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523

母校端华 梦想启航

2024/05/15   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陈世龙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已离开母校近二十载。

端华——我学习中文的唯一母校。我在她的温暖的怀抱里度过了十个春秋的读书生活和五年的教书生涯。她见证了我从懵懂的孩童到知书达理的青年,再到执起教鞭,站上讲台的“新手老师”的青葱岁月。

我出生于80年代,成长于90年代。80年代时,柬埔寨华校还没复课,所以即使到了学龄,也只能在柬校上课,学习柬文。如果想学习中文只能到熟人家里“偷偷摸摸”地学。

没有课桌,没有黑板,两三个小孩坐在地上上课,从“人,手,口,刀,尺……”开始认字,然后摊开簿子,趴在地上一笔一画地写……我的学习中文之路就是这样开始的。

幸运的是,在90年代初,柬华理事总会成立后,柬埔寨华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学习中文不再是“见不得光”之事。在各校复课委员会的努力及各界热心人士的赞助下,金边的诸多华校陆续复课。其中,享有百年美誉的端华学校是第一批复课的华校。

然而,当时的柬埔寨仍处于百废待兴、国家局势尚未稳定的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刚刚起步,各方面的物资都比较缺乏。对于刚刚复苏的华校来说,面对师资不足,物资不够,设备不完善等情况,也只能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把教授中文的工作做好。

坐在设备相对简陋的教室里,我和其他五十多个同学,开始接受比较规范的中文教学,往后十余载的校园生活就此展开。

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在潮州会馆的努力和社会诸贤达的赞助下,端华分校建成,正校所有在读五年级以上的学生搬到分校上课。后来,学校的配套不断完善,有了大礼堂、舞台、篮球场、图书馆和电脑室等。学习环境越来越好,我的高小、初中和专修的学习生活都在分校度过。

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在熟悉的环境中,开启了“陌生”的生活。之所以说“陌生”,是因为我在学校的角色变了——从学生变成了老师。虽然依旧是身处最熟悉不过的校园环境,但是我每天要面对的不再是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而是一群性格迥异的学生。

幸运的是,没有教书经验的我得到了领导和同年级前辈们的悉心指导和热心帮助,再加上自己慢慢琢磨之前师长们的授课方式,很快便把角色转换过来了。

如果有人问我,到目前为止最难忘的时光是什么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在端华学校读书和工作的时候。因为那里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我把整个青春的种种记忆烙印在了她的怀里——有我对师长的感恩之情,对同学的浓浓情谊,以及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依依惜别母校后,虽然没有像往昔一样每天与母校亲近,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和亲切感从未退减。十六年前,刚刚离开母校不久,我有感而发,练习写了一首《爱我端华》的歌,词曲是改编自一首叫《大中国》的歌曲,聊表对母校的思念之情,现附上拙作,与端友们共勉:

《爱我端华》

我们拥有一个家,名字叫端华,办学历史百余年,桃李满天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知识的殿堂呀,济济栋梁报效国家,名闻东南亚。

我们拥有一个家,名字叫端华,莘莘学子怀壮志,采撷知识花。团结、文明、勤勉、严谨,校训记心坎呀,我们茁壮成长,迎着晨光前程佳。

师长恩情似海呀,我们难以报答,同窗情如手足,共度晨曦和晚霞。

我们的大端华呀,温馨的一个家、难忘的一个家,我们永远都爱她。

端华,祝福你,祝你明天更亮丽;端华,我爱你,爱你永远在心底。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社会的不断进步,端华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继开设双语教学之后,近几年还扩建了分校教学楼和兴建端华大学,教学设备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百年端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潮州会馆历任领导、理事,现任领导、理事的辛勤付出,国内外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慷慨解囊,以及老师们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共同努力把端华打造成了享誉东南亚的中文学府,惠及千千万万柬埔寨华裔和其他学习中文的学子,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欣闻潮州会馆将于518日隆重举办“潮州会馆新址和端华大学落成”庆典,这是每位端华校友的骄傲和自豪。端华大学是柬埔寨华教的里程碑,她象征着柬埔寨华教的发展历程。我们有理由相信,端华大学一定能起到表率作用,与柬埔寨其他华校齐心协力,共同发扬中华文化,也为柬埔寨社会输送更多的双语人才。

在此,由衷祝愿母校越来越好!

