开学前,从各院系取得有关课程、任课教师等信息;2)然后编制各院系必修科、选修科课程表,供学生选课参照;3)根据学生所呈交的选课证(卡片)〖注2〗,进行统计选课数据;4)根据学生选课统计数据,编制全校学生上课、教师授课时间表(含课室分配);5)利用学生选课证,审查其选修科目的上课时间有无冲突;6)编排年中考试与年终考试、补考时间表(含考场分配)。可见我们的工作相当繁重。

考试组的任务也不轻,主要包含 1)抄写、打印、保管、分发年中考试、年终考试、入学考试的试题;2)布置考场,委派教师为主考官、监考员;3)检查答卷以确保没有遗漏评分,分数计算正确无误;4)登记各科测验+考试成绩,制作并分发成绩单给学生(每年两次);5)保管全校每名学生的成绩档案,计算他们的毕业总成绩。

学籍组的工作同样不简单,主要包括 1)每年招生时,负责审查报考学生高中文凭,以确定其报考资格;2)审查新生报名申请表格,并且收取报名费用;3)设计各院系学生学籍表,供他们填写,而后长期保存,作为学生个人档案;4)制作、颁发学生证给全校学生,处理毕业生证明书(testimonials)5)处理学生退学、休学、留级、重修等事宜;6)填写大学学位文凭,编制毕业生名单。

从以上陈述,大家可以发现,三组的工作量都是因时而异,有时很繁忙有时较轻松。换言之,当一组特别忙碌时,其它两组通常比较轻松,所以在分工之后的合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例如:每年招生前后,学籍组都忙得团团转,课务组比较空闲,所以必须参与招生工作。入学考试从开始到成绩揭晓,都是考试组牵头的全体总动员,才能保证如期完成任务。筹备毕业典礼也是如此,它是秘书领导下的三组人员的共同职责。值得一提的还有:主任对我们的工作表现非常满意,每年(至少一次、多则两次)自掏腰包,在当时最著名的北京饭店或新香港酒家(在新山),特设“庆功宴”慰劳注册处全体职工(包含司机、校工在内)。

至于南大注册处规章制度的严密性,我不妨举出几个实例,让事实来说话。实例一:各院系都设有必修科与选修科,后者分为全校选修与院系选修两种。英文、马来文、日文、法文、德文是提供给全校各年级选修的,而有些非语文性选修科目也可能出现“跨院选修”现象,如中文系必修科《文字学》最受学生青睐,居然成了文理商三院学生的选修科。选课情况如此错综复杂,但其前提是上课时间必须允许,不能有一节冲突。我们得利用选课证核查一些特殊选课状况,一旦发现上课时间有冲突,即刻要求学生退选或改选,绝对没有例外。

实例二:考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么多年来,南大从未发生试题错误或泄漏事故。你可知道注册处如何处理试题保密?原来在考试前一周,两名职员就必须开始“坐月子”,即住进两室一厅的教职员宿舍,开始制作试题,即包括抄写、打字、校对、印刷、装订、密封、保管等工作〖注3〗。在考试结束前,他们不得离开宿舍半步,也不得和外界有任何联系、接触,一日三餐均由餐厅送到门口。考试结束后,试题即刻公开透明化,所有试题都按照院系分类,装订成册,并分发给校长室、图书馆、各院系办公室,任何“南大人”都可以查阅。

实例三:答卷审查与分数计算都是费时费力的工作,但我们一点也不马虎,因为“分数无小事”,小事会变成大事。考试答卷(含入学试)在评分完成后,都一律送到注册处审查、封存,以确保评分没有遗漏,加分绝对正确无误。登记分数也非常谨慎,一再核对,避免了任何错误。每一名毕业生的毕业总成绩,是以他七次年度考试(四次年中、三次年终)总平均分数,加上他毕业考成绩总分,各占50%来计算的。毕业总成绩决定毕业生名次,注册主任当然特别关注。当时未有电子计算器,分数计算都是靠手摇计算器来完成的,加上反复核对,所以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实例四:注册处既然是大学行政中心,它和校长办公室、各院系办公室、图书馆、总务处以及所有教师,都需要进行沟通、协作、来往,所以信息传达必不可少。在那个年代,电话还未普及,注册处和上述办公室之间虽有电话联系,但为了避免“口说无凭”,白纸黑字的书面信息传达成为全校遵照的规章制度。所有来往公函乃至便条,都需要送交对方签收,以确保不会出现所谓的“沟通中断”(communication breakdown)。教师对于授课时间如有意见或特殊要求,也得以书面提出、并经注册主任批准,否则我们课务组一概不予受理。

或许有人会问,回忆录追述半个世纪前的往事,我因何记忆犹新?我想原因有两点:一是当时我很年轻,好记性是我的优点;另一是我在注册处长达五年多,工作每年都是周而复始,一再重复。

尽管南洋大学已不存在,但从我的真实回忆录中,大家不难回答:南大成立几年后,在行政管理上是否已经上了正轨?那些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局外人,假借所谓“报告书”来诋毁南大“行政紊乱”,究竟是何居心?他们是否应该受到董狐之笔的严厉批判?这也是今天研究南大历史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201784日)


〖注1〗教师是由系主任推荐、院长批准,再呈交注册主任审核并颁发聘书。

〖注2〗选课证分文理商三色,每式有三联:一联给注册处,一联给任课教师,一联学生保存。选课证内容除了选修科目、任课教师,还包含学生中英文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学号、院系、年级等。

〖注3〗有部分科目试题,得由任课教师提供打字好腊纸,并在印刷后进行校对。

(多伦多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