 

心中有华教,凡事可商量

2024/05/1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郭清江

在历史长河中,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从五福书院开始,经历了一段令人动容的“为生存而战”的时期,到现在,虽然仍然存在着一些危机,但华文教育基本上已取得稳健发展。这一切,都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华教工作者,以血泪携手抗争,将一块块红砖砌磋起来才有今日的华教大屋。这幢大屋的存在需要后人们以古为镜,放下执念与自我,不断义无反顾地守护与传承下去。

今天,所有华教工作者也应该以更具前瞻性与开放的心态,放下悲情与偏见努力打造一个更加多元化、有所作为,以及符合马来西亚当今国情与需要的华文教育体系,让它能够在马来西亚立足,同时面向全球。只有这样,走出这幢大屋的每一位不同种族的学子才能够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以华文、国文和英文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再容许种族极端份子继续轻视华校学生不懂国语,或者责难华教缺乏爱国精神的错误观念再度滋生。希盟行动党新古毛区新任州议员彭小桃在竞选期间,亮出她在SPM考试中国语A等及全科A的优异成绩单,狠狠地掴了企图挑起华小生国语水平不好议题的国盟竞选团队一巴掌。

如今,超过20%的非华裔学生已经就读于华文小学,这显示了我们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我们要让多元、卓越、务实与包容成为华教在马来西亚这片福地屹立不倒的基石。因此,重新检讨华小与华文独中的课程纲要也是正合时宜。

董教总和独大三机构或董教总教育中心或许可考虑再次邀请李典和先生,携同那一位不愿被公开身份的企业家,重新回到会议室担任协调人,大家以华教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找出一个能让华教大和解与团圆的最佳方案。毕竟寻找新的调解人将会费时费力,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不过,如果结怨的两方人马认为不再需要任何调解人,而是大家能够和和气气坐下来商谈,那是最好不过,也是华社乐见之事。

华教从华小、独中和大专院校,都是热爱华教的人士多年来资助撑起的。捐款者当然希望华教所获得每一分钱,能够获得充分应用,以及资源得到共享。同时,华社也希望新纪元大学学院能够在不受任何纷争干扰的环境下大步往前走。

如果大家都能将守护华教,视为处理华教事务的核心价值,将会是华社与华教之幸;再者,如果我们能够为了华教的大团圆,而放下个人或团体的面子、情绪、矛盾与恩怨,那么,董教总和李典和之间的纷争,以及董教总和董教总教育中心之间的司法诉讼,也就不会发生。

华文媒体作为华社的四大支柱之一,我们对董教总与李典和之间爆发的口水战感到焦虑,但是,我们仍以不让华教受到伤害,作为处理双方文告与声明的新闻原则与底线。

在这场争议正逐渐升级至互相人身攻击的伤害时,董教总教育中心董事部代主席林裕适时地发了一则文告,表明该中心愿意让步与董教总达致和解;董教总也即时回应表示欢迎,这一举动顿时让不利华教大和解的争议热度冷却了下来。可喜的是,李典和也不再作出回应,让事件不再纠缠下去。

2024511日凌晨1220分,我在WhatsApp手机平台内的工作群组向同事们发出以下指示:

“各位同事:

董教总和李典和的事件发展至今,各有关当事人与机构都已畅所欲言;所有该说的话,或者该反击与批评的声明与评论,在过去几天已获得各报显著刊登。

不过,这场争议并不是华社所乐见的事,我们希望看到华教更茁壮成长,新纪元大学学院的学生们能在一个欢乐的环境中学习。

作为媒体的我们,是时候协助各方制造一个让大家冷静与和谐的局面,以便涉及这场争论的人与机构,能有重新回到会议室为华教整体利益协商的空间。

因此,从今天开始,除了劝说大家和解的声明与文告,其他互相攻击的声明与评论一律不予刊登。

让我们一起守护华文教育,以便华社的四大支柱能继续有效地捍卫族群权益。

谢谢大家的合作!”

董教总与董教总教育中心(非营利)有限公司之间的矛盾始于2014年至2015年的董总风波期间。叶新田和邹寿汉在董总改选败选后修改了董教总教育中心(非营利)有限公司的章程,将3个创办机构的董事从原本的5个减至各只剩下2人,远比由个人会员选出的董事来得少。这场华教大分裂的危机经历多年的同道相煎,直到2023年,在有心人的穿针引线下,才请到向来对华教出钱出力的李典和与一位名字不愿被公开的企业家出面调解。

根据了解,李典和作出收回捐款以及不再担任调解人的决定,导火线之一是双方无法就是否该兴建华教综合大厦的课题达致共识。李典和过后的火爆言论的确应该自我检讨;但是,李典和作为一位拥有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商,他对华教综合大厦兴建地点提出的观点和建议,也值得董总、教总和独大三机构的重视与聆听。

与此同时,三机构执意要兴建华教综合大厦当然有本身的考量。李典和也不妨体谅和理解对方的难处,并再看看是否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或提出更可行的建议。

我们希望董总、教总、独大以及董教总教育中心能尽快大团圆与和解,以照顾无辜受波及的新纪元大学学院,让这所华社资助的大专学府能更无后顾之忧的茁壮成长。

因此,董教总和独大三机构或董教总教育中心或许可考虑再次邀请李典和先生,携同那一位不愿被公开身份的企业家,重新回到会议室担任协调人,大家以华教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找出一个能让华教大和解与团圆的最佳方案。毕竟寻找新的调解人将会费时费力,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不过,如果结怨的两方人马认为不再需要任何调解人,而是大家能够和和气气坐下来商谈,那是最好不过,也是华社乐见之事。

 

原来大马华教没被打压?

2024/05/15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黄金祥

戴子豪鸿文《被打压的马来西亚华教》,对大马华教多年来“被打压”的事实,提出不同看法。

戴律师多次在其专栏与脸书夸夸其谈,试图以今日行动党在华社议题的沉默无为,为马华过去数十年的无能开脱罪责;仿佛火箭的堕落,可以“证明”马华背弃华社的行径是情有可原的——换言之,因为“新汉奸”的诞生,“旧汉奸”即可洗白?

戴律师爱马华心切,但再多的巧言诡辩,也比不上公道自在人心。年轻一代或许容易被误导,但只要稍微了解大马华教自独立以来,所经历的狂风暴雨,维护母语教育人士如何被当局以威权镇压,而被迫变成“华教斗士”——被褫夺公民权的、被打入牢房的、被内安法令无需审讯即长期关押扣留营的……

即使时至今日,仍有极端种族政客与组织,一再拿华教开刀,指责多源流教育破坏国民团结,呼吁关闭华小等等;同时,华校拨款与师资不足,华文师训每年受刁难,城市华裔人口增加,华小增建或迁校却困难重重……华教有无受“打压”,坊间早有定论,不是用几篇“洗白文”就能扭转的。

还有,当年掌权者强行派遣不谙华文者进入华小掌校,以图改变华小性质;本世纪初《救救白小》运动,从拯救一所破落华小,演变成全国群情愤涌的维护华校运动,“一间不能少”的华社集体悲情,是怎么累积爆发的,戴律师或许可以假装不知道,却无法改变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

如果把历届政府对华教的态度,视为“多数人不同意(支持华教)”,是否意味着只要当权者不支持的,即使对少数人不公,也可以理所当然?若是如此,全世界所有的公民运动、少数族群对不公义的抗争等等,俱可休矣!

作为少数群体,华社多年来所争取的,不过是“平等对待”四字而已。大马公民在宪法上并无等级之分,但所受实际待遇,别说是土著与非土著,即使是真正的原住民土著也有落差。

戴律师以他国华裔的遭遇,来暗示大马华裔的“幸福”,这种“比烂”手法,就像面对人民不满时,政客们就会拿落后非洲国,来提醒大马人应当知足一样,只能哄哄无知百姓。

没有人会反对给予弱势的原住民特殊待遇,以协助他们改善社会地位。然而,大马或许是全球唯一采取 “扶持强势多数民族”政策的国家。戴律师以中国、纽澳等国的保护弱势土著政策,来为大马强势种族的偏差政策辩护,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偷换概念、指鹿为马,不值一晒!

戴律师还列举新加坡、泰国和印尼的华教发展,来彰显大马华教的非凡地位,仿佛以此可证明大马华教并无受到打压。

事实上,李光耀当年执意关闭南大、打击华文教育,并以英文作为各民族交流的主要语文,自有其历史因素;何况李光耀晚年也曾对当年的决定表示后悔,新马两地国情不同,岂可一概而论?

至于仅占全国人口极少数的泰国与印尼华裔,因时代背景而接受同化,与独立时占人口(包括新加坡)近49%的马来亚华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没有近半人口的全力配合,同英殖民政府的独立谈判,就不可能如此顺利达成。

戴律师以他国华裔的遭遇,来暗示大马华裔的“幸福”,这种“比烂”手法,就像面对人民不满时,政客们就会拿落后非洲国,来提醒大马人应当知足一样,只能哄哄无知百姓。

华教在大马立足近200年,国家独立至今亦已超过60年,遗憾的是到今天还有人拿“土著特权交换公民权”一事,来合理化国家的种族不平等政策,不仅是公民教育的彻底失败,从华裔评论员的文章读来,更是予人“斯特哥尔摩症候群”受害者的强烈感觉。

睁着眼睛说瞎话需要莫大勇气,戴律师在文章中一再提醒读者无须对他动怒,想来多少早有自知之明。我不晓得广大读者会否动怒,但我个人却为此感到深切的悲哀。

 

独中教学的创新改革

2024/05/1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郑美珍博士

在华文独中服务27年,担任校长已迈入第10年,我见证了这段时间独中教育的变化。

回顾过去几十年,其发展历程令人注目。从最初的小规模、资源匮乏阶段,到如今拥有先进设施、丰富课程的现代化学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成就上有着显著表现。独中的发展经历了蜕变,对我国华教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董总教育大蓝图于2018年推出,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教育制度,为独中教育提供明确方向,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传统的课程和教学已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教学方法与课程改革是独中发展的关键。

各独中也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并结合现代科技,以提升教学成果。同时,课程设置也需随时代演变,更贴近社会和经济的需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化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独中目前处在教学法和课程改革的前沿,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跨学科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独中教育也开始注重技术的应用,各校增设硬体设备,利用电子板和网络资源提升教学效率。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加入更多校本课程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此外,独中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提倡全人教育。这些改革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体验,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独中教育面临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的激烈竞争。家长与学生在选择中学时,有多方面的考量。其中,中国的崛起与中文的地位都是影响的因素,所以,独中的办学方针和使命成为关键。

办学特色展现出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不仅包括语言和文学,还有历史、传统等方面,这种文化传承丰富学生的知识,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三语教育拥更多优势

独中的三语教育也是其特色之一,注重母语培养的同时,也重视英语和马来语教育,使学生具备多语沟通的能力,这些特色使独中在竞争中拥有更多优势。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独中生以其独特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学习经历展现出与时代同步的多面能力。在拥有扎实的学术基础上,毕业生的创新和适应力使他们在社会竞争中能脱颖而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独中教育还需不断创新改革,继续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相信通过各校董事会、行政部、老师和支持华文教育人士共同努力下,独中将能创造更辉煌的明天